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是农民

仓生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9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仓生  

页数:

23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是农民》讲述了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

作者简介

仓生,1934年出生湖南,一个现在还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一个只读了三年老书的现在还健康地活着的农民。一个可以唱出《三国志》《薛仁贵》古书的农民。

章节摘录

  他说,你们这些一年级学生都有六七岁了,最小的仓生也有五岁了。春秋时有个叫项橐的人只有四岁,他却把一个大文学家、政治家孔夫子说得哑口无言。孔子当时对项橐说大话,说他上识天文下识地理。项橐就问,您上识天文,天上有多少星星呢?孔子没有回答,因为孔子根本不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不过他还是不服气。孔子又说,我下识地理。项橐又问,您下识地理,地下有多少人呢?孔子也答不上来,因为孔子实在不知道,又不好编造。孔子一贯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哑口无言。  同学们听了都笑起来。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能说大话,大话是不容易说的。你们长大以后,千万不能说大话,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说,要说真话,说老实话。你们现在年纪很小,一定要好好学习,要用苦功夫,像爬山一样,爬不上,还是要爬,要莫怕苦,莫怕累。表面上刘老师在给我们讲故事,实际上他在给我们讲课,他讲得深入浅出,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听得懂。  有一次,有个同学把尿撒在裤子里面。刘老师怕他受凉,亲自把那个同学的裤子烤干。他对学生像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样,同学非常喜欢他,但又非常怕他。只要他脸一拉,同学们都是鸦雀无声。他定的课堂规矩谁也不能违反。  听刘教师的课,是我一生中的童年好梦。但读完一年一期,我就没书读了,因为日本人打到了湘乡,逃难的难民都到我们这里来了。我母亲把喂的一头小猪和几只母鸡也杀掉了。每天都有城里和城边上的,后来还有泉塘乡和育段乡的难民向我们这里拥来。国民党的所谓游击队也到了这里,他们向老百姓要钱、要粮、要菜。我伯父是甲长、游击队副保长,被他们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把他们带到各家各户,搞得到处鸡飞狗叫。一些难民也趁机到处抢柴抢菜,抢炉锅碗筷。游击队装扮成日本兵,到处奸掳抢杀,在早禾冲队干冲子塘里逼死五个妇女、两个小孩。甚至搞私人报复,把早禾冲队的周家兄弟四人打得死去活来。只要游击队的人和你有仇,就把你当做日本探子抓走,一顿毒打,把人打死是常事。  有人说,日本兵躲得脱,走得脱,国民党的游击队躲也躲不脱,走也走不脱。我们本地老百姓和难民一起有几千人,游击队有一个营。有一次湘乡县城来了三个日本兵到我们这里,这些游击队比老百姓还跑得快,被三个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这些游击队,老百姓是恨透了。  日本投降以后这些游击队成了国民党的正规军,被调走了,难民也回去了,这里才算安静了一点,各个学校又开始上课。我被伯父送到德家山庄读汉书。伯父说读洋书没有用,要读汉书。其实我伯父一世没有进过学堂,也不知汉书好还是洋书好,他只是听别人说。  教汉书的这个老师叫张云升,只有二十多岁。  我第一天上的第一课是《上论》。子日:学而时习之。我那时已经有七岁,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老师解释给我听:“子”’是“孔子”,“日”是“说”。“子日”,就是“孔子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意思就是,学什么都样,学是入门,入门以后就是习,学而不习等于没有学;习就是练、习练.也可以说是练习。我心里想,开始学写字时,把字写出来还可以,但是要把字写好就要靠常习常练,这是一样的道理。  在张老师那里读了半年老书以后,下半年,伯父把我送到安乡小学读七册(相当于现在小学四年级)。我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语文还可以,数学一窍不通。在安乡读了半年书,在德家山庄读了半年,钱家冲读了,半年,一共是一年半书,我就想我这一生怕是与学校告了永别。十岁上山砍柴时,我的手膀还没有茅镰把粗。父亲远在洞庭湖区做渍水田,都被渍水淹了,颗粒无收。我每天只好和十六岁的杨仲威搭伴砍柴。当时,六十捆柴可换一斗谷。杨仲威一天砍得三十捆;我一天只能砍十五捆,要砍四天才一斗。我砍了一个冬天,才得了一斗谷子。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能够帮助家里解决一点口粮,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这年过年,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衣,也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新衣。平时.总是穿我姐姐穿过的衣。我不想穿,怕别人说我穿妹子衣。要是热天我根本不穿衣,只穿条短裤子,天冷就没有办法了,只好穿姐姐的旧夜衫。母亲见我怕羞,给我做了一条土布围裙子,用锅底灰把它漆黑,锅底灰的黑布衣慢慢变成瓦灰色,由瓦灰色又慢慢变成银灰色。我最喜欢穿锅底灰衣,所以母亲这次给我做棉衣,又是用锅底灰漆黑的土布。  母亲每天要做菜、喂猪、煮饭,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夜黑没钱买桐油,母亲就摸着黑纺棉花。全家十几口人的衣服全靠母亲和两个嫂嫂纺棉花织布做衣服,每年大小要做十几双鞋子。还要种一块很大的芋麻,把这些芋麻用手撕成头发一样的细丝,再把细丝做成纱线,最后织成夏布做帐子。母亲和两个嫂嫂,冬纺棉花,夏天破麻,每日不停劳作,还是衣不暖身饭不饱肚。我的那个土布棉衣,是母亲的血汗结晶。  父亲和两个哥哥,每年每月也是风里来,雨里去,夏顶正午日,冬穿五更霜,劳动了一年,最后洞庭湖成了一片汪洋,颗粒无收。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全身汗水湿透的父亲望着一片汪洋的洞庭湖发呆,但他是久经风霜的人,没有流泪,也没叹气,显得非常平静。他到处打捞浮尘,把这些浮尘晒干,在堤上扯藜蒿挖蓼米根。再把这些野草用擂钵擂碎,做成粑粑。父子三人就吃些这样的东西饱肚子,等着退水。  《我是农民》没有点戏剧的渲染,真实得甚至缺乏生动了,但就是这种真切带给我们的却是刻骨铭心的感触。  ……


编辑推荐

  《我是农民》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的人。他骨子里天生具有传统文化里那种达观跟乐天的根性。我相信他笑起来的时候是很有感染力的。草根自有草根的生命智慧。这智慧足以对付生活的残酷跟命途的趔趄。因此并不是一本诉苦的书。它还告诉了它们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同抵抗。  这代人的生活迹象消失的原因,是大家不需要这样的生活,害怕它。但其实我们需要蕴藏在这生活中的精神,这生话磨砺出的智慧。尤其需要体味并记住这生活中的不舍不弃的感情。  书中展示了一个底层百姓求生的本能、愿望和智慧。这可能是最打动读者之处。  当我看完后不禁感叹这是对于我们的父辈、爷辈像野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的景仰,对于他们像牲口样活过来并把我们带大的膜拜。在浮华骄纵的生活中,再次遇到这样的书,我不禁寒战,自己也确实忘记祖宗很久了。  仓生先生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诸多作家的境地,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书写,他不知道自己的文字组合在不自觉中超越了中国绝大多数所谓的作家,而直接进八中国当下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作品之列。  他没有想到的是,当这《我是农民》写完后,他眼睛的视力比以往强了很多倍。我相信每-个读者读完此书,眼睛一定会比以前更明亮一点,把曾经污染过你们的文字给清洗干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是农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