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碧血剑

金庸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年9月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

金庸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85年2月第一版,1993年9月第2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碧血剑 PDF格式下载



  这部小说很有意思,配角比主角出彩,附录比正文大气。
  
  正文中,境界最高的是李岩。
  
  大凡英雄人物出场,最好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所谓先声夺人是也。小时候看香港武侠剧,对如下安排一直迷惑不解:举行武林大会之时,除了几个主角,别的寨主、帮主、大侠几乎全都是店小二打扮,且多为目光呆滞、唯唯诺诺、一动不动的大叔大爷。我很想冲他们喊:跑龙套的也是演员,你们要振作起来!你们演的是大侠!有点大侠的样子行吗?我也想对剧组说:人家是大侠,不是店小二,你们就算为了节省成本,也应该让他们穿的稍微体面一点呀!后来,想明白了:主角是要区分于配角的,要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在衣服上、外表上、言行举止上、境界上都要有所体现。就算那些人是英雄好汉,只要他们不是主角,就肯定不能凸显他们。
  
  李岩的出场极有区分度。金庸没有写李岩的人,也没有写他的声,而是先写他的歌,被百姓普遍传唱的歌:迎闯王不纳粮,迎闯王有活路。人还没出现,金庸就用歌来暗示了李岩为国为民的形象,也暗示了他那巨大的影响力,并为他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与《红楼梦》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岩的正式出场颇为不凡。“那李岩虽是闯军中带兵的将官,但身穿书生服色,谈吐儒雅。”闯王军中将官唯有李岩是书生服色,异于别的将领,从衣着上来看,别人真有港剧中店小二打扮之感。李岩本是兵部尚书之子,又是举人,本属于士绅阶层。但是,用太祖时代的术语说,他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贫下中农搞到了一起,因为赈济灾民而受祸,不得已加入了起义军。这就使得他在道德品质上区别于一般的士绅,又使得他在文化素养、眼界胸怀上区别于普通民众。由此,一个各方面都鹤立鸡群的英雄人物呼之欲出。
  
  英雄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闯王军队大多为贫民,所求不过温饱享乐,故不免仅为流寇,烧杀抢掠在所不免。李岩一出场,马上就使闯王从流寇变成胸怀天下之人,施行仁政,严禁烧杀抢掠,从此所向披靡,终成大器。可见李岩一人改变了闯王,改变了闯王军队的风貌,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历史。李岩实为起义军的灵魂人物。李岩的高大形象由此奠定。
  
  当然,以上所说大都不是金庸之功,别的李岩传记也基本是这么写的。李岩的英雄形象,还是靠的李岩自身。金庸稍微有点不同的地方是先写其歌而已。金庸真正将李岩升华的文字,在于李岩之死。
  
  李自成取得天下之后,李岩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也可以功成身退,像范蠡那样拥抱着美女逍遥快活去,但他却依然搞那套以民为本的理论。对闯王来说,以民为本只是当皇帝的手段,不是目的,当上皇帝之后,也就不重要了。苦口婆心的李岩只会打扰他的好事,让他心烦。再加上李岩功高震主,不利于闯王的皇帝宝座,只能一死。可叹他临死前依然对迎闯王有活路的歌谣念念不忘,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天下太平安乐的理想,至死不愿放弃。他是为了他的理想而殉葬的,他是为了天下糜烂、民不聊生的悲苦现实而殉葬的,这就使得李岩超越了一般的忠臣,而成为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形象。
  
  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注:顾城先生有《李岩质疑》一文,将李岩是兵部尚书之子、杞县人、与红娘子有关等等一一推翻,且考证出李岩的事迹多为虚构,前期记载中李岩实为李自成的别名等等。顾先生由此否定李岩其人的存在。前几年,河南某县发现了李岩家谱,似乎可以证明李岩的存在,但是就算李岩存在,他那些事迹大都是假的,又有何用?


  
  
  
  正类似 金蛇郎君爱的不是何红药,而是温仪,
  阿九却带着主人公的牵挂去了藏边,留下那任性的青青在他身边日日胡搅蛮缠。
  虽是像极了美丽的温仪,阴险倔强的金蛇郎君,却怎么都令我喜欢不起来。
  
  “ 金蛇郎君一定帮你母亲,因为你母亲美貌。”
  
   青青哭了。
  
  
   “你一定帮阿九,因为阿九美貌。”
  
  
  
  
   残忍和狠意,有种不欢得以发泄的愉快感。


  袁承志,承接袁崇焕之志。他从小就跟在父亲的衷心部署的身边长大,被围攻后被送到师傅身边学艺,和酷爱下棋的道人,两只可爱的猩猩,以及一个哑巴在一起,一直到他二十岁,在他下山之前,袁承志的脑袋里只有一件事情:杀皇帝为父亲报仇,他曾多次恳求师傅,师傅前面推辞后面解释真正的原因,如果皇帝死了,幼君年幼,不可治理天下,闯王势力不足,吃苦的反而是普通百姓。袁承志很听话的答应了。
  
  青青算得上除了建宁公主以外最任性的姑娘了,她不如阿九漂亮,不如宛儿温柔,经常把袁承志急的不知如何是好,但是袁承志对她是怎么说的:青青对我一往情深,袁承志并没有去考虑他喜欢谁,他更多的考虑的是别人的感受,他会为别人着想,他尽一切可能救人,他尽一切可能自己承担责任,他身为三弟子,面对着一批年龄大大高于自己师侄,可谓仁至义尽,最后连特别为难他二师嫂都对他感激不尽。因为他为别人着想。
  
  青青虽然任性,但是他确实是最适合袁承志的,她诡计多端,但是她多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袁承志,十箱的财宝,袁承志说给闯王,青青就跟他上京城。袁承志帮了她个小忙,她就分了一半的金子给袁承志,不要还不行,这姑娘多豪爽啊!跟妈妈在一起,说起自己的爸爸,满脸骄傲,被人说了就开始哭,多有意思的一个姑娘。
  
  宛儿不可能放弃一切跟袁承志走,这姑娘还有一个帮派需要打理。阿九就更不可能了,阿九的父亲是袁承志的仇人。但是青青的父亲是更加诡计多端的夏雪宜,这是袁承志的恩人和师傅,天下还有比这个更加般配的妈?


  在外地求学期间,有机会读很多的书,一下子就捧起了金庸的各本经典,通读一番,囫囵吞枣也好、津津乐道也好,总是在青涩的那个时代最让人愉悦的事情。若干年后的今天,还记得一到周末,睡够了懒觉,就去租书,回来就上床或躺或趴的专注与小说之中,与之共命运、同呼吸,虽说逐步学会了一目十行,但还是习惯于一字一句的细细品味,生怕漏下只字片语……
  
  《碧》只看过一遍,印象中只有电影版的刀光剑影,这大概就是我囫囵吞枣最厉害的一本吧?呵呵。


   明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庙堂之众早已离心,外有满族八旗,内有人民起义。当此改朝换代之际,正是天下英雄用武之时。非是英雄趁乱谋私利,实则为时势所迫,大义当趋,不得已而为之。明为何必灭?因为它循环到了终点,历史中,有大循环与小循环,有明一朝是中国历史这一大循环中的小循环,一个小循环的终点,意味着下一个小循环的开始,而如何界定明朝已经到了自身循环的终点哪?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结构已经是一滩死水了,腐败,党争已经导致科举等一些社会阶层的活化器失效,经济,土地,权利全部为集团把持,动无可动。天下英雄,空有一身本领,可不但无从施展,反而要受不学无术之辈欺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又说,明朝养士两百年,为何忽的作鸟兽散?非士者无心,实则深知国势不可挽。李自成的乌合之众,几乎未遇任何抵抗就达到北京城下,所到之地,官民皆降。
   天下人为何都助李闯?“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此言可解。并非闯王德大,实则天下英雄想先让烂了的明朝明灭了再说谁当皇上!
   言归正传,当袁承志看到李闯默许下属搜刮北京百姓的时候,就应该已知李闯不堪大任。我想说的是,若是李闯能缓入京城,一统西北,虎视中原,发展好自己的根据地,在根据地内整风处理好派系之争,待到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将士同心,再南下收复江南。坐看明清之争,自身实力雄厚之后,再与清朝决一死战尤为可期。缺少我朝太祖的政治头脑,也缺少明太祖的战略智慧,只想到北京做皇帝,必败。
   若天下英雄都助闯王,安能无人献闯王此计?是闯王不用,还是无人献计,我不知道。
   李自成在京城的所做作为大失人心,士卒们都想着北京的财宝美人,也失去的当年的战力,自然大败于八旗虎狼之师。中国从此进入新的循环。当年追随他的豪杰之士,降清的降清,隐居的隐居,在他们心中,唯有扼腕叹息了。
  
  
  
  


   《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小说,经过三次修改,如今早已经不是初版的样子。倪匡先生将金庸的这部作品排在十四部小说里的第十二位,点评了诸多失败之笔。可能是金庸先生意识到了小说本身的缺陷,在后来的修订当中有意修改,并添枝加叶,现在看来《碧血剑》还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但是然我这种文学境界还有待提高的人来说,仍然有手不释卷的感觉。
  
   其实这部作品当中根本没有一柄名为碧血剑的宝剑,题目的意思应该是碧血*剑,碧血应该指的是袁督师的一腔爱国碧血,而剑指的就是金蛇剑了,金蛇剑上也确实有一缕碧血若隐若现。金庸先生说,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是袁督师和夏雪宜,两条主要线索贯穿了全书,袁督师的千古奇冤,还有未完成的保家卫国的遗愿,均由承父之志的袁承志来继续完成,而袁承志在书中的奇遇,均缘自金蛇郎君。可以说袁承志身负两个人的命运,也可以说是使命,所以看官可说他是承父之志,也可以说是成郎之志。然而袁承志有没有自己的意志呢,他的经历和遭遇,似乎都是为了别人,很少考虑自己,也为世间的道德所束缚,不敢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在国家民族大义上,袁承志堪称英雄豪杰,然而面对儿女私情,他却彻头彻尾的遭到了读者的鄙视,青青和阿九之间的摇摆不定,令许多女读者为之反感。这却并不是金庸笔下第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当然也不是惟一一个,陈家洛当时金庸塑造的见异思迁的元老,先是对霍青桐魂牵梦绕,继而对香香公主死去活来。还有一个令众男士嫉妒的张无忌,身边美女如云,他却偏偏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谁,甚至想过四女共侍一夫,这等厚脸皮在金庸笔下也是少见的。所谓的见异思迁,还是因为后来女子一张脸。香香公主美貌绝伦,阿九当世无二,阿珂继承了倾国美人陈圆圆的容颜,自然也是颜倾天下,胡斐遇到程灵素这般讨人喜欢而又聪明的丫头之后,令他夜不能寐的也还是袁紫衣那俏丽无双的身姿和面容。看来人有些方面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当然也无可厚非,人总是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和更好的人,所以见异思迁,乃是人的秉性。
  看碧血剑,给我印象最深的竟然不是主角,而是矫矫金蛇剑,翩翩美少年的金蛇郎君,夏雪宜。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作品,夏雪宜是金庸笔下第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相比之后的谢烟客,黄药师,金蛇郎君更潇洒,当然也更狡邪。说他邪恶,是因为他说要杀掉温家五十口人,奸淫十位妇女,这等行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难以称得上是侠客,然而他又为金龙帮帮主打抱不平,说明他的心中确实是有侠义心肠。夏雪宜,夏自然指夏天,雪是冬雪,本是两个对立的事物,然而将这个名字按在金蛇郎君身上,我们会感到夏天飘着雪花,也感觉很适宜,毫无违和感。我想金庸先生创造的这个名字就是想暗示读者,这是一个正邪两面的人物,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夏雪宜是个风流邪侠,用情感欺骗何红药,盗取五毒教三件镇教之宝。或许也并不是欺骗吧,当时的夏雪宜难免也会对何红药产生情愫,或许那个时候他报仇心切,儿女私情并不是他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说会归还宝物也会回来找何红药,多半不是假话,因为他当时可能真的就是那么想的,因为那个时候,金蛇郎君还没有遇见那个在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温仪。
  
   其实碧血剑在处理温仪和夏雪宜的感情的时候,有些情节设计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金蛇郎君放话要奸淫温家妇女,而唯独对温仪没有下毒手,是因为温仪的美貌让他忘记了仇恨?那想必温仪当年应该是倾国倾城,但是书中显然并没有把温仪的容貌描写的那般逆天,那么金蛇郎君为什么将她放在山洞里,不说一句话,时间久了却爱上了温仪,直到死的时候还念着她呢?或许这种潇洒的邪侠的思想并不能为我们这种常人所理解,或许也因为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或者天马星空的思绪,才让夏雪宜是夏雪宜,是金蛇郎君而不是银蛇郎君吧。这种日久生情的桥段是很普遍的,放在夏雪宜身上,也证明了他其实也有凡人的心,只不过仇恨占据了他的头脑,而又要想法设法的去报仇,久而久之,人也就变的奇怪了。他的女儿夏青青,多少也继承了他爹的一些特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袁承志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夏青青的心。青青的小心眼是可以理解的,从小没有父亲,在亲人的冷言冷语中生活,除了母亲没有人关心她。她对爱是渴求的,所以一旦她得到了爱,她的占有欲也是非常强的,就好比你非常喜欢一件东西,你一旦得到了,是不可能轻易拱手让人。青青几次跟袁承志发脾气,都会想到自己过世的母亲,觉得自己没人疼没人爱,想到钟情的情郎有可能跟其他女子眉来眼去忘了自己,那种失落感无以名状,随即悲从中来。然而青青动辄自残出走的行为,确实不被人喜欢,她也可能是金庸笔下几个最不被喜欢的女主角之一。金庸接受采访时说道,她的妻子很像夏青青,而自己像张无忌。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金庸先生为什么能将男主角的情感纠葛写的入木三分。才子多是风流的,金庸先生年轻的时候也当风流倜傥如张无忌,然而有个夏青青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他,张无忌也只好束手就擒,乖乖待在青青身边,但是一颗心仍在花丛中四处游荡。如果没有青青,袁承志和阿九应该有一份美好的姻缘,但是生活和小说似乎有点相同,就是没有如果。饶是阿九貌若天仙,令袁承志魂牵梦绕朝思暮想,摄于青青的醋意和人世间道德准则的约束,我们的主人公也无法挣脱各种枷锁,莫不如归隐海外,绝了自己的念头,他得到了自己内心的少许宽慰,却给阿九的心上烙下了致命伤痕。
  阿九是金庸利用明末长平公主创造出来的人物,金庸笔下称绝色的人不多,阿九是其中一个。如果不是后来对陈圆圆有所介绍,那么阿九无疑是碧血剑第一美女。然而红颜多薄命,阿九生在帝王之家是不幸之一,其父崇祯最后对她悲言:汝何故生我家?就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帝王之家,你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你没有经历过,然而城破朝覆,你却要承担你这个无能的爹的命运,将要做亡国奴,受他人屈辱。崇祯挥剑斩断了阿九的左臂,也隐隐预示着阿九的命运。这悲惨的命运多半来自他的不幸之二,爱上了袁承志。崇祯是袁承志的仇人,阿九是崇祯的女儿,和仇人的女儿相爱,在袁承志心中应该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何铁手跟袁承志说过,你没有娶青青,也就无所谓要对她负责,你可以去找阿九,我给你想办法。然而袁承志始终畏首畏尾,让何铁手休要再提。袁承志是在逃避,他不敢面对阿九,也不敢面对他自己的内心。如果袁承志真的像杨过一样,苦守十六年等会小龙女,那么世间的什么道德什么束缚,对他来讲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是不够爱阿九的,这与夏青青的醋意没有太大关系,他之前只是倾慕与阿九绝世的容颜,仅此而已,得知阿九的身世之后内心不可能不对这种特殊的身份产生芥蒂。袁承志走了,与阿九隔着一道一望无际的海,阿九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袁承志在哪里,等他十年不归,落发为尼。
  
   两条暗线,一个男人,几个女人完成碧血剑的故事。看完小说之后,我始终在想,袁承志怎么能够在海外过一生,他的良心不会受到谴责吗?青青真的会幸福吗?袁承志会一直忍受着青青那非凡的醋意吗?阿九每日苦等袁承志归来,终日朝思暮想,最后却没有盼来归人,阿九会恨吗?这些恐怕都无从知晓了。一部小说的魅力可能也就在于此,当你合上书本的时候那些情节那些疑问总是困扰着你,而这些困扰却无法解决,只能在头脑当中编制一个幻境,在幻境当中编写着自己心中的结局,然而不管这个结局是好是坏,你都心有不甘,因为作者已经完成了作品,他的结局似乎再也无法改动。就像一个人选择了一条道路,他就无法知晓另一条道路上的风景。想要美好的结局,那就由自己去书写吧,在生活当中经营自己的故事,为自己的生命创造美好的结局!
  


  
  金庸先生的碧血剑剧情跌宕起伏,确又清晰明亮干净利落。情节交代十分清楚,看了很是喜欢。但并不如倚天和鹿鼎记那般让人叫彩,虽然有他老人家惯用的大场面英雄出头,但无奈大场面参与的人层级不高,不免影响了主角的英明神武,而且大场面也不够震撼关键,因此和倚天鹿鼎记等那般高水平。另外,整个故事的伏笔埋得不够深因此心思机巧略嫌不足。
  


  第二次读,中规中矩,三星为上限。
  金庸早期作品,篇幅较短,情节一般,看过就好。
  有篇相关的《袁崇焕评传》,与《明朝那些事儿》有相通之处,值得一看。
  -
  袁承志随山宗旧部学武,因机缘被托付到华山派穆人清门下学艺
  袁闯荡江湖,遇温青青,帮青青对付追杀者
  袁到青青家,战退温氏五老
  袁遇师兄(神拳无敌归辛树)弟子横行,出手止之,被受害人推崇
  袁因受害人,与青青得知财宝所在,运财宝出行
  袁出手震住夺宝者,恰逢武林大会,被推举为盟主
  袁参加寿宴,补与师兄的过节
  袁到京城,与五毒教中人交手
  袁到皇宫,遇阿九,帮崇祯打退篡位者
  袁到关外,刺杀皇太极,被捕,被祖大寿放走,逢皇太极被多尔衮杀掉
  袁领诸人活动,迎接闯王军,发现闯王军不义,远走海外


  平庸之作。
  
  几个毛病很明显:何铁手的情感转折突兀生硬;阿九对袁的感情缺少铺垫;洪胜海的家仇和黄木道人两条线都断掉了,与全文首尾呼应、有始有终的结构不搭;袁承志稀里糊涂就把崇祯放了,崇祯死了没有、如何死的这种主人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没有明确交代。
  
  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夏青青和袁都不招人喜欢,尤其后者,除了武功好以外,几无特点,通篇侠义言辞,缺少真性情,人物如纸片般薄弱。
  
  反倒是金蛇郎君,幼年遭灭门之祸,行事乖张,亦正亦邪,狠毒时如蛇蝎,纯真时如孩童,时而冷血,时而柔情,既不掩饰财色之物欲,也不乏对灵性爱情的向往。其形貌俊美,风流倜傥,手中金蛇剑、袖里金蛇镖,武功出奇制胜,变化莫测,人和武功合而为一,宝剑和英雄相得益彰。
  
  可叹天意弄人,百炼钢难敌绕指柔,竟与仇人之女暗生情愫,并因此掉入敌人陷阱,与爱人离别,武功尽失,身体残废,独自一人死在山洞之中,又怎能不说是一出悲剧?
  
  生为寻仇,死缘求爱,半世恩仇,只余白骨,


  个人觉得碧血剑是金庸写的最无聊的故事了,金庸是个会说故事的人,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见长。碧血剑却算不上是个一流的故事,主角袁承志、夏青青等人性格不鲜明,在一众金庸人物中平庸了些。连金庸本人也承认这一点。结果是,老而弥奸巨猾的金老头子依然剥夺了袁承志的主角头衔。又在小说后面补上一篇《袁崇焕评传》,这篇重在“评”字,金大侠比较直白的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
  
  整个碧血剑还没有这篇关于袁崇焕的小传吸引人,所以就说说这位袁督师吧。其实袁崇焕的名头对于我来说并不怎么响亮,至少在读碧血剑之前,对他的印象很是模糊(当人,本人孤陋寡闻了)。大略知道他的事迹之后,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觉得他死的惨、是的冤枉啊。一直觉得卸甲归田是军人最好的归宿,当然将军战死沙场也不枉了一世英名,但是被自己拼死保护的人误解、残杀(金庸文中说,北京百姓食其肉,深至内脏)岂不是悲哀到了极点,一口窝囊气郁结于心,就此背过气去也是可能的。整篇《袁崇焕评传》充满了溢美之词,崇敬欣赏之情字里行间显而易见。一个为人侠义、慷慨豪杰的袁督师跃然纸上,当真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读罢令人热血沸腾、又为之扼腕叹息。
  
  于是乎,我想起了没有读完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好奇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会是怎样的。急忙找来读了,果然,与金庸笔下的袁大侠还是有些不同的。当年先生认为袁督师执着于理想的精神可歌可泣,但是略输大智慧,行事有些鲁莽。更是提出了“清史阴谋论”的说法。读起来也有些说服力,很是有些道理。当年明月还教了在下一个新词儿,叫做“和光同尘”。他认为凡是对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必懂得“和光同尘”,这也正是袁崇焕所不明白的道理。
  
  
  金庸和当年明月都是我很喜欢的作者,所谓文以载道,两个人理想不同,付诸笔端就是两个不甚相同的袁崇焕了。金庸推崇侠义(当然不妨碍他自己八面玲珑),当年明月认同身处浊世,以厚黑功力做出利国利民大事的人物,也就是“和光同尘”(他本人据说为公务员一枚,也算是知行合一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或者无论对错,我自忖更认同他们哪一位的想法呢?
  
  
  我想了一想(或是想了两想,总之没有很多想),也许是因为我心中隐约早有答案,侠者、谋臣我都是很佩服的,可是要我为了素不相识的侠士赴死那是万万做不到,又倘若哪个谋臣为了什么伟不伟大的原因把我的生命财产给谋没了,估计我也会恨死他的。最伟大的人会运用全部智慧保护所以人的生命、财产,尊重每一个个体,无论这个体多么渺小,当然这种事上帝都难以做到,凡人朝这个方向努力都是值得鼓励、歌颂的。所以,我心中的袁崇焕人如其名,像火一样带来光和热,也具备毁灭的力量,对关内的汉人来说他是保护者,对关外的满人来说他是毁灭者,对于我来说,几百年前的争抢没有善恶、正邪之分,从这一点看来,袁督师的所为无可厚非,却也不是伟大。但他倾其一生为理想奋斗却是事实,放弃自己利益甚至顾不上至亲之人,为了同胞,呕心沥血,虽死无悔。无论结果如何,单是这份精神我是大大的佩服,但愿他求仁得仁,永远安息。
  
  
  ps:对于历史,我认为是偶然加偶然加偶然。。。对于金庸和当年明月的行文之意是一己之见。
  pps:《袁崇焕评传》中,细读之下竟觉基情满满。。。尤其那个程本值(本来是直的,结果却弯了吗??),我是胡说


  对于《碧血剑》原文的爱与恨,之前已经讲了很多,这次说说对金大侠的《袁崇焕评传》的一些读后感吧。《袁崇焕评传》是附在《碧血剑》后面的一篇传记体的文字。此节围绕着两个人展开:崇祯和袁崇焕。
  
   崇祯:回家生孩子去吧,皇帝这工作不适合你
  
  要说崇祯,必须先讲一下崇祯前面的两个皇帝:前一个皇帝是他神一样的哥哥:天启。再前一个皇帝可以忽略,因为只做了一个月,就吃错药死了。再再前面一个皇帝,就是他们神一样的爷爷:万历——谥号神宗,不知是谁起了这样一个贴切的谥号,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实话说,这一家子人都是极有才华的,万历同志十岁继位为帝,一生(主要是25岁以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搜刮钱财,其实他老人家就那么一苗人,就算再怎么骄奢淫逸花销也实属有限,但是他老人家不仅喜欢花钱,还极其钟爱攒钱。搜刮来的金银部分拿来消费,大部分都留着做内孥。所谓内孥,就是皇帝私房钱(后面讲袁崇焕的时候还会提),国库里面的钱叫做外孥,外孥是用来办正事儿的,内孥是供皇帝消费的。在万历朝,内孥居然超过了外孥,内孥之簿简直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生死簿啊!还好,万历皇帝未能实现其长生不老的心愿,及时的收拾收拾去世了。
  
  他儿子朱常洛实在福薄,当太子那会儿就各种倒霉,好不容易熬成了皇帝,龙椅还没坐热就歇菜了。
  
  下面,神一样的天启皇帝就登场了。天启皇帝十六岁即位。首先,我很怀疑宫廷里面的教育质量,作为锦衣玉食的正牌官二代,天启居然从小过着野孩子一样缺乏教育的生活,以致于天启心智发育极其迟缓,都该上高中的岁数了,居然对奶娘依恋到不能自拔,并且十分钟爱捉迷藏游戏。晕~
  
  天启同志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年轻那会儿就是捉迷藏和粘着奶娘,长大以后就表现出惊人的木工天赋和浓厚的、想要成为劳动人民艺术家的欲望,对于木工活儿那叫一个着迷啊!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至臻境界!别说,天启皇帝有一件作品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用木头雕琢出完整的太极殿,是完整的哦!其精细程度,即使是职业的木雕艺术家也很难与之比肩~好汉不是吹的~
  
  但是,请注意!这神一样的祖孙俩,都不喜欢干一件事儿,就是当皇帝!!!万历皇帝不问政事几十年,那时候又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别说六十岁,你就是定个七十岁也行啊,没有!以至于一些老臣垂垂老矣,病危床前,想要落叶归根,几次给皇帝上奏折辞职回家,都得不到皇帝回复,最后在悲愤交加中死去,终究没能实现退休的心愿,只好光荣的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聪明的,写了几个奏折得不到回复,就挂印明堂,自己走了——皇帝也不会追究,因为他老人家是什么都不管的。有些职位空缺几年几十年,大臣们都懒得抢,上了奏折也没用,皇帝不批没法走马上任啊。总之一切需要皇帝干的活都没人干,大家只能各安其位,自己顾自己就行了。天启皇帝有一位得力的助手,他的名字叫魏忠贤。魏同志那是极为敬业的,凡有人上奏那都是必须要回复的。这当然要请示皇帝,魏同志每次趁皇帝干木匠活儿干到兴味正浓的时候去请示,皇帝就摆摆手:走开走开,那些破事儿你想咋办咋办,别来打搅我。于是,魏同志就成了事实上的皇帝。让后他就展开了他搜刮民膏、党同伐异、大权独揽的光辉岁月,皇帝为了在做木匠活儿的时候免受打扰,就罩着这个得利的助手,知道他也撒手人寰。
  
  
  接着,就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年号崇祯(因为天启没有子嗣,妃嫔怀孕的也基本都被他的乳母害得流产了,真心理解不了这些人在想啥,你让人家断子绝孙了,你以为就能免去后顾之忧了吗?你以为你那残废的老情人儿魏忠贤能当下一任皇帝啊?脑子被门挤了吧)崇祯上来就把魏忠贤以及他率领的阉党给收拾了。这件事干的很漂亮,也使得后世史家没有把崇祯跟他哥和他爷爷归为一类,虽说他并非昏聩,但是也不是当皇帝的好材料。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就两个:
  
  第一:主少国疑。这四个字中包含两个意思,第一,皇帝年幼,没有当好国家领袖的能力;第二,能臣之能必须隐藏,否则就有篡位的嫌疑——你对人家家的王朝这么上心,丫是不是另有所图,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嘛。
  
  第二,性格使然。崇祯性格的形成不难推测,在他爷爷、他爸还有他哥当家的时候,就各种奸臣,你方唱罢我登场,他老爹就是自顾不暇,在夹缝中勉强长大的娃,甚至死都是不明不白的,估计也没啥人真正的关心他教育他,所以使他成为一个内心极其脆弱敏感的孩子,一个对所有人都极度不信任、对外界充满警惕和恐惧的皇帝,一个无法选择职业道路,只能哀叹自己身世不幸的普通人。
  
  先说主少国疑
  
  崇祯即位的时候周岁也就十六岁吧,大约上高一。高一没上完就被拉去上班,还是当国家主席兼军委主席兼国务院总理以及其他,以他的心智来说,工作本身已经够复杂的了,关键是这个时候的政治局主席还是魏忠贤先生,魏先生工作极为投入,几乎包揽了崇祯应该做的所有工作,但是崇祯不能忍受工作被别人替代,因为这意味着权力也被替代,所以他首先要和老谋深算的魏忠贤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摆平了魏忠贤,然后要正式投入工作了,他又发现,他身边这群人怎么都看着面目可憎,和魏忠贤一个style——他是对的。
  
  一个王朝的没落,就像一个机器使用寿命的到达一样不可避免,用久了,所有零部件都会老化。崇祯在遗诏里面说“文武皆可尽杀”“群臣误我”,虽有推卸责任的成分,但也不难看出陈旧的国家机器对于一个骚年来说,实在难以驾驭。在这种陈旧的国家机器中,人,是无力抵抗潮流、无力悖逆制度的,想要出现一个盖世英雄来拯救世界,唯一的路径就是造反,制造新的国家机器,而非去维修旧的。想拯救这个王朝,除非出现一个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极高才能,又公而忘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皇帝的思维来经营国家的能臣。
  
  然而,这样的能臣也不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岁数那么小,这种能人他根本驾驭不了,用不了,则必须除之。也就是说,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这种匡时救国的工作又必须由皇帝自己做,如果别人代劳的话,定有黄袍加身的嫌疑,皇帝必然要除之而后快。然而矛盾的是,年幼的皇帝,根本就没有匡时救国的那两把刷子。皇帝年幼无能,而能人却不能发挥其作用,在一个王权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朝里,这样无人匡扶涉及的局面是很容易出现的,而且伴随着官僚体系的成熟,官僚们会越来越懂得如何巧妙的保护自己,而非费心于建设国家,所以没人办正事儿的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最后,民不聊生,局面无法收拾,于是乎,一个崭新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然了,袁崇焕的死还没达到那么高的境界(袁崇焕的死因后面会详加解释,不是那么神奇,甚至有点狗血)。但是以袁崇焕的情况尚且难以幸免,要真有这样的能臣出现,估计早就被剁成肉酱了。所以还是那句话,
  这个时候,拯救国家民族最有效的办法是起来造反,取而代之,制造全新的国家机器。
  
  第二,就是崇祯的性格
  
  不是咱事后诸葛亮哈,崇祯同志真的不太适合做皇帝。太敏感脆弱了!后世的人说他是极爱面子,那是抬举他了,其实就是内心脆弱,而他内心的脆弱一个是因为他所生长的险恶的环境,在一个就是因为缺乏教育,缺乏智慧——不要以为住在最好的房子里就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在皇宫中,孩子的成长伴随着的除了锦衣玉食之外,跟多的是算计和危险,所以根本无心教育,只有在宫斗业不发达的清朝(不知为什么不长心的编剧们都把宫斗戏安排在鞑子的朝代里),才会有那么多闲功夫教育皇子文武骑射,满清贵族里面出了很多学术牛人,所以说教育这种东西是需要恰到好处的环境才能享受的。
  
  崇祯杀袁崇焕并非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皇太极作为一个满族人,对汉民族博大精深的计谋文化连皮毛都算不上,他这个反间计难度太低了,满朝文武,那都是熟读经史的文化人儿,这种小菜,完全不在话下。你看袁崇焕下狱之后,那一帮人写的求情的、辩白的奏折就知道,皇太极那两下子太献丑了。
  
  但是崇祯又不是一点都没上当(注意!此处狗血!不喜勿怪!),一个二十出头的骚年皇帝,听被敌人掳去、又轻而易举的逃回来的的太监说,自己的封疆大吏和敌人串通一气想谋夺皇位,听到后面的内容的时候,那还是不加判断的紧张了一下,于是就把袁崇焕下狱了。但是细一琢磨又觉得不对,前半段这些太监的话像是敌人故意透露的,像是计。不好!中计了!但是袁崇焕已经关了,咋办呢?放出来?那我岂不成了傻瓜让天下人耻笑(天下人真心没那么多闲功夫笑你啊,陛下!)
  
  本来少年天子就信心不足,更加不允许别人发现他的愚蠢,再加上袁崇焕这个人实在太泼辣,之前几次自作主张(其实是战略需求,但是袁崇焕的办事方法着实没有考虑皇帝的感受)让皇帝对袁崇焕一惊心生忌惮,正好,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杀!
  
  而且,为了证明自己英明神武,崇祯同志还想“夷三族”。但是最终没敢——袁崇焕真的是忠肝义胆的将领,虽说有点蛮横,但是领导边防工作多年,抵御外敌之功,边疆将士有目共睹,杀他全家实在令军心不稳,官兵心寒,则社稷危矣,崇祯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否则他死得更快),就凌迟了,还定了一个很强大的罪名:私通敌国(对此低智商举动不予评价)。其实在袁崇焕死后,在明清的交战中,之所以会有很多人投降清朝,就是觉得跟着崇祯心寒。对你忠肝义胆的人你都杀,老子可没那么高觉悟,硬跟着你迟早也是你的刀下鬼,还不如投了鞑子,至少能多活两年。这样的局面一旦出现,崇祯的军队很多根本无心恋战,本来战斗力就不及满族的铁骑,被您这么一盆冷水浇的,更不想干了。得,倒戈。
  
  所以说,明朝不是李自成灭了的,更不是清朝灭了的,而是自己死亡了的。
  
  崇祯同志也是不幸的。
  
  生在帝王家又不是他自己选的,当皇帝又不能辞职。家世、工作,都没得选,总体来说,对这一份强加给他的工作,他已经使尽了心力了,无奈天命所归,挡不住历史滚滚车轮。他在砍下长平公主的手臂之后说“你为什么生在我家”,不仅是说长平公主,也是说自己。他一生对命运的哀叹,终究以他自己悲惨的死亡而告终。他在遗诏最后一句说“勿伤我百姓一人”,我觉这不是他爱国爱民的表现,只是他作为皇帝,所履行的最后一份职责。
  
  他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中,极少有自杀身死的。包括以前的很多亡国之君都没有自杀的。因为一旦皇帝死亡,很多责任就会没人承担,文武百官和百姓就会成为替代品。在这一点上,以皇帝的身份自杀,是极其自私的行为。好吧,反正这一家子,当了将近三百年贵族的人,依旧缺少贵族的担当。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皇帝这个工作,对崇祯来说是极其沉重苦闷的,他身边的人,带给他的,是更多的沉重和苦闷,而非辅佐。他从未对哪一个臣子真正满意过,对他们的表现,崇祯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在他遗诏中所说的“文武皆可尽杀”“群臣误我”都是他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不是崇祯自己的错,也不是百官的错,是天命使然,一个制度,就如机器一样,是有使用寿命的,到了该坏的时候,就肯定会坏。
  
  人,被放在历史中,终究是渺小的。
  
  
  
  
  后记:最近的读书状态
  两册的《碧血剑》我读的时间竟然比五册的《天龙八部》 时间还要长,一是因为忙于备战考研,二也是因为自己懒惰,花了过多的时间流连社交网络。每次刷微博,如果能有所收获的话,还觉得此心稍有安慰,如果静听时间在指尖和屏幕上哗哗流过,却没有新东西来更新我的储备库,内心还是忍不住一阵自责焦虑。曾经几次决心戒除微博,都未能成功,至今与之苦苦纠缠。唉。


  夏雪宜是少年郎啊少年郎啊
  怎么历来的应是版本都是大叔????
  
  袁承志莫名其妙,有点张无忌的心软和无主见,可又没张无忌讨人喜欢。
  这里头和鹿鼎记牵涉不小。
  阿九竟然是九难
  还有那个归氏夫妇,鹿鼎记里印象很深。
  
  何红药和李莫愁是一类。
  不过人家陆展元好歹没这么骗过李莫愁。何红药被骗的未免太壮烈。
  
  真是 由来女子心眼浅,凭空便宜了男人。
  温仪自始自终都不知道何红药的存在,何其幸运。
  要早早知道,只怕不会对夏雪宜如此死心塌地。
  
  夏雪宜怎么爱上温仪的呢?????我不明白啊
  就算是少女二八年华娇俏无双,你金蛇郎君又不是没见过美女?至于吗?至于吗????
  
  只能说虐恋情深。
  
  通体不太好看,为了看夏雪宜的整体故事忍到最后


  尽管在金庸作品集里,这部碧血剑绝排不上前列,但相比于一般的小说仍然是绝对值得上满血推荐的。而中原教化对海外的影响,在当下日渐难解的地缘政治局势之下,读来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金老爷子说,他的第一主角是袁崇焕,第二主角是夏雪宜,已经无比清晰地点醒读者,不要为线索人物而大动肝火。确实,这篇小说的很多正面人物令人读来气闷,很难爱得起来。温青青如果算得上女主角的话,可说是金庸小说里史无前例令人莫名其妙的。她让人厌恶并不完全因为刁钻古怪或心狠手辣,事实上这正是金庸塑造的很多邪教出身女一号的共同特征,如殷素素、赵敏、盈盈、黄蓉,等等。我想来想去唯一可做解释的就是她的极度缺乏智慧。在皇宫里面对何红药这个劲敌,完全不顾暴露袁承志的危险而发泄自己的醋意;与袁承志孤身涉险五毒教竟不知天高地厚而挑衅;每见到新的女子出现在袁身边必当面使性子让人下不来台,事后发现误会别人就表示惭愧但下次依旧。事实上她的出场就非常不讨喜,完全属于仗势欺人狐假虎威的典型;而她口口声声说袁承志对她无情寡恩,她又对袁有什么深情厚谊呢?我恰恰觉得她是看准了这个靠山而贴上去的。试回忆袁与她在一起后有哪次是得她相助,又有多少次是要为她擦屁股呢?咱们的夏小姐每次负气出走必被擒,从此搞得同伴鸡飞狗跳。袁的内心应该是更喜欢阿九的,比如因她出家而心神恍惚,与她同卧担心把持不住,她一句话就可以不杀崇祯,以及对她的称呼很早就是妹子而对青青一直是青弟,不一而足。只是一来这二人的爱情不是主线,二来袁承志其实没有太多时间谈情说爱,加之早早被她洗脑以为这种“小性儿”就是情深意重,所以这条明线反而不如暗线的夏雪宜+温仪/何红药的故事来的动人心魄。
  
  另一对儿让人非常气闷的奇葩就是归辛树夫妇。二位不仅是江湖上响当当的腕儿,而且名门正派子弟,俨然群雄之首,竟然在乱世之局面不关心除了儿子病情之外的任何事情。什么天下安危、生灵涂炭,在他们眼里尚不如为自己儿子苟延残喘几年性命要紧;至于儿子如何做人那更是细枝末节,只要能活下来什么都不顾了。这个哲学自然也延伸到管教弟子方面。穆人清门下三弟子,要数老二归辛树教的子弟最不成器,倒也不稀奇。穆人清为人门清,看他调教袁承志也是很有一套,怎么管不了自己的二弟子呢?窃以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这弟子心胸狭隘,二是归二娘起了不好的作用;书中在穆人清出手废了孙仲君的小手指时有明确的交代,原话如下:“前些时候曾听人说,你们夫妇纵容徒弟,在外面招摇得很是厉害。我本来想你妻子虽然不大明白事理,你还不是那样的人,但瞧你刚才这样对付自己师弟,哼!”可见老人家见机极明。大概也正因为此,华山掌门人不再轻易纳徒,考验人品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环。归家二老所学武艺完全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虽让人同情但实难称大侠,竟令华山派难堪。
  
  再说主角袁崇焕。这个人物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金庸显然把他处理地非常理想化,也因此而非常吸引人。他曾有一副题字道:“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称得上铮铮铁骨。另有一篇字谏上者,原文录于下: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暇。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诚恳之极。而金老一入明史便免不了上瘾,干脆正当地为袁崇焕也写了一部评传。但是因为戏剧化的色彩不浓,碧血剑里最让人唏嘘的人物反而可能是李岩及其娘子,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英雄式人物的必然,并不是他们无法做到“须要退步抽身早”,而是他们不允许自己这样做。这也是为什么英雄永远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而已。
  
  至于所谓的二号主角金蛇郎君,气量未免太小,一生寻觅报仇,到死也没参破,仍然机关算尽,不觉得能跟金庸其他作品的人物有任何相提并论之能;唯一稍可称道的大概数聪明才智和武学造诣了。而负心对一女子使其终身不幸福,虽然坦承自己私心,但毕竟做了彻底的小人。不过他的存在倒提示了女性读者,对爱情永远要抱有一丝理智的态度,付出前要思量,付出后少计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总而言之,本书读来未免时时受气,不觉酣畅淋漓或拍案捧腹如笑傲射雕天龙者,不过好处在于也不会像后者这样令人于表面的热闹之下感受到透入骨髓的凄凉无力。聊做消遣,竟不觉涂文至此


   金庸第二部小说的主人公,被认为是写的比较平常的一个人物。重看《碧血剑》,为的是去了解三个人,袁承志是其中之一。少年时的学武经历其实不必赘述。其实他的故事可以从学武学成之后开始,首先是去了浙江石梁温家,最厉害的是一人之力大破石梁五老五行阵加八卦阵。接着是一系列的行侠仗义,帮助了很多的人。所有人都小瞧了他,可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佩服他。他的一路上,虽说有惊有险,却于武功上占尽了优势。这使我想到了古龙的沈浪。古龙善于描述一个人,用几个字眼把他描述的很有性格。像沈浪,从不说他的武功路数,却在不经意间,写出他踏雪无痕,武功卓绝,智谋超群。但是平时却是个很懒散的人。我觉得如果他平时不懒散,或许与袁承志有些相似。古龙中有很多感觉非常完美的人,也有非常完美的武功。金庸写人物却从不把人写的完美。我觉得越到后面越甚。像韦小宝已经完全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过袁承志是比较完美的人。他有爱国的志向,他有侠义的心肠,随着环境的变化他的性格也会变化。比如他想模仿金蛇郎君的狂放不羁,比如与青青的对话,慢慢也受了青青的影响喜欢调皮一下,不过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因为这样,他非常像个侠义的平常人,只是武功强些,处理事情好些。于是感觉所有在他身边的人都比他有性格。何惕守永远是那种动人的笑,就算是深陷险境,命在旦夕都在笑。温青青永远是使小家子气,看到袁承志身边有别的女人在身边就马上怨艾与行。焦婉儿永远是最细致细心的那一个人,而阿九虽然复杂些却也是最尊贵,别人被她瞪一眼都有被震慑的感觉,除了他倾心于袁承志求他别杀父皇外,是绝不会去低头的,等等。但在袁承志身上却没有,他的感觉就是温和型的,只有了解他的人才能知道他,才能佩服他。
   不过这也和金庸的初入江湖有关系,做一个这样的人,侠义为怀,救济苍生。然而,他的故事比较顺利的过去了,最后去了海外开创了一番事业。但他和身边的女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可以说是金庸没有抛给袁承志。金庸把爱情的复杂抛给了很多人,对于女子的倾心,陈家洛因为书生的迂腐最终失去了香香公主又失去了霍青桐,张无忌在赵敏和周芷若之间徘徊不定,而之前还有订立婚约的殷离。他心中似乎更爱赵敏一些,但当周芷若再来时,他又迷茫了。胡斐因为两人爱得他太深,程灵素死了,袁紫衣走了,不过虽然走了,这还是爱。
   郭靖就爱黄蓉,杨过就爱小龙女,令狐冲就任盈盈最爱他。韦小宝其实真正说来没有人爱他。
   袁承志身边倾慕他的人很多,因为青青是第一个 ,因为青青对他爱得很深,所以他不能负了青青。于是后来小慧爱上了傻里傻气的崔希敏;焦婉儿被迫当着青青的面说和罗立如成婚;何惕守只能成为袁承志的徒弟;阿九只能出家做尼姑。因为青青先来了,而且一看别人和袁承志在一起就使性子。但是金庸没有说袁承志的爱情观。他到底爱谁多一点。不过或许他注定遇不上这样的问题。袁承志终归是武功高一些的平常人,平常人和平常人在一起,或许是最好的了。于是他最爱的还是温青青。


   夏雪宜和温仪的脚本多像后来你我遇见的杨逍和纪晓芙,金老爷子为杨逍写注:年老德薄。可见其为人绝非善类。又仿佛希腊神话里的美狄亚,可怜的女人,被爱情许了生路,又被爱情逼上了绝路。
  
   美狄亚遇见伊阿宋之前,便已接收到命运的暗示。她知道自己将要叛父,为伊阿宋盗取金羊毛服务。命运的力量如此强大,她无法抗拒。王子出现,光彩照人,瞬间照亮了巫女寂如长夜的人生。爱情,是神降在人间的诱惑,甜蜜却暗藏凶险。美狄亚顺着命运安排好的轨迹走下去。此时,命运显现在她面前的形状,不过是伊阿宋的一个微笑。不过是,他伸过来的一双手,她竟就这么甘心,不惧艰险,步步相随。她助他盗取金羊毛,成就了英雄大业。她一步步走来,为他杀死骨肉兄弟,叛父叛国,没有后路。她抛弃了公主的矜贵身份,离家去国,走向荒野,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罪人,她为他除却仇敌,更为他生育二子。所能做的,能付出的都已经全数付出,并不能换取丈夫的忠贞。他藉由她所成就的英名,被年轻貌美的公主看中,敷衍出另一段顺理成章的爱慕。
  
   这花好月圆岂能被成全?假爱之名获得赦免?公主被美狄亚所制的毒袍燃烧的烈焰烧死。她美丽的身躯在伊阿宋眼前颤抖,像野兽一般发出绝望的嚎叫,化作一堆灰烬,美狄亚还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稚子。她要将他在这世上的爱灰飞烟灭,无所延续。
   当美狄亚抱着稚子的尸体登上龙车,离伊阿宋而去,她的伤心被掩盖在决绝的报复之下。人们只记得她报复时的伤心欲狂,忘记了她曾一步一步用她的柔情伴随着男人从一无所有的蛮荒走来,她用自己的所有,铺就了男人功成名就的锦绣前程,而追逐权位的男人,一旦有了更佳的选择,果断绝情地抛弃了她。
   我负心的丈夫啊,你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公主,你被她尊贵的身份迷惑,你忘记了么,我也曾年轻貌美,也是万人景仰高高在上的公主。当我被你引诱走下神坛,抛弃了我高贵的身份,我并不知道自己,正逐步失去对你的吸引力。
  
   付出,在很多时候没有回报,收获的是,终身不愈的伤害。
  
   夏雪宜。她命中的那个男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金蛇郎君”。
   金蛇剑是她的,郎君也曾是她的。是她成就了他的威名。她是救他的恩人,她是爱他的情人,她是助他的贵人。
   男子悼念亡妻,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青衫湿一痕,多少人唏嘘,却忘了赋词之人早已另结良缘。真正的“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而被负的女人呢?太真实,真实得凛冽。姿态一点也不美好,缺乏留白不用想象,逼到眼前来,叫人一眼望见了情爱的狰狞,失去了回旋的余地。只心惊于她的毒辣,她的绝情。
   尘满面、鬓如霜,是她,不是他。纵使相逢应不识。她早已千疮百孔,时光却不侵蚀他。至少在她心里,他是不被更迭的,翩翩少年,一如初见。
   她始终看不穿他,看穿了自己也看不穿他。利用,就利用吧!能被他想到就是好的。
   人说她性子刚烈。她怎么无端就刚烈起来了?她其实是对他再温柔不过,遇见他时,她不过是天真烂漫的苗疆少女,如这山野之中含羞带露的一树桃花。飞蛾扑火,万蛇噬身。人们惊异她怎么熬过来?唯她深知那人负心之狠,足够抵过万蛇噬身,挨得过他一个,她,已百毒不侵。
   青春是残破的枕席,沾染了旧梦的猥迹,荒唐的念想,上一次的欢爱,已隔半生,爱的秽物,应该毫不犹豫地丢弃。如花的韶华,没有他来珍惜,何必珍惜!反正人人都要老去。如果这世上还有奇迹,奇迹就是再见他,唯有他,才可以妙手回春,使她灿若少女。
   爱比死更冷。无数个独栖街头破庙的夜晚,梦中醒来,身边无人。没有他,她已深陷地狱。
   与美狄亚的决然反目不同,何红药一直在争取。她在江湖上锲而不舍追寻他的踪迹。纵然知道他负心,还是不依不饶地靠近。她孤勇,护持着心中不肯熄灭的希望,渐渐,将自己逼成了凄厉的老乞婆。只是她终身所乞的是一份缘宽分窄的垂爱。
   她爱他。只是她没有那一低头,如水的温柔,没有那中原礼教的矜持。她的爱无药可医,一如苗疆的毒。
   他一辈子有无数女人,只不过她认了真而已。可是,他连哄她、骗她,都不屑。
   她对不起很多人,却惟独对得起他夏雪宜;他纵然对得起很多人,却只对不起她何红药。心惊胆颤,何红药在叙述了自己对金蛇郎君的折磨后,忽然与温青青做了这样的对话:
  
  ……何红药厉声对青青道:“哼,原来他还留下了你这个孽种。你爹爹在哪里,他身上的伤好了没有?他现今有没老婆?谁在服侍他?”青青道:“没老婆,也没人服侍他,他孤苦伶仃,独自一个儿,可怜得很。”何红药凄然道:“他在哪里?我去服侍他。”……
  
   倾城之罪。是她,是她,还是他?
  
   红药,是芍药的别名。它有一个别名,叫将离。
  


  总觉得金庸待夏雪宜不公,夏雪宜从儿时眼见着全家灭门,孤苦无依一心寻仇,没有名师引路,值得自学成才,我无法揣测他会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前往五毒教偷得宝剑又纠缠上他根本不爱的女人,同时我想他心中必定也是对何红药有愧的,报仇不得却爱上仇家之女,反受尽温家几个老鬼折磨,想他死的时候必是带着满腔的耻辱与仇恨再和着对温仪的爱,还有何红药的纠缠不清,这是何等的悲凉,一代大侠金蛇郎君,与其说是正邪参半莫不如说造化弄人!
  与金蛇郎君比起,袁承志幸运得多。忠烈之后,有各路人马扶持,拜得名门正派轻而易举的学得一身武功,机缘巧合得到金蛇郎君秘籍与宝剑。与青青有缘千里来相会,江湖地位与日俱增,女人缘好的一塌糊涂,各路仇人非死即伤,入江湖可统领千军万马势如破竹,出江湖可携豪杰美女隐居海外。但我真的不清楚袁承志的心之所属是夏青青还是阿九,我始终觉得他意识里觉得青青才是他的另一半,但也许一个人最管不住就是他的心。不过我到是真的觉得于理于情袁承志都是应该跟青青白头到老天长地久的。
  再说何红药,我个人到是满同情这个女人,觉得她的所有心狠手辣都是情有可原,爱上夏郎不是她的错,到是金庸给她安排如次悲凉的一生,五毒教主之妹,想来也是受众人追捧呼风唤雨之人物,可她情归之处偏偏是满心仇恨来窃她教中宝物的贼人。何红药绝不是聪明女子,她一颗心都交给她的夏郎,受的万蛇撕咬三十年乞讨面目全非,可最终还是如愿死在夏郎身旁。金庸安排了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他让夏雪宜与温仪、何红药魂归一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想这于三个人都是最好的结局吧。
  最后我想说我到是很喜欢何铁手这丫头,青青是男是女他居然傻傻分不清楚,亦正亦邪,古灵精怪,甚是可爱!


   看完《碧血剑》袁承志就一完美男人,虽然长相一般。但他的大志大勇、大仁大义,尤其是和阿九共枕一床时,心下已被阿九吸引,但一念青青,便克制住了自己。呃呃呃~~~这种男人就是大多数女人的共同梦想吧。
   袁承志、夏青青互相喜欢,那不管青青再怎么使性子,袁承志依然爱她如旧,不论身边有多少貌美女子倾心于他,无论是长平公主阿九美若天仙,还是焦婉儿温婉识大体,都抵不过他青弟的小性子,即使胡闹,袁承志亦只是摇头叹气,拿她毫无办法。所以什么贤妻良母,都是狗屁,他爱你,任你胡闹使性子,他若不爱你,一切优良品质皆是徒劳。
  
  
   整个《碧血剑》看完,又去看了元彪、袁咏仪、张敏主演的1993年的电影《新碧血剑》。电影很狗血,虽然在那时看来还是不错,比现在矫情到无以复加的片子还是要好些,毕竟都是二十年前的电影了。元彪的长相倒还算符合金大侠对袁承志相貌的描写,但那颗大黑痣,我实在不忍目睹。还是2000年香港TVB版的林家栋主演的电视剧《碧血剑》形象稍好些。江华演的金蛇郎君、《寻秦记》里的嫪毐在我脑中已经定了形象,比起小说中描写的迷得何红药一生尽毁的俊俏郎儿自是逊了几筹。
  
   金庸的武侠剧被拍了不知好多,翻拍、重拍、这个拍、那个拍,但最深入人心的还得属TVB(虽然现在TVB的古装剧那一个粗制滥造,背景虚晃,完全没钱做景、没钱做特效,演员过去过来也总是那几十个),即便TVB的《碧血剑》相比自家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逊色不少,想来比起2007年张纪中执导的电视剧《碧血剑》还是要好出许多。实话,我没看过张大导演的《碧血剑》,不过,我一看海报,那风格我就不喜欢,他导的《天龙八部》,我也不忍细看,胡军造型的萧峰那真是丐帮的前线人员啊,那个疯癫,一看就失大侠之风。再看演员表,窦智孔饰袁承志,呃,好吧,我一看这名字就想到鼻孔!然后想到鼻窦炎!(绝无人生攻击之意,真实表达内心想法而已。)再看那造型,又是一个丐帮的一线员工,垢发乱舞,你确定你是用的飘柔?看来张导就好这一口,飘柔就是这么自信。海报右上角还有个半秃头的大爷恶狠狠的盯到你,这是鬼片?是咒怨?我勒个去~~~
   影视作品要表达小说思想自是艰难,能得形似已不简单。不过黄日华在《射雕英雄传》里饰演的郭靖、《天龙八部》里饰演的萧峰却是经典形象,无可超越。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倪匡对《碧血剑》的评价(括号中是我噼啪噼啪打的==!):
   “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
  那一段败笔,在金庸重新修订他的作品时,几乎整个改写,改写之后,自然比前次发表时变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却不变。(其实我觉得还是写得很好了,比现在大量充斥的网络小说,玄幻、修真、言情、色情小说好太多了。这个只是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而已。)
  
   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我对金蛇郎君并无好感,也许对付某些恶人必得要金蛇郎君这般性情方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所谓名门正派也不讨人喜欢,但金蛇郎君心计太重、喜怒无常,只对他至爱至亲的温仪全心全意的好,换作他人,稍不如意怕是难逃厄运。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李逵,那个黑蛮子,真的是蛮的毫无道理,别人店家说了牛肉卖完了,硬是古道要喊别个把牛肉端出来,典型的没道理、没自信,生怕别人瞧不起他。一个英俊、一个鬼见愁,我居然把他们联想到了一起==!)
   《碧血剑》的另一个特色是金庸采真实的历史和虚构情节的揉合发挥得更成熟,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这都是虚构和真实的揉合,真真假假,成为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而到了《鹿鼎记》时,更是发挥到了淋漓殆尽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碧血剑》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陈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剑》的单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焕评传》。
   这篇评传,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袁崇焕,对于明末的历史,做了极详实的叙述,也写出了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因为性格而铸成的悲剧的那种悲壮而无可奈何的境况,令人阅后沧然。
   这篇文字中,对于群众的盲目性,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字眼加以谴责,但是非议之意,跃然纸上。
   《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可读性极高,近世堪与比拟的相类文字,只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而已。”
  
  
   看到评传中写到“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顿时潸然泪下!不忍卒睹!悲乎哀哉!如此忠君为民的一代英将,能在广渠门大战中以九千兵当十余万满清大军,却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不禁让人怆然涕下!“盲目而冲动的群众,可以和暴君一样的糊涂,一样的残酷。”让人温暖的是,友人程本直本可置身事外却甘心为袁赴死;余姓仆人收其骸骨安葬,子孙世世代代为袁督师守墓……何等人格魅力能令旁人表现出此等人性中高贵的一面!
  
   看完《袁崇焕评传》,对袁崇焕充满钦佩之情。他刚毅果敢,却又懂得变通,直教魏忠贤派去监视他的两名特务太监变得忠勇起来;是书生,有儒将之风,却又难脱蛮子之气,但勇于改正错误,乐于将功劳给与他人。评传区区几万字,浅显易懂,将袁崇焕一生写尽,形象饱满、跃然纸上。看评传后的注释,N多大部头啊!难怪金大侠作品如此精彩,这么多史料犹如信手拈来,对金大侠又添钦佩。
  
  
   我对倪匡的印象停留在初中时看《卫斯理》,看的其中的《眼睛》、《木炭》,看得我幼小的心灵吓兮兮的。今天一百度,《卫斯理》从1963年到2004年竟有145部之多!高产啊!倪大师!不愧是香港四大才子之榜眼(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徒添虚名罢了)。金庸生于1924年,倪匡生于1935年,但我总感觉金庸和倪匡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概是因金庸写古代武侠,倪匡所著《卫斯理》却是现代故事所致。于我而言,陶大宇饰演的卫斯理比罗嘉良的更得我心。
  
  
   曹正文评《碧血剑》:“其二,本书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
  但我并不如此觉得,袁承志身处改朝换代之世,众人对未来皆未可知,崇祯皇帝、李自成尚且不自知会落得如斯下场,袁承志又如何不于乱世中东奔西走,最后率领众人去海岛上做化外之民。他的选择对于他自身和周围的人无疑是明智的,他不愿重蹈父亲的覆辙,不愿于这乱世中枉送性命。在袁承志见皇太极明德勤政、励精图治之时,内心发生了剧烈的思想斗争,他没有简单粗暴的民族大义,他所认为的是,只要能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皇帝,无所谓满汉。袁承志经过一番奔走后,意识到时局非他之力所能改变,就让他自由选择他想过的日子,亦无可厚非。而陈家洛却在乾隆盛世反清!两者根本不可混为一谈。
   再说他爱上青青,爱情本来就是没有道理的。青青是爱使小性子,大是大非面前却还是明朗。她的性情于别人是乖戾,于承志却是爱的表现,这有什么好丢男人脸的?!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1.文物礼义之邦2.英雄出场的惯用手法3.打斗描写具画面感4.江湖5.十段锦6.剑乃利器,以之行善,其善无穷,以之行恶,其恶亦无穷7.胜固欣,然败亦喜8.矫矫金蛇剑 翩翩美少年9.极端仇恨性,理想主义者10.不看成双,只看孤单11.打斗精彩纷呈,流光溢彩12.完美英雄式人物13.武学要旨,好人终究好到底,坏人终究坏无边14.少年英雄,无人能及15.无论再美貌无筹,心思太过细密,嫉妒太过深刻,也令人生厌16.莫要,以貌取人,少年常得高质17.能屈能伸,大丈夫也,不过也令人心切18.心想她甚么都好,就是小心眼儿19.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20.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21.外敌当前,一心如此22.武林世界遇上枪火,总觉得令人出戏,又感无奈23.涉及历史,必摆明资料,小说而已,不必深究24.十七回名字美:青衿心上意 彩笔画中人25.当真一往情深26.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27.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28.我想了他二十年,人见不到,见见他的骨头也是好的29.矢志靡他,决不移爱旁人30.人生数十年,宛如春梦一场31.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32.历史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何必崇洋33.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34.袁承志在性格上是普通人35.读史有种奇妙的感触,那些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岁月,似有灵魂跃然纸上


   说实话,《碧血剑》故事本身不是太好看,如果和金庸那些好看的作品比起来,那就可以说《碧血剑》是,很不好看。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星。金蛇郎君贵为第一男主角,却从故事一开始就成为“过去”。也就是个历史。而书中实质的精神内涵,却是袁崇焕。这着实令貌似本书男主人公的袁承志尴尬不已。虽然我两周前才看完《碧血剑》,可是对于袁承志这个人实在记不起什么了。音容笑貌固然记不清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更加不知道了。他小时候反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开始那个外国书生拜山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事。他的武功进境也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书中其他的人的武功又实在太弱,这样就无从得知袁承志的武功到底怎样。
   女主角温青青就更加不讨喜了,给我感觉她更像个妖女,一出场就因冲突剁了别人的胳膊,后来也是刁蛮任性,蛮不讲理,那飞醋吃的。好似要吃尽全世界的醋一样。
   情节虽然也就一般,但是书后的那篇《袁崇焕评传》简直太赞了。我一向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对明朝的历史却不甚了解,这次看了袁崇焕的传记,感动到无以复加。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为国为民,他保卫了山海关,他保卫了我们汉人,他击败了努尔哈赤,他使得清军入关推迟了21年!可是最终他被无知愚昧的北京城居民生吞活剥,甚至连肉都不剩下!这是何等的惨烈!这是何等的悲壮!我看完后,心都跟着颤抖了,除了曹操,我很少真正喜欢哪个历史人物,而袁崇焕,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个人,他是踩着历史的铮铮铁汉!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武侠小说,英文名为《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烽烟四起的乱世,末代皇帝崇祯误中满清天聪汗皇太极反间计,听信谗言,冤杀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明朝自坏长城。政治腐败,君主昏庸,奸臣猖獗的明朝已经奄奄一息。财政上的紊乱亏空,各项无理由苛捐杂税对老百姓的压榨,已将明廷逼到了绝境,一时流寇四起,处处战乱。外有胡虏直逼京师,内有张李义军并起,明朝苟延残喘,拆东墙补西墙之余令得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甚者易子而食。
  
  
  
  小说借袁崇焕遗腹子袁承志(虚构)幼年到成年的种种经历来展现出乱世中的庙堂江湖与国恨家仇。江湖纷争,阴谋诡计,青年男女的无奈爱情不断穿插其间,为故事本身逐添色彩。本书中的江湖气息其实并不十分浓厚,反而是以假乱真、亦真亦幻的历史事件人物给人印象深刻,金庸对江湖与历史的融入操控手法,从此刻起渐入佳境。
  
  
  
  金庸塑造亦正亦邪的武侠人物尤为出色,黄药师、苗人凤、谢逊、杨逍、丁典等等脍炙人口的人物甚至盖过了主角本身,他们并不是英雄,却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比故事主角大大有吸引力。《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就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典范,他在书中并没有正式出场,只出现在小说人物口中对往事的叙述。夏雪宜天性叛逆,仇视伪君子,全家亲人被杀之后立誓复仇,几经磨难练成绝世武功的夏雪宜正要展开复仇计划之际却爱上了仇人的女儿,日久生情的夏、温二人抛开仇恨坠入爱河,夏雪宜也答应温仪从此再也不找她的父亲伯伯们算账。但仇人毕竟是仇人,你放过了他,他却不会放过你,夏雪宜最终不幸遭奸人陷害,命丧华山绝壁。多年后他留下的武功秘籍,被袁承志无意间发现,袁承志凭此纵横江湖,扶危救难。
  
  
  
  金蛇郎君这个名号在江湖上令人谈虎色变,但在其爱人的眼中却是道也道不尽的善良与温柔。夏雪宜的魅力在于他对爱人的痴,一旦相爱,便为之疯狂,不容任何人侵犯。夏雪宜的心理多少有些畸形,不过这种畸形是世事造成的,与他本身无关,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他的恨就是爱,爱就是恨,爱与恨的纠缠造成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悲剧人生。相比袁承志,夏雪宜虽多情,但专一,比袁承志在爱情中举棋不定的徘徊要强得多了。袁承志对长平公主阿九的爱,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阿九秀丽绝伦的美貌使他内心为之颤动,后来才产生爱情,无奈袁承志还有温青青,他只好选择放弃,然而他对阿九的情又真能放得下么?放得下又为什么对阿九许下相会的诺言?为爱动心,是舍也舍不掉的。
  
  
  
  袁承志没有继承其父袁崇焕热血激昂、孤高执拗的坚韧性格,相反,他很懦弱,很惧怯,个性及其中庸,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物。袁承志这种懦怯的性格与现实中的人们很相似,一番血与火的挫折过后,人们很难再重拾对抗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只是灰心和失落,袁承志最后携众扬帆去国,亦是如此。战争所造成的一幕幕残酷景象不断再袁承志眼前展现:兵士奸淫掳掠,百姓哭天抢地,父母吃掉自己的孩子,义士反叛了自己的国家……种种惨象让袁承志害怕了,他知道,生逢乱世是每个人的不幸,一个人能力再怎么强大也无法拯救世界,皇帝、贼首、虏酋他们都不得不奋力挣扎、抗争和杀戮,仅为一时半刻的生存。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都是悲惨的,没有什么时势英雄,有的只是单一机械性的屠杀和被屠杀,每个被称作人杰的人背后都是尸山血海。明末是个不幸的时代,小人物没有权力放抗,只能默默忍受灾难带来的痛苦,大将知道自己的结局无非是死亡,只求一战,侠客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匡复社稷,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历史洪流下的悲剧逐一上演。昨日的一缕英魂,今日的万里长城,残酷的历史,悲怜的世人。宝剑剑刃空余丝丝碧血,犹自未干,身体里的血在这乱世又是为谁而流。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武侠小说,英文名为《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烽烟四起的乱世,末代皇帝崇祯误中满清天聪汗皇太极反间计,听信谗言,冤杀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明朝自坏长城。政治腐败,君主昏庸,奸臣猖獗的明朝已经奄奄一息。财政上的紊乱亏空,各项无理由苛捐杂税对老百姓的压榨,已将明廷逼到了绝境,一时流寇四起,处处战乱。外有胡虏直逼京师,内有张李义军并起,明朝苟延残喘,拆东墙补西墙之余令得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甚者易子而食。
  
  
  
  小说借袁崇焕遗腹子袁承志(虚构)幼年到成年的种种经历来展现出乱世中的庙堂江湖与国恨家仇。江湖纷争,阴谋诡计,青年男女的无奈爱情不断穿插其间,为故事本身逐添色彩。本书中的江湖气息其实并不十分浓厚,反而是以假乱真、亦真亦幻的历史事件人物给人印象深刻,金庸对江湖与历史的融入操控手法,从此刻起渐入佳境。
  
  
  
  金庸塑造亦正亦邪的武侠人物尤为出色,黄药师、苗人凤、谢逊、杨逍、丁典等等脍炙人口的人物甚至盖过了主角本身,他们并不是英雄,却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比故事主角大大有吸引力。《碧血剑》中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就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典范,他在书中并没有正式出场,只出现在小说人物口中对往事的叙述。夏雪宜天性叛逆,仇视伪君子,全家亲人被杀之后立誓复仇,几经磨难练成绝世武功的夏雪宜正要展开复仇计划之际却爱上了仇人的女儿,日久生情的夏、温二人抛开仇恨坠入爱河,夏雪宜也答应温仪从此再也不找她的父亲伯伯们算账。但仇人毕竟是仇人,你放过了他,他却不会放过你,夏雪宜最终不幸遭奸人陷害,命丧华山绝壁。多年后他留下的武功秘籍,被袁承志无意间发现,袁承志凭此纵横江湖,扶危救难。
  
  
  
  金蛇郎君这个名号在江湖上令人谈虎色变,但在其爱人的眼中却是道也道不尽的善良与温柔。夏雪宜的魅力在于他对爱人的痴,一旦相爱,便为之疯狂,不容任何人侵犯。夏雪宜的心理多少有些畸形,不过这种畸形是世事造成的,与他本身无关,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他的恨就是爱,爱就是恨,爱与恨的纠缠造成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悲剧人生。相比袁承志,夏雪宜虽多情,但专一,比袁承志在爱情中举棋不定的徘徊要强得多了。袁承志对长平公主阿九的爱,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阿九秀丽绝伦的美貌使他内心为之颤动,后来才产生爱情,无奈袁承志还有温青青,他只好选择放弃,然而他对阿九的情又真能放得下么?放得下又为什么对阿九许下相会的诺言?为爱动心,是舍也舍不掉的。
  
  
  
  袁承志没有继承其父袁崇焕热血激昂、孤高执拗的坚韧性格,相反,他很懦弱,很惧怯,个性及其中庸,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物。袁承志这种懦怯的性格与现实中的人们很相似,一番血与火的挫折过后,人们很难再重拾对抗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只是灰心和失落,袁承志最后携众扬帆去国,亦是如此。战争所造成的一幕幕残酷景象不断再袁承志眼前展现:兵士jianyin掳掠,百姓哭天抢地,父母吃掉自己的孩子,义士反叛了自己的国家……种种惨象让袁承志害怕了,他知道,生逢乱世是每个人的不幸,一个人能力再怎么强大也无法拯救世界,皇帝、贼首、虏酋他们都不得不奋力挣扎、抗争和杀戮,仅为一时半刻的生存。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都是悲惨的,没有什么时势英雄,有的只是单一机械性的屠杀和被屠杀,每个被称作人杰的人背后都是尸山血海。明末是个不幸的时代,小人物没有权力放抗,只能默默忍受灾难带来的痛苦,大将知道自己的结局无非是死亡,只求一战,侠客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匡复社稷,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历史洪流下的悲剧逐一上演。昨日的一缕英魂,今日的万里长城,残酷的历史,悲怜的世人。宝剑剑刃空余丝丝碧血,犹自未干,身体里的血在这乱世又是为谁而流。
  


  《碧血剑》这部小说的意义实际上不在于给读者,而在于金庸开始开创自己武侠小说的写作格式。
   就我个人而言,《越女剑》这篇短篇都比《碧血剑》合我胃口。毕竟,前者虽然相对其他几部实在有点拿不出手,但起码短小,不像《碧血剑》,前面一大篇都是讲袁承志如何少年英雄,后面何红药何铁手刚稍稍勾勒出点意思了就结尾,篇幅既长,故事又没意思。
   男主袁承志,忠臣名将之后,师承穆人清,更身兼神行百变,金蛇剑法多项武艺,刚下山,便名震江湖,还得温青青,阿九诸多美女垂青,却要个性没个性,要情趣没情趣。人物形象空洞无力,连YY都勾不起兴趣。
   另一个男主,夏雪宜。个人感觉夏雪宜的身上多少有点之后黄药师的意思,稍微带那么点邪气,但邪得却不像黄药师那么让人心服口服。毕竟,《射雕》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极其出彩的一本,而黄药师作更是金庸所有武侠人物中难得的一位情深意重而又聪明绝顶同时还极富个性的一位。而根据“要想知道一个男人怎么样,看看他的妻子”这个理论,夏雪宜喜欢上温仪同样证明了此人不过尔尔。一个被捉之后只会瞎哭,连莲子羹可能有毒这类问题都想不到,丈夫死了,自己养不了孩子,还得一天到晚寄居篱下,连孩子也教育的除了赌气偷钱什么都不会,要个性没个性,要能力没能力的女子,真是不知道夏雪宜这类稍稍带点鬼魅气质的人是怎么看上的。
   但《碧血剑》的价值却是值得肯定的。作为金庸武侠中的第二本,碧血剑中的很多情节桥段到在后来都换了个形式再现。比如说碧血剑中的两只猿猴,帮助金老养成了写着写着拽个动物出来乐呵乐呵的习惯。射雕中的两头大雕,神雕侠女中的雕兄,越女剑中的白猿都是佐证。又比如说何红药何铁手这类少数民族姑娘,外表娇媚行事却果断诡异。笑傲江湖中的蓝凤凰,天龙八部中刀白凤(这位思路真真不止是诡异啊。如她这种通过出轨来折磨老公的也有,李秋水一下子找来那么多俊俏小生,这位可好,不止是乞丐,还是自己丈夫身残志坚的堂兄)。至于山洞里中得到武术秘籍啊,墙上画图谱啊,更是之后金庸警示世人,传授独门武艺的必备良药。扮小乞丐这类也被黄蓉拿出来忽悠了一次靖哥哥。
   女主刻画不成功,女配反倒出彩得多。相比于温青青这类除了怄气使小性子擅长离家出走,一天到晚嚷嚷着情深意切,结果用情之深一比不过何铁手,二比不过何红药的女主,何铁手这类不受中原礼教约束的少数民族姑娘真心秒杀我。当然,在碧血剑中的刻画多少还是有点单薄,最突出的就是何铁手为了温青青自杀,自杀被救后立即拜袁承志为师这一段,多少有些接受无能。怎么说您也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为了练武手都能给废了,情况再紧急都沉的住气的主,哪儿就这点事儿就自杀。何铁手和何红药可谓妖气十足,实际上后来看看,金庸笔下招人喜欢的女主,黄蓉,任盈盈……都多多少少有点妖。相对少数民族的大红大绿,中原女子身上这点妖,就像恰到好处的配饰,让形象一下子就生动活泼了起来。
   而焦宛儿,虽然武艺不高,智商相对之后的各类通神的女主也不值一提,但年纪轻轻沉得住气这一点在之后的的女主中也有体会。比如《雪山飞狐》中的苗若兰,胡夫人,自有一番气派。
  说到底,《碧血剑》这本小说,就是金庸拿来练手的一本。牛刀小试,写成这样那就这样吧……
  
  


  
   看到大家都说袁承志角色模糊,棱角不够鲜明,对他本人很是不以为然。看完全书,和书而想袁承志有点冤枉。
  
   虽然出身高帅富,但毕竟从小练武,未曾了解世间百态,人心叵测,是以出世为侠,以侠之义处事。对政治、军事缺乏见地,只能以己之能尽己之力了,侠义二字当之无愧。
  
   当天下大乱,明朝内外交困。闯王得天下而失,清兵得吴三桂相助入关之时,身为明朝名将后裔、大半个的武林盟主的袁承志该怎么做呢?
  
   自己揭竿而起?虽有父亲威名加持,众多“山宗”、武林豪杰、李岩部下等追随,难在乃父“忠”的训导,无法而行。
  
   就算另起势力,明朝已民心尽失,老百姓盼望的“闯王”却是一群土匪,而袁崇焕在民间被定义为卖国贼,师出无名且缺乏政治纲领,定位尴尬。
  
   就算袁登高一呼,天下响应,先灭清兵,后灭闯匪,得以一统天下。可是然后呢?
  
   接下来需要面对宫廷内斗、朝堂纷争,治理一个残破到极致的天下何其容易,实非袁之所能。
  
   个人对碧血剑行文看法与大家一致,人物刻画也着实欠火候,但此结局却是很难得了。
  
   众人在海外做化外之民,平安幸福渡此一生。大幸!夫复何求?放在天朝的今天不正是我等屁民的愿望?


  从南来了一群雁,也有成双也有孤单。成双的欢天喜地声嘹亮,孤单的落在后头飞不上。不看成双,只看孤单,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


  人生接触的第一本武侠小说。
  
  从爷爷抽屉里翻出来,竖排繁体封面都没了,读起来很费劲,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世界上除了故事会还有更好看的书。。。
  
  于是抱着啃了好几天才算完。。。那时候也不懂情啊爱啊,只觉得读完一种无力感,闯王败了,袁承志归隐了,世界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主题。
  
  再后来读到简体完整版,看到后面的袁崇焕评传,就觉得这小传不比前面的小说差呀,让人一口气就读完了。。。。。。虽然这个人很有争议,不过看再多的历史也改了当初这篇小传带来的影响。
  
  
  
  


好虐心的评价


@Albizzia 感谢评价!哈哈,第一个读者!


曼哈顿计划的时候数学家冯.诺依曼对物理学家费曼说:有时候,不负责任也是一种美德。费曼铭记一生。 这话用在袁承志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何必为了道德恩义,累人一生,累己一生。


你写的剧情梗概,时间线有点问题。如先刺杀皇太极,再有崇祯的戏份。


崇祯死了啊,上吊死的


@玲珑 你当然是知道的,但是小说中的袁承志知道吗?


越写越残酷了


你说金庸?


碧血剑在金庸著作里不是蛮残酷的一部吗,没那么多浪漫成分了


我倒觉得不如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残酷


那是因为碧血剑篇幅短的缘故把,之前还有些暖色来中和,后来连这些都没了


而且残酷可能主要集中在李岩夫妇、袁崇焕加上温仪身上吧,其他人,比如青青,虽然命运悲惨,但因为人物不可爱所以体会不深。不过这种性格其实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我记得有一部,忘了哪一部了,就是最后挖财宝的那部,金庸简直就是在冷眼旁观了


篇幅是一个因素,但是连城诀也很悲啊,透心凉那种。可能因为金庸想在短篇里驾驭群像反而不太容易着墨,而且是个一直未出场的人物。


男子悼念亡妻,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青衫湿一痕,多少人唏嘘,却忘了赋词之人早已另结良缘。真正的“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而被负的女人呢?太真实,真实得凛冽。姿态一点也不美好,缺乏留白不用想象,逼到眼前来,叫人一眼望见了情爱的狰狞,失去了回旋的余地。只心惊于她的毒辣,她的绝情。 尘满面、鬓如霜,是她,不是他。


嗯个P= = @普罗夫迪夫.


以史料的通俗化而论,金庸先生的这篇史评唯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堪比拟。二者将真实历史通俗性演说的淋漓尽致,区别是前者是小部头,后者是大部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