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名人与南京

陈安吉 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2-1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作者:

陈安吉  

页数:

227  

字数:

17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名人与南京》选取了一些在中国历史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就他们人生旅途中与南京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南京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南京的贡献,或写南京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认识那引起在南京的发展演变中青史留名的名人,用他们的业绩才教育、激励现在的人们,是编辑本书的初衷。我想,当读者了解了南京在这些仰之弥高的名人在人生轨迹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之后,不仅会增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而且还会通过审视名人在南京留下的跋涉足迹,有所感悟和借鉴。

作者简介

陈安吉1939年12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大学毕业。现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席,全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主编并主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的《可爱的南京》丛书(第一辑)和撰写的论文《永远不能忽视的首要问题》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丛书第二辑总序前言 金陵史上第一帝 ——吴大帝孙权 乌衣巷内擎天阙 ——东晋的支柱:王导与谢安 某守清贫求学问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 妙笔点晴神采扬 ——六朝才子顾恺之 科学巨星耀古今 ——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辩摧众口服千人 ——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四十八年帝王业 ——染武帝萧衍 文学理论树丰碑 ——刘勰在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棹歌秦淮咏华章 ——诗仙李白与金陵 问君能几多愁 ——文化君王李煜 矫世变俗改革家 ——王安石与金陵的不解之谜 扫平群雄一统君 ——明太祖朱元璋 劈波斩浪万里行 ——七下西洋的郑和 舌唇方动成史传 ——说书艺人柳敬亭 两谱生辉十竹斋 ——胡正言的《画谱》和《笺谱》 文采风流老更强 ——金陵八家中的龚贤 慧眼造园情趣生 ——李渔与金陵芥子园 学贯四教陋庐翁 ——一代回儒刘智 踏遍金陵著传奇 ——孔尚任与《桃花扇》 移家为爱白门山 ——吴敬梓在第二故乡南京 总领文坛五十年 ——随园主人袁枚 十年辛苦绘红楼 ——文学家曹雪芹与南京 ——

章节摘录

插图:甘守清贫求学问——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的一天,广州刺史邓岳忽然接到友人的信,信中说:“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要远行去寻找师父,到时候就出发)。于是,邓岳匆忙前去告别,等他赶到时,只见友人坐在正午的太阳下,浑然无知像睡着了一样地死去了。这位与世长辞之人,就是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葛洪(284-364),字雅川,号抱朴子,句容(当时属南京地区)人,久居秣陵,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今属海南省)。曾担任过州主簿、司徒、咨议参军等不高的官职,并因镇压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于东晋建立(317年)之后,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葛洪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祖父葛系是三国时东吴的大鸿胪。父亲葛悌,吴国灭亡后到了晋朝,任邵陵郡太守。葛洪少年时就喜好学习。13岁时父亲去世,又逢西晋“八王之乱”,家境每况愈下,但他的好学之志不变'常常白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去卖,以换取纸笔,晚上就抄书背诵温习,因而以精通儒学而知名。他一生尤其爱好“神仙方术”。早年,求学于堂祖父葛玄弟子郑隐的门下,学习炼丹的方法。晋建兴元年(313年),隐居江宁方山洞元观修道、寻药、炼丹。后又远离故乡,南行广州,从师于南海太守鲍玄,潜心修炼医术。他毕生效力于“穷览典籍”和炼丹术、医药学的研究,从不追求私欲的满足,不贪图玩乐,“不知棋局有多少点”“不参加搏戏也不掷骰子”。他为人质朴不善辞令,“不崇拜荣华,也不追逐名利”。当他看到天下动乱时,就想到南方躲避,以避开仕途生活。亲密好友为他举官,也从不应允。他说过:我不想在荣华富贵的仕途上奔波,而安心在穷困的地方探求学问。粗劣的蔬菜中含有8种珍贵食物的甘美,穷陋的住房中含有雕梁画栋之室的乐趣。所以我对于权贵之家,虽然近在咫尺也不去追随他;对于通晓道行学术的人,虽然在艰险遥远的地方也一定去拜访他。到了晚年,他虽曾请求出任句漏县令,但也“不是想要荣华,只是想以此得到丹药”。最后拖着年迈衰老的身躯,带着儿子、侄子再次南行,被友人挽留在罗浮山潜心修身养心,著书立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由于葛洪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之人。他一生著作甚丰,除著有以自号为题的《抱朴子》70卷外,还撰写了《金匮药方》100卷,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使、杂事310卷。其博闻多识,赛过当时的江南学者,著述、文章“比班固、司马迁还多”。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与金丹、神仙的理论相附会;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并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表示不满。他论文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厚古薄今。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尤其在炼丹术和医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祖国的化学、医学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炼丹,本是古人为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他们认为,在烧炼丹砂时,它的颜色、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和人的生老衰死相联系。这种长生不老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但葛洪在长期的炼丹活动中,由于接触物质的变化规律,并做了大量的原始状态的化学试验工作,从而积累了许多朴素的化学知识。在《抱朴子》一书中,除了用大量篇幅论述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以外,还在其内篇中用“金丹”“仙药”“黄白”三篇文字详细记述炼丹的方法,明确提出煅烧红丹可以游离分解出水银,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这说明,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的化学研究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葛洪对医学也颇有研究。他一生中撰写了不少医学书籍。不仅在《抱朴子》中,记载了常山、麻黄、大黄、密陀僧、赤石腊等多种植物药和矿物药的性能和功用,晚年还在罗浮山完成了医学巨著《金匮药方》。后为便于携带,又节略成《肘后救卒方》三卷。其内容涉及各种医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易得、有效、价贱的药物,使用方便的药方,同时还载有热汤、蜡疗等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以及用大豆、牛乳、羊乳治疗脚气的方法。此外,他通过长期实践和刻苦钻研,对许多传染病比前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他的《肘后救卒方》中,对天花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作了这样的记述:“比岁有病时行,及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夭,此恶毒之气……煮葵菜,以蒜齑啖之,即止。”他对天花病所作的详细记载,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堪称尖端。他还研究出以汞、雄黄、猪脂为原料炼制成软膏,治疗癣疥等皮肤病的方法,揭开了我国医药史上化学制药的一页。他甚至还发现了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认为只要杀掉咬人的病犬,将狂犬脑敷于被咬者的伤口上,就可治疗狂犬病。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就是近代的免疫法。葛洪最后老死在远离故乡的罗浮山,终年81岁。死后人们仍深深地怀念这位学问精深的人。据《晋书》记载:死后,人们看他的脸色就像活着的人一样,身体也很柔软,抬尸人棺时,很轻,好像只有一身衣服,世人认为他已经“尸解”(意为灵魂脱体)后成仙升天了。这虽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也充分表达了世人对葛洪的一种思念和敬仰之情。(狄树之)妙笔点睛神采扬——六朝才子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是被谢安称为“生之以来所未有”的著名画家,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晋宁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幼年随父居京师建康(今南京)。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人称顾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瓦官寺落成以后,和尚设会邀请朝廷士大夫来击鼓撞钟,捐施钱财。当时捐施的人没有一个超过10万钱的,但是临到顾恺之的时候,他直接写上捐钱100万。众人大惊,以为顾恺之空口说大话。和尚上前请顾恺之付钱。他说:“请在庙里准备一堵新粉刷的白墙壁,我自有募钱的办法。”和尚将大殿西壁准备好之后,顾恺之闭户一个多月,精心绘制了一幅有“清贏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诘像壁画,将要画眼睛的时候,顾恺之对和尚说:“第一天进来看壁画的人,请他捐钱10万;第二天进来看壁画的人,捐钱5万;第三天随意布施。”等到开寺的时候,他信笔“点睛”,顿时维摩诘神采飞扬,光照一寺。观画捐施的人挤满了寺门,很快就募集到了百万钱。这幅壁画,与戴逵铸造的五尊铜佛以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所赠高四尺二寸的玉佛,合称为瓦官寺“三绝”。至唐代,壁画尚在。杜甫年轻时曾经到瓦官寺来看过这幅画,后来他写诗说:“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顾恺之绘壁时,年方20岁左右,住在距离瓦官寺不远处(今武定桥西、三山街南的花市原有一条小街名叫“顾楼”,相传是顾恺之住宅所在地)。家有二楼,他平日上楼作画,专心致志,撤去楼梯,不接待宾客,吃饭也由妻子递上。

后记

在本书书稿已经编定即将付梓之际,编者还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书中53篇文章,一部分是根据本书的总体构思,约请对有关人物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另一部分是选自公汗发表的文章。这后一部分文章在收入本书时,大多已根据本书的编辑宗旨、体例及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增删或改写,为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文末仍署原作者名,特此说明。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沈嘉荣、颜一平、何正木同志认真审校了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高耘、金之蓉、狄树之、蒋晓星同志审看了部分相关篇目,对一些人物的写作以及史料核实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陈远焕、卢海鸣等同志为本书选用图片提供了方便。南京出版社的周玉铝、杨晓岗、沈丽国同志也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向以上诸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尽管编者尽力想把本书编好,但由于时间和资料所限,书中仍难免有讹误和差错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名人与南京》:可爱的南京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名人与南京 PDF格式下载



好评,不错的书,适学生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