中国印
2008-8
当代中国出版社
韦佳,孟兆波 编著
142
无
2008年毕竟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印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印采用中国印章独特的形式,色彩红白相间,以汉字“京”的篆书形体为基础,造型极富动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脉动,创意独具匠心,令人惊叹。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
韦佳、孟兆波,北师大艺术学硕士。
第一章 中国印史 印章的起源 传国玉玺 历代官印 历代私印 历代吉语印 历代肖形印第二章 印章之美 字法之美 章法之美 刀法之美 印文之美 边款之美第三章 印石文化 传统印材 四大名石 印石艺术 印石价值第四章 名家名作赏析 元代名家 明代流派与名家 清代流派与名家 近现代流派与名家附录 天下第一印社——西泠印社 篆刻工具
插图:春秋战国时期,在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魏、韩,大小在方寸之间的金、玉、银质印章,都可称为“玺”。唯有秦国,“天子独称玺”(《后汉书·徐传》),即只有皇帝御用的印章才可称为“玺”,而群臣和百姓的官、私印章都只能称作“印”。秦国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王的印章,有专用名称“玺”,又因专门以玉为材质,所以又称为“玉玺”。秦王所用的“玉玺”,一共有七方。其中有六方是一个整体,被后世称为“乘舆六玺”,或“皇帝六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还有一方,由名贵白玉制成,玺印上有螭兽纽,正面刻有当时的大臣李斯题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被后世称为“传国玉玺”或“传国玺”。由于传国玉玺的质地特别珍贵,印文也别有意义,所以历代的帝王都对这方玉玺奉若珍奇,认为得之则象征自己“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国家“气数已尽”。凡登上皇帝宝座却无此玺者,往往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并且被讥讽为“白版皇帝”。这传国玉玺究竟系何物,以致被珍视如天赐国宝一般?追溯传国玉玺的来历,还得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的楚国,有一个采石人名叫卞和。传说有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上看见有一只凤凰栖落在青石板上。依照“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他认定这山上有宝,经过仔细地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卞和将此玉璞进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这玉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便以为卞和欺君,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并把他逐出国都。到武王即位之后,卞和又将玉璞献上,玉工仍然判定为石头,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到文王即位后,卞和怀揣着玉璞,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玉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为这是非颠倒而痛心啊!”文王见状,命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绝世美玉,遂命良工雕琢成璧。为了奖励卞和的忠诚,文王将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据记载,这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将其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生暖,夏生凉,还能除尘辟邪,是一块无价之宝。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了相国昭阳。昭阳与宾客游玩赤山时,将玉璧拿出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之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了。50多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成语“完璧归赵”,便是这一段历史故事的写照。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命大臣李斯在玺上用篆书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传国玉玺由此正式诞生。传国玉玺沉浮记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欲翻。秦始皇慌忙间,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最后果然得以平安过湖。但玉玺也由此失落。八年之后,当秦始皇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说毕,此人即消失踪影。众人都十分惊奇,纷纷传说这是天神现身,将传国玉玺归还给秦王。到秦王朝覆亡之后,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和“皇帝六玺”,被秦亡国之君子婴一并献给了汉高祖刘邦。刘邦登基时,就佩戴着这方传国玉玺,并给予了其新名称——“汉传国玺”。此后,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传国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将玉玺投掷于地,玉玺因此被摔残一角。王莽即位后,命能工巧匠以金补缺,但传国玉玺仍是留下了瑕痕。王莽败后,传国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被汉光武帝刘秀收入囊中,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战乱平息后,玉玺早已从宫中消失。之后,据说孙坚(孙权的父亲)的部下在洛阳城南发现一口飘出五色奇光的水井,命人从中打捞,发现一具宫女尸体。在她颈下的锦囊中,正是那方被摔坏了一角的传国玉玺。孙坚得到玉玺,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王朝。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建立魏国,命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以隶书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字样。公元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称晋武帝,并将传围玉玺归为己有。公元311年,前赵的刘聪俘获晋怀帝司马炽,玉玺于是归前赵所有。公元329年,后赵的石勒灭前赵,得到玉玺,并在玉玺的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之后,传国玉玺被晋将领骗走,重归晋朝司马氏的囊中。到南朝梁武帝时,投降的将领侯景叛变,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被寺僧捞出,后来献给了陈武帝。隋唐时,传国玉玺依然被统治者视作至宝。在之后的五代纷争中,玉玺仍是有野心的政治家们竞相争夺的宝物。至后唐被契丹击败,废帝李从珂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而同样尊贵的“皇帝六玺”,也不知所踪。
《读图时代符号中国:中国印》的版式设计新颖,图片解析精彩,尤其是对部分书画作品的钤印赏析、解读,颇费心思,也见功力,相信会让读者耳目一新。恰逢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印文化的独特魅力。《读图时代符号中国:中国印》旨在传播、弘扬中国印文化,对希望了解和喜爱中国印文化的中外读者,无疑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无
印制的太精美了,无与伦比。从印的起源再到印的发展,各个时期的印章,阴文、阳文,每一时期又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与文化,还有民风,通过中国”印“,能知晓国学,双对国学文化的认识深刻了许多,太好了,太长知识了。插图与说明文字配合起来,真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欣赏性非常强,好书,强烈推荐!
印也许是中国人发明的,08奥运会采用使其名扬中外。本书内容翔实,图片清晰,印刷质量较高
图文并茂,很受益。印刷质量好。
很丰富但是精简的一本书。
内容和印刷都很精美,是一种填补知识性读物,也有收藏价值。
书很喜欢,包装很好,发货也快。
此系列书可以对中国部分文化有些基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