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书的迷恋

网络与书编辑部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网络与书编辑部  

页数:

1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书的迷恋》是《阅读的狩猎》的对照之作。 《阅读的狩猎》,是想看看有哪些人为什么又如何为书的内容而寻寻觅觅,可以说是在谈书的软体在如何为人所追求。换句话说,比起拥有书籍的本身,他们可能更看重获取书里的知识。 《书的迷恋》,则是想看看有哪些人为什么又如何为书的实体而执着不已,可以说是在谈书的硬体在如何为人所喜好。换句话说,比起获取书里的知识,他们可能更看重拥有书籍的本身。  从迷恋到痴狂,我们对书的情绪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本书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人对书的实体那样执着?比起获取书里的知识,他们更看重拥有书籍的本身。中西古书在形态和市场价值上差别如此大,我们不能不沉思其背后的许多因素。本书探讨:书籍形态的发展、书痴的狂行与精神面貌、分享他们搜书、藏书和护书经验,及如何展现自己的收藏。

书籍目录

不需要理由的迷恋Part 1 说痴问世间,书是何物?藏书行为的后现代启示有人问我关于“书痴”的事书痴的种类偷书者的秘密文件温和的疯狂毛氏之书走天下,供奉子孙喝好茶Part 2 迷恋的价值中西藏书文化之别一本1174年中国古书的结构分析一本1673年西方古书的结构分析一个台湾女婿的观感古书的土壤和价值之一一个老书店主人的心得古书的土壤和价值之二善本古籍价值的三棱镜人皮书的故事一个悍匪的忏悔录藏书家追求的版本黄金散尽为搜书MapsPart 3 迷恋之人猎书者的私密忠告怪书立体动员令《说部丛书》搜寻记图文书败金女我的漫画收藏Part 4 迷恋之所在台北旧书店的3阶段转进书街,我的无政府主义书店形式网络买书的巧合与宿命书籍拍卖会见闻录家西书社老板的经验谈从工程师到收藏家李高雄的古旧书店经验Part 5 痴然生活书得起一些炫耀的展示高移动性的书房黄永松的老巢如何照顾书给书不一样的农服黄碧端的装帧之乐破铁网藏书票搜集记趣藏书印记Part 6 痴人之书“书痴症”并发时要阅读的50本书


编辑推荐

  从迷恋到痴狂,我们对书的情绪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本书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人对书的实体那样执着?比起获取书里的知识,他们更看重拥有书籍的本身。中西古书在形态和市场价值上差别如此大,我们不能不沉思其背后的许多因素。本书探讨:书籍形态的发展、书痴的狂行与精神面貌、分享他们搜书、藏书和护书经验,及如何展现自己的收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书的迷恋 PDF格式下载



  潘步钊
  
  思考和感知能力中,有一种时空推移的意识和习惯。我指导别人创作,常说这是重要的招数;读历史的人,也要有这种习惯,才可以产生历史感。甚么是时空推移的意识,那是指我们站在时空的一点,但有足够的时空视野来观照四周,作出思考和比较;除了空间,还有时间。于是我们才不会为耳目感官所限宥,也不会受着文字表意的局限,而停留在狭浅的层次。
  
  吸引我迅速翻开《书的迷恋》,就是它提供了这种满足我此方面意识的材料。文字、印刷和图书的发展,在东西方起步各有因缘。中华文化的甲骨文和闪米人的拼音字母,文明在地球的两半,各走各路。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歧异和暗合,是一段段迷人的故事。
  
  《书的迷恋》是台湾网络与书系列的第十本书,之前其实已有《阅读的风貌》和《阅读的狩猎》两本以近似主题写成的书。我向同学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从不同方面描绘爱书人的情貌,感性之余,也有很多理性的成份,知识层面和深度都不弱。例如分别以1174年的中国古书和1673年的西方古书为例,说明两者结构分析的不同,至于郝明义的一篇〈中西藏书文化之别〉,瞻前顾后,视野纵横,可读性甚高;冼懿颖的〈如何照顾书〉,也趣味与实用兼具。
  
  虽然整本书的阅读和文化背景是台湾,书中作者也多是台湾人,可是我仍然希望以推荐此书,作为「风檐展书读」的第一篇,因为它开宗明义地推使我们走向书本。正如此书发行人,也是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说:「相对于西方世界,中文世界对书的迷恋,还停留在一个单薄的地步」。我希望同学真正的喜欢和尊重阅读,有一天蓦然回首,你会惊觉得着—不管是理性或感性,竟然是如此的多。
  


  陈韵琳
  
    安·法第曼(AnneFadiman)在《爱书人的喜悦》(ExLibris)其中一篇章(图书的结合)(MarryingLibraries)中曾提到,她和丈夫本来各有自己的藏书,后来决定把二人的书架合二为一,就好比夫妻开一个联名银行户口一样成为财产的共同拥有人,象征着婚姻关系的稳固、人书结合的意味。问题是,合并后她发现自己和丈夫对书籍的分类法是不同的,“必须要从他的‘英国式花园’方式和我的‘法国式花园’中,找到一个共同点。”
    巴斯班斯(NicholasBasbanes)在《温和的疯狂》(AGentleMadness)中说:“每一位藏书家都是一位讲故事的人;每一种收藏都是一种叙述。”
    我们从书架上看到藏书,看到的不是作者,而是藏书者。书籍的摆放,是藏书者的生命历程,它的排列只对藏书者有意义,蕴含藏书者的回忆,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出自《书的迷恋》,网络与书
  
    我其实去朋友家时,最喜欢观赏的是书架。我从书架可以认识这个屋子的主人。
    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将屋子装潢布置到最美丽最舒适。他们屋里的窗帘、桌巾、柔软的地毯、精美的壁饰....一切都是如此的精致完美。
    我尽管羡慕,但基于两点原因,我会放弃这样的装潢布置。其一,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动物(以狗科猫科为主),牠们一直是将我从复杂的人文思索中,拉回纯真童心世界的原动力。其二,我不能没有书,而且是大量大量的书。
    人过四十,已经没兴趣跟他人比较了,因为人已老到该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要的就是现在这个家,以及家中四面墙上的书,还有猫。他们深深扎进我的生命史,成为我的历史与回忆,并且继续累增我的历史与回忆。
    在《书的迷恋》中有一句话说的好:“书痴由小尾转大条,病情由浅转深,良性变恶性的关键,往往就是‘入错行’。一旦选择以教书为业,或甘愿编辑过一生,病情加剧,势所难免。”
    写此话的这家伙,没有考虑到做网络媒体的企画总监,是得“书痴癌第三级”的开始。
    我的每一面墙都标示着一个阶段的成长,这些成长又跟心灵小憩的成长史有关。
    走廊有一整面墙,放置的是神哲学、思想史、政经理论方面的书,那是1990-1995阶段的我。现在距离那个回忆中的我,已经很遥远也日渐模糊了,可见那些书摇撼了我的理性思维,却不曾摇撼心灵深处的我。
    书房有一整面墙放的是中国文化、与6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的书籍;中国文化是20年前就开始有的兴趣,90年代以后,后现代文化书籍比例越来越多,中国文化部分维持原状,并开始涉猎禅宗,这意味着,随着跨入网络传媒,我更开始着重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研究。这些书中尤其以会让我思考到网络人格特质的,最让我喜爱,总会信手翻翻。
    客厅一大面墙放的都是艺术、与艺术思想史、美学研究。这是1997阶段的我,它们已经有很多都转化成幻灯片的艺术节目,在通识教育、小区活动、社团活动、办公室活动等等展出。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在大学演讲,因为广告做的很大,大学到处贴红布条,会场竟然有二百人到场。还有一次是受邀在艺廊演讲,那次到场的人都是经常沈浸艺术中的人。倒也奇怪,我总是在台上一点都不紧张,是下台跟听众聊天时,开始紧张。这是我的独特自闭个性。
    可能是因为有太多机会演讲,这方面的文章反而写得少。
  
    前几天刚把众多艺术幻灯片全送给年过四十五不爱用计算机、却喜欢艺术的老人家了。因为我现在再接的艺文活动,会场都没有幻灯机这种机器。最夸张时,竟然有人问我:“什么叫做幻灯机?你是指投影机吗?”
    这一面艺术书籍的墙,每一本书,整片书架,都是无法抹去的回忆。我相信每一个从事传媒的人都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为了媒体的提升与转型,昼夜匪懈矢勤矢勇,最后泪与笑浑然合一。
    客厅另一面墙就是文学了。它的历史可悠久了,从1977直到如今,不少绝版书。如果说艺术是强迫自我提升下的泪与笑,文学则是我生命底层最深的律动,它在深渊中响应搅乱,表面却不起一丝波澜。因为我从头到尾,就是个说故事与听故事的人。这面墙是最有灵魂、最有情感的一面墙。
    客厅还有一面墙是音乐。包括CD和音乐研究的书籍。我集中研究音乐是在1999-2000,那时也是刻录机面市之时,所以我有非常古董、只有四倍数、怎么操都不会坏的刻录机,宝贝般收在抽屉,准备做传家之宝。当时研究音乐还是为了心灵小憩。做企画总监,即使不能样样专精,重要的专栏,好歹也该有点识见,才能掌握心灵小憩该有的方向。当时我还做了很多曲目汇编,便于出外散步、来回车程上听,倒没想到这些曲目汇编如今是大大贡献了我的广播节目。
    卧房有两一面墙,非常恐怖的放了一大堆DVD,我才于2003年发狠将收藏的录像带全送给竟然还有录像机的某位友人,清出来的地方一年间全被DVD占满。这些DVD只有我知道,为何有些DVD按导演收藏,有些DVD按地域收藏,有些DVD按主题收藏。它将一样的构成我的后现代趋势文化研究的史观素材。
    最后则是轻薄短小的可爱温馨书籍,当然是接了广播节目的后遗症。
  
    入广播是入错行后的再一次入错行,它使不管是温馨小品,或任何八卦小道、没营养的笑料……全都得一一珍藏,因为文字视觉可深、纯听觉却得轻薄短小;人们以文字进入思想情感,绝对比不见肢体表情语言的纯听觉,要来的容易。
    就这样的,这些墙上的书架构成了我、呈现了我。它的分类,是按我的独特方式。
    若你将我任何一面墙上的书偷偷抽下,信手插入另一面墙,我将永远找不到它。
    会喜欢来我家面向墙壁闲逛的,一定是同道上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到朋友家,第一件做的事总是:“找书架”。
  
    班雅明说:“书籍的摆放位置会随着个人生命的进程、成长的际遇而有所转变。……当藏书失去它的主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藏书失去主人,就失去它的意义,但终生藏书之人,失去书,一样会有失去自我之感,终究那已是他不可抹除的回忆、不可替代的生命成长史。所以我们总会见到那些个坐拥书堆的老人,书已泛黄生虫,却不肯舍弃、甚至不肯更换新版本的执着狂热,他其实爱的已不只是书,而是自我的生命。
    当然也就可以想见,黄宗羲收藏毕生的书,一把火烧光以后,他惨然泪流满面道:“嗟乎!甚于丧我也。”没多久,就真的真的与世长辞了。
    我是很能体会这种感觉的。


   或许是中国大陆在图文书这方面刚起步,好的图文书不多。非常喜欢这套书中每一本书的选题,很独特,希望能够一直做下去,也算是消遣书中的极品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