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驴皮记

巴尔扎克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巴尔扎克  

页数:

256  

译者:

郑永慧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贵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产后投身到社交场所,落得穷途未路,准备投水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和神奇的驴皮。这张驴皮能实现他任何愿望,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立刻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起初他认为是无稽之谈便随口许愿。成了百万富翁后,他惊恐地发现驴皮缩小了,从此他整天满怀恐惧地注视着那张驴皮,惟恐它继续缩小,因而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却不能白头偕老,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   

章节摘录

  听了这番话,埃米尔便把拉斐尔抱到餐厅里去。  他对拉斐尔说:“是的,不错,我的朋友,我是你的仆人。不过你马上就要成为报纸的总编辑,你闭嘴吧!为了尊重我,你的行为要有些分寸!你喜欢我吗?”  “那还用问!有了这张驴皮,你就会有哈瓦那雪茄。永远离不开这张驴皮,我的朋友,这是一张灵验的驴皮!它也是最好的局部药,能治好鸡眼。你有鸡眼吗?我能为你除掉。”  “我从来没有看见他这么傻头傻脑的样子。”  “傻头傻脑,我的朋友?不。我每有一个愿望实现,这张驴皮就缩小一点……这是一种反作用。婆罗门,它的下面有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是喜欢嘲弄人的,因为,你知道吗,愿望是会扩大的……”  “这话不错。”  这时候,拉斐尔突然站了起来,不由自主地作了一个意外受伤的人的动作。周围似乎形成了一个无声的喝彩,宾客们的第一个感受是暗中羡慕,所有的眼光像一道道火焰射到他身上。接着是一阵窃窃私语声,仿佛剧场里池座的观众在发泄不满,然后开始了一阵动乱的嘈杂声,而且逐渐加强,每个人都说了一句话来庆祝公证人带来的这笔巨大财富。拉斐尔突然服从命运的安排,这使他完全恢复了理智,他迅速地把他曾经用来测量过驴皮的餐巾铺在桌子上。他不听任何人的话,在餐巾上摊开了那张驴皮,他看见餐巾上画出的轮廓线同驴皮真正的轮廓已经有小小的距离,不禁猛烈地战栗起来。  泰伊番大声说:“他怎样啦?他不花气力就得到这笔财产了。”    比西乌对埃米尔说:“扶着他点,沙蒂翁,快乐过头会杀了他。”  拉斐尔回答道:“善良的波里凯老爹,我对这事毫无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他根本不确切地知道他回答的是哪个问题,只是随口回答:“我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您能如愿以偿……”    这时候,拉斐尔根本没有注意到他这几句表现自私和毫不在乎的平常话,会在老人枯黄和多皱的脸上产生什么反应,他只是像一只受惊的狍子般直起身子。他看见了一条浅浅的白线出现在黑色的驴皮边沿和红色的轮廓线之间,他不禁发出了一声可怕的尖叫,把可怜的老师吓坏了。    有谁在一生中不曾有过一次侦察蚂蚁的行迹和活动?不曾将干草塞进一个金黄色鼻涕虫借以呼吸的唯一洞口?不曾研究过一只瘦长的蜻蜓的花哨举动?有谁没有欣赏过一片橡树叶子,在红色的背景上突出无数彩色的脉络,活像哥特教堂的玫瑰花形玻璃?谁没有美妙地长久注视雨水或者阳光落在褐色瓦片上所产生的效果?或者欣赏过露珠、花瓣、花萼的形形色色的边缘?谁不曾沉溺在具体的梦幻里,懒洋洋又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却会引导到某种思想里?谁不曾经历过童年的生活,没有工作,懒懒散散,像个野人似的生活?  拉斐尔就这样子过了好几天,没有忧虑,没有欲望,感觉身体有明显的好转,觉得特别舒服,这就平息了他的不安,减轻了他的痛苦。他攀登岩石,坐在高峰上,放眼眺望,前面景致宽广辽阔。他在那里整天整天地逗留,像草木向着太阳,像兔子守着洞穴。或者,为了熟悉植物的现象,天空的变化,他便观察大自然在地上、水里和空中各种成就的进展。  他企图和大自然的内在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相当全面地对大自然消极服从,以便对支配仅有本能的生命那种专制而保守的法则俯首听命。他再也不愿意成为自己的负担。就像从前的罪犯一样,他们被法庭追捕,只要能到达祭台的阴影下面,就能得救,拉斐尔也尝试着躲进生命的圣殿里。他终于成功地变成这个广大而有力的果实的组成部分:他适应了各种恶劣天气,住过所有的岩洞,熟悉了所有植物的特性和习惯,研究过温泉的流动状况和矿脉,认识了不少动物,总而言之,他同这块一片生机的土地结合得那么好,可以说,他已经抓住了大地的灵魂,探知了它的秘密。对他来说,一切物类的无限形态,都是同一种物质的发展,同一种运动的仟种组合的结果,这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物在作广大的呼吸,这个存在物活动,思想,走路,长大,拉斐尔也想同它一样长大,走路,思想和行动。他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生命同岩石的牛活混同起来,他已植根于岩石之中。  亏得这种神秘的天启论,在他的虚假的康复期,拉斐尔处身在这个充满欢笑的美景最初时刻,就品尝到了第二个童年的乐趣,正如大自然在痛苦的过程中给予一定数量的休息一样,也允准一些有益的谵妄。他在这里寻幽探胜,计划做干件事,却一事无成,第二天就忘记了昨天的打算,他无忧无虑,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  一天早上,他偶然在床上一直逗留到中午,迷迷糊糊还在半睡半醒的梦幻中,在这种状态下,现实会穿上神奇的外衣,而幻想会有现实的轮廓。他第一次听到了女房东对若纳塔斯报告他的健康状况,若纳塔斯是每天都来问她的。那个奥弗涅籍的女房东一定是相信拉斐尔还在熟睡,没有压低她那山区妇女高音域。  她说:“他的病没有见好,也没有变坏。昨天晚上他整夜咳嗽,咳得连灵魂都要咳出来了。他不停地咳,不停地吐痰,这位亲爱的先生,真叫人可怜。我同我男人,我们心想,他哪来的力气这样子咳法。真叫人心碎。他害的是什么倒霉的病!他是一点儿也没有好转啊!我一直害怕有一天早上会发现他死在床上。他的脸苍白得像个蜡制的耶稣像J真的,他起床时我看见过他,他的可怜的躯体简直骨瘦如柴。他闩己甚至不觉得不好!他无所谓,他耗费精力来奔跑,仿佛他的健康好得不得了。他能忍住毫不抱怨,也算真有勇气。可是,说真的,他还是埋在地里比躺在草地上好,因为他在受着耶稣的苦难!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先生,这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可是即使他给我们的钱现在不给了,我们仍然爱他,我们不是受利益驱使的。”她接着说,“啊!上帝!只有巴黎人会得到这种怪病!他从哪里得来的?可怜的年轻人,可以肯定他的病不会好了。这种寒热,您瞧,逐渐使你衰弱,使你消瘦,使你送命!他一点也不怀疑,一点也不知道,先生。他一点儿也没有发觉……若纳塔斯先生,不要为这个去哭!应该说,他将因不再受苦而觉得幸福。您应该为他奉献一台九日祈祷。我看见过有人因为九日祈祷病就好了,我情愿献一支蜡烛来挽救一个这么温柔,这么善良的人,他简直是复活节的羔羊。”  拉斐尔的声音太微弱了,使人无法听见,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这场多嘴瞎说。不过,他的忍耐到了极度时就把他赶下病床。  他对若纳塔斯喝道:“老坏蛋!你想要我死吗?”  女房东以为看见鬼了,吓得赶快逃走。  拉斐尔继续说:“我不许你对我的健康有丁点儿担心。”  老仆人一边揩眼泪一边回答:“是的,侯爵老爷。”  “你,从今以后,没有我的命令你最好不要到这儿来。”  若纳塔斯很想听从命令;可是,在离开以前,他用忠诚和同情的眼光望了侯爵一眼,拉斐尔从眼光中读到了他的死亡判决。拉斐尔一下子气馁了,猛然间明白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他坐在门槛上,双手交叉的胸前,垂下了脑袋。若纳塔斯吓坏了,走到主人身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  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  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将是肯定的。且不说那些如本书的主人翁那样,穷途末路, 已经输掉身上最后一枚金币,准备投水自杀的人,世上有许多人,面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还不是将名誉、地位、家庭、祖国,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置诸脑后,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道德、法律、舆论的阻力,杀人放火,诈骗盗窃,无所不为,小小一张驴皮,哪里阻止得住他们?然而这块小小的驴皮, 巴尔扎克还是费尽心思才得到的。 巴尔扎克经过十载艰辛,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深知一个人如果疯狂地追求金钱,世间上很少有力量能够阻止他。巴尔扎克首先想到的力量,是良心的谴责和特殊的疾病。在这部小说里,召开盛大宴会的东道主是泰伊番,而且在小说里一再提到《红色旅馆》,可见泰伊番是经常出现在巴尔扎克脑际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个形象会缠住巴尔扎克,挥之不去呢?原来在《红色旅馆》里,泰伊番是个杀人犯,他用最要好的朋友的解剖刀,杀害了一个商人,盗走了商人的十万法郎珠宝,逃之天天,害得他的最要好的朋友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泰伊番因此发了财,当上银行家,拥有价值一百万的地产,在社交场所出观时,他很爱笑,举止态度完全像个慈祥的老好人。他完全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正在安享他:的不义之财。 巴尔扎克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间的制裁, 正如《驴皮记》里拉斐尔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拉斐尔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拉斐尔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


编辑推荐

  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在资本主义的金钱世界里,尔虞我诈,杀人越货的事层出不穷,恶人得逞于一时,法律和舆论往往奈何他们不得,正义不能伸张。巴尔扎克向恶人们发出深刻的诅咒:你们接受了驴皮,必将给自己当行刑的刽子手!这就是《驴皮记》的喊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驴皮记 PDF格式下载



  巴尔扎克对事件和情感的描写往往是大段的。他有一个结论,然后将这结论像金银线一样若隐若现地散布在一块主题分明的花布上。关键是他的结论是中肯的,深沉的,成熟的;那块“花布”本身也是有趣的,人们熟悉而喜闻乐见的,所以不会介意它的体积,而是慢慢展开。这些结论是经验,是智慧,具有震撼人心,洞穿人性的力量;花布也是意蕴丰富的,细腻详实。
  巴尔扎克是一个哲学家,特别是和中国的老庄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相似之处;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巴尔扎克对于配角群像的刻画;伟大的作家的作品都直指终极的乌托邦,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圣洁美好的同时,也感到他们像儿童一样幼稚可笑,但是能说儿童不是最智慧的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不是伟大的吗?
  作品的叙事方式是绚丽的。赌钱-自杀-得到驴皮,这是交代一个简单但是印象深刻的开头。然后通过主人公自己讲述的方式重新详细交代开头之前和开头的完整经历和精神世界,同样截止到得到驴皮为止,关键是想起用驴皮解决刚才提到的人生最大的烦恼(对夫人的爱与自己的困窘交织)。其次是恐惧压抑了情欲,珍视真实平实的幸福。毁掉驴皮失败,他在田园找到心灵归宿。这其中的亮色是古董商人和驴皮,动物学家化学家,都非常诡异。三个老人,像是三个路标:赌场老人,古董商人,田园老人。他的追求也分三个阶段:痴迷夫人,珍惜房东女儿,与自然融合。还有开头的重新详细叙述,将两次叙述的特别元素结合推导出新发展是巧妙的。结构分析适用于解读者,不一定适用于作者,作者可以在构建时参考,但是关键是要使结构符合规律和命运而不是一味的技巧化,这样才能有趣巧妙的同时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震撼力。
  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很多观点是超前的:人性科学,对女性的理解等;还有这本书对于情感的描写和感悟是足够引起共鸣的;作品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使读者跟着紧张,因为和读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反应是契合的,读者作者人物体会着同一种窘迫,所以主人公在追求夫人时对爱情和金钱的渴望不是欲望,是一种愿望,一种真实的本能的真诚的渴望。想到了最近的的尴尬和困窘。
  我感到很惭愧的是,我最近居然在财富,和美好的,乌托邦气质的人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极端到鄙薄后者。当我真的成为穿金戴银的干尸,也许没有真正幸福的回忆和生活;当然,对于物质的不过分的憧憬,是我可爱的愿望。所以,我要追求财富,也要握住幸福,不要极端地献媚财富而违心地唾弃浪漫。我要的是一个能够明白我追求的是真正的洒脱,自由和永恒的人,我也自私地希望他爱我只是因为我执着地腆着脸爱他满足了他的虚荣。
  还有一个灵感:《客人》,两个家庭,两种生活态度,两个身份的比较,最后的亮色。


  《驴皮记》这本书亦是早有耳闻,看过简介之后颇感兴趣。新学期第一本就选择了它,读完之后挺满意的,不失为一本好书。
  巴尔扎克因为德行的原因,后人对其颇有微词,棺椁也不能进入先贤祠,沦落大仲马等辈之后。然而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已死,更不要说作者生时的言行操守了,除非是潘安之流粉饰之词,其余的亦不必过于拘泥。
  以上都是题外话。《驴皮记》描述的是主人公拉斐尔,一名贵族后代,经历了父辈家业中兴和再次衰落,贫困落魄中还被自私的福多拉夫人利用和玩弄,受到刺激,输尽家财后在自杀前夕意外获得能实现愿望的神奇驴皮,成为拥有六百万财产的富豪后和情投意合的波利娜结婚,却因为许愿减寿最终早夭的故事。
  【饱满的描写】
  对于整个人间,巴尔扎克有过人的洞察力和饱满的再现力,这带来的是阅读时无尽畅快丰润的感受,这也就是天才作家区别于庸才的特点之一。巴氏将其一系列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正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再塑一个世界——取代上帝。在传统的小说领域,他已到达顶峰之列,在他之后的大家,无不另辟蹊径,而不在其巨大的阴影之下再做无谓的忙碌,这就有点像牛顿之于爱因斯坦了。在《驴皮记》之中,银行家泰伊番的宴会集中体现了巴氏文笔的饱满。富豪的晚宴在巴尔扎克的时而记叙,时而联想,时而夸张,时而比喻的五光十色的描述下拥有了极其迷人的场景,这一特点是我无法再现的,也几乎没有人能做到。
  【不同女人形象的塑造】
  对《驴皮记》的深刻印象还在于书中对不同性格女人形象的塑造,主要有波利娜、福多拉和阿基丽娜等。阿基丽娜是泰伊番安排的妓女,在作品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听拉斐尔讲述了在得到驴皮之前的种种悲惨遭遇,也见证了他幸运地成为继承六百万遗产的富翁,但是最后还是跟随在泰伊番左右,和男主人公并无太多交集。此人便是代表那一类非善非恶的一般人。福多拉是拉斐尔命运中的克星,在他贫困的时候玩弄他,利用他,但又不止玩弄他一个,并且贪恋财富,不懂得自爱,这样一个女人是自私的、薄情的,是注定不得善终,但是巴尔扎克并不加以道义的审判,反而只是让其维持原状,在故事后期稍微受了点拉斐尔轻视(当然对她可能致命)。巴尔扎克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并不热衷于那些道德的审判——因为上帝也不热衷,这个世界怎样他也怎样。而波利娜则是像女神一样美丽、圣洁、单纯和善良。最初她有贫穷的缺点,但随着其父归来,这唯一的瑕疵也消失了,并且她始终深爱男主人公。她是人对美好世界所有希望的化身,是巴尔扎克对拉斐尔的所有祝福和诅咒的糅合。在波利娜之前,在六百万财富之前,拉斐尔是那么有勇气,他的勇气是生无可恋的绝望,可是在这些都出现都被拥有之后,拉斐尔开始害怕,开始扭曲,对之前毫不在意甚至引以为傲的直面死亡的态度无比的恐惧。因为金钱带来的舒适的生活和权位,波利娜的热烈完美的爱情组成了主人公的欲望的主要成分,拉斐尔被诱惑了。
  【灵活的叙事手法】
  《驴皮记》的叙事顺序是正-反-正的插叙式,从拉斐尔去赌场赌输身上最后一个金币为切入点,再引出获得驴皮的情节,这之后,拉斐尔去参加盛宴,在席间追忆了自己的往事,接着便是 实现愿望、面临死亡等等顺叙的情节。这样述说的好处不是一言两语能够列举的,但是很明显的是,作者通过开场的赌局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又通过追忆引起了读者对主人公未来的想象和期待。
  
  先到这里。另外,不推荐译林出版社版。


  这本名字如同童话故事般的巨著竟然一点不好读,一打开,随处可见好心的中文译者为我们提供的注释:这里是神话中的某个人物的名字、那里是某位哲学家、画家、艺术家,再随便翻翻又是这个化学家,那个生物学家、建筑学家、陶瓷专家•••总之,巴尔扎克旁征博引的程度简直快可比拟我们读满是典故的文言文了。据说,当年巴尔扎克的小说可是在法国广为传颂,人们就像如今追美剧、追网络连载小说一样强烈渴望着他的作品。难道那些读者(虽然大概都属中上层社会的人)都要学识广博或者带上一本百科全书吗?可是,天才的巴尔扎克才不管那么多呢?在《巴尔扎克传》里,我们可以一窥作家的书桌,只有几支笔、一个砚台、上好的墨水和一叠叠纸张而已,再没什么多余的了,原来那些知识全部都存在与他的脑海里,只等着他在创作自己的世界之时,随意拈来。
  
  不过,这种表面的繁复怎么会影响阅读者呢?仅仅是跟随着那位落魄青年观察赌徒和赌场的种种境况,已经足够引人入胜,更何况等赌桌上的惊险过去,我们和这位失去最后一线希望、准备自杀的青年无意走进那家琳琅满目的商店、那家堆满各种艺术品的博物馆之时,典型巴尔扎克式丰富绚烂的场景描写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爱丽斯的兔子洞,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了。
  
  当求之于爱情的渴望也退却之时,主人公瓦朗坦来到这家商品店时,“这里看似杂乱无章,人造的东西和神圣的东西完全混合在一起”这里有东西方文明的混杂排列、历史的沉淀、动物和人造之物的相映生辉,这个神秘古怪、丰富无比的世界能够吸引好奇的孩子一般引起他对未知的向往,重燃生命之火吗?
  
  在面对一个绝望的而生命,巴尔扎克是仁慈的,一个在自己的人生之中到处遇到逆境的失败者,巴尔扎克却要给予他整个文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视觉与畅想冲击。在仅仅几间屋的漫游之中,各种文明形态都在瓦朗坦脑海之中复活了,文明与战争的景象,艺术之海与人类各式各样欢乐痛苦的姿态都呈现在他眼前,他在各个领域之中漫游,甚至于在达尔文进化论之前, 他也能够在巴尔扎克创造的世界之中,翻开古生物学家的地质学著作,感受到人类只不过是造物之神笔下的一丁点小小杰作而已。
  
  但是,这场探索与求知的旅程并没有真正改变一颗枯竭的灵魂,在浩瀚宇宙面前的渺小感反而更使人觉得生之无望,因为对心灵而言,埋藏最深的秘密只用一个词便可表述----欲望。这潘多拉的魔鬼,它不仅可以使生命之流奔涌向前,也可以使它陷入无尽深渊。巴尔扎克此时制造神话,一个暗黑系的阿拉丁神灯出现了,一张既能帮人实现愿望却又要求生命做代价的东方驴皮被交到青年手中,接下来的故事似乎都要有寓言与象征意义了。按一般所想,这青年必定该突发横财、飞黄腾达、享尽人生之辉煌,却在将生命之辉煌加速推进的同时也加速消亡了吧。但是巴尔扎克并没有讲述一个单纯的一飞登天的故事,起初完全不相信这种天方夜谭的瓦朗坦一旦认识到驴皮真实的魔力,却开始变得小心谨慎、紧张兮兮、愁容满面了,他不再祈求昙花一现的享乐与荣耀,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在它面前,即使爱情,这带给人甜蜜与痛苦的魔鬼也要退居第二了。
  
  一个曾经一心赴死的青年如今却在想方设法逃避命定的死亡,果然欲望点燃什么的同时也在毁灭着什么。巴尔扎克又一次开始将他的渊博学识摆上桌面,让我们看到他不仅对历史、艺术、社会等有着庞杂的知识,而且对于在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也知之甚多。于是,全书中最具科学也最有童话色彩的一章出现了。可怜的瓦朗坦拿着那块柔软无比却怎样都无法分割破坏的驴皮来到了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几位科学家的门前,祈求科学战胜这神秘的力量。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得意洋洋的巴尔扎克正展现着他的博学,砍下几根树枝什么的就可以就做好一个压力设备,如可他活在现在,或许瓦朗坦的驴皮便会被带到那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中遭受厄运了吧。
  
  我们知道这篇是收录在他那伟大巨著《人间喜剧》的《哲学研究》一部分之中的,难道巴尔扎克写作此篇只是受当时法国浪漫风潮的影响,想写个很有神话感的故事来表现生命的哲学要义,同时不顾一切展现他的渊博学识吗?其实,并不尽然,字里行间还藏有另外的答案。
  
  刚开始怀着自杀念头的瓦朗坦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些旧书售卖,便习惯一般燃起心中购买的冲动,这一处看似并不着力的描写,却有不言而喻的真实力量。这或许就是少年时代嗜书如命的巴尔扎克潜藏心底对知识的渴望吧。这位主人公,有多少巴尔扎克本人的影子,我们尽可窥探。那三年宝贵的学习时光,巴黎那间幽暗破旧却能够给人整个世界般温暖与灿烂的小屋,都是作家青春的记忆。那跨越各个领域的旁征博引从何而来,分明就是这种拼命学习的馈赠。至于对那一间间想要装下人类全部文明成果的商品店之描述,也来自于巴尔扎克一生疯狂的搜藏爱好。
  
  而从对馥多拉这朵美丽却冰冷的花朵追求之中,我们又能够感受到多少巴尔扎克式对女人的爱慕之情,他并非不为波利娜那种纯洁如天使般的爱恋所打动,在他一生之中,是曾有两位女士那样真诚而无私地一直爱他,只是至始至终他都想通过一位出身高贵的美丽女性来创造另一种奇迹----爱情、地位和财富的三重奇迹,他一生也都在这种追逐与期待之中。在小说之中,巴尔扎克似乎也报了一箭之仇,那曾让他努力追求却难以得到的“高贵夫人”成了整个社会腐朽的象征,她像驴皮一般燃气人们的欲望,让那些不顾一切的追求者也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如果没有驴皮这一神话般的形象出现,之叙述一个落魄青年的起伏人生,也可以细腻而现实。但是巴尔扎克巧妙加上驴皮这一象征式的构想,让整个故事的发挥可以更为自由,东方的神秘寓言混和进西方文化,人们一读便有思考的兴致,我们似乎能够思索很多了。
  


  4P:“人类是喜欢用反面同正面对比的,他用眼前的痛苦来欺骗将来的希望,又用不属于自己的将来来欺骗眼前的痛苦,他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带上前后不一致和软弱的性质。在人间,只有灾难是完整无缺的。”
  20P:“我们自问,背负着亿万年废墟的重压,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恨,我们的爱,究竟有什么意义:难道为了将来变成一个不可捉摸的小点,就该接受生活的痛苦”
  56P:“有些人醉到了极点,满脸忧郁,拼命设法去抓住一个思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123P:“所谓有教养,就是为了别人忘却自己,就是在举止言谈间,经常保持温柔,就是使别人对他们自己满意而感到愉快。”
  巴尔扎克语言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妙的地方,用词遣句个人风格也不浓厚,喜欢在情节尾加上的评论也感觉很平凡——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文学家。但是似乎文学史上面总需要那么一些励志的典范——他倚靠自己笔不辍耕,成就了史上最为宏大的小说体系。
  小说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内容,如果没有作者将东加长西家短的酒桌辩论以及之后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很用心,没有前面的调侃意味,应该是巴尔扎克有感而发)。
  所谓的人间喜剧,莫不是人间悲剧,贪财,宠儿,暴富,与魔鬼交易的,笃信基督的,都没有什么喜剧给他们台阶下场。庞大而繁琐的浮世绘,就像《驴皮记》中古董铺二楼的房间,里面垃圾与珍宝同橱,惊喜在那些细心人的俯仰之间


  这是一个身材略显肥胖的中年男人,他生不逢时,用书中的话说“生不逢时的人,不是选择天堂就是选择地狱”而他也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耗干了体内最后一丝油,搜到巴尔扎克的图片,他躺在灵床上,眼睛深陷憔悴不堪,二十年后他的预言成真了,“你将会娶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她将给你带来很多苦恼·····还将杀死你”。《驴皮记》中这是波利娜对瓦郎坦的一句话,这似乎是作者的自传体,只是稍微添加一些神秘的幻想成分,也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
  
  
  被小说中瓦郎坦对爱弥儿的大段自述,好像是巴尔扎克自己在叙述着自己的生平,对女人的渴望,对金钱的渴望,对赌博的嗜好,对男女之间的调情洞悉透彻······我诧异于惊奇这个作者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观念,他跳跃的思维将社会的金钱观赤裸裸的解剖给人看,在瓦朗坦静静的躺在巴黎郊外的温泉俱乐部,却任不得安宁,发现种种自私的嘴脸。可怜的瓦朗坦不仅要与自己的欲望斗争还要与这个噪杂的外部世界斗争,在怀疑他患了偏执症时,谁会不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巴尔扎克写进了人间喜剧呢?
  
  
  或许是对权威宣传权威的反感所至,老师一般所说的大文豪除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之外,其他的都不涉猎,总是想着都是些言过其实的作家。对于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印象,或许是一直被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所以对于现实主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缺乏一种浪漫的激情描述和心理解析,而过于极端化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性格可能会太过单一。但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却完全颠覆我那点浅薄的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不也是在我最喜欢的作家之列么?
  
  
  而这位19世纪前期的作家相对于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似乎更多了狂妄,在他的笔下,我看不到过于敏感的内心,也只是在追求一个贵族夫人馥多拉的时候,男主人公才显出卑卑颤颤的感觉。瓦朗坦在驴皮剩下叶子般大小的时候,不敢再产生一丝的欲念,所以在剧院他会戴上能让物象扭曲的眼镜,来丑化眼前所有的女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在青年阶段诉诸于赌博,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奔波,而乐此不疲。他身无分文的时候,阁楼上的波利娜,虽然对他充满着爱意,可是他始终无意中将地位金钱奉作爱情的催化剂。巴尔扎克笔下的瓦朗坦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诗金公爵更有野心,没有自卑,没有悲观。充满了野性的欲望,在欲望和理智之间挣扎的男人。
  
  
  “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
  
  “这种背叛死刑的罪犯所受的折磨,这种垂死的病人才会体验的临终的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击溃了他的意志,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最后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瓦朗坦和波利娜相爱,饱尝爱情的甜蜜时,生命也急剧萎缩,他们甜蜜的时候可以喊出“就用我的生命换取这一分钟的爱情吧。”然而回到现实中来,那丢失到深井里的驴皮像梦魇一样无时不缠绕着他,就在他最幸福的时候也不例外,或许他本来就是不幸的。爱情中躲不过的一条残酷的真理,“要为长寿而扼杀情感,或甘愿做情欲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命运·····你有欲望,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
  
  
  小说最后的“尾声”,似乎交代清楚了巴尔扎克笔下两个女性的概念,波利娜是男性幻想出来一个理想的化身,她美丽如天使,躲避你,引诱你,用朱红的嘴唇吸引着你,全身心的匍匐在你的脚下,用灵魂爱着你。挑逗起你全身的欲望,“都是痛苦”。一如书中巴尔扎克多次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转换说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而馥多拉则是“社会,”虚荣、滑稽、美丽、而对这种女人最大的惩罚,只有让时间去再她的脸上额头上划出一道道的痕迹。
  
  
  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西方文学作品永恒的一个主题,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人类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驴皮是欲望,书中反复强调。
  
   人性的欲望是功名利禄,吃喝嫖赌抽吗
  
   我感受的是:欲望是生命,是活着。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的欲望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交际花也罢,富人也罢,文艺青年也罢,追逐着自由的东西,但美好转瞬而过。
  
   生命的自由中有魔鬼的影子,是人性贪婪、索取、无能的表现。
  
   驴皮不是伏在人身上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而是意识里迸发出的深层暗示。
  
   驴皮这本书,太深奥了!


  梦里,好像是我的那个小不点,躲在阁楼里,左手摊开,上面摊着已经很小的那块驴皮,心里好像在犹豫着什么,片刻后又决定了什么,像是答应了楼下那个像是某个人但同时有几个人的身影的人。然后,不出意料的驴皮彻底消失了,“我”皱了下眉头,接着便是黑暗。不同于没有光的黑暗,不同于什么都没想的黑暗,而是什么都没有了的黑暗。很长或者很短,一直闪现着或真实或虚幻的记忆碎片。黑暗中,“我”似乎只感觉到那只原本摊有驴皮的手掌,只感觉到手掌的存在,其它的消失了。然后,在浓重的哀伤中醒来,很浓很浓的哀伤。
   可能是莫名其妙了。我没有什么可哀伤的,或者说现实中没什么可哀伤的。我一直猜测,是否所有人的大脑都是存在于现实和梦境之间流连,真实的虚幻的交织着,偶尔会分不清其中的区别,现实的只是别人看到的,虚幻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存在。可惜我不是别人,我只知道自己的。于是我迷恋着别人的故事。故事只是故事,我总会这样提醒自己,却又总会陷入如此虚幻的故事。或许,我只是为了能有机会在很多年后能或骄傲或自嘲地说,我不是一个故事,但我生活在一个被故事包围的世界中。
  
  八年,不知有没有规律的有时会做这样几乎一模一样的梦
  
  我想我是块驴皮,温和和有求必应的外表下我有多混蛋?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小说别出心裁地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并借此概括他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巴尔扎克写作这部作品的年代,正是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的1830年。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你要长寿吗?那就该清心寡欲,这样就能免除一切痛苦、忧愁,避开一切呕心沥血的搏斗和失败的烦恼,然而你的生活也就无所谓欢乐,无所谓幸福;你想要快乐么?那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于是他在《驴皮记》中写道:“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类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
  
   瓦朗坦的形象,尖锐地提出了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这个矛盾也许只对那些具有强烈的欲望和个性的灵魂才显得那么尖锐,那么不可调和。为了充分提示这一矛盾的残酷性,作者还进一步告诫读者,你以生命为代价去争取的幸福和快乐,也许根本就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东西。
  
   《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瓦朗坦的形象劝诫世人节制情欲、修养心灵,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
  
   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付出代价,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已的欲望。他像那些纵欲者一样,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缓慢地、死气沉沉地流逝,他要它像激流一样“一泻无遗”地呼啸着向前奔腾。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战斗,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似的以生命为赌注。
  
   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巧合,二十年后巴尔扎克的结局竟与瓦朗坦有惊人的类似。他毕生追求光荣和财富,还梦想和一位有头衔、有财产的贵妇结婚,就在他如愿以偿之际,死神召见了他。但巴尔扎克又与瓦朗坦有很大的不同,瓦朗坦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塞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中是使世界倾斜的杠杆……权力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也不曾做。”巴尔扎克却是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的,他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为了使生命之火增强光度,不惜加速它的燃烧。他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人间喜剧》这一人间奇迹,尽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真正实践了他自已那句名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恪守对自已许下的诺言,就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已的命运。”
  
   驴皮是什么?巴尔扎克通过古董商的嘴说得极明白:“这件东西便是欲和能的结合,这里面包含着你们的社会观念,你们过分的欲望,你们的放纵行为,你们致人于死命的欢乐,你们使生活丰富的痛苦……”简言之,驴皮是社会生活的象征,是人类生命历程的缩影,甚至是某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的体现。所以,尽管小说中有这么一张神奇古怪的驴皮,但小说所反映的矛盾,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十分现实的。
  
   《驴皮记》一书,充分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书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人间喜剧》的所有作品。有的评论家将《驴》视为解读《人间喜剧》的钥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充分展示出人性的弱点,人的欲望好比就是一张驴皮,我们欲望越多,生命就越小!作者巴尔扎克永远不会只向一个女人靠近,这也是欲望。一个能写出这样小说的人,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呢?


  不知道为什么巴尔扎克的书 最喜欢的竟然是知名度很低的驴皮记
  高中的时候看的
  他让我去思考
  我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
  短暂而辉煌
  漫长但枯燥痛苦
  我想很多人会选择短暂而辉煌
  但是
  身临其境
  很难有选择吧
  因为我们年轻
  总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
  相对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但是 正因为生时快乐
  死亡的到来应该更是痛苦和不舍吧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不能重来
  我们其实很难住处选择
  


   终于读完中文版了……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词语堆砌起来呢,自然主义也不是都这样啊。看的急死了,如果有很多时间边思考边看的话还不错的说,不过在急着做作业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喜欢福楼拜没那么多的description……
   不过很喜欢驴皮的咒语~真性感呀~


  最近看完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这是第二遍了。其实有时候挺受不了浪漫派作家们经常在著作中写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感触,经常看得头昏脑胀,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匆匆浏览过去。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一位英国作家,高尔斯华妥,虽然也间或有感触,但都比较短,而且离题不远,仔细看来还饶有趣味。巴尔扎克老兄正好站在相反的一面:每篇作品几乎都有大段大段的感触,因此每本作品部头也都比较大。不过据说这些感触对研究巴尔扎克很有帮助,而且很深刻——虽然俺老人家看不下去。
  
  驴皮记,1831年出版,被巴尔扎克分配在人间喜剧的哲理研究系列中。歌德看过驴皮记之后对其大为赞赏,他总结这部小说时说:“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是得到一切后的悲剧。”,真是经典。忘了在哪儿看到的了,“喜剧”这个词在法语中并不仅仅指让人发笑的戏剧,还代表着所有形态的戏剧——就像英文中的man一样,不仅仅是指男人,有时候更是指人。因此“人间喜剧”实际上是描绘人世间生活万众的百态,并没有讽刺他们为“喜剧”的意思,也并不都是“喜剧”。(我受到的教育里的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意淫巴尔扎克老先生的书名。)驴皮记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正如歌德所说,驴皮记就是在讲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拉斐尔经历了爱情和金钱的双重打击,在准备自杀时得到了一块所罗门王留下的驴皮,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驴皮。这件宝贝能满足主人的任何愿望,根据愿望实现的难度驴皮相应的缩小它的尺寸。当驴皮缩小到消失时,它主人的寿命也就到了尽头。拉斐尔通过驴皮成为富翁,这时他开始担心他的生命,尽力不去许下任何的愿望。然而当他无意识的说出一个愿望时,驴皮却又缩小了一环。生活在恐惧中的拉斐尔找到了爱情,但逐步缩小的驴皮将他带往死亡。故事在拉斐尔的死亡中结束,他的爱人也惊恐的离去。驴皮记的法文原名是"Le peau de chagrin",chagrin这个词除了指驴皮之外,在法语里还有另一重含义:一种异常悲伤的场景。从小说的结尾来看,这的确就是chagrin。在小说的开头,送给拉斐尔驴皮的古董商曾经发表过它对这个危险的驴皮的看法,原文(英译的原文,俺不懂法文)如下:
  
  Iam going to reveal to you, in a few words, one of the great mysteries of human life. Man exhausts himself by two acts, instinctively accomplished, which dry up the sources of his existence. Two words express all the forms that these two causes of death can assume: will and power. Between these two terms of human action there is another formula which wise men cling to, and to it I owe my hapiness and long life. The exercise of will consumes us; the exercise of power destroys us; but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leaves our infirm constitutio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calm. So desire or volition is dead in me, killed by thought.
  
  翻译成中文如下:
  
  我用简单的几句话给您揭露人生的一大秘密吧。人类由于本能地完成两种行为而衰弱,这两种行为使他的生命源枯竭。有两个动词可以表达这两种死亡原因的各种形式:意愿和能力。在这两者之间,贤人采取了第三种行动,我的幸福和长寿就是由此而来。意愿焚烧我们,能力摧毁我们;只有知识可以使我们软弱的躯体永远处在平静的状态中。因此欲念或者愿望在我身上已经被思想扼杀。
  
  will and power,意愿和能力,巴尔扎克老兄真是深刻啊。
  


  一张驴皮,改变了青年的一生,却没有改变悲剧的结局,或者说更悲惨了。。
  原来寻死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后来则是有情人不能眷属,有福不能享,怨恨中,不甘中死去。让人更加惋惜。
  一切的一切祸根,源于“贪欲”!
   文章文笔还是很细腻传神的。
  总体不错
  书摘:
  自杀本身包含着一种说不出的伟大和恐怖的因素。大多数人的垮台都没有危险,就象儿童从低处掉下来不会跌伤;但是,一个伟大人物就不一样,他准是从很高处掉下来的,因为他已爬到天那么高,窥见过常人不可接近的天堂。难解难分的人生矛盾,以暴风般的力量,迫使他借助手枪以求得灵魂的安息。多少有才能的青年被幽禁在一间阁楼里,逐渐衰萎,以至死亡,因为在这茫茫人海之中,面对着无数疲于为金钱奔命和对人生厌倦的人群,却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能安慰自己的女人!一想到这种情形,自杀的念头便大大增长。在自愿死亡和无穷的希望把一个青年人召唤到巴黎去,这两者之间,只有上帝才知道有多少观念,多少被遗弃的诗篇,多少失望和窒息的叫喊,多少徒劳无益的尝试,和多少未成功的杰作在彼此发生冲突。每次自杀都是一首绝妙的哀诗。请问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你能否找得到一本书在才华上足以和这条小新闻媲美
  
  人类是喜欢用反面同正面对比的,他用眼前的痛苦来欺骗将来的希望,又用不属于自己的将来,来欺骗眼前的痛苦,他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带上前后不一致和软弱的性质。在人世间只是灾难是完整无缺的。
  
    他紧紧地抓住所有的乐趣,也不放弃所有的痛苦,遍尝所有的生活方式,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洒在这些虚假面造型美观的模仿自然物上,以致他的脚步声在他的灵魂里回响,好像巴黎市街的闹声传到圣母院的钟楼上一样。
  
     你在读着居维埃(注1)的地质学著作的时候,是否曾经投身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中?你跟着他的天才走的时候,曾否像被一个巫师的手托着那样,在过去的无边深 渊上飞翔?你在蒙马特尔石矿和乌拉尔片岩下面,一片片和一层层地找到远古时代的动物遗骸化石时,你的心灵必然惊骇,因为你看到的是几亿年时间和数以百万计 的人民,他们早已被人类微弱的记忆力和消失不了的神圣传统所遗忘,他们的骨灰推积在地球的表层,构成了不到一米的泥土,却给我们带来了面包和鲜花。居维埃 难道不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吗?拜伦用文字描绘了某种精神的激动,可是我们不朽的博物学家却用白骨来再造了各个时代的世界;他用牙齿来建造城市,就跟卡 德摩斯(注2)一样;他只通过几块煤渣,就重新使几千座森林布满各种各类的动物;他从一只猛犸的脚,找到了巨兽的群落。这些形象耸立起来,扩大而且和谐地 充实了同它们的巨大身体相适应的地域。居维埃是数字的诗人,他把一个○放在一个七的旁边时简直美妙绝伦。他不必用魔术的虚假语言就使虚无苏醒过来,他检查 一块石膏,查到一点痕迹便大喊:“你瞧!”眼睛一霎大理石就有了生命,死人复活了,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经过巨兽的无数王朝和鱼类及软体动物的世界以后, 终于出现了人类,也许人类是被造物主摧毁的某种巨型生物退化而成。这些刚诞生的软弱的人类,受到他的回溯眼光的鼓舞,能够越过混沌,唱起无尽头的赞歌,将宇宙的过去化成颠倒的《启示录》景象。在这些由于一个人的声音而得以复活的可怕景象面前,我们所获得的一点点时间的使用权又算得了什么?我们称之为时间的无限物,是宇宙所共有的,得到其中一分钟使我们觉得可怜。我们自问,背负着亿万年废墟的重压,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恨,我们的爱,究竟有什么意义;难道为了将来变成一个不可捉摸的小点,就应该接受生活的痛苦?脱离了现在,我们就是死人,除非猛然间我们的贴身男仆走进来对我们说:“伯爵夫人回话,说她正在等候先生。”
  
     “尝试!”老头儿说。“如果您站在旺多姆广场上圆柱(注3)的顶端,您想不想从上往下跳?谁能停止生命的进程呢?有人能把死亡分成几次吗?在走进这所房间 以前,您是决心自杀的;可是突然间一个秘密吸引了您,使您不再想自杀了。真是孩子气!您生活的每一天不是都能为您提供一个比目前这个更有趣的谜语吗?听我 说吧。我曾经目睹过摄政王的的淫乱宫闱(注4)。像您一样,我当时很穷,要计饭吃;可是我今天已经有一百零二岁,而且是百万富翁,我的好运是贫困给我带来 的,无知倒教育了我。我用简单的几句话给您揭露人生的一大秘密吧。人类由于本能地完成两种行为而衰弱,这两种行为使他的生命源枯竭。有两个动词可以表达这两种死亡原因的各种形式:意愿和能力。在这两者之间,贤人采取了第三种行动,我的幸福和长寿就是由此而来。意愿焚烧我们,能力摧毁我们;只有知识可以使我们软弱的躯体永远处在平静的状态中。因 此欲念或者愿望在我身上已经被思想扼杀;行动或者能力则被我的器官的自然作用消除了。总而言之,我将我的生命既不寄托在容易破碎的心里,也不寄托在容易衰 退的器官上,而是寄托在脑子里,因为脑子不会用坏,而且比一切器官都长寿。我的灵魂和肉体都没有被任何过度的刺激所损伤。可是,我到过世界各地。我踏上过 亚洲和美洲的最高山峰,我学会了人类的各种言语,我经历过许多朝代。我借过钱给一个中国人,要他父亲的身体来作抵押;我相信阿拉伯人的口头谎言,睡在他的 帐篷里;我曾在欧洲所有首都签订过合同;我毫无顾虑地将我的金子留在野蛮人的棚屋里;总而言之,我得到了一切,因为我懂得蔑视一切。我的唯一野心就是观看。观看,不就是知道吗?……啊!知道,青年人,不就是直观的享受吗?不是就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且基本上占有它吗?物质被占领之后还剩下什么呢?剩下概念。请你设想一下,一个人能把一切现实的东西都铭刻在他的思想里,把幸福的泉源搬到心灵里,从中提取出排除尘世污染的无数理想的快感,这个人的生活应该多么美满啊。思 想是一切财富的关键,它能赐给守财奴快乐而没有忧愁。我就这样在世间翱翔,我的快乐始终是精神上的享受。我的放荡生活就是欣赏大海、民族、森林和高山。我 看见过一切,都是安安静静地看,一点不累;我从来不渴想什么东西,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在宇宙里散步就如同我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散步一样。人们所谓的 忧愁、爱情、野心、挫折、悲哀,对我来说,都是我转化为梦幻的概念;我对它们不是感觉,而是表达和说明它们;我不让它们吞噬我的生命,我却把它们发展了, 夸大了;我把它们当成我的内心将要阅读的小说,以作消遣。我从来不让我的器官疲乏,因此我还离有健康的身体。我的灵魂承受了我从救济浪费过的全部精力,我 脑子里容纳的东西,比我的店铺更多。”说到这里他用手拍了拍前额,“这里才真正藏有百万家财。我过着快乐的日子,用聪明的眼光回顾过去,我追念许多国家、 景物、海洋风景和历史上卓越的人物!我有一个想象的后宫,时而我拥有我从来没有过的所有女人。我常常回想你们的战争,你们的革命,我给它们判定是非。为什 么宁愿要狂热地、轻佻地去崇拜带点红润的肌肤,不点丰满的形体呢?为什么宁愿要你们的错误意志所造成的一切灾难,而不肯运用最高的能力使宇宙出现在自己的 心中,能够自由行动,不爱时间限制,也不爱空间束缚因而获得无限乐趣呢?为什么不肯拥抱一切,观看一切,俯身在世界的边沿,向其他星球提出问题和倾听上帝 而获得乐趣呢?”接着他对着那块驴皮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东西就是意愿和能力的结合。它包含你们的社会观念,你们的过度纵欲,你们的饮食无度,你们的能致 人于死地的欢乐,你们的使人活得太久的痛苦;因为痛苦也许就是一种强烈的欢乐。谁能够确定快乐变成痛苦和痛苦仍然是快乐的界线呢?想象世界里最强烈的光线,不是会爱抚视觉?而物质世界里最柔和的黑暗,不是经常伤害视觉吗?智慧这个词不是从知道这个词变来的吗?疯狂是什么?难道不是无节制的愿望和无节制的能力吗?”
  
  
  
  尾声
  
    “那么,波利娜怎么样了?”
  
    “啊!波利娜吗?听着。有时候,你是否曾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坐在你家温暖的炉火前面,一边纵情地沉湎于爱情或青春岁月的回忆?一边欣赏火焰在一块栎木上造成的条纹?这里,燃烧作用描绘出了棋盘上的红色格线,那儿,燃烧发出一些柔软的闪光;蓝色的小火焰在奔跑,跳跃,在炽热的炭火的背景上游戏。这时来了个无名氏画家利用这火焰当画布;运用他的独特技巧,在这紫色或紫红色的灿烂画面上描绘出一个超自然的秀丽绝伦的人像,这是个转瞬即逝的幻象,决不会凑巧有第二次出现;她是一个头发被风吹起的女人,她的侧面流露一种动人的热情:这是火中的火焰!她微笑,她消逝了,你再也见不到她。永别了,火焰之花!永别了,未完备的,出乎意料的?质,要成为光辉灿烂的金刚钻,你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晚了!”
  
    “可是,波利娜呢?”
  
    “你还没听懂吗?我再说一遍。让开!让开。她来了,这就是她,她是幻象的皇后,她象亲吻般倏忽即逝,她象闪电般一闪即过,也象闪电那样,从天上喷射电火,她是非创造的存在,是整个精神,整个爱情!我不知道她是哪种火焰的化身,对她来说,也许火焰本身就是有生命的瞬间!她身上的线条那么纯洁,这就告诉你,她是从天上来的,她难道不是象天使般光华灿烂?你难道没有听到她的翅膀在空中搏动的声音?她飞来停在你的身旁比飞鸟还轻,她那双可怕的秀眼使人着迷;她那柔和而有力的气息,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你的嘴唇;她躲避你,而又引诱你,你已身不由己离开了大地。你情愿,哪怕只有一回,用你发痒的手,狂热的手,抚摩这雪白的(禁止),揉搓这一头金色的美发,亲吻这双闪亮的眼睛。一股浓香使你陶醉,一阵美妙的音乐迷住了你。你的全部神经震动了,你全身都是欲望,都是痛苦。噢!无法形容的幸福!你曾经接触过这个女人的嘴唇;可是,突然间,一阵剧痛使你惊醒。啊!啊!!你的脑袋碰在床角上,你抱住红木的床柱亲吻,你吻冰冷的镀金饰物,吻一个青铜像,一个铜制的爱神。”
  
    “可是,先生,波利娜呢?”
  
    “还要问!你听着。
  
    “一个明媚的早晨,从图尔出发,一个年轻人,和一个漂亮女人手挽手登上了拉维尔·昂热号轮船。这样结合在一起的一对情侣,他们长时间地欣赏着在卢瓦尔河广阔水面上的一个白衣女像,她朦胧地出现在雾霭里,仿佛是水分和阳光造成的结果,或者是云彩和空气形成的幻象。
  
    “这个流体的创造物,她一会儿是河水女神,一会儿又是空气中的女精灵,她在空间飞翔,就象在记忆里回旋的一句话语,它使你白费劲地找寻,却不让你抓住;她漫步在岛屿与岛屿之间:她摇摆着脑袋穿过高高的白杨树林;后来,她又变得庞大无比,她身上长袍的无数褶裥熠熠生辉,太阳在她面部周围造成的光轮灿烂夺目;她在村落与山丘之上飞翔,仿佛是要禁止汽船从于塞古堡①之前通过。你也可以说这是‘漂亮的表妹’②的幽灵在保护她的故乡免受近代文明的入侵。”
  
    ①于塞古堡是法国卢瓦尔河岸的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古堡。
  
    ②指法国十五世纪作家拉萨尔的风俗小说《小冉·德·圣德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非常漂亮,受人爱慕的贵妇,当时的国王给了她一个尊称:“漂亮的表妹”,她的真名反而被人遗忘。
  
    “很好,我明白了,波利娜原来是这样的。可是,馥多拉呢?”
  
    “噢!馥多拉,你总会碰见她……昨天她在滑稽剧院,今晚她将去歌剧院,到处有她的踪迹。要是你愿意,不妨这么说,她就是社会。”
  


  
   我们都在生活,生命的消逝在平凡的日出日落中变得同样的平凡和不经意。
   我们都在生活,每天为着一些莫名奇妙的理由去做些莫名其妙的事,然后在别人莫名其妙的掌声中得到莫名其妙的满足,然后一夜夜辗转着终究睡去。
  我们都在生活,活在崭新的2008,时间的列车随着墙角老树的年轮的增长也在抽搐着疯狂地加速,列车的四壁贴满了偶像明星、成功人士的巨幅头像,他们全都张着扭曲了的嘴巴,不停地在讲话。嘈杂、嘈杂,像卖猪肉的贩子那样喧哗,惊愕、惊愕,所有的声音反反复复都只是在说着一些无关生命的同样的话。放眼望去,周围都是些一样的脸孔,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可怕的静穆,再也没有疯子,再也没有人会勇敢地从这一群黑压压的一样型号的头颅中,猛地跳将出来,大声地朗诵莎士比亚。
  我们都在生活,真的都在生活,谁能说这是假的?只是,只是没有了沾着露水的羞涩的太阳,没有了柳梢头的月亮,只有机器转动里的白天,闸门落下的黑夜,还有……还有,向着所谓的幸福疯狂地投奔过去的年轻却不再鲜活的生命。
  ……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了,我低头了。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30年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
  我要说,这个预言正在此时此刻的中国大地上慢慢地上演。同样是一个金钱万岁的时代,同样充斥着很多醉生梦死,同样承载了无数的野心和壮志,同样有着愤懑和不甘,然而,细细来看,又是那么的不一样,非常的不一样,它们的血液里奔腾着两希文明交织着的传统的厚重,它们的时代是浪漫主义还未陨落的年代!而我们则生活在一个遗弃了、丢失了过去的时代里,一个心之漂泊的时代里。或许,读着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遥远而熟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惊愕之余,伤痛之余,回首一下过往,重新思考一下不远的未来。
  在谈具体的感悟之前,不得不谈一下这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些特点。我说,单从《驴皮记》来看,巴尔扎克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他有着那么炽烈的燃烧的目光,尽管同时又那么冷峻犀利。他绝不仅仅只属于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我总觉得人为地把一个作家归为哪一个流派是粗暴的——在过分强调突出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同时,必定会遗漏掉他的另一些让人欣喜的好处。他们的生命是丰盈的,易变的,是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琢磨的,我们又何谈去为其定位呢?我们只能凭借着他们留下的这些文字,怀揣着对一颗平凡却又伟大的心灵的敬意,去倾听一声声生命的呓语,去理解人的丰富性。
  从《驴皮记》的创作手法来说,他与拜伦、与雨果并不是离得很远,理由有三。
  其一,集中化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宣言中,对传统文学要求写得合情合理的观念提出了抗议,他认为必须把好的东西都收集起来灌注到一个人物的生命中,那么他才会显得更加生动、鲜活、感人。《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美拉达无疑实践了他的这种理念。在《驴皮记》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物。看看波利娜,她简直是一个天使,她是那么的美丽、善良、那么的沉迷于爱情,那么的纤尘不染,她晶莹剔透得简直有点不真实。然而她确实博得了我们的爱。
  其二,对照法的使用。雨果除了提出集中化的主张外,还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法。传统文学总是提倡写美的东西,典雅的东西,雨果却不以为意,他认为现实中,美的东西旁边总有丑的东西,或者说,正是因为这种彼此依傍的存在,美的才显其美,丑的才显其丑,所以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也理应如此。可以说《巴黎圣母院》通篇都在实践他的这种主张,几乎是两两人物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对照。《驴皮记》中也使用了这种对照法,最明显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间的对比。两个人虽然同样美丽——其实她们的美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修饰”出来的,是世俗中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是纯真之美——但是,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同。馥多拉是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她的一副面具,谁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波利娜却几乎是个透明的人儿,她对自己的感情一点也不遮掩,她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倾泻出来;馥多拉只谈情,从来都不论及爱,她喜欢被男士们包围着,却从来不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心里,波利娜却炽烈地爱着,爱情是她的全部,甚至胜于她对父母的感情,她可以为爱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岖的,是有心机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态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愿意被欺骗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波利娜是剔透的,清浅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热的,任性的,是为爱痴狂,为爱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爱的。除了她们两个之间的对比外,拉法埃尔和古董商之间也形成一种对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谨慎,拉法埃尔的愿意用生命置换欢乐的理论,之后是古董商的为爱痴迷,拉法埃尔的为了生命的延续决定放弃所有的情欲。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照法确实很有震撼力,确实比起平常的叙述更让人觉得痛快,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在里面。
  其三,传奇式手法的采用。浪漫主义是钟爱于传奇的东西的,拜伦的《唐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写的都是奇异的境界,当然《驴皮记》除了那张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驴皮外,所写的场景还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而这里我所说的传奇手法主要不是指一种奇异的境界,而是指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手法。我们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司各特,喜欢传奇浪漫的东西,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种传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极端化,如《罪与罚》中,写恶就直接将其与死亡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巴尔扎克和陀氏是相近的。巴尔扎克要表现金钱崇拜、物质享受对人性的异化,就直接把它和生命和死亡放到一个天平上,用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来让世人看到纵欲的代价,这种极端化的手法充满了一种激烈的味道。
  其实,上述所言,也不免武断,事实上,对于什么是浪漫主义,又有谁说得清楚呢?柏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也提到要想搞清楚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不大现实的,他也根本没有给浪漫主义下精确的定义,只是用一连串的流泻而出的排比把我们激荡着,使我们陶醉着,让我们懵懂着。如果在我的理解里,浪漫主义是一种对美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极致的追寻,那我说巴尔扎克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应该也就不为过了。
  接着,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的感觉。
  西方文学基本上是关于人的文学,“人”的母题可以说从古希腊起就已有之,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文学走在了探索人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路上,人性问题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的焦点问题,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对个体进行解读。《驴皮记》之所以在这一大堆关于人的文学作品中让我眼前一亮,是因为它的整个故事框架的与众不同。其实巴尔扎克要表现的无非就是爱情、享乐、死亡这一类老话题,然而他采取了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欲望的满足要以生命的缩短为期限,并且这种缩短是可看的,是量化的!刹那间,一切都变得异常可怕!人们常说活着有时候就该放纵一下,至少在那段狂欢的迷醉的时间里我们是快乐的,忘记了生命,忘记了烦恼,忘记了所有,一切都等明天再说,因为明天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是遥远的,而且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或许一切照常,或许根本没有惩罚。然而,在《驴皮记》里,拉法埃尔再也不能拥有这样的时刻了,虽然在刚得到驴皮的时候,他豪气地说,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愿。但当真正地见识了它的魔力,真正发现他的愿望可以全部得到满足,而他的生命也将在片刻凋零时,他完全变了,他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唯恐说出“我要”。我完全相信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为自己的一个欲望而导致生命地那么明显地缩短,谁不会恐惧?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总会问:“是谁害死了我?”现在驴皮告诉你,不是别人,是你杀死了你自己,这样的揭秘是否让你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来我就是杀死自己的凶手。
  人从来都是惧怕死亡的,从一出生,我们就无奈地向着死亡走去,但这种恐惧在平常的生活中,并不会为人大多数人所察觉,人们觉得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子像没风的水面一样平静,我们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天天地老去。我们活在昨天的世界里,知道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延续,虽然平庸,倒也心安理得,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存的。可是忽然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在过完今天之后,上帝让你看到属于你的生命很明显地少了一块,这个时候,估计你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你开始感觉到了生命流逝的沉重,你感觉到这样过日子,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简直是一种罪恶,这个时候,或许你开始想要改变了,这个时候,你开始真正地疼惜起自己的生命来了。即使挣脱现在的状况意味着痛苦,但总会比你静默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生命的沙不停地漏下去要好很多。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萨特真是了不起,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他的戏剧,都汇成了想要奔向本真,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嘶鸣,他告诉我们,这种“在路上”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停留在原地则意味着被就地枪决。
  《驴皮记》里还有好多东西值得一说,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这种生命的重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面对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竭力发挥自己的天才?或许,巴尔扎克写这本书的本意是提醒我们不要在这个金钱社会里被物化,变得只会享乐,或许,巴尔扎克是想告诉我们,世间是终难两全的,人注定会得到一些,失去一些,但这本就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我从里面读出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东西来,也不算太过分吧。
  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今天只同于昨天?!
  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我”只是人流中毫无个性的一员?!
  瞧瞧我们正在消逝的年轻的生命,我们怎么能容忍为那些与生命、与筋血无关的东西而忘却那一片远方的蓝天?!
  让我们一起好好飞。
  
  


  巴尔扎克的小说在中国是很有名的,中国在推荐外国小说的时候多推崇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这种类型的作品往往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巴尔扎克的小说入选过中学的课本,几个名遍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可惜,在这之前,我还没有看完过一部分的小说,有几次我都借了《高老头》《葛朗台》想一品他的魅力,可惜我实在无法忍受他对环境那种极端的描写,还有那些夸张的描述。看《驴皮记》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酒会上有大段大段的对话看到后面我都略过去了,我知道这些对话写得很传神,但是我心目中的现实主义不应该是这样的。
  
  而且,我还发现,巴尔扎克的思想跟我很对立,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听一个同学说他很崇拜那个高老头,他通过自已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也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吗,在驴皮记中也是一样,我不赞成他的观点,书中的错误在于那张驴皮能够让人实现的欲望太少了,能了一笔遗产,杀了一个人就没有多少了。我相信一个理想的人生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他应该体验到人生美好的东西,也知道世间的苦难,只有这样才不枉到世上走了一趟,不然,活得长久又有什么用呢。
  


  巴尔扎克的小说在中国是很有名的,中国在推荐外国小说的时候多推崇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这种类型的作品往往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巴尔扎克的小说入选过中学的课本,几个名遍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可惜,在这之前,我还没有看完过一部分的小说,有几次我都借了《高老头》《葛朗台》想一品他的魅力,可惜我实在无法忍受他对环境那种极端的描写,还有那些夸张的描述。看《驴皮记》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酒会上有大段大段的对话看到后面我都略过去了,我知道这些对话写得很传神,但是我心目中的现实主义不应该是这样的。
  
  而且,我还发现,巴尔扎克的思想跟我很对立,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听一个同学说他很崇拜那个高老头,他通过自已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也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吗,在驴皮记中也是一样,我不赞成他的观点,书中的错误在于那张驴皮能够让人实现的欲望太少了,能了一笔遗产,杀了一个人就没有多少了。我相信一个理想的人生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他应该体验到人生美好的东西,也知道世间的苦难,只有这样才不枉到世上走了一趟,不然,活得长久又有什么用呢。
  
  


  我又开始偏执的期待奇迹了。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而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会缩小,而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会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相信会有人想出应对之策,那就是——在实现最后一个愿望时的愿望是:实现我以后所有的愿望而且寿命不会缩短之类。而这便掉进了一个循环的怪圈里,只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拉斐尔的死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和段誉不同,拉斐尔在发财前是个穷光蛋,所以福多拉对拉斐尔的爱的拒绝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前提是认定他永远不会发财,是所谓"人情留一线,以后好相见"。但这个功利的愚蠢的短视的女人的做法多么符合常规,和富翁的失之交臂只怪她的短视,带这功利性的短视去挑爱情的女人是不值得爱的,就像斯坦贝克《伊甸之东》里的那个可怕的女人一样。但这话拉斐尔爱不爱听不知道,也许他不死,福多拉会成为他的第N个情妇也说不定。
  
  
  功利性于是又牵扯到爱情,"恋爱中的女人都是自私的"。男人同样,所以造成前几年的一场"处女标准"的大讨论。在拉斐尔的无私外表下,却看的出功利。"施舍的爱情不是真的"。是想把这种功利排除在爱情之外。但排除只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它只成为了理论上的定义。于是一片标志性建筑倒地的声音。
  
  
  看到这里,我就想拉斐尔还是赶快死了算了。而且他真的死后波丽娜并没有表现出寡妇应有的丧夫之痛。也许是600万财产和20万的年金使她忘了这一切。但也许是她已经疯了,真的希望是后者。
  
  
  我的博客:jiaojianwuban.bokee.com
  


这个写的真不错


好像是书的前言吧


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
值得思考


边际效益,价值最大化,


的确是前言 而且还不全


说得对。这本书写得很有点道家的意思:为道日损。无为才是大道。可是没有辉煌过,怎么甘心无为?这是一对矛盾哦:)


and to it I owe my hapiness and long life.
快乐一词拼错了,应是happiness


我看了三次,看了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下次一定坚持看完


记得《神曲》原名是“神圣的喜剧”,这里“喜剧”自然不是“因人发笑”,而是“结局好”的意思。难道这里“喜剧”的含义更宽泛?


我中法比较文学的小作业。


巴尔扎克是马克思的思想源泉之一.但他不是用预言来写小说的,他所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当时世界一代人生存的状况的真实反映.现实主义因为精确地反映现实,却无法高于现实,而只适应于中产阶层的文学趣味,所以,终于被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所替代.文学描写的现实,可以与生活的现实看起来一致,但是,生活就应当是高于文学的.不是现实主义预言了现实,而是现代人抹杀了这其中的差别,或者有意,或者无意,把一切历史强加于当代的,正是当代的知识分子.所以然,知识或者真是越多越反动的.


书中的错误在于那张驴皮能够让人实现的欲望太少了,能了一笔遗产,杀了一个人就没有多少了。
--------------------------------------
你太牛了,呵呵 你想杀几个?


强调“资本主义的罪恶”方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美德”!我国教育界对于西方文学经典的独到理解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一句“资本主义的罪恶”,几乎概括了所有西方文学经典!


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从“人性”着眼。


小时候的格林童话和寓言是不真实的,如果用现实的眼光去看的话,他是一文不值胡说八道.但是他们满足了人们不能用现实力量去完成的欲望


根据鳄羊自我描述的症状,可以判定其为脑残八级,跟cet8一样是属于高水准了。病情很严峻,就算你每小时咬自己的脚指头3600次,每天服用杨梅大疮81颗,也是徒劳的。不过你可以感到欣慰的是,这种病不会致命,只会让人在思想上变得如萨鲁曼制造的半兽人的模样一般恶心


实在是忍不住要对鳄养说:平庸愚笨的脑袋在伟大的思想面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不能理解,所以就不接受、产生抵触,乃至妄加批判,这是典型的脑残症状。巴尔扎克的书捧在你的手上,简直是对文学的亵渎,粘满墨水的垃圾到处都是,巴翁的书你不该看的


楼上就是个SB


杨二扬他自己要这样读,是个人自己的事嘛。一本书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觉得一般、有人觉得排第一,都是很正常。FOO说杨二扬把这书什么“亵渎”就过了。


我刚用了4小时读过了驴皮记,不幸或者幸运地是我没有看见你说的关于波利娜的结尾,我永远也不想看见那样的结尾,我想作者也无必要写出那样的结尾。
我多少算是设定党人,所以简要分析一下设定方面,相信可以解开你的担忧。
对应于馥多拉是欲望与社会的化身,波利娜是爱与纯洁的化身。她们的相互反衬可以让作者更好地描述对方,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当做自己的笔,这是巴尔扎克的伟大和巧妙之处。
如果设定一个和馥多拉完全一样反应的波利娜,一个现实的波利娜,我相信作者才是疯了。
因此作者用了大量隐喻描绘波利娜的结局,其实也并非结局,因为波利娜这样的女子只能是如火焰中飞出的女神之颜——亦即只能存在于人类的幻想之中。
幸而幻想乃是人类永远的避世净土。


波利娜与别人离去 尾声是这个意思啊?看来我得重新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我同意一楼的意见,波利娜在小说中被设定为一个完美的化身,这个理想化的“完人”用来比照世故矫情的福多拉。波利娜既然如此深爱拉斐尔,即使拉斐尔暴毙而终,她也不会在亡夫尸骨未寒之时另攀高枝。起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还会深陷在拉斐尔的阴影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