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新家族

邓家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邓家刚  

页数:

36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可冀为本书作序。作者参照《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的体例,应用中医药的术语及表述方法,对现行常用的化学药物进行了中药特征性的诠释。本书共收载化学中药428种,将每种化学中药要表述的内容分为概说、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制剂、使用注意、不良反应、禁忌证、备注等10个子项加以详细阐述,是一本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创新之作。   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正进入新时代的关口,书刊汹涌,良莠纷陈,有理想主义的,也有功利主义的,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也确有不少下了很大苦功,折射出编撰者的丰富知识和新的思路的,本书著者的良苦心愿亦可由此书中概见。

作者简介

邓家刚,男,1953年7月生,汉族,广西合浦人。1982年12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学科群学科带头人;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注册执业药师、执业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名誉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执业医师协会副会长、广西执业药师协会常务理事、广西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广西中医药》、《广西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专业方向为中药理论与药效筛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西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际科技交流项目2项,省级科研课题15项,参与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2项;“广西特色中药复方药效筛选研究”获省科技进步等一等奖、“复方扶芳藤合剂的研制与开发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45篇,主编出版《广西道地药材》等专著6部,参编全国本科教材《临床中药学》,任副主编。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第2章 解表化学中药第3章 清热化学中药第4章 泻下化学中药第5章 祛风湿化学中药第6章 化湿化学中药第7章 利水化学中药第8章 温里化学中药第9章 理气化学中药第10章 消食化学中药第11章 驱虫化学中药第12章 止血化学中药第13章 活血化淤化学中药第14章 化痰止咳化学中药第15章 平喘化学中药第16章 安神化学中药第17章 平肝息风化学中药第18章 开窍化学中药第19章 补虚化学中药第20章 收涩化学中药第21章 攻毒杀虫止痒化学中药第22章 拔毒去腐敛疮化学中药中文名称索引英文名称索引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她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与自然、与疾病抗争的丰富经验和智慧精华;中国医药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防病治病的经验,用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因此,中国医药学同时又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医药学从原始时代无自觉的自我救治需求的探索,到逐渐自觉的防治实践,到形成经验医学,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的理论医学。整个一部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药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史。因为有了不断探索,才有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厚重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东汉时期的以伤寒杂病为案例的脏腑经络辨证、明清时期以温热疫病为案例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才有了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药物学贡献,才有了应用中医药成功救治“非典”的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可以说,没有探索与创新,就没有中国医药学的进步与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了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对化学物质(药物)中药特性进行研究的探索,以期使此类已经事实存在的药物以“化学中药”的类别融入中药学的体系,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应立足本土,追求传承创新,其间沟通中外今古,需要不断反思与超越;此书虽必会有责难与批评,但学术发展既需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假想,更需要有勇气和思想准备,介入争鸣。  本书著者经年艰辛,成书面世在即,提供了一种思路,看看它也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陈可冀  这是一部注定会引起争议的学术著作!  ——化学中药,这个该书的核心概念,冷不丁被作者提了出来,似乎来得太突然,让行内行外来不及过多的思索,便显显赫赫地突现在我们的眼前,加上绪论中“前中医现代化”、“后中医现代化”、“现代科技中医化”等等,太新鲜,太惹眼了!  ——作者说要将化学物质作为重要的一种新资源来研究,并参照《中药学》的体例,应用中医药的术语及表示方法,对现行常用的化学药物进行了中药特征性的诠释。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尝试!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应立足本土,追求传承创新,其间沟通中外今古,需要不断反思与超越;此书虽必会有责难与批评,但学术发展既需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假想,更需要有勇气和思想准备,介入争鸣。  《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著者经年艰辛,成书面世在即,提供了一种思路,看看它也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陈可冀  这是一部注定会引起争议的学术著作!  ——化学中药,这个该书的核心概念,冷不丁被作者提了出来,似乎来得太突然,让行内行外来不及过多的思索,便显显赫赫地突现在我们的眼前,加上绪论中“前中医现代化”、“后中医现代化”、“现代科技中医化”等等,太新鲜,太惹眼了!  ——作者说要将化学物质作为重要的一种新资源来研究,并参照《中药学》的体例,应用中医药的术语及表示方法,对现行常用的化学药物进行了中药特征性的诠释。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尝试!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新家族 PDF格式下载



作者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对中药理论进行了理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名词:化学中药。为中医药学知识元素的拓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推荐!


相见恨晚!我没有见到此书前,曾经和同学在商量进行西药中药化的临床经验积累,没想到竟有《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出版了,中医之幸事!支持!


看了这本书,很是佩服笔者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中医药的发展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开创中药学的新天地。


视角新颖,看看是个好的书。


西药中用,不错的探索。


书的创意很好,想把西药按中医理论分类,有这个必要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