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
2003-2-1
译林出版社
詹姆斯・珀迪
无
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 本收采用现实主义、梦幻、黑色幽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有点类似怪诞的流浪汉小说。小说描写一名十五岁的男孩马尔科姆,坐在人间一家大酒店的长凳上,痴痴地等待他的父亲到来。后来遇见一名占星师,指点他如何踏进人间社会,随后结识了歌星、画家、窃贼、殡仪馆工作人员等各式人物,但都难以沟通。最终成了一名女歌星的第三任丈夫,又因酗酒、纵欲而早丧。小说借男子等待父亲暗喻对未来的期待,其结果却是一场梦魇,讽喻美国社会人性的扭曲,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从笑谑中见苦涩,于荒诞中见现实(代译序)
1 长凳上的男孩
2 伊斯持・布朗
3 克米特和劳蕾恩
4 二次访问
5 第三个地址
6 大亨来访
7 “这儿没我可做的事了”
8 吉拉德夫妇走访克米特
9 第四个地址
10 一幅肖像开始绘制
11 吉拉德夫人对抗爱萝莎
12 吉拉德夫人发表演讲
13 爱萝莎弃约
14 “给我留下吉拉德夫人这个称号”
……
无
如果硬要给这本书在荒诞与真实中选一个标签的话,那我只能选择真实。
虽然译序里反复强调荒诞,但译者却没有阐述其中内在的逻辑真实,我想这大概是一种不得已的理性回避,而这种所谓的理性其实是因为种种感性经验的给译者带来的显明的观感。当然这就使译者在解读时,选择了荒诞作为其标签而没有重视其潜藏的真实了。
我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本书使用的手法,它选择了大量的对话来串联本书所有章节,也选择对话来交代故事。而对话本身会因为叙述与转述的频繁使用如枝蔓一般丛生,无法显得紧凑与一脉,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小说阅读大相径庭,与剧本的方式更为接近,但既然是部小说,它就负载了远比剧本可承担的精神内涵,这也构成了这部书的独特美感与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上诉所讲并没能说明这种外在的荒诞与内部真实的联系,但只有先将它的叙述方法上的特点说出,才能给出我所谓真实的原因。因为整部书的情节始终是对话,那么它自然省去了对话以外的内容,或说是在对话以外选择了一言概之的方法交代。如果说《列宁格勒交响曲》用了不断地渐强来显出整部作品的气概,那么这些渐强之间每个音符都不可缺失才连成了一种整体;而《马尔科姆》只是从一部普通的叙事歌曲中截取了若干音符给人倾听,而这些音符在表象中也就显得无序化了。但这种无序化其实就充斥人的一生,所有孤单的事件,因为偶然的因素组合在了一起,才能构成我们经历的种种苦乐酸甜。所以,当书中末尾,吉拉特夫人为马尔科姆遗憾之时,暗示了这种循环与关联,也在影射书中人物的同时影射了我们自己的生命。
那么,这些与所有负重隔绝所留下的轻逸,就像卡尔维诺所说的一样,最终指向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