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张海滨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作者:

张海滨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的著作。气候变化是否关乎中国的国家安全?气候变化通过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如何解读和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外政策?中国如何在国家安全的战略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把脉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的国际气候政治走向?本书依据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其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海滨,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气候政治、联合国和中国环境外交。兼任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成员、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论界委员、WWF中国气候变化论坛核心专家。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新潟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等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专著)、《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主编之一),另参著十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40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 气候变化正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其不足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对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定义 二、定义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依据第二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领土面积和国土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海平面上升导致中国陆地面积的减少 一、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及其趋势 二、中国海平面的变化及其趋势 三、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导致中国陆地面积减少 四、海平面长期持续上升将逐渐淹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五、海平面持续上升威胁中国的海域疆界 第二节 气候变化加速中国国土质量的下降 一、中国荒漠化的现状及危害 二、气候变化与中国的荒漠化 三、典型案例:民勤绿洲——下一个罗布泊?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民生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的影响 一、中国水资源概况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增加中国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和成本的影响 第三节 气候变化威胁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 一、气候变化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度和强度  二、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威胁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 第二节 气候变化使中国自主选择空间受限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重大的国防和战略性工程以及军队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青藏铁路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三峡工程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工程 第四节 气候变化与西气东输工程 第五节 气候变化与中俄输油管线工程 第六节 气候变化与三北防护林 第七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军队建设的影响第六章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第一节 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与行动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及其目标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 第二节 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与行动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及其目标 二、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行动 第三节 中国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七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安全的视角 第一节 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不足 第二节 国家安全框架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第三节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国际气候合作的若干思考结束语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大视野和大智慧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由于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那里是天文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粒子物理以及生物学等科研活动的理想场所。目前各国设在南极的考察站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即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南极、南极气候演化、南极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南极冰下湖环境以及太阳-地球和高空大气物理研究方面的半球间共轭效应等。曾任我国第1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山站站长的吴依林指出,南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环境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南极是地球环境健康的指标,是地球系统运动和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它既拥有独特的生态系,忠实地记录了古气候和地质演化和变迁的过程,又是研究外层空间的“窗口”,因此研究南极的意义远不在于对南极本身的认识,而是通过这座特殊的“平台”寻求人类所面临的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答案。南极作为知识创新的平台,在抢滩“知识制高点”的竞争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今对南极的科学考察研究已成为主要南极条约协商成员国考虑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①至今,已有20多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美国投资1.5亿美元的第三代南极点站已扩建完成,建筑面积达7400平方米,是南极内陆规模最大的考察站;德国也扩建了第三代考察站,并已于2009年初正式运转;韩国正在准备建立第二个南极科考站,并新造了一艘极地考察船,这艘破冰船预计2009年年底正式投入考察工作;印度已着手建立第三个考察站,该考察站就位于中国中山站附近;日本新建了一艘极地破冰船,预计不久将正式下水服役。


编辑推荐

《2009国际安全》:全球安全形势综论,恐怖主义问题,军控与防扩散问题,极地竞争问题,中亚安全形势,世界经济问题,太空发展与安全问题,国际维和行动,东北亚安全形势,欧盟安全形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PDF格式下载



内容很实用,是学习、理解气候变化的好资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