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了凡四训:慈云讲本

(明)袁了凡,慈云法师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0-01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明)袁了凡,慈云法师  

页数:

243  

字数:

1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内容神奇莫测,富有智慧,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该书是清末曾国藩推崇的人生智慧书,被其列为子侄必读之作。 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它还透露出了很重要的讯息——改过自新,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特别是前半生辛苦至极,直到晚年才愈益纯熟,断恶修善才成了自学遵循的习惯,成了一种更健康,更幸福的方式。

书籍目录

壹 立命之学贰 改过之法叁 积善之方肆 谦德之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了凡四训:慈云讲本 PDF格式下载



告诉大家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用书里的话说: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辩是非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行善积德的效验,做一个平凡和善良的人。对于当今世风日下,做一个善良的人很“吃亏”,很“不开心”,读了这本书后,我改变了很多,解开了很多心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见,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失,是求有益于德也。人的命运是得之有命,求之有道。这本书有机会大家读一下,受益匪浅。


相当不错,修心,正心


很遗憾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本书,其实看进去了非常好,对于我了解人生,为人处事有巨大帮助,所以我买了一大堆,公司人手一册。


在一个普遍信仰缺失的时代里,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传统的道德和信仰中找到精神归属.这里面说的有些事例你尽可以不信,说的道理在很多人看来也不免显得陈腐,但如果你真的想提升你的精神境界,提高你的道德水平,你应该认真地读这本书,因为它真的可以给你找到一条做好人的道路.记得有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神鬼钦。你现在可能正为生活逼迫得焦灼不安,这本书是你的清凉剂.


很好的书,每次读都受益匪浅。书本装帧设计都很精致。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看了两遍,收获颇多,可陶冶你的心智、修身养性。


读过以后会有一些感触!


这么好的一本书,怎么没有再进呢,每次都买来送亲朋好友,想再购则没货了,遗憾


很喜欢这本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放上佛教音乐。感觉棒极了。


老公很喜欢,当作圣经一样天天看。


我是没看,我夫人看了说挺好!


不错,我们做人的原则讲解的很清楚,大家应该都看看。


书的质量很差劲,到货以后书的封皮划损严重,很脏很旧,总之很烂,退货流程也很烂,无语...


不错,懂得很多为人之道。


虽然思想陈旧了点,但还是值得一看.


  宿命感是强了一些,但也不失为修身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古夫子果然和谐。
  
  减弱因果报应宿命论,总结如下:
  
  立命。
  
  了凡同学认为,凡命有数。极善之人,数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了凡同学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至于如何从心而觅,伊说: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改过。
  
  伊说,大多凶吉之兆,萌于心而发乎四体。因此要远祸近福,未论行善,必先改过。
  改过之道,其一,要发耻心。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也。莫谓人不知而耽染尘情,私行不义,傲然无愧,终沦为兽。其二,要发畏心。纵使过在隐微,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天鉴之。其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故必奋然振作,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总之捏,过有千端,惟心而造。心不动,则过无从生。
  
  积善。类十。
  
  一,与人为善。吾辈处未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二,爱敬存心。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三,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四,劝人为善。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五,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环】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六,兴建大利。有钱人才能干的事。
  
  七,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八,护持正法。所言之事局限于时代。
  
  九,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
  
  十,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甚者: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
  
  谦德。
  
  了凡同学的意思是,虚心屈己,是为了不得罪天地鬼神,使之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力荐
  何为好?何为差?只不过是凡人的世俗观点罢了。
  莫论,无须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活吧,人生如梦,一生却都在追求,其实真正的却是应该放下。


   元宵节好!
  
   正月初一到六榕寺作参拜,获赠了由慈云法师讲解的《了凡四训》。经过十几天的阅读,感觉获益不少,而对一些过去思考的问题也渐渐地获得一些解答的思绪。
  
   在介绍给大家看详细的《四训》之前,我想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一些浅解,也希望大家在阅读以后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人生原是定数:a,即每个人生下来就已经被设计好日后的路和命运
  
   如袁了凡--本书的主角--经过术数高人计算,他应该只有50多岁的命,在科举考试中也无缘进士,最大一点他命中无子;了凡原不相信,经5年的时间考证,高人给他算的细节中很多事情都一一灵验,从此原本无求的了凡更无欲无求,只等待人生最后一天的到来。直至他碰到云谷禅师,人生有了变数--X;
  
   变数 X 与定数 a 一同决定你的人生:Y,即你的人生还在你的掌握当中,就看你怎么做
  
   变数X是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态度/想法,善事/正面的态度想法是正数,它会给你加分;而恶事/负面的态度想法,则会减去你的运。简单的数学结论:当你的X朝正向发展时,当然会引导你原来的a向正向发展;但如果你的X朝负向发展,你的a无论原来有多大,也会被累及。
  
   何谓正负呢?如果大家有看过《星球大战》,必然对其中的DARK SIDE有很深印象吧,其中SITH代表的就是被仇恨/欲望/妄想/愤怒/执着/分别等负面思想/能量所控制的JEDI。其实每个人都是JEDI,就看自己如何控制自己所拥有的力量,是积极正面地平和面对一切,还是被自己的妄想/欲望控制。
  
   在争取正向发展前,要好好认识自己的a,了解自己是改善自己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积极面对自己天生不足的地方,从改善自己开始改变人生。当然不能在改善自己时做出负面的X喔。
  
  了凡四训网上相关链接:
  
  古文版: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sixun.htm
  
  白话篇: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619.htm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此书需反复、细细品味,对治现代社会、人心的一本良书!
  
  这本书净空法师将其拍成了电影版,观后,觉得不如读书好,
  我个人很喜欢净空法师投拍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8集电视剧,很好。
  净空法师说〈了凡四训〉宜读300遍,方解其中味!


  前天被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看的网络版,是凤凰卫视邀请净空法师讲解的电视讲堂。
  
  关于命理之说,我此前和多数人一样,不置可否,因为它在我的所知之外。
  
  因为这个朋友一句:命有定数,但是其实也没定数,因为可以自己改变和追求,求什么得什么。
  
  我才摘掉了对宿命论的抵牾之感,来搜索这本书看。否则我会觉得有涉嫌迷信的嫌疑,定然是不肯翻阅的。
  
  看了7成强的内容,略有所感:
  一是净空法师的知识底蕴所做出的讲解,即虔诚又相对局限。毕竟他是出家人,解释此书,完全从佛家义理入手,为了向世人普法和讲解透彻,又兼带讲解了易经,甚至儒家经典的内容,来阐述本书的旨要。
  
  我作为世俗之人看去,总觉得过于出世,因此觉得净空法师的讲解不尽贴切,或者说是不是很能打动听者。
  
  但看原文,是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家训,想来所述必是切实可信的。书中讲解的立场也是作为一个凡俗中人如何应对命运,如何自求福运的事情。这个立场上,还是很叫人觉得亲切的。同时文中的文字,原意也是很亲近的。于是看得很受启发。
  
  虽不尽完全被此书所教化而信奉,但觉得所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感谢了凡先生著书立说,感谢净空法师的布道,也感谢凤凰卫视和我那位参佛的朋友。
  
  这本书对于那些对命理既好奇又小心保持距离的人们,有值得一看的气质和价值。


  
  王上苑
  
  明朝袁了凡先生训子四文,在民间很为流行,由这本善书的流行,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前暨南大学哲学教授蒋维乔先生自称一生的做人处世,得力于这部书不少。这是一本老少咸宜,妇孺可知的善书,读了它确实对人生哲理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
  
  了凡先生一生广积阴德,他的现身说法,坦白率真,句句是肺腑之言,娓娓谈来,真令人感受良多。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的座右铭,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作处世的准绳,可以消灾除难,是自救救人最好的指南针。我们拿来修身律己,自度度人,定可超凡入圣。愿人人抱守奉行,社会自可日臻至善,则娑婆世界定可化成莲花佛国。
  


  我读的是净空法师说解的版本,可惜了书没读完就丢了,但是本书所讲的主题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断恶修善,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是变得更好)
  看过本书的一些介绍,有说是改变命运的书,有说是与易经齐名的奇书,倒也不至于,就像我们遇见去算命,最后不也是一句"但信则有"嘛
  想起书中一位法师和主人公说的一句话,命有定数,但可以改变,方法嘛,其实就是修行,理解了佛教的因果与因缘,也便理解了此书的道义.
  
  
  附上该文的说解版本
  
  http://www.zjfj.org/bbs/dispbbs.asp?boardID=2&ID=10507&page=1


你强的。星球大战combined with 了凡古训!!!
不过,总结得很到位!
运真是会转的,我已经开始体会到了。所以,更要坚持下去,为了我心里的梦想。


嘻嘻,多谢夸奖~~那时刚看完星战呀~~


看过电影版,确是不错.


先读过书,也看过电影版,现在看净空法师在凤凰卫视的讲解,很好!


花了三天时间,听完净空法师的讲解,同时翻阅此书。可以说如果没有净空法师的讲解,看完这本小书,或者说根本就是一篇文章不会超过2个小时,文章短小精悍,明理透彻。
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本人觉得,宇宙(不用世间)中一切定有其道理,无论道可道还是不可道,毕竟有道。然世人所持有的知识见解太过于繁杂,真实与否无法讨论,我倒是可以有一种方法稍微帮助一下。
那就是能够尽量心平气和,抛开尽量多的杂念思考一下,即可太多的已经存在的概念说法严重影响大家的思绪,故此希望放下尽量多的杂念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好一些。
经常以看宗教的角度看问题,就已经划定了一个界限,如果抛开所有的界限,会好一些。
关于命理之说,只是一说,关键是起心动念等很深的佛理,或者说这短短一篇《了凡四训》里面的佛理实在太过深邃。
当然了,很多人都会以反驳我上面任何一句的想法想开来去,这就同样有是划定了界限的一种形式,最好能自己去想,如果全面统计所有的世间功过,来归纳因果报应,可能证明可能证错。
但问题的关键可能远远不在这里,正向老百姓的行为根本不去关心国家的存亡,但是他们的行为其实正在决定国家的存亡。国家却会在不同程度上扭转政策,以利大众,大众也会和以前一样无所谓的适应。
那么宇宙真理大道,和人世间的关系是否也是这样呢,我们不知道。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东西的无法传递性到底是何原因?
搞不懂,最好说不知道,或者提问,而不是下结论。
问问自明。


《养真集》
 
养真集上卷

通玄理而不通禅,必受固执之病;通禅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求其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不但今鲜其人,即古之紫衣、黄冠,下除紫阳莲池外,恒不多觏。
丙午夏之日,偶过友人赵公斋头,见几上有《养真集》一卷。因溯其书之渊源,乃得之海甸慧福寺,寺僧得之陈提台,提台又得之其家西席,遂借归。阅之系隐士养真子所著,惜其不表姓名,盖赤松黄石者流也。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 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孔颜乐处,信手拈来;濂洛薪传,随笔挥出。汇三教而同归,扫白马青牛之幻相,总百家为一辙,洩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阁楼,步步阶梯;修成幻海桥梁,头头道路。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因其为希有之奇书,遂全忘我心之故陋,始续貂以裁狗,继付枣而登梨,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采玉探珠,全望高明之慧眼;飞升羽化,庶酬作者之婆心。噫!偌大乾坤,应有知音之客;如斯世界,岂无见性之人?聊染翰而畅言,遂无心以成序。
乾隆丁未上元观灯日,白鬓老人王士端题于尘世蓬壶。

今夫人要做天地间第一等美事,莫如读书;要做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朱子曰:"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他何用?至于学业乃分外事,可惜坏了多少人。"《道德经》有云:"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者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师道者也。至于孔子,斯道不在于君而在于士。今非无士也,孰是见而知之者,孰是闻而知之者。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则得之。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诸侯得道能保其国,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为人用而鲜终,德为修己而有名。'道'则无名,而用之无穷。是故 君子惟道是学,功名、富贵,皆视如浮云任其去来,而漠然无所动于其中矣。
或问:"君子惟道是学,有所取益而然欤?"曰:"有。"愿闻焉?曰:"学道之人,是学其在我。我者也,心可广,身可润,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
又问:"学道之人,果有是益与乐乎?而今世人见有学道之人,共嗔为迂,何也?"曰:"《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白鬓老人曰:"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自古及今学道者纷纷,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读书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读书不多,不能见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门小术之误,终不能成大道。试看钟、吕、紫阳、玉蟾 、丘祖诸仙。俱是颖悟超群,胸藏万卷,更兼早遇仙师,是以名标仙籍,身出尘凡。若不得真师,断难成道。若谓余言有谬,君其问诸蓬莱。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日用之际。事事物物,皆有当然之理,而不容己。即有所以然之理,而不可易。惟循理君子,以理观物,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因而付之,是谓无我。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当,而尽物之性矣。若以我观物,则爱憎横生,不免任情,任情则私,私则昏,昏则颠倒错乱,只知有我,不知有理也。有理斯有气,气著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著而气隐,理无不中也。不中气则偏矣,形又偏矣。中无不善,偏有不善矣。茍求化偏之不善,而归于中之善也,须于几动之始,密密省察,是发于理之中者,扩而充之;是生于形之偏者,绝而去之。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天下之理不可不穷也,而亦不可胜穷也。有要焉,辨吾心之惑而已矣。辨则明,明则诚,诚则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有言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因圣言而扩充之。身受贫贱而慕富贵者,亦惑也。人不来学,而思往教,亦惑也。邪教惑人,王法禁之犹不止,吾欲以空言拒之,亦惑也。圣贤之道,必待其人而后行,望庸众之人为之,又非惑与。事有必不可成,物有必不可得者,而营营在心,亦惑也。人有不可强就,功有不可速成者,而孜孜在念,非惑与。素位不行,而生无益之外愿,是惑也。圣言不畏,而思非道之邪事,非惑与。 明知一善是中,而不致中;明知万法惟心,而不了心。是惑也。明知生死大事,而不体验无生;明知无常迅速,而不了却无常,非惑与。理是本有的,但加提撕而自有;欲是本无底,但能照破而自无。遏欲存理,原非二事。遏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益人莫大于理,而存理者少;损人莫大于欲,而纵欲者多。人之多欲,犹树之有虫,暗食于内,不久自毙。夫人以欲为乐,不知欲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神明受其熬煎,酒色耗其精气,生病生疮,昼夜叫苦。浮屠谓死后受罪,而不知生前已受之早矣。
白鬓老人曰:"周子曰: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经年穷理之人,尚不能认理皆真,行理皆当,而况未尝学问之人乎?世之因明理而保身者固多,因争理而丧身者,亦复不少,故禅家又以理为障。
天地
大道无形,天地是个有形底道;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底天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未尝不见经书,见经书而能明其义理,与见圣人何殊?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少有私意,获罪匪轻。形色,天性也。率天性而行,自无人欲之累,日用常则也。顺常则而动, 必无逾矩之愆。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是也;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尝见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月到天心,肾水上升之象也。仰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名曰"天枢"。夫天固有枢,以为造化之本。人亦有枢,以为性命之源。均是人也,有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试察我之心,并我之性,其合乎天地有几?合则加勉,不合则速改,而至于大人,不为忧矣。天生地成,吾人之大父母也;天动地静,吾人之大师教也。已往圣人,天地之肖子也;未来圣人,天地之慈孙也。能爱其亲者,大德必受命;能敬其师者,下学而上达。
  白鬓老人曰:"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远了。"此篇最吃紧处,莫过"天在我心一语"。人若真知天在我心,敢不畏乎?敢不敬乎?畏敬既久,可以明心,可以见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患者随知随忘耳!
人生
人生者,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为火。火者,神也,静而生阴为水。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两肾之间,为元炁之根。夫吾人未生以前,气禀之清浊,从天所赋,人不得而与焉。既生以后,人品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中人能自强,与上智不二;中人若自弃,与下愚何殊?今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也,不知我与父母、与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后无愧于天地,无忝于父母。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非止在今世之人,亦在后世之人。"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者,成圣成贤;去之者,为禽为兽。是去之时,即变为禽兽,不待死后与来生也。今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不止,谓之行。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矣。今夫人有五常,仁、义、理、智、信,是也。不变,谓之常。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矣。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于人身之中,则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也。五脏也者,生人之大本也,伤此大本,则不能以有生。是故明医治之,必先调和五脏。发于日用之际,则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也。五伦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废此达道,则不可以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伦之理。而今世人,有堕肢体,去人伦,以求道者,彼固不知其非也,世人惊以为贵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白鬓老人曰:"气禀之清浊从天,人品之邪正由己。"此固说得好。"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说得尤好。
http://www.taoismcn.com/article/%D1%F8%D5%E6%BC%AF.htm


养真集看起来不错,多谢


别人推荐给我,而我却没细看。但知道好。


“气禀之清浊从天,人品之邪正由己。”此固说得好。
“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说得尤好。
:)


呵呵,老爸让我看了好久,我就是不听他的.看来还是要看看了.


我觉得这种事情确实是要人者见人智者见智的,何况是悟性不高的我,也许我可以找来看看,反正我对书是来者不拒的,先看看感觉如何~不过希望能有更多评论可以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