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易经指南

孙国中,董光和 编著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

孙国中,董光和 编著  

页数:

3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解图篇、义例篇、通论篇三部分组成。  解图篇初学而易明,深究而有据,自可由图观天,由天达人。一而万,万而一,无文之传,不言之妙,皆在其中矣。  义例篇是对《易经》名词术语的详细解析,从而为读者进一步深研《易》理扫清障碍,读来令人豁然贯通,有无师自明之感。本篇内容是民国林赐光先生用几十年学《易》之心得汇集而成。条目简明,分析周全,引文广博而举类翔实。其体例与今之词解略有不同,《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时、位、德,各有所重。故其词语所用,自不可一言而尽之,必也从时、位、德不同方面,加以申辩,方可明其所以。故林氏所辑,凡前人释之有理者,汇精粹于一篇,以便学者从纵向横向、广而明之,握其词义之所在,是广大读者难得的一部学《易》指南。  通论篇是把《易经》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关键之术语,加以论证阐述,使读者明其源流,晓其奥义,通其变化,贯其整体。

书籍目录

解图篇 太极图解第一 河图解第二 洛书解第三 先天八卦图解第四 后天八卦图解第五 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解第六 后天六十四卦圆图解第七 先天六十四卦方图解第八 先天六十四卦横图解第九义例篇  总释易义例第一 释上下经义例第二 释十翼义例第三 释设卦布爻义例第四 释卦词爻词义例第五 释乾坤六子义例第六 释取象义例第七 释取义义例第八 释阳九阴六义例第九 释用九用六义例第十 释刚柔健顺义例第十一 释阴阳变化义例第十二 释消息盈虚义例第十三 释阳大阴小义例第十四 释阳淑阴慝义例第十五 释扶阳抑阴义例第十六 释元亨利贞义例第十七 释德义例第十八 释时义例第十九 释用义例第二十 释位义例第二十一 释当位不当位义例第二十二 释贵贱义例第二十三 释应比义例第二十四 释乘承敌义例第二十五 释中正义例第二十六 释卦变义例第二十七 释中爻义例第二十八 释错卦综卦义例第二十九 释上下往来义例第三十 释先后内外左右义例第三十一 释吉凶悔吝义例第三十二 释无咎义例第三十三 释易为君子谋义例第三十四 释易备劝戒义例第三十五 释易先人事义例第三十六 释易戒过中义例第三十七 释易慎处极义例第三十八 释易重谋始义例第三十九 释易主尚贤义例第四十 释易恶偏私义例第四十一 释言日月寒暑义例第四十二 释言昼夜义例第四十三 释言月几望义例第四十四 释言雨言不雨义例第四十五 释言十年三岁八月七日义例第四十六 释言东北西南义例第四十七 释言终始义例第四十八 释言君子小人义例第四十九 释言祭祀义例第五十 释言刑狱义例第五十一 释言饮食言婚媾义例第五十二 释言建侯行师伐邑御寇义例第五十三 释言后言王母言母言妣义例第五十四 释言宗言朋言民义例第五十五 释言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义例第五十六 释言有喜有庆有福义例第五十七 释言厉言过义例第五十八 释言富言实义例第五十九 释言灾眚言疾义例第六十 释言志行合志上行义例第六十一 释言大矣哉义例第六十二 释言道言命言誉义例第六十三 释言敦言孚言光义例第六十四 释言复言疑言愿义例第六十五 释言他言我义例第六十六 释言趾言股言腹言背言首义例第六十七 释言肤言臀言血言毒义例第六十八 释言角言翼言尾义例第六十九 释言号言鸣义例第七十 释言战言遇言引言系言牵言拯义例第七十一 释言包言自言由言频义例第七十二 释言定言渝义例第七十三 释言大事小事大贞小贞小得义例第七十四 释言何可长何可久义例第七十五 释言小有言有言不信义例第七十六 释言不可不克勿恤义例第七十七 释言或言勿言未言如义例第七十八 释八卦象变及半象义例第七十九 释成卦主爻义例第八十通论篇 易本 易教 论经传次序仍王本 论卦名词爻词 论名义相似 论八纯卦 论卦有主爻 论卦爻占词 论占词无两例 论时 论位 论德 论应 论易象像物 论六爻取象之异 论六爻词称名之异 彖传释名总例 论彖传释名所取 论彖传释词 论二体象传 论六爻象传 卦变辩 论对卦 论卦名相对 论取象相对 论卦义相对 论卦义相似一 论卦义相似二 论乾坤君臣之义圣贤之学 论乾坤皆不有其功 论龙马之义 论复心学 论无妄心学 论离心学 论中孚心学 论大小过卦义 论易言阴阳之序 论易简之原 论幽明之故 论生死之说 论神鬼之情状 论继善成性 论河图一 论河图二 论河图三 论图书 论挂物一 论挂扬二 论挂一 论策数 论筮法变卦一 论筮法变卦二 论筮法变卦三 论贞胜贞一 论一君二民二君一民 论初难终易 论中爻之备 论观彖过半 论二四远近一 论二四远近二 论三五刚柔 论爱恶远近情伪 论叁天两地倚数 论图像一 论图像二 论图像三 论图像四 论图像五 论图像六 论图像七 论图像八 论阴阳动静 论神 论卦名义 论《序卦》一 论《序卦》二 论《序卦》三 论《杂卦》 论《杂卦》之义 论十二卦之变 论《杂卦》有不取互义者 论《杂卦》正变之序 论环互之例

章节摘录

解图篇太极图解第一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阻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明代学者黄宗羲有《太极图讲义》一篇,其云:“通天地,恒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有往来、阖辟、升降之殊,则分之为动静。有动静,则不得不分之为阴阳。然此阴阳之动静也,千条万绪,纷纭轇辅,而卒不可乱,万古此寒暑也,万古此生长收藏也,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所谓太极也。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以其极至而言,则谓之太极。识得此理,则知‘一阴一阳’即是‘为物不贰’也。其日无极者,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而行。或日因‘《易》有太极’一言,遂疑阴阳之变易,类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者,是不然矣,故不得不加‘无极’二字。造化流行之体,无时休息,中间清浊刚柔,多少参差不齐,故自形生神发、五性感动后观之,知愚贤不肖,刚柔善恶中,自有许多不同。世之人一往不返,不识有无浑一之常,费隐妙合之体,徇象执有,逐物而迁,而无极之真,竟不可见矣。圣人以‘静’之一字反本归元,盖造化、人事,皆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事,非以收敛为静,发散为动也。一敛一发,自是造化流行不息之气机,而必有所以枢纽乎是,运旋乎是,是则所谓静也,故日主静。学者须要识得静字分晓,不是不动是静,不妄动方是静。慨自学者都向二五上立脚,既不知所谓太极,则事功一切俱假。而二氏又以无能生有,于是误认无极在太极之前,视太极为一物,形上形下,判为两截。蕺山先师日:‘千古大道陆沈,总缘误解太极。道之大原出于天,此道不清楚,则无有能清楚者矣。”’


编辑推荐

《易经指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易经指南 PDF格式下载



书讲的很详细,是值得一看的书!


看了开头几页,都是文言文,看着有点难度。


受益匪浅的一本人生书


易经的奥秘


因为里面有图才买的。还在研究中。。


易学博大精深,需慢慢研究!


这本书粗略地翻了一下看,感觉不错,待细看。


只能适合高级易学者,一般入门者很难看懂,反倒像是左抄抄右抄抄的.


  《易经指南》是个汇集本。本书由解图篇、义例篇、通论篇三部分组成。义例篇内容是民国林赐光先生用几十年学《易》之心得汇集而成。通论篇内容出自清代《易》学大师李光地之手。
  
  
  
  前言
   《易经》博大精深,词语奥晦,初学畏其艰深,而望洋兴叹。孰不知圣人作《易》,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求诸物,近取诸身,体天地之行而画卦,观万物之变而设爻,自有其内在之规律。故欲学《易》,必先明圣人作《易》之旨,画卦之法,设爻之机。卦辞、爻辞、《十翼》之辞,必先明其义例,而后可以通晓全经。
   今编此书,从诸多注释中,掘英拾华,以为初学之一助。故所采集者,皆名家之论,解析力求准确深刻,为学者研究之指南。
   本书由解图篇、义例篇、通论篇三部分组成。
   学《易》不解图,不能更深刻领悟《易经》之妙。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云:“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清代学者胡熙云:“《周易》传道之书也,道理显于文字,文字肇于图书。图也者,数之聚,象之设,而理之寓也。《河图》、《洛书》,天以图示也。先天八卦,圣人以图教也。无数不行,无象不定,无理不灵,行之、定之、灵之,是无词之《周易》,而有言之伏羲也。故文字浩繁而图像简约,文字显易而图像隐深,藏万于一,纳须弥于芥子,穷幽测奥,实费且难。舍其隐,务其显,守其易,置其难,是逐浩渺于洪流,而未探泉源之不匮矣。宁能彻《周易》之大原,而一以贯之哉?”由此观之,可见解图之重要。解图篇多采集前人鲜为人知的精辟之见,使诸图之精蕴溢于言表,以便开示后学,使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悟《易》学之正道,走探微之捷径。本篇初学而易明,深究而有据,自可由图观天,由天达人。一而万,万而一,无文之传,不言之妙,皆在其中矣。
   义例篇是对《易经》名词术语的详细解析,从而为读者进一步深研《易》理扫清障碍,读来令人豁然贯通,有无师自明之感。本篇内容是民国林赐光先生用几十年学《易》之心得汇集而成。条目简明,分析周全,引文广博而举类翔实。其体例与今之词解略有不同,《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时、位、德,各有所重。故其词语所用,自不可一言而尽之,必也从时、位、德不同方面,加以申辩,方可明其所以。故林氏所辑,凡前人释之有理者,汇精粹于一篇,以便学者从纵向横向、广而明之,握其词义之所在,是广大读者难得的一部学《易》指南。
   通论篇是把《易经》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关键之术语,加以论证阐述,使读者明其源流,晓其奥义,通其变化,贯其整体。可谓通论要旨,微言大义皆在不言之中而心悟;贯达精微,四圣之学皆在言词之表而畅明。本篇内容出自清代《易》学大师李光地之手,名家之论,自可使您获益良多,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学《易》也可谓思过半矣。图解可使学者从宏观角度认识《易经》的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探伏羲画卦之心法,明天人合一之根源。词解可使学者从微观角度认识《易经》丰富的哲理,及其微妙之所在,见文王“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忧患于人事之兴亡,变易于吉凶之大法。
   总之,这三部分内容,承上启下,相互发明,由简到繁,先集说,后加以详细的释义,由浅入深,阶梯式引导学者在《易》学领域中攀登。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却从整体上对《易经》有较全面的分析讲解,虽有个别词语的反复论述,却又都是不同角度和侧面的阐发,均可为学者研读《易经》铺路架桥,疏导沟通之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