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事情

网络与书编辑部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网络与书编辑部  

页数:

17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网路与书”2004年12月出版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书籍目录

From Rexcolors of musicMaps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一鲍狄埃与全世界受罪的人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二披头四与1964年2月7日这一天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三麦当娜与浪女婊子母者合体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四黎锦晖与《何日君再来》我的灵魂深处住着一个黑人要Hip hop!别嘻哈!爱情主题曲intervies罗大佑:歌是语言的花朵intervies崔健:无歌便是恨intervies林强:做音乐的状态有一点像乩童绘画与文学中的音乐SILENCE 433无声的力量建筑中的音乐从古琴到南管中的音乐Music Is Our Language用影像说音乐迎接下一轮音乐黄金时代的备忘录张培仁:金鱼缸破掉之后的务虚与务实黄薇的一些观点任将达:只有Dreamre,才能音乐!许舜英的一些观点2004.11.19-21第一届硬地音乐展纪事陈珊妮谈音乐的自由Natural Q的简单美音乐流行音乐以外的六种选择有人问我如何阅读乐评这件事How To Greate A Music TripHow To Write A SongEL AMOR BRUJO爱情魔术师N个人的KTV路上十八个人谈音乐Rockn Peace在音乐世界里,需要阅读的五十本书

章节摘录

  精彩“网路与书”2004年12月出版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媒体关注与评论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编辑推荐

  从原始的歌到乐器的发明;从蓝调到摇滚乐;从随身听、MTV到数码化的iPod,听音乐的模式一直在改变。本书谈的是音乐的力量,不同种类的音乐是如何感动不同的人。每一个时代的流行乐都有它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是如何影响过去及今天的人们?今天的创作者又该如何迎接下一轮音乐的黄金时代?  阅读是一种饮食,给大脑的饮食。进入21世纪之后,阅读的饮食发生了质变与量变!《网络与书》Net and Books系列,历经四年策划,汇集海峡两岸三地,以及国际作者的共同参予,提出——阅读的热情与主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事情 PDF格式下载



  《音乐事情》是沈昌文先生等2005年从台湾引进的书,总策划是郝明义和吴江江。那是一本约30名作者的音乐随感汇编,采用独特的编排格式。翻到第191页“在音乐世界里,需要阅读的五十本书:四本和其他四十六本”,第四本就是我2000年翻译的《简明牛津音乐史》,我很觉得高兴。当然,这是台湾人的视角。


  某自称不是文艺女青年的文艺女青年手边常有些古里古怪的书,于是我常会抄起一本拎到厕所去看,今天拿的一本,书皮简约,四个黑字叫做“音乐事情”,顿时尿意升起。有些书令人水草通畅,比如于丹老师的书,她谈自己读圣贤书,说起她读到兴致处,会有一股暖流在腹中回荡,热爱在马桶上阅读的人顿时心领神会,一泻千里。
  
  而这本音乐事情比较棘手,我才读到一半,不禁提裤子出来上百度百科。
  
  有位叫做冼懿颖的作者(你知道我费了多大劲打出这位爷的名字么),在写自然卷时说到,“听自然卷的歌,大可一边听、一边漫不经心做手上的事情。那种简单、俏皮的调子,忽隐忽现的,宛如潜伏在树上爱笑的赤夏猫一样。”
  
  问题来了,一种简单、俏皮的玩意儿,可以比喻成“赤夏猫”,那是什么猫,无知如我,真是忍不住提裤子出来,一番检索,大致是这样的。
  
  赤夏貓(Cheshire cat)源自《愛麗絲夢遊仙境》,是指“笑得露出牙齒的貓”,經常被用來形容模糊、朦朧且有點無法掌握的事或現象。
  
  嗯,我们非文艺界的青年,非要和“简单、俏皮”却又“模糊、朦胧且有点无法掌握”的那只猫撕扯不清,真是教人脸红呢。


  从6年前开始,腻烦了情歌和流行歌,
  
  好像就是ne-yo的那句:i'm so sick of love songs.
  
  暗恋,热恋,分手,放不下,无非就是那几件事,翻来覆去地念,
  
  也许这就是矫情,而矫情能创造出一个繁荣的娱乐市场,却未必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
  
  于是后来开始喜欢古典,喜欢new age,喜欢摇滚,喜欢朋克,喜欢rap,喜欢brit-pop,喜欢bossa nova,喜欢indie,
  
  喜欢过周杰伦,五月天,coldplay,avril,但那些都只停留在最初的几张专辑的时候
  
  后来喜欢范玮琪,陈绮贞,keren ann,moby,this is ivy league,小机场,许巍,张悬,jason mraz直到现在
  
  每次听到必哭的是hey jude和yellow,究竟感动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知道的仅仅是心里有个小音箱,它们轻轻地和耳机的声响一起在震动
  
  若不是纯音乐,那听歌便是一种让别人唱出自己心里的声音,最爱那不矫情的歌词,哪怕它就只是一直在重复同一句:hold on to people, they are slipping away
  
  或是i'm not going anywhere
  
  在回家的地铁上,翻着《音乐事情》,
  
  乐评人引用了那一段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的对话,大抵在沉醉的时候,真正能代替内心的也唯有那句“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
  
  哪怕旋律还没有响起,哪怕它也是4‘33’‘的沉默,单是看到歌词就已经心醉了:
  
  下雨了 找个地方避一避
  
  我有十六个硬币
  
  打电话找人一起看电影
  
  他们却说:真不是看电影的好天气
  
  用了十个硬币直到雨停
  
  至少还有六个朋友 有六块钱的寂寞
  
  只是想 看场电影
  
  穿一件很久没穿的新衣
  
  放下手边的事情
  
  有人陪我坐在一起
  
  看场电影而已


  台湾“网路与书”编辑部的作品,做成书的杂志,每期一个主题。现代出版社,只是简单地将繁体变成简体,而对于里面的“译名”却始终视而不见……
  
  铜版纸印刷,价格自然高。而且“头重脚轻”,所以荐购的两本,都有脱线的问题,不利于保存。
  
  9.2.24晚写于A061


  很不幸,我翻开的第一页是第102页
  
  画面很诡异,周杰伦的手上长着一张嘴
  
  托这张图片的福,《音乐事情》成了“网络与书”丛书中我唯一没有看完的一本,也是过去两年中唯一一本我花了30+大洋却没看完的书。
  
  也许,看音乐书就像手上长嘴巴一样,本来就是很瓜三的事。
  
  


  文/贾晓伟(《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出版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冼懿颖


多花点时间做一些严肃的事情吧,无谓罗一些无聊的事情开玩笑。


不做无聊之事 何遣有涯之生
btw,冼懿颖我好像只认识最后一个字咋读……


爱情使人上进啊


3L和4L无论是名字、用词还是立意对仗都很工整啊~


这种猫,我本来知道的,搞成“赤夏猫”就不认识了。。。。


嗯,连猫子都不认识的猫,忽视之


那只猫会突然露个头嘻嘻笑,好像就只露出一个头,跟你说话说着说着就渐隐消失了。。。。
突然觉得好像你头像里的达叔做派。。。


你看看,我早就说我的头像特文艺了~~


你还想长得文艺,所以蓄须。。。。


可不是,最近已然颇有规模了


通称柴郡猫吧。祝痔疮


蓄须成功后要上照片向我们显摆哦!


还是作者的名字有才 冼懿颖 呵呵 先意淫


ls油菜,发现作者名字的玄机!
哈哈,那这也定是本意淫之书。


半辈子,快来围观那啥猫。。
http://www.mtime.com/movie/83327/posters_and_images/1321272/


真是教人脸红呢
哈哈哈哈哈


以前看到的版本明明说是柴郡猫……可能台湾的译法不同


从那天因为一个音符而震颤,就知道这样频率的变换很了不起,不论是歌词也好,不论是旋律也好,有时候最明白自己内心的就是和音符的共鸣
yellow真的很了不起,很高兴听到这首歌,很高兴遇见你


又寂静又深刻的孩子呢


哇 歌路都很相似呢


这是MV里面的画面。和书没关系呀。


也许,看音乐书就像手上长嘴巴一样,本来就是很瓜三的事。
说得有理!所以我现在不看任何音乐杂志了
直接听= =


就感觉拼拼凑凑,很没意思。


我很喜欢这本书 从装帧到内容
反反复复的看 脱页的情况严重到让我一直想要买一本新的来
其实书名已经很情书地说明的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觉得它不好的人我只能说你不懂得欣赏 觉得书评没用的人 只是你不懂这样的音乐而已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