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性与性格

奥托·魏宁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奥托·魏宁格  

页数:

383  

字数:

340000  

译者:

肖聿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奥托·魏宁格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德文版序言原序第一部分(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 “雄性”与“雌性” 第二章 雄性原生质与雌性原生质 第三章 性吸引力的规律 第四章 同性恋与男色 第五章 性格学与体型学 第六章 解放了的女人第二部分(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第一章 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 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 男女的意识 第四章 才能与天才 第五章 才能与记忆 第六章 记忆、逻辑与伦理 第七章 逻辑、伦理与自我 第八章 “我”的问题与天才 第九章 两性的心理 第十章 母性与卖淫 第十一章 爱欲与审美 第十二章 女人的天性及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犹太教 第十四章 女性与人类

章节摘录

书摘我们只有让一种肤浅见解去遵从最普遍的切实要求,才能从大自然连续不断的旋律里仔细区分出一支支单独的曲调。但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头脑中的陈旧概念却成了愚蠢的东西,像原始人的交往习俗一样。根据以上类比,我可以说:彻底的雄性与彻底的雌性之间那种鲜明分野,我们以后肯定不会在自然界里找到了;我们也不会发现哪种生物在这方面显得如此简单,竟能非此即彼。事情根本不会这么一清二楚。 在有关妇女问题的争论当中,有人曾求助于解剖学的裁决,以为有了解剖学的帮助,便能在男人和女人的两类特性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一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另一类则是后天形成的特性。(试图确定男女自然天赋的差异表现在解剖上的结果,以为如果其他一切考察全无结果,那么只要在解剖学上多动动脑子,事情便会迎刃而解,这种尝试是一种不着边际的冒险。)然而,无论谈的是大脑还是身体的其他各部分,解剖学家的回答也都颇为清楚:根本就不存在能将男女截然分开的、绝对的性别界线。大多数男人的手骨都和大多数女人的不同,尽管如此,确定性别当然还是并不取决于骨骼,也不取决于身体上具有肌肉、筋腱、皮肤、血液和神经的某个孤立部分。同样,胸腔、骶骨和颅骨也不是确定性别的依据。至于男女的骨盆,这部分骨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此我们又该作何解释呢?几乎人人都认为:女性的骨盆能适应分娩的需要,而男性的骨盆却不是这样。但是,骨盆的特征并不能作为衡量性别的绝对标准。不但是解剖学家,连徒步旅行者都知道:许多女人的骨盆像男人的一样窄,而许多男人的骨盆像女人的一样宽。这么说,难道我们就无从确定男女的性别了么?这几乎等于暗示说,我们无从区分男人和女人。 对这个难题,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呢?旧信条已经不够用了,但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新的出路。如果已经被接受的思想已经不敷应用,我们的任务就必定是去寻求新的、更有效的指南。 P5


编辑推荐

《性与性格》的思想维度如此深广,却出自一个如此年轻的哲学家,实属罕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性与性格 PDF格式下载



虽有争议,但终归经典!


   【‘爱情’在理论上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男人发明出来的诱惑女人的事物。当男人说爱情的时候,其实说的是理解,要把他当成这个个人,有个性的人,爱能净化升华这个世俗的卑微的个体。】
  
    去阅读文学作品,关于女人的故事,都是从一桩婚事开始的,奥斯汀是这样,我们的女天才张爱玲也不例外。奥托·魏宁格在否定了女人的自由意志之后,将女人的性归纳为一种生命的本能冲动:为世界配对,这是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当然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去说男女,这不符合魏宁格的趣味。在23岁的时候就写出《性与性格》(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性/性别与性格)的魏宁格, 具备所有19世纪思想家的美好品格:那个时候,人们喜欢谈论人性,心理学的兴起触发了这种兴致,因为人性是所有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至今在民主社会,人们依然受惠于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制度设计,比如为了免于恐惧,人们构建了国家主权,而“恐惧”则是一个心理词汇。但以何种方式谈论人性及其性别,而不是闲聊,那就得非常的“知识分子”,“知识”说的是一个非常完备的认识论工具箱。仅仅是为了谈论女人,魏宁格用上数学(那个复杂的有关性别的数学公式,必须请教数学系的教授)、语言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等知识,在这个意义上,魏宁格实乃性别学的开山鼻祖,足见他对“女人”的态度是多么严肃,尽管误解的人把他算作“厌女症”。谈论“女人”,是为了理解人性,而理解人性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自由。魏宁格记取了尼采的训导:若抛开男女问题,所有对于人性的学说终将是肤浅的。如果在人性问题上,人们变得迟钝、麻木、简单、粗疏,政治上的后果就可想而知。
  
    康德在《人类学词典》中说: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了人类,看上去好像很废话,但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问:哲学家为什么不说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构成了人类,或者老少中青构成了人类,显然最接近这种不可化约的人类自身的对立就是:男人和女人。魏宁格将其放在形而上的有/无之辩中,女人是男性之罪的标记,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个标记被强化成“缠足”。为了克服虚妄,男人发明了女性气质,和女人自身没有任何关系,是男人的欲望投射。
  
    这面欲望之镜,常常令人费解。林语堂曾经坦言:女人依靠直觉能更好地把握现实,她们能理解男人,但男人往往对女人一无所知。镜子的反射功能——这就是林先生所说的“理解”,但魏宁格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混淆理解与反射这两个概念,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我们不能说镜子具有理解力,但我们可能说,那个“照镜子”的人,通过复杂的话语实践,才能看清自己。
  
    显然,把女人说成镜子是不够的,魏宁格要解决的问题是,这面“镜子”为什么能够反射男人的欲望,他认为这是基于女人的交配本能。“交配本能”是魏宁格发明的专有术语,不是说某个具体女人的性欲本能,而是指抽象意义上的配对原则,这在感性经验中表现为:女人热衷于成双成对的事物,年轻姑娘对已婚女人更有好感,希望像她们那样幸福,女人比男人更加痛恨老处女等等,即围绕着人类性活动所发生的一切,才是她们所热衷的主题。看来,女权主义者的指责表面上是成立的,将女人简单地处理成肉欲化身如此的臭名昭著,而忽略了一个更内在的事实:基于配对原则,女人的这种超越了个体的性欲,表现为:“说媒”是她们的基本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的结论应该颠倒过来,女人永远不可能理解男人。男人可以是那个疯狂的绝对的“一”——取自上帝的形象,绝对的禁欲和绝对的滥情,都是纯粹理性的。而僧侣与唐璜作为男性形象,都是绝对性的,但修女会把上帝当成爱人——已被著名的巴洛克雕塑《特雷莎的狂喜》证明,更多的时候,女人会把爱人当成上帝,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最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是女人,魏宁格称之为“易受影响性”,女人可以随声赋形,有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女人是钢琴,男人是琴手,她的品质取决于她身边的男人。于是,她热爱着他的热爱,如果他热爱革命,那她就是女革命者,可以这样说:在女人和革命之间,一定站着一个男人,在女人的逻辑中,必先是“爱人”,然后才可能“同志”,后来当革命组织以“爱人”的面目出现的时候,女人对组织的忠诚度是惊人的。女人既不可能是圣徒,也不可能是信徒,但通过迷信爱情——对“二”的执著,她们可以同时成为两者。
  
    是为世界配对的强烈愿望,让女人承担起爱情信徒的美名。没有自我的边界,让女人可以容忍男人的不忠,反之,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不忠是羞辱与侵犯。魏宁格的解释是:普遍的性活动正符合女人的配对本能——尽管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点,这与道德上的宽容没有关系,除非把女人当成现世的女菩萨,胡兰成就是这样,但非常现代的张爱玲好像不喜欢这样,女菩萨和但丁的“女神”不一样,前者纵容,后者救赎。而男人的恼怒则是卑劣的、自私的,因为他把女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物化女人的结果,其实最大的耻辱是由男人自己承担的:性欲是他生命中的低级元素,在心理上,他必先贬低自己的这种需求,才在第二层次上,贬低性欲的投射物“女人”。因此,这是一种必须释放掉的负面能量,青春期的男孩都是神经兮兮的,喜欢说“不”,他面对这个异己之物——情欲突然闯进了他的个人节奏之中——十分恼怒,并急于寻求发泄对象。而女孩这个时候,是以欣赏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神秘的惊喜,她更加频繁地照镜子,第二性征是一枚成熟的勋章。
  
    魏宁格宣称:“女人是性结合的传道者。”并把这种结合瞬间看成道德标准,而不是以道德观念为标准。作为一名康德主义者,他的道德意识就是自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显然女人不具备道德能力。但有一种例外,就是中国古代妇女,妇道之于她们,是一种从外部教化后的植入性命令,既是道德能力,又是自我意识,使得中国女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命运感,但很少产出“悲剧英雄”,君主制(道德政治)才可积威千载。
  
    “爱情”在理论上是现代性的产物,尽管魏宁格更强调爱情的精神属性,但这依然是男人发明出来的诱惑女人的事物。当男人说爱情的时候,其实说的是理解,要把他当成这个个人,有个性的人,爱能净化升华这个世俗的卑微的个体。早期的女权理论家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企图用爱情来界定婚姻的本质。两性之爱是有关自由的演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也基本秉持这样的爱情观,因此支持女权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把家庭当作“公民学校”,而托克维尔在谈到民主文化的时候也指出:美国人教育年轻女孩,成为女公民是首要的目标,性别平等从小在脑子里扎根,即使因为持有这样观念,让自己很吃亏。但托克维尔接着说,弥补遗憾的也是这种平等观,这几乎是政治独立的特性。
  
    确立自我的边界之后,就为坚持什么与突破什么找到了一个核准点,是所有思考与讨论的前提,但女人不是,她们喜欢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喜欢无边无际的联想,更喜欢和女朋友互换私人用品,交换隐私。从魏宁格的分析结论来看,女人天生反民主,她们需要一个“君王”,才可与世界相亲相爱,融为一体。受到魏宁格的影响,波伏娃只不过稍微改写了这个论断:结婚是女人的天职。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民主与妇女解放是同一个命题。
  
    男人构造的爱情神话必然破产,因为他需要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去理解他的个性,但女人可以伪装,可以撒谎,去迎合他,去成为那个没有人性污点的“女神”,或我们道德理想中的“节妇”。道德理想的淫荡性是魏宁格揭示出来的,为情欲的缺席寻找替代品,《性与性格》曾经拿给弗洛伊德评审,但他以没有临床分析为由,将这部作品否决了,但正是经由这位天才作家的提示,弗洛伊德创建了他的“恋物”理论。
  
    “大多数男人都在理论上尊重女人,但在实际中却完全看不起女人”,魏宁格指出了男人的这种分裂症,后来被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发挥为:两性关系是阳具中心主义失败的表征,应然和实然的永恒对立,刻写在两性关系之中。当且仅当男人坠入情网的时候,女性之美才可发生,而这美并非出自女人本身,而是类似于艺术创造与哲学创造之类的行为,他需要这幻象来弥补有限生命的残缺,即永恒性的想像。热爱自己制造的“这个女人”,接受“她”的催眠,但男性意志常常会干扰这神志不清的状态,爱与憎恨并行不悖,如果发现自己太爱“这个女人”了,他们一般都会临阵脱逃,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幻觉吓跑了,魏宁格说:“其实男人也不想让女人扑在自己的怀里,变成虚无。”
  
    爱情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同构性表明:在没有民主的地方,“民主”是作为症状而出现的,“坚持原则”才会以歇斯底里的形式爆发,不是说我愿意这样做,而是某个原则在强迫我这样,正如是平等原则强迫我尊重女人,而不是我愿意尊重女人。原则和真实意愿的背离,不是原则问题,而是意志匮乏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经历了疯狂阶级斗争运动的人们,都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一样。和有没有爱情相比,丧失自我才是真正的不幸,而男人一生都浸淫在这种不幸之中,即为保持自我进行无休止的斗争,因此,幸福感才有可能成为女人的特权,登临巅峰体验的时刻就是婚礼仪式。
  
    于是,仅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去批判性别优势论的政治不正确是不够的,这是魏宁格思想的重要贡献。相对于争取一个受到公正对待的态度及其文化氛围相比,自我批判是其重要前提,这就是魏宁格的那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真正敌人是女人自己。”波伏娃尽管承认魏宁格思想的深刻性,但她不相信男人可以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裁判员,她的意思是男人不可能提出真正的“女人问题”。女人们如果能够诚实地对待自己,就会发现,只要让男人保持对自己的性欲,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普遍意义上的“花花公子”,和圣徒没什么区别,但人世间的女人不可能去爱圣徒。波伏娃的清醒也在于此,她将爱情改写成一种高贵的独特的“亲密关系”,最激动人心的两性关系首先是友谊,一种最深刻的自由,免于被强制的自由。
  
    性别政治与友爱政治的对举,有益于妇女解放运动的自省。当政治理论与实际的政治环境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价值观应该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命令,要像男性那样行事,不是女性解放的目标,这根鸡毛不是令箭。更何况,解放不等于伸手要权,不错,解放的实质是斗争,平等不是结果,是意志力,是有关尊严的本能反应,是自由的条件,因此必须在友爱-政治之间画上这个有意思的连字符,以免在提审暴君的时候,将自己首先变成了暴君;揭露骗子的时候,反而被真相原则所蒙蔽。
  
  作者 张念 发表于2012-02-28 01:09
  
  原文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2/28/749970.shtml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女性主义批评家)


  女人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男人不能了解她们,甚至她们自己也不能了解自己.
  
  试图了解女人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比风更快的是声音,比声音更快的是光,比光更快的是人的思想.
  
  她们只有感觉,而没有理性.感觉这个东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你前一秒钟还了解她们,下一秒就完全变了个人.
  
  作为男人没有必要去了解女人,还不如去强奸她们,强奸她们意志,强奸她们的身体.


  今天是2013.8.11,开始看《性与性格》也有几天了,即将看第二部分第四章,所以看得还算挺快的吧,基本一天两三章的节奏。其实这本书放在我身边很久了,大概是大三还是大二的时候就开始看,结果当时觉得有点看不下去,就一直拖到了这个大三的暑假,好在,终于不会再拖延下去了。
  这本书其实还蛮容易明白的,可以算通俗类科普类读物吧(如果你不去死扣那些太过专业的术语,魏宁格的意思你都能弄懂)。因为我还没读完,所以应该是不怎么好写书评,但我又实在有一点点想说的,又觉得笔记太繁琐,所以还是边看边想边写吧。
  魏宁格在绪论中开篇就写道:
  “一切思想都始于经过某种程度概括的概念,并由此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概括的范围越来越广,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现象汇集在一起,那些现象的数量越来越多,从而包含了现实世界的更广阔领域。另一方面,思想越来越接近全部概念、个体和具体复合单元的汇合点,而我们只能依靠范围不断缩小的思考,依靠给‘事物’或'某些事物'的普遍概念不断添加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新特征,才能接近这个汇合点。”
  这段话表达了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简单说,就是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和了解,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作者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能将男女截然分开的、绝对的性别界限”,“从性别的角度看,现实世界可以被看做两个极点之间的摇摆,没有任何个体处在任何一个极点上,每一个个体都处在两个极点之间的位置”,提出“存在无数种性别过渡形态”
  2013.8.13
  这里提一下魏宁格引用的约翰·汉特对性征的分类术语:
  “原始性征”是雌雄两性的生殖腺(即睾丸和附睾,卵巢和卵巢冠);“第一性征”是性腺内的内部附件(输精管和精囊,输卵管和子宫),它们可能具有与性腺和外生殖器不同的特征。仅仅根据它们,人的性别在出生的时候便可以被确定下来(我将在后面表面,这时确定性别有时很容易出错),而人们日后在生活里的命运也由此决定了。在第一性征后面,就是繁殖并不直接必需的所有性征。给这种”第二性征“下的最准确定义是:它们在青春期开始出现,如果没有性腺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它们就得不到发育。这方面的例子有男人的胡须、女人浓密的头发、乳腺的发育,以及声音的特点。某些来自遗传的特征(例如肌肉力量或心理承受力的发展)可以被看做”第三性征“。这是因为可以把它们用作便于研究的模式,并且是出于实用上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在”第四性征“这个名目下面,我们可以列入以下特征:相对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差异、生活方式、男人的抽烟喝酒、女人的家务责任等。这些特征全都具备有力的、直接的影响力。
  同时,作者强调:”这种分类仅仅关系到对异性的刺激力,关系到产生这种影响的时间先后,关系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料到这种影响的范围“。
  关于性征的分类,我感觉也许人类在区分性别的时候真的是太大意了;这样分类一下,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性发育;为后文的性吸引力规律埋下一个伏笔。
  我们在生活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喜欢的不是你一个人,是像你这样的一类人。“其实就是在说”每个男人,每个女人,都具有某种个人特性,它们或者使他(她)具备与异性中某一特定成员结婚的条件,或者是他(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要达到真正的结合,一个完整的男性(M)和一个完整的女性(F)必须加在一起,即使在不同情况下,M与F分布在两个个体之间不同的比例位置上,也是如此。“通俗点说,就是你所欠缺的或是过剩的,要在对方身上得到弥补或中和,这样你们两个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完整的女性特质&完整的男性特质,就像一个齿轮,咬合得非常紧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只有这样互补性的男女双方,才有可能强烈吸引,且磨合得越完美,吸引力也越强。这一点不仅在人类身上适用,在动植物王国也同样。看到这儿,我自己有个想法就是”与最般配的伴侣的结合能产生最强大的后代“,而魏宁格也是这么认为的。”发生在具有最大性亲和力的父本和母本之间的受精,结果最好“,作者似乎还从一个可能解释了不孕不育:”男女在结婚并怀孕以后再去克服彼此的性厌恶,这不会给后代带来什么益处,因为这势必会损害即将出生的子女的身心特点。但有一点确定无疑:许多没有子女的婚姻都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我们已经论证过了两个互补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更强烈的性吸引力,如果双方的性行为密切联系着这种性吸引力,怀孕的可能性便会增加“。
  作者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不仅如此,任何性倒错者的性欲都不是彻底逆反的。这个说法不但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而且只有太才能解释我的观点。所有的性倒错者最初都可能对两种性别产生性欲;他们其实是双性恋者。也许到了后来,他们才主动使自己的性欲稍微偏向于某一种性别,因而变成了正常或倒错意义上的单性恋者;或者环境的影响会使他们如此。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的双性恋倾向从未彻底泯灭,无论在什么时候,这种倾向都有可能证明其被压抑的存在“。
  我的看法:据我所了解的一些同性恋者,他们的性欲对象是确定的,就是同性;也许我们真的都是双性恋者,要不怎么会存在”掰弯“的情况呢?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治愈同性恋的方法,即利用性亲和力的原理,”性倒错者必须用性倒错者来互补,即男同性恋者必须根据程度的不同,到相应的女同性恋者中去寻求补偿“。
  这个治疗方法很有意思。现在不是有很多同性恋者假婚吗,我在想,万一他们找的对方就是可以与自己互补的那个人,那他们就变成异性恋了呀~~
  2013.8.14
  接下来来讲讲第一部分第六章《解放了的女人》,我抄了这么多,才是第一部分啊,这篇书评到底会有多长啊。。。看这一章的时候,我在想,波伏娃是不是对这一章印象最深刻,受到的启发最大,产生的共鸣最多呢?魏宁格要讨论的妇女解放,是“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这一点实在是深得我心,也让我想起《第二性》中,波伏娃说,父母在教育女孩子时,从来没有从其个人发展方面入手,而都是在灌输她与男性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我也记不清了。但当时看到这句话时,确实是很震撼的。同样生为人,就算生理、心理等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教育权利呀,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加以必要的后天培养,男女各有所长,不存在优劣高低。
  在谈及妇女运动时,魏宁格说“最重要的是应当放弃那个所谓男女‘彻底平等’的荒唐口号,因为就连最具男人气的女人,其身上的男性成分也极少会超过百分之一,而正是她身上的男性成分才使她具备了某种特殊能力,或者将会使她最终获得某种重要地位”。这一点我很不赞同啊。男女就是彻底平等的啊,双方紧密相连,但又在各个方面有不同之处,双方不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标准。男人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女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没有高等与低等之分。而真正的平等,是正确认识对方的特性,根据这天性上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创造不同的成就领域、人生轨迹和生活方式。就像WC,不应该因为男女都有同样多的坑位就认为平等了,应该考虑男女生理差异和行为习惯,为女性多设计几个隔间,这才是人性化,这才是平等。
  此外,魏宁格还提出了几个颇为有意思的观点,在这里分享一下:
  1.“能够吸引其他女人或被其他女人吸引的女人,其本身就是半个男人。……女人解放的程度与一个女人身上的男性成分所占比例的多寡实际上是一致的。”
  这后面一句话让我想到了女汉子,哈哈。
  2.“同性恋可能是一种比异性恋更高级的形式。……一个女人的同性恋是她体内雄性成分导致的结果,并且预示着身心发展程度的一个更高阶段。”这段话和上面一条的第一句话都让我想起了《弗里达》,哈哈,不过,魏宁格还是认为男性是比女性更高级的啊,女性因为男性化了才有了才能,真是好不爽啊。。。
  3.“具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女人,会因为迷恋女人或女人气的男人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同样,异性恋的女人,也会因为选择男性气质不足的男人为伴侣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唔,我男性气质不少,但依然喜欢男人气十足的男人,不过也喜欢漂亮女人。
  好啦,第一部分就到此结束啦。终于要到第二部分了。。。。
  2013.8.15
  作者在第一篇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再次为早熟人渊博广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洞察力所折服:“植物和动物当中的雌雄同体,却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同一个体雌雄两种性腺的并置,而较少表现为两种性征的真正融合;它更多地表现为两种性征的共存,而较少表现为真正的中性形态”。
  康德(女人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和尼采(从女人那里,你了解不到女人的任何东西。)究竟对女人有多大的疑惑和误解啊。
  魏宁格认为女人就是性欲本身,女人只有触觉,不管触摸女人身体的任何地方都能引起性欲;而男人,和性欲是分离的,间歇性有性欲,他还认为“只有在更具男人气质、缺乏女子本性的女人当中才会产生手淫的恶习”,哈哈。
  “一个男人只要对一个女人的头部瞥上一眼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印象,却可能说不出自己究竟看见了什么,或者(例如)说不出她头发的颜色。视网膜唯有在对象前暴露足够长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之一秒),才能获得准确而持久的印象”。这段话我倒是深有感触,很常见,会被莫名其妙的东西所吸引,但是却又对其显著的特征熟视无睹(不知道跟作者讲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魏宁格提出了“涵拟”这个概念,用来表示“心灵活动的最初存在状态”,通俗说就是一种朦胧隐蔽的感觉形式,大概就是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了。“我也许有一个想说些什么的明确愿望,但某件事情却使我分了心,结果我想说的(或者想到的)那句话就消失了。后来,通过某种联想过程,那句话突然重新出现了。我马上知道太就是我正要说出的话,只是(可以说)它已经处在一个更完善的发展阶段上了。”作者认为女人只会涵拟,而没有清晰的思想。
  2013.8.19
  接下来,魏宁格就开始大谈特谈“天才”这个问题了,他说“天才就是那种禀赋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的人。一个人个性中容纳的人越多,他就越接近于天才”,“天才就是具备了最强烈、最积极、最有意识、最具连续性和最个人化的自我的人。”他还指出天才的种种特性:全面、记忆力好、渴望无限不朽、有一种全面的责任,而且天才与女人是毫不相干的,甚至谈不上女人道不道德,因为女人和道德无关。这部分,作者真是把女人批得体无完肤啊,自觉谬误很多,也没兴趣一一阐述。
  魏宁格提出了“母性型”和“妓女型”的两种女人,认为“母性型”把性行为作为生儿育女的手段,而“妓女型”则将其作为目的本身,“很多所谓‘体面的’姑娘和已婚女人也属于妓女型。对妓女类型的精确分析将表明:属于这个类型的女人远远不只是街头拉客的妓女。街头拉客的妓女与体面的交际花和高级名妓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街头拉客的妓女全不计较男人的身份,只管挣钱,在于她的生活方式随时变化。”这让我想起了“绿茶婊”,哈哈。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见到处于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女人”,和“男人”、“女人”的概念一样。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值得玩味:“母亲型女人能理解男人身上一切简单、幼稚和孩子气的东西;而妓女型女人则最懂得男人的变化无常和优雅趣味。”所以说,前者适合做老婆,而后者适合做恋人么,男人真的不会和心爱之人结婚么,真的会选一个适合结婚的结婚么?不懂啊~~~
  “女人的外生殖器是使人们无法将女体看做理想美的主要困难”,魏宁格你确定吗,你真的看过么?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黄网网片你知道么?!作者认为“爱情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总之既否认男人爱情的真,也肯定了女人没有爱情,不过他却说了这么一句“正是通过爱情,很多人才第一次了解了自己的真正本性,才相信了自己具有灵魂。”作者你真的相信爱情吗?“性欲将女人用作获得快乐、获得肉体的孩子的工具;爱欲将女人用作创造价值感、创造灵魂的孩子的工具”,总而言之,就是个工具。但在后文中,你会发现,作者是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态看待女人的,“男人应当把女人看做实体、看做真正的存在而加以尊重,而不应当只把女人用作实现目的的工具。”“即使女人只希望去做男人让她们做的那种人,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安排,就像印度寡妇殉夫的风俗那样,即使这种做法是女人自愿的并被女人坚持了下来,它依然是一种可怕的野蛮陋习。”
  “考虑‘完整的’女人时,唯有将女仆和女主人加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女人’。”这一点,怎么说呢,我好像挺赞同的,男人应该也喜欢这样的女人吧,就是传说中的“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对犹太教的种种论述,我就不做评价了,因为觉得有些荒谬。
  
  
  好啦,这本书终于看完了也写完啦。


  [奥地利]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
  
   在上性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讲如何判定性别。那时候当讲到从社会角色判定性别,还愣了一下,从小被当成女孩子抚养长大的男生,被周边一直认定为女生的男生,其性别应该为女性。而如果单纯从染色体的角度,性染色体XY为男性,XX为女性。从解剖学的角度,则是看生殖器。而这里,作者提出另一种说法,每个男人或女人都由不同的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构成。 从性别的角度,可以被看做是两个极点之间的摇摆,没有任何个体处在任何一个极点上,每一个体都处在两个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比如娘娘腔,比如假小子。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没有几个人不会对他书中所提到关于女性的几个观点感到愤怒吧? 女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女人是无道德的,女人绝对不可能成为天才,女人分为母亲型和妓女型两类,女人就是性欲本身。
  
   我想说,在1900年那样的年代,就算女子可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作者你自己也知道女子学校所教授的不过是如何踏入婚姻殿堂,为婚姻做准备的教育而已。就算是有天赋,恐怕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只能泯然众人矣。再者,如果说,男人除了女人之外还有更多的事情想做,想实现,背后可是女人在默默地支持。女人在社会职业中,不仅要面对社会压力,还要面对家庭压力,生养孩子,做家务。而男人真是一股脑地往前冲。反观现在,我们都同样拥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事实也证明女子和男子的智力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社会性别歧视,家庭压力仍在,但是更多的女性走上独立的工作岗位,并且在岗位获得男子无法可比的成就。
  
   说这些,只不过想为女人辩护。作者提到的女人本身无价值,女人在男人身上获取自身价值。马上便想到,有些女人整天只想着傍上大款,或者是只想依靠男人自己在家里相夫教子,那你就别怪中年被扫地出门。也许你为他生子,你为他做饭,为他打理家,也许你自认为你大半辈子都在为他操劳,可是你没有自己的经济能力,你拿什么保障自己。人有时就是太现实,只看到物质的付出,却看不到精神的付出。我们只认钱的往来,却丝毫不在意打理一个家的辛苦。你要是只想依靠男人给你买房子,买名牌,我说活该你以后碰见小三。【啊喂,太偏激了
  
   对于作者所说的女人看不起未婚者,再同意不过。剩女这词不就是对这一观点最有利的证据吗?女人只尊重已婚的女人,即使女人不幸嫁给了丑陋、虚弱、贫穷、庸俗、暴躁和“令人难以容忍”的男人,她毕竟结了婚,毕竟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相反老处女的地位完全抵不上已婚女子,因为她根本不懂得爱情的长久和短暂的狂喜。我只想说,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通过男人获取自身价值的不过是那些爱情至上论者。中国的剩女,大部分都是高学历,有独立经济能力,甚至强于男性的女子,之所以没被选择,是因为优秀到让男人不敢选择。我还想说,剩女又怎么了,只要我自食其力,自我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什么不好。至于这样被指指点点吗?再说,因为你优秀而不选择你的男人,同样不值得你选择。那些嘲笑优秀剩女的女人,到底是以什么心态以什么资格来嘲讽,你不过就是有个男人至于这样吗。至于用一个男人来证明你自己的价值吗?
  
   应该说,所有恋爱中的人爱的都只是他的自我。是他理想化的心理投射。所以才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吗?“美既是某种无法被触摸把玩的东西,又是无法与其他事物混合在一起的东西,唯有与美保持一定的距离,美才能被清晰地分辨出来。"突然想起塞格林说的,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身体上的性欲是有机体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其目的在于使它自身的形式得以永存,同样,爱情也是一种尝试,其目的在于是自己的灵魂得以永存。”如果单单是从传宗接代的永存,我可以理解,但是柏拉图式的爱恋如何以精神求得永存呢?像DOVE的故事,像劳斯莱斯的故事?还是梁祝的故事?这样被后人传唱? 然后呢?有什么意义,我其实是不明白。但是很赞同,人无法去爱一个被他完全理解的人,因为他若完全地理解了一个人,就必定要看清对方的不完美之处。所以,无论,友谊还是爱情,适度的距离都是很重要的吧。从来也就不觉得可以随时跟别人到达无话不谈的地步。
  
   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大抵很复杂。既愤怒又赞同,所以只有对那样的女人表达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些事实既定,有些想法根深蒂固,有些积习,难以根除。叹气。但有些观点还是认为是错误的,对待女人的态度,始终都觉得作者太极端了。看了叔本华《论女人》,也是同样把女人当成是很愚蠢的生物,到底是时代的局限。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PS: 当别人在21岁的时候写下了这本被称为“天才著作”的书,我在22岁的时候都没能全部看懂。平凡人和伟人的差距吗?叹口气。
  
  摘:
  
  1、每个细胞都包含着个体的全部特征,同样,一个人心灵的每一种外在表现也不仅仅涉及少数几个性格特征,而是反映着心灵的整体状态。在这一瞬间,心灵的一种性质占显著地位,而在另一瞬间,心灵的另一性质占显著地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才会看到每个人不同的一面,但整体是怎样的,我们还是清楚的。)
  
  2、恋爱中的男人爱的只是他的自我,不是爱他那个经验性的自我,不是爱他自己的种种弱点和粗鄙之处,不是爱他自己的失败和渺小,而是爱他渴望成为的那一切,爱他应当成为的那一切,也就是他最真实、最深刻、可被认知的本性,它摆脱了一切的羁绊和必然限制,摆脱了人世间的一切优点。(理想化的心理投射)
  
   3、这个时代是资本时代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生活和科学只是政治经济学和技术教育,在这个时代,天才被看做一种疯狂的表现形式,这个时代没有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哲学家,这个时代没有独创精神,只有对这种独创精神的最愚蠢的渴望,在这个时代,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已经被对浪荡处女的崇拜所取代,在这个时代,交配不仅得到了赞许,而且被看成了一种责任。(这段话任何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吧。100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还处在这样的时代,权欲、肉欲和拜金盛行。)
  
  4、我要讨论的妇女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妇女问题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那种获得男人特性的渴望,即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仍然还是觉得很多女人把丈夫当成自己人生的第二跳板。嫁给好老公比自己奋斗来得快捷径多了。我想的是,共同奋斗。)
  
  5、男人之间的友谊是为了同一个理念而奋斗的个人或群体争取彼此一致的尝试,女人之间的友谊则是一种联合,其目的是说媒,它是女人之间唯一密切但无保留的交往,她们急于彼此见面,但这并不仅仅想在一起闲扯或议论日常琐事。男人的友谊总是避免干涉朋友的私事,女人则盼望与朋友亲密无间,你我不分。(突然就因为这样的话想起高三,一群女生聚在一起永远是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朝着梦想前进了。)
  
  6、男性的心灵活动虽然与女性的相同,但其形式却比女性的清晰。女人的意念多少都具有“涵拟”的性质,而男性的思维则多少属于清晰而详细的呈示,其中的各种要素都比较明确,不同于层次的感觉。女人的思维和感觉是同一的,男人的思维和感觉是对立的,女人的许多心理体验都是“涵拟”的,而男人的心理体验则都经历了澄清的过程。女人总是要受感情的支配,她只知道情绪,却不知道心理刺激。(有时候,觉得我很容易受到影响,尽管身边大多数人都说我有目标就会很坚定。但是没有目标的时候,太容易受影响,所以优柔寡断,快速做出的决定更像是武断的结果。很多时候,也会说不出来自己的很多感觉,模模糊糊的,突然想起下一瞬间又不知如何就消失了。总之,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一个人了。)
  
  7、人怀着对自由的渴望,试图依靠自由意志的力量所激发起的努力,去超越自身的局限,因而渴望着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旅行的欲望其实就是这种不安分心理的表现,就是精神对其羁绊的根本性烦躁的表现。(最近写下的一句话,不要自我限定。)
  
  8、一个人的个性容纳的人越多,他就越接近天才。如果对周围人的理解在他心中仅仅像微弱的烛光那样飘忽不定,他就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那样,让那个火苗在笔下的主人公心中渐渐燃烧成熊熊烈焰,就不能给他创造的人物赋予鲜明的个性。理想的天才艺术家应当生活在每个人的心理,应当让自己融入每一个人的心理,应当通过众人去揭示自己。(海纳百川和内省)
  
  
  


  昨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继续读魏宁格的《性与性格》(Sex and Character)。这位年轻学者23岁写了这本书,并随后发表,接着在同一年10月开枪自杀,这本书于是成了唯一在他生前发表的作品。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据说对魏宁格很是推崇,于是好奇起来。后来一边看一边生气,一忽儿举得魏宁格真是才华横溢,一忽儿觉得他就是个精分应该从地下拖出来鞭打一番,看到最后,气得觉都不睡了。
  
  第一部分,作为话题的准备部分,魏宁格假定了绝对的男性“M”和绝对的女性“F”,“M”和“F”代表着男女特质的极端,也因此是绝对互补的两种性格。魏宁格指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男人和女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每个男人身上都同是带有男人和女人的特质,而女人亦是如此。
  
  第二部分开始,魏宁格对性格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给与了详细阐述。
  
  首先,他花费了巨大篇幅来描述什么是天才。魏宁格认为才能可以被继承,天才却是根植于个体之中,无法被继承的东西。每一个天才都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他们所代表的是发展地最为完善、最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天才们往往感到痛苦,但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体验,并能够与最多人产生最深远的连接,天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宽广。换言之,天才所代表的就是宇宙的中心,是道德,是人类伦理的最高准则。这一段描述激动人心,魏宁格无不骄傲地说:“要描写一个人,你就必须去理解这个人;而要理解这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像这个人”,想必他对自己的天才是极富信心的。
  
  他接着写道,男性的特质与这种天才紧密相连,尽管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天才,但天才只可能来自于男性的意识之中。他认为从古至今,女人中从未出现过天才,这不是因为女人没有给与足够的机会接触艺术或文学,这是因为女性根本就是意识低下的生物,她们从来不曾像男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因此也就不可能发展处像天才那样完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里,魏宁格用了一个词来表现女性的意识状态,那就是“涵拟”。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总是一个概念逐渐明晰的过程,从对一个事物有所认识,到这个事物的概念完全澄清,这中间有一段蒙昧不清的状态,这就是“涵拟”(“涵拟”这个概念本身倒是很富有洞见)。魏宁格认为女性的自我意识永远处在这种“涵拟”的阶段,她们无法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是无意识的。
  
  我认为,魏宁格在这里犯了很明显的错误:他把女性抽离了所属的社会背景来看待。也许在历史上,女性早就开始接触绘画和音乐,人类却从未诞生一个伟大的女性画家或音乐家。但他并没有列出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对艺术和文学的接触上,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机会,接受了和男性同等品质和强度的教育培养。即便这种培养是一样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原因,比如婚姻和对子女的养育等,使这些女性放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更高追求,或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些中断都有其外部原因和历史背景,在这里却被魏宁格一并忽略。魏宁格把女人的无所成就一股脑儿怪罪在女人身上,认为这是女人自己造成,女性特质中天生就没有对这些人类最高智识的追求,女人跟天才因此是完全相悖的两个极端。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可笑了,这好比是在说,奴隶之所以被人奴役,不是因为奴隶主的压迫,而是因为你们缺乏自我意识,却毫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奴隶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奴役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自愿被奴役的。事实上魏宁格在后面的确写道,妇女解放的问题,和犹太人问题,以及奴隶问题,在本质上是同一种问题。这不啻是倒因为果。
  
  从这一点引申,魏宁格认为天才同时代表着人类的最高道德,代表着人类一切伦理准则。女人因为是天才的另一面极端,因此代表了无道德,无伦理准则。这里,魏宁格不认为女人是“邪恶”的,他认为女人是“无道德”,因为道德必须来自“自我意识”,女人没有自我意识,因此“与道德无关”,更谈不上邪恶。接着他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比如许多女人选择当看护。在魏宁格眼里,这是因为男人因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对痛苦更加敏感,女人却因为无意识而对痛苦的反应不那么强烈,因此可以胜任看护一职,这不是反应了女人的温柔天性,而恰是反应出女人的无道德。诸如此类的理解和推论,在下文还有许多,在我眼里显得既幼稚又充满毫无理由的偏见。现代医学表明,女人对痛苦的忍耐,也许正是因为她们需要经历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女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变得对痛苦不如男人那么敏感。这完全是一种生物性上的差异,与自我意识的多寡并无直接联系。
  
  至此魏宁格的证明走进了一个循环自证的模式,他出发点也许有那么点儿正确:妇女解放的问题根源在于女性的无意识。这种正确也并不完全,因为我认为女性并非无意识,而仅仅是自我意识低下,或许是被压迫,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但这种自我意识不能就此被简单地涵盖在男性特质中。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的推理却谬误重重:
  
  天才的自我意识代表道德顶点和最高伦理准则(魏宁格借康德的道德论得出)
  
  天才是男性的特质(魏宁格认为这一点不证自明)
  因为女性不具天才,(证据明显缺乏)
  所以女性是无意识的,是低等的。
  
  假如女性身上具有和男性类似的美德,
  则这些品质来自男性特质。
  
  假如女性身上具有女性特有的美德,
  则这些品质并非真正美德。
  进一步证明女性无意识,女性是低等的。
  
  在魏宁格眼里,女人存在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追求繁衍,要么追求性欲,因此女人有两种:母亲型女人或妓女型女人。母亲型女人惟一的追求便是生育孩子,而妓女型女人的追求则是拒绝生育孩子,转而追逐交媾。作者如此反复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衡量这个世界的唯一标尺。这个世界上存留的一切优秀品质,如道德、勇气、坚忍,爱,都必须来自自我意识,来自真正的个性,来自内心自我的感觉。女人因为走在天才的反面,缺乏自我意识,因而不可能具备任何真正的美德。尽管从生理构造上来说,女人不得不担负着繁衍人类的天职,由此发展出的一系列特质:比如对痛苦的忍耐能力,对孩子的爱护,以及牺牲奉献的精神,这些在魏宁格的眼里并没有得到丝毫赞赏,反而成为女人意识低下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女人的低级。这不是太可笑了吗?但凡女人身上具有优秀品质,那必然来自她身体里的男性特质,而属于女性特质的母爱,因为来自“为了维持人类繁衍的永恒意志”,“因为不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而显得毫无价值”,甚至被认为归根到底是一种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作者甚至宣称,“母爱与道德无关,这是因为它与被它赋予生命的个体性毫无关系,而惟有在两个个体之间才会存在伦理关系。”
  
  “女人没有实体,没有本质,她们是否,她们是无。” 正是因为女性的这些特质,使得男性无从真正理解女性。世人眼中的女性美德,比如“纯洁”、“忠贞”,无不是男人强加给女人的,因为真正的女人既不纯洁,也不忠贞,而仅仅只是欲望的化身。在两性关系里,无意识的女性被动地接受了男人的塑造,表现出各种美德,这些女性形象其实仅仅只是男性心中对爱的追求的一种投射。魏宁格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不道德的爱情:“爱就是谋杀。性冲动摧毁了女人的身体和头脑,而诉诸心灵的爱欲则摧毁了女人的心灵存在。平常的性欲只把女人看作满足激情或是生育孩子的工具。高层次的爱欲则对女人毫不怜悯,只要求她作为投射男人个性的载体,或者作为心灵的孩子的母亲。爱不但违背了逻辑(因为它否定了女人的客观实在,只要求女人的虚幻形象),而违背了与女人有关的伦理。”
  
  最后,他提出妇女解放的唯一途径:“不是要把女人从男人那里解放出来,而是要把女人从女人自己身体解放出来。”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得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要求女人抛弃掉身上的女性气质,让自己的男性气质尽可能发挥,从而获取自我意识的成长,从无意识,无实体,变成有意识,有实体。用魏宁格的术语来说,只有当道德最后真正着根于女人的身体内时,女人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
  
  尽管魏宁格反复强调自己并没有不尊重女人的想法,相反他谴责了男性不道德的交媾行为,认为这是在伤害女性,但这种谴责乃是建立身为男性的傲慢之上。魏宁格的行文之间无不透露着身为男人和天才的倨傲不恭,他对一切女人特质的描述,都使用了更加低级和负面的词汇;在描述男性时,则总是使用语言中高级和正面的词汇;而在描述天才时,甚至连天才的缺陷都是带着美德的崇高的。假如这种遣词造句是无意识的,那我认为这是他作为男性,潜意识中的傲慢所致;假如是有意识的,那更透露出他的虚伪。在这本充斥着对女性的厌恶和薄弱推理的书中,讨论的起点和终点都诡异地走在正确的路上(至少部分正确),这是我看这本书时感到最迷惑不解的一点。
  
  我认为妇女解放成功与否的确在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这绝不能和魏宁格的“天才的自我意识”所等同。首先,男人和女人的自我意识并无高下之分。在我接触的人群中,拥有更高自我意识的女性远比拥有较低自我意识的男性更富天才,可见这种自我意识是全人类所共通的,并无性别差异,而魏宁格却宣称,即使拥有最低自我意识的男性依然比女性高等得多,这完全是疯子式的自恋结论。既然女性拥有的自我意识并不比男性少,那么女性要觉醒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女性意识,并且必须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我想很多女孩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青春期甚至成人初期依然模仿男性着装或说话方式,对具有女性特质的衣物或行为深深排斥。在我看来这都是女性意识尚未觉醒的表现,女人们下意识地为自己的性别感到羞愧,认为这是低等的,因此对男性特质产生崇拜。
  
  因此,我无法赞同魏宁格所提出的抛弃女性特质。即使他的本意也许是:抛弃女性特质中的无意识,因为他在之前的论述中已将女性特质与无意识等同起来。但他将男性特质中天才的自我悬挂在至高无上的一点,成为以下一切讨论的参照物,这种参照系统本身就存在着预设的偏见,由此引申出女性特质的低下,这更进一步摧毁了女性特质崛起的可能性。作为女性而言,我们为什么必须接受一个男性特征为参照物呢?假如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那它必须带着鲜明的女性特质觉醒,她不可能以拥有女性特质而感到羞耻,相反,应该将女性特质树立成一根新的标杆,至少是一根可以和男性特质相提并论的标杆。完全摆脱男性话语的统治,改变现有参照系统,甚至自立一套参照系统,这是我认为妇女解放应该推进的方向。


   借用了明哥专访的这个题目,虽然有点重口,但竟觉得非常贴切。魏宁格作为一位出生于错的时代,未知道是否来得及遇上错的人的早逝英年,他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压抑的激情可谓在这部著作中觅得了最佳的宣泄。在这一方面,我也是一个积极寻求心灵营救的“同好”,因此接触这些另类天才的机会与正牌的他/她们相比不遑多让。人类中性与性格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分野,我不敢妄断,但我真心佩服每一位尝试建立体系,将混沌虚无归于有条不紊的思想者的努力,魏宁格是其中的佼佼者自然当之无愧。
   几乎每当我有思考闲暇之时,都会反躬自问,我的体内、我的心中分别有多少纯粹的男性以及女性成分,它们是如何水乳交融,造就出如今独一无二的我的。年轻的魏宁格也在叩问,但他自然比我更博闻强记,纯熟地从医学、历史,再到心理、哲学,试图构建出一座人性的堡垒。不能以年少去丈量他的深度广度,也不能用学究去限制他的曼妙文笔。精彩之处不胜枚举,愿君逐字细品。反正,我在很大程度上被拯救了。


  有没有。。。。。有没有哦。。。。
  
  本人就是。。。。。一位。。。。。
  
  
  难道。。我奇葩????晕死。。。。。。。。。。。。。。。。。。。。。。。。。。。。。。。。。。。。。。。。。。。。。。。。。。。。。。。。。。。。。。。。。。。


  原来。。魏宁格已经预言对了哦。。。。现在的两性就像在进化还是算改革呢???
  男人于男人。女人于女人。。他们是不可小视的群体。。
  也说明中国的妇女解放是最鲜明的。。
  是好事。。还是坏事啊。。现在貌似这种情态只是刚起初罢了。。


  从负责角度讲,我没资格评论这本书和作者。因为我都没看完它,但不明白这位作者怎么就把女人说成是性欲的本身了?观点太牛角,不懂,非要断章取义的话,我恐怕就从这句上就不乐意了,因为我就是女生。孤陋寡闻,仅此唠叨下不满(太把我们女人扁的一无是处了吧……)不懂之处,请高人亮出观点


  很吃惊一个男人,并且只有23岁的男人,能对女人有那么深的了解,某些见解,即便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从当代女性身上得到佐证。
  当然,这不是一本纯粹探讨女性的书籍。
  个人被第一部分关于每个人即有女性,也有男性成分所说服。事实,作者也列举了多种生物学,医学的论证加以证实其理论。
  其后的论述,正如弗洛依德所说的,论点大胆,但是缺少论据支持。作者似乎把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作为客观论据加以引用,但是,这似乎不太有效。
  个人从女性的角度,也是很支持作者全书大部分的论点。
  可惜作者英年早逝,否则可以出版修订版,让他的论证更充分。
  我不是女权主义,事实上,我搞不懂什么事女权主义。作者在本书中的阐述,与我来理解,就是,搞清楚,男人,女人,人,是啥东西。该如何,就如何,女权主义与否,自己掂量着再做。。。
  
  


   普天下男人聚集在一起,也不能给女人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反之也一样。男女关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试验。
   ———周国平
  
   出版于110年前的《性与性格》是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23岁时发表的著作,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作品,原因在我个人看来,其作品虽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但好像依然没有太大的新见解。虽作者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但其立论的依据依然是男权性的外,根本在于其想通过抹杀了两性的生理差异达到所谓解放女人的目的。
  
   我们中国人有俗话说“百人百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作者之所以给他的书起名叫《性与性格》,是想从承认作为生命根本的“性”与人的多样性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吧!承认“性”在生命机体里决定基础性地位。作者的立论基点也决定了这本书是一本立基于生理心理学的作品。  在作者看来,“女人”之所以没被解放,一是男人与女人的构建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日益被标准化,也就是说,抹杀了人性的丰富性以及人的多样性多样化。而这个文明是男人构建出来的,女人像材料一样被构建了,因此女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没有自主的意识。因此男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女人的生命是无意识,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自己的意识,造成这个恶果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就在于“男人占有自己的性器官,而女人的性器官却占有女人”。由于这一生理机能对性格的决定,导致了女人没有强大的构建能力,也导致了女人的思想从骨子里厌恶按照逻辑来看到世界分析世界,也不愿意动脑子去尝试,这样也使得女人天生就擅长借助感觉的联想,容易受感情支配,只知道情绪,丧失了构成概念的能力,由于没有强大的建构能力,不能将客观世界全面反映在自己的意识中,不能形成顺畅的意识,男人则不是这样的,他们可以身心互动,主宰性的大脑可以创造身体,女人只能在经验层面上接受精神现象和心灵现象,不具备知性的自我,不能互相尊重隔个性,彼此交流,因此女人没真正的羞耻之心,也没有下判断的能力,更没女天才。
  
   由于“女人全身都是性区域”导致了“女性的生活原则只有性欲,男性生活原则却是性欲加上其他事务,而男性身体上性区域和一般的身体之间存在鲜明的分野”。女人天生承担的生育功能,也使得“女人把性欲和生命结合在一起,男人却把它当作身外之物,一个附属物,便于理解和分析”。对女人来说只有一个野心,那就是总把爱和生育儿女视为人生最重大事情。
    女人之所以是男人构建出来的一个艺术品,作者认为“男人的宗教是一种对自己的最高信仰,女人的宗教是一种对他人的最高信仰”,这样导致了男人把女人用作达到目的的工具,女人不再渴望通过男人获得自己的价值,女人所有一切外在表现都是镜像,都是被男人赋予的形式(她自己也希望如此),不是源于自身,正因为这样,妇女解放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她们喜欢那种对自身的贬低,她渴望被男人按照男人所希望的模式来型塑她们自己。
  
   在作者看来,女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母亲型一种是妓女型。在作者看来,母爱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母爱只是一种肉体关系的自然延伸,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伦理关系上的,而母亲与子女之间不存这个平等的伦理关系。妓女是世界的大诱惑者,是一种了解爱的技艺、修改爱的技艺、传授爱的技艺、享受爱的技艺生灵。精神生活发展最高的女人,即诗歌中赞美的那些女人,是妓女型的女人,对妓女来说,性关系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她们只按照及的意愿生活,她们不受男人制定的规则约束的影响,这类女人虽不具大智慧但非常聪明,甚至多才多艺,在俗世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她们早已放弃了永恒目标,活在种种瞬间的本能中,与道德现象进行挑战。政界著名男人与高级妓女之间因为有着某些相识性,比如权力感、比如和所有人维持关系,因此伟人每每喜欢选择妓女型的女人。
  
   妇女解放运动,作者认为这是违背自然天性,人为的,所以从根本上就是个错误,最重要的是要彻底放弃那个所谓男女“彻底平等”的口号,由于当代伦理学为这种解放不仅唱起了赞歌,这种罪不仅被赞许,还被认为是一种责任。从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效果来看,它们是反叛母性而转向了卖淫,其目标与其说是妇女解放,不如说是妓女解放。
  
   女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不仅在于男人的纯洁,还在于唯有女人的绝对命令发挥作用,能将自己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不再希望成为男人的对象,不再希望成为被男人赋予形式的材料,女人只有自己给自己订立规则,获得主体认知的地位,才能和男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伦理关系,女人才能得到解放,男人才会尊重她。而从基督教以及儒家来看,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制造了男人,也就是说,教义就否定了女人认知与心灵上的独立性,伊斯兰教甚至要求女人遮蔽所谓的羞体,他们都否定了女人的自主地位;在儒家的经典里,女人只和小人等同,这也意味着女人的认知能力被否定了。作者渴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使得两性在认知上的是平等的独立的,这样才能建立新的伦理关系,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因为现存的教义已经成为了文明中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怎么否定扼杀这个充满活力的因子?
  
   不可思议的是,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竟然抨击否定犹太教义,甚至更说美国解放黑人奴隶是个轻率的错误行为;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更是认为是没有信仰的虚无主义的极端表现。
  
   不管是怎么的一种看法,两性的关系与博弈,必须建立在两性天然差异上,把此作为共同的增进福利的价值,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不然女权主义者只看到“人”看不到“女”,男人呢只看到“女”看不到“人”。
  


  这对女性鄙视的可真厉害。尼采魏宁格这些坏人,哈!女权,女人,难以跟人沟通的话题。哈,我该说我赞同呢还是不赞同呢。二十岁刚出头啊魏宁格,这想法可真不是一点点的极端。NB的是居然写成了学术著作居然还NB哄哄的成为了经典。自叹不如自惭形秽只是一个思想混乱的空想主义者啊


  大概两年前偶尔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当时用了一天时间看完,做了笔记。有空买回来再看看。
  
  “放下这本书后,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对作者怀着深情和赞赏,并且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人心中一定会对作者产生一种近乎虔诚的崇敬。”
  
  “一切能暗示出来的东西都很简单。”“随着两个个体接近时间的增加,肉体的欲望也会增长。”
  
  “不是出于爱情的婚姻会使人种退化”。
  
  “表现出最强的性吸引力的父母,其后代最具成功的活力。”
  
  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是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是起源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篡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
  
  男人的华丽服饰,以及女人的大部分所谓“妇女解放”型的服饰,都起因于这些阴阳人数量的增多,而并不仅仅由于时尚的更迭变换。
  的确,如果有人深入探究某种东西何以成为时尚,便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真正原因。
  
  一个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越多,她对于男人的理解就越少,男人性征对她的影响就越大。同样,一个男人身上的男人气质越多,他对女人的理解就越少,也越容易受到女人性征的影响。自称懂得女人的男人,基本就与女人非常相似。与男人气的男人相比,女人气的男人往往更懂得怎样对待女人。男人气的男人(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经验之后才知道怎样对待女人。而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是最不完美的。
  
  解剖学,心理学和人相学这三门科学的考察原则,都必须是按照如下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两种器官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还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将是作出新发现的黄金法则。
  
  我要讨论的妇女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妇女问题中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根植于女人心中的那种获得男人特性的渴望,既渴望获得男人的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同性恋可能是一种比异性恋更高级的形式。一个女人是同性恋,是她体内雄性成分导致的结果,并且预示着身心发展程度的一种更高阶段。
  
  惟有身上具有男性成分的解放了的女人,才渴望妇女解放。
  
  深入的考察已表明,对智能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女人,都处于“性别的中间形式”的状态。
  
  惟有处于个性发展最高阶段的男女才能相提并论。
  
  激愤的群众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心智自由,而心智的自由惟有靠个人的奋斗才能获得。
  
  要理解一个人,其实就必须去做那个人。
  
  天才就是那种禀赋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的人。一个人个性中容纳的越多,他就越近乎于天才。一个人头脑中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萌芽,只能随着他整个生命进程的逐步展开而一步步地慢慢成长。
  
  


   性的划分。
   天才意识的划分。
   有和无。
   所谓天才之路,就是意识的明晰性,判断能力,感知能力的无限增强,。。。。最终的目的地就是上帝意识,神的思维。
  从绝对的无意识到最高意识,从动物到上帝,从绝对女性原生质到绝对的男性原生质,东方民族的女性气质,低贱,这本书无处不在的阐明这种对立性关系。


  一个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越多,她对男人的理解就越少,男人性征对她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并不只是性吸引力的规律在起作用;同样,一个男人身上的男人气质越多,他对女人的理解就越少,也越容易受到女人性征的影响。自称懂得女人的男人,其本人就与女人非常相似。与男人气的男人相比,女人气的男人往往更懂得怎样对待女人。男人气的男人(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经验之后才知道怎样对待女人,而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是最不完美的。
  
  我要讨论的妇女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妇女问题中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的那种获得男人特性的渴望,即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一切正在努力奋斗以获得这种解放的女人,一切真正具有巨大精神能力的著名女子,有经验者第一眼便能从她们身上发现某些属于男性的解剖特征,发现某些与男人非常相似的身体特征。
  
  能够吸引其他女人或被其他女人吸引的女人,其本身就是半个男人。...
  
  女人解放的程度与一个女人身上男性成分所占比例的多寡实际上是一致的。...
  
  同性恋可能是一种比异性恋更高级的形式...
  
  一个女人的同性恋是她体内雄性成分导致的结果,并且预示着身心发展程度的一种更高程度。
  
   对智能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女人,都处于“性别的中间形式”的状态。
  
  唯有男人气的女人才渴望自由和与男人平等。
  
  一个人头脑中结合的对立类型越多,被遗漏的类型便越少,因为理解之后的观察能使他看到更多东西,使他能够理解他人的感觉、思想和愿望。从来没有一位天才不是人类的洞察者。伟大的人物往往不但能一眼看透那些头脑比较简单的人,而且完全能够确定那些人的性格。
  
  天才者生命中的一个个单独瞬间,在他们的记忆里并不表现为一个个互不相连的点,也并不表现为不同的时间点。每个瞬间与下一个瞬间之间都是不互相独立的,不是彼此分割的,不像数字序列那样可以分成第一、第二等等。
  
   真正忠实的回忆是获得尊重的根本。
  
  真正的伟人都能拒绝一种诱惑,即用透露自己的往事去交换物质利益或精神健康。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回忆去交换世上最巨大的珍宝,甚至不会用它去交换幸福本身。
  
   哪怕是对自传里(看上去)最微末的细节,伟大人物也会不辞辛苦、认真地加以表述。在他们看来,过去和当前同样重要;而在其他人眼里,无论过去还是当前都是不真实的。 著名人物都懂得:每一件事情,即使是最微末、最不重要的因素,都在他生活里起着重要作用,都促进了他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格外尊重自己的记忆。
  
  事实上,他的自传绝不是他一次挥笔而就的结果,决不会对每个时间都等量齐观,绝不是不假思索的产物。 一个人自身的重要性,恰恰相当于他对一切事物的重视程度。
  
  我们关于过去的意识和想象,就是我们“意识未来”这种愿望的最强大基础。珍视自己过去的人,对自己的精神生命的重视会超过对肉体生命的重视。他们不愿在死亡面前放弃自己的意识。因此,在天才者身上,在拥有最丰富的过去的人们身上,这种带根本性的最高愿望显得最为强烈。追求不朽的愿望与记忆之间的联系,从那些猝死中被救活的人的话里得到了确凿的证明。
  
  一个人越多地生活在他的过去当中,他追求不朽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伟大人物无不具备包容一切的记忆。
  
  对伟人来说,每件事物都同样真实,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和最新的经历都同样真实。因此,一种体验并不是在它产生时便结束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通过记忆挣脱了时间的羁绊。记忆使经验成了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记忆的精华就是那些超越了时间的东西。人之所以能够记住过去,完全是因为记忆摆脱了束缚,因为在自然当中,各个事件无不与时间密切相关,而在人的精神当中,各个事件却已经战胜(超越)了时间。


  RT 有没有推崇佛老爷子的来8一8作者的老娘和幼年童年青春期经历呀?
  按书的内容和他最终自杀的结局来看 此人必有故事
  有没有淫挂上佛洛伊德的理论快来八卦一番?口水下垂拉丝急盼中...


  http://www.k-faktor.com/files/geschlecht-und-charakter.pdf


可完了,这下也被我发现了。啧啧,你嫁不出去了。


没关系,女人是嫁不出去了
女神的话就不一样了


男人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但女人很能了解他们,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
  
  试图改变男人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比石头更硬的是铁,比铁更僵化的是思维,比思维更顽固的是人心。
  
  他们只有理智,而没有感情。理智这个东西从古到今,从里到外,你前十年看他们是这样世俗愚钝,后十年看他们还是这样世俗愚钝。
作为女人没有必要去迁就男人,还不如去欺骗他们,欺骗他们的理智,欺骗他们的情感。


我的眼泪在飞.实现不了我许过的愿.
我想让女人流泪
你能让男人ED呀
好可怕啊


ED是咩咩啊
你看吧~人家只不过用你说过的话微微调整了一丁丁点,再给你看你就不愿意了~这是无赖的行为额


这怎好解释,不能给你看到我害羞的样子,还没有人见过呢.
不管你信不信,我相信有的时候被人骗了会很生气,有时被骗了反而很高兴.


。。。女人欺骗男人难道不就是为了让男人们高兴么。。。只是被男人发现的时候男人们才会生气吧
这么一说,男人们生气的原因也很复杂诶。


一个人比另一个人聪明才能骗到ta.如果两个人差不多就谁也骗不了谁.可还要撒谎,甚至知道可能会被识破.那么这就是傲娇.
另一方也怀疑这是个谎言,却还很高兴的甘愿受骗.那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明显不限男女嘛,谁比谁聪明还不一定呢你说捏
诶 ,话说回来 为什么说“这怎好解释,不能给你看到我害羞的样子,还没有人见过呢.”
那ED到底是个咩啊,还很可怕(?)


噢噢噢噢噢~
可是那,松生LZ桑是怎么硬起来的。。呢@_@
然后,因为我对他说了一番他的原话改装版本竟然就ED了
这么说起来。。莫非说说别的什么松生桑就又能再来一次了么
好邪恶唷~


HI~LS的美女~你笑的不怀好意诶\(^。^)\


扭~扭~坏人


说的好。


时代局限性吧,放现在,他估计就是因羞愧而自杀了。


“猪”和猪一样的人永远不会羞愧自杀,因为,猪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羞愧”。。。。


引用:“奴隶之所以被人奴役,不是因为奴隶主的压迫,而是因为你们缺乏自我意识,却毫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奴隶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奴役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自愿被奴役的。事实上魏宁格在后面的确写道,妇女解放的问题,和犹太人问题,以及奴隶问题,在本质上是同一种问题。这不啻是倒因为果。
”:还是不要偷换概念,男女关系毕竟不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就算是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妇女解放都解放了N年了,你可曾见到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所谓“天才”的女人??


“在这本充斥着对女性的厌恶和薄弱推理的书中,讨论的起点和终点都诡异地走在正确的路上(至少部分正确),这是我看这本书时感到最迷惑不解的一点。”:
解释一下:要描写一个人,你就必须去理解这个人;而要理解这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像这个人。因为你只有部分的“男性素质”,所以无法完全理解“魏宁格”,只能理解“起点”和“终点”。。


呵呵,男性气质与其说是天才气质,不如说是JB的气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清晰的“概念阐释”,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是为了回避自己生殖系统的丑陋⋯⋯
哎呀呀真够纠结的,历史上的连环杀人狂也经常这么想呢,这种人自杀真是自动替天行道啊⋯⋯


trust me, 会有很多


真正的伟人都能拒绝一种诱惑,即用透露自己的往事去交换物质利益或精神健康。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回忆去交换世上最巨大的珍宝,甚至不会用它去交换幸福本身。


一个人越多地生活在他的过去当中,他追求不朽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伟大人物无不具备包容一切的记忆。


对智能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女人,都处于“性别的中间形式”的状态。
  
----
我觉得自己就是中性人,短发的时候觉得更是自己。


thx。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