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生六记

清 沈复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

清 沈复  

页数:

244  

译者:

马一夫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浮生六记》为清朝“文字爱好者”沈复的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越味。 《浮生六记》无论记乐还是记愁,无论写景还是状景,都能采用一种极尽优美的文字,着意营造一种情景相融的意境,时时处处流露出泌人心脾、移人情性、浑然天成的恬淡与幽雅,读来令人如饮醴酩、名坐春风、性情中人必然会沉湎于其中而流连忘返。 本书除收入了全文外还分段附有白话译文,对全面了解这部国文珍品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书籍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章节摘录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党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  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称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译文】  回忆我幼年的时候,能睁着眼睛看太阳,眼睛明亮得能看见很细微的东西,看见很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发现事物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叫声如雷,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向往着,于是或者千只或者百只,果然就是鹤了。仰脸观望,脖子常常因此而酸痛僵直。又经常把蚊子留在蚊帐里,慢慢地向蚊子喷烟,让它在烟雾中飞舞呜叫,当做青云飞白鹤来看,果然觉得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感到怡然痛快。在土墙的凹凸处,花坛旁小草丛生的杂乱处,我常蹲下身来,使视线与台沿平齐,凝神仔细观察。把杂草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突起的土块当做山丘,凹陷的地方当做沟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看见两个虫子在草中间打斗,我观看得兴致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吞掉了。我年纪幼小,又正在出神观看,不禁吓了一跳,大叫起来。神情安定后,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年龄大了回想当时的情景,二虫的争斗,原来是一个要交配,一个不愿意。古语说:“奸近杀。”虫子也是如此吗?  由于贪图这样玩乐,一次卵(江浙俗语把阳具叫做卵)被蚯蚓咬了,肿得不能小便。捉来鸭子扒开口哈肿,女佣人偶尔松手,鸭子便抖动脖子,做出吞咽的姿态,吓得我放声大哭,传出去成为人们闲谈的话柄。这都是我幼年的闲情。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J晤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除收入了全文外还分段附有白话译文,对全面了解这部国文珍品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生六记 PDF格式下载



一九九九年,在街边流动商贩手中曾购得一张电子书光盘。光盘内容相当博杂,分类兼且细清。十多年来人流徙无常,电脑数次换新,然而电子书未尝有失。千百部书中,便有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一词,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原意,是试图以生死为一,使一身与宇宙万物化同,以达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之境;令似浮于惊涛骇浪之中、一叶扁舟之上的人虽不能逆势而行,却自有一番安然意态。沈复笔墨,若按六卷本《浮生六记》来看,亦落足于此——既卷六《养生记道》所言。至前五卷,则都是一番历练。

沈复文笔清雅疏淡,大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气。卷一至卷三,大致为平生之事。卷四卷五,多言平生之景。卷六则唯道全身养性之法。终其一册,其妻陈芸的名字都一而贯之,甚而连“悔前此一段痴情,得勿作茧自缚矣乎”之际,都不忘加诸一个因爱妻去逝“无可奈何、而翻作达耳”的前提。

佛家语,有劫难一词。所谓宿业灾难,避逃不得。虽然有些焚琴煮鹤,但略一想之,沈复与爱妻陈芸,岂不正是宿业之难。两人中表之亲,少年识之。沈复爱陈芸才思隽秀,倩其母代结姻缘。自成亲后,两人起则同行、坐则同席,一刻之时亦不忍别。成亲不久,沈复因学业至会稽读书,两人三月不见,沈复于书中云:如十年之隔。《诗经》所言,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虽也系真情实语,但在沈复这番自我剖白面前,却未免略显单薄。至相见,“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情义更为深沉。

金庸于小说中写,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何况陈芸又是一等风流女子,更使苍天为妒。悲喜相依二十三年,陈芸因痴情损及身心,一朝香销玉损,徒留沈复一人,“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可见毕竟还是林黛玉的做法好,喜散不喜聚,聚首终有一别,不若一早就情浅心冷,不使别时柔肠寸结。陈芸死后,沈复回忆这电光石火的过往岁月,亦是忍不住喟然长叹,说,不可过于情笃,“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痴情人、伤心人若读此书此节,怎能不为之一哭。

《浪游记快》,虽然是苦中记乐,却大见沈复性情。沈复与陈芸居萧爽楼时,立有四忌四取。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取慷慨豪爽,风流蕴籍,落拓不羁,澄静缄默。与人世之间,沈复虽欲弃此四忌而行四取,但为生计故,终不能够。高格才子,为了活下去两至靖江索债于亲,便可见一斑。而在自然之间,殊无尘世所累,花鸟怡性,风月顺情。大好河山,天然景色,流荡在心胸怀抱,不止记游者一扫前文之阴霾之风,读书者心亦向往。沈复之游,与常人所游不同之处,在于沈复身为画家,胸中先有一番格局在,因此花木建筑是优是劣自己必有一番定论,从不愿散漫相袭前人评论。一般人家出行喜热闹辉耀之地,沈复偏寻幽清之境,每有景色惬意身心,即为之费墨而记。至于所经之地虽古今之人皆赞誉而不入自己眼者,却惜言如金,不愿减损自己所钟情者而迎合世人。

再按六卷论,书至卷五《中山记历》时,读之如同嚼蜡。用语呆板凝滞,毫无前四章行云流水之风。此卷中第一段便有“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的文字,堆砌之态何异八股之文。卷中又有诗,如:平生浪迹遍齐州,又附星槎作远游。鱼解扶危风转顺,海云红处是琉球。诗读来直似乡间夫子涂鸦之作。卷六虽然也有此风气,但有文字当中的清静之气加以调和,反不觉异。人云卷五卷六为伪作,此或可充一种原故。但此书中序言说的好,是真是伪又当如何,有聊胜于无罢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虽不欲着眼于沈、陈之情中,但陈芸“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 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之语掩卷后仍在耳畔。其时夜幕四垂,明灯初上,茶凉室静,一种无可奈何,到底还是泛了起来。


浮生六记已经读完一半,从开始看第一段文字起,就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不过为了能使感慨绵延长久,不得不忍啊.读她确实有太多的感慨,每读至沈复对妻命劫之一叹,不会不知何为真,何为情,何为意.第一卷,叹此等夫妻,两情相悦让人羡,妻贤夫和让人慕,自在快意让人喜,生死离别让人悲,生亦相随,死亦长念,让人有说不出的感慨万千,说不出的无限怅然.此对佳偶只应为天上才有,为何又要坠入凡尘,承受人间万般离别苦,万般相思泪......哀书,悲书,恸书,就不该有此书......后卷真不忍读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直听说,这是一部成就很高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浮生”。


先说说《浮生六记》“真伪”问题,从我个人阅读的经验看来,后两篇应是伪作。
第一,前四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趣,可谓直舒性灵,无丝毫做作。后两篇明显有道学家气。
第二,前四篇文字晓畅,罕有难字僻字,都是平常家语来道尽曲折。后两篇文笔有八股气和案牍气。
第三,序言里译注者解说是三白前后思想有变化,故而文笔不一致。窃以为此辩护不通。后两篇出现大量诗句,不少还是阿谀之词,少通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都会发现,在小说和文章中卖弄文笔,趋炎附势是晚清那些酸腐文人的一贯作风。如果说三白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即使后两篇确是三白所写,那也当略去不计。想三白泉下有知也不会承认后两篇出自自己手笔。


想看此书,源于初中课本中的《童趣》一文,当时想作者的想象力真好,买回此书,果然不负众望,很精彩的一本闲情笔记。其中《闺情记乐》《闲情记趣》让我们看到沈复在清代的闲适生活,不禁令人神往。其妻子陈芸形象跃然纸上,她的温柔,她的聪慧,以及他们夫妇的夫唱妇随,即便在现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偶一对。其中有一则故事是陈芸女扮男装,和丈夫游玩寺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开明的夫君,对妻子认可,尊重,更加疼爱。《坎坷记愁》里笔调沧桑了许多,也让我们感慨良多。我认为前三则是比较精彩的。我买的是吉林文史出版社,马一夫译评的版本。每篇后都有译文,一记之后有点评。我比较喜欢点评,多点对沈复的了解。水墨画似的封面,很符合此书的内容。是此次购书比较满意的地方。


改版的《浮生六记》内容较完善,如果是作为阅读来看,还过得去。

至于注解翻译就忽略不看了,水平较差。

此外书的排版质量也不高,印刷的水平也不高。我的到货书,内页有折痕,污渍斑点,不知何故。

所以该书适合阅读了解,但不适合收藏。


初中语文教材有《浮生六记》节选,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很有兴趣。


每当我心灵为浮生所累的时候,总是静静地翻翻这本书。那种感觉唯美,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我可以没有这本书,但总是会想念这本书。文字的优美,历时三百年的静谥,是现世中的难得的心灵寄托。一生唯一人所爱,并爱一人。古典的美丽。我老公说,沈复一生没挣过钱,典型的败家子,玩物丧志,可能是不理解他吧。但理解他的唯芸娘,粗衣淡饭,饥中取乐,于世中得心心相印之人,不能说不幸福。芸娘说,假如能吃饱饭,穿暖衣,人生便没有遗憾了。他们真是难得的知己。很超脱。很羡慕如此的人生。


书本本生质量不错,印刷、纸张、排版、译文都很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价格太便宜了吧……
沈复是个不事生产不懂经济的不争气的东西,可是却让人讨厌不起来。他的文字感人至深,他可贵在敏感纤细,但这种敏感纤细注定不能经历风雨,大概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想起学生时代的课文,《项脊轩志》,有点类似。
潮湿的梅雨天,阅读此书,仿佛看见盛世繁花。读完此书,仿佛黄粱一梦。


喝杯清茶,读一节浮生,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很好看的一本书,以前在大学图书馆翻过英文版的,这次专门买了来看,文字优美,意境闲适,在闲淡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推荐大家看。


首先书本给与文言文的字体十分的宽大至于后面的译文自己也不多精致所以如果你希望,拿到一本古色古香的细致图书就让你失望了但是但是面对这样便宜的价钱在看看里面的内容,以及作者的评论你就会发现这书很好了因为书中所描写的清朝文人生活起居很详细~~很生动~~让人看过十分的享受同时对于希望了解那时古人的感情,习俗,趣事,以及散文的朋友就会更加喜欢了~!~~


真的是珍品哦虽然自己的文言文很差只能读译文但是确真实的感受作者的细腻感觉对陈芸又爱又怜当然也有他的可悲之处读上去真的很舒服很自然爱不释手啊


国文的经典,喜欢优美的文字带来的内心冲击


本书有作者身日常生活的记述和一些游记及作者的自身爱好的描述,娴静淡雅。看完很久了,很多次都想写点东西评论,可每次都是黯然停住,不是没东西写,而是...从来痴情最难描!整本书如流水般记录着作者的夫妻往事,充满了未亡人式的回忆,让人的情绪很容易沾染上作者的情绪,正如我标题所写:不能不看,但看了不要追忆,实在很伤。看了也就看了,且行且珍惜吧,不要陷入作者的情绪。还有,从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因为有些东西,不是可以用文字总结的,更多的是心去体会。幸福中的人看了,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幸的人看了,会安抚内心的不幸。这也许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东西。另外建议:如果可以,请买本书的单行本,值得收藏可品味。


沈复和芸之间没什么风花雪月,但他们的爱情令人感动,遭遇令人唏嘘不已。人生得一像芸那样的妻子和知己足矣


好书,沈复号称“文学爱好者”,读他的书很有感觉,尤其是他和芸娘之间的爱情,真是来生未卜此生休。


这本书以前影响很大,现在年轻人有些淡忘了。这本书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生活的真情趣。难到还不值得收藏吗?尤其是性情中人一定要收藏。


现代人的生活太快节奏啦!没有古人那种悠闲度日的情趣,虽然有沈复太闲散,但可以学习古人停下来享受当下的生活!还有陈芸那种女性的聪慧和懂得生活的情趣让我很佩服!本书古文部分浅显易懂,还会插一些笔者的点评,很精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了一堆书,这本最早看完。也许因为它最轻松,很有趣。作者沈复是个不事生产的纨绔,却也不失真性情。和清末的八旗子弟形象有点像。


国文精品,还行。


经典国文


内容是世俗生活的喜怒哀乐,文笔却轻灵脱俗我喜欢陈芸,性格可爱是真的,鲜活动人


有些人的就是很天性的活着,就像赤子一般,该书的作者算得上这样的人。一生坎坷,却有一份超然。第五部分写出使琉球岛国的情况我觉得很意思,算是一种很珍贵的历史史料了。第一部分写和他妻子的往事,让人羡慕不已。有这样一位浪漫有才情的妻子,的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内容就不用说了,很好,喜欢沈复的散文,书纸质等都一般,但绝对对得起价格,只要五块多。


很喜欢芸娘,至情至性的女子
遗憾于男子终是薄情,不能用一辈子的孤独来怀念一个女子
性情的读者,读到芸娘死去即可止了


于平淡处寻人生真趣


认识一个人,一种生活。


这本书本来内容就很不错,尤其是其中关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的部分.而且,书中的注释和评论很有层次,不错!物有所值!!


内容详实,连后续补充的两篇游记,也加进来了


古人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生活的快乐就在平平淡淡之中透着禅意雅致和美丽,即使是寻常小事亦看穿越千年的时光,读之还恍若今生今世。


闲来拾之,很不错。看看吧!


精美的文字,真挚的感情,非常感人


不愧是民国时期的名人,文笔就是好,叙事娓娓道来


内容大致看了,是原文和译文,注解没有达到我的期望,确实是一分钱一分货


原文甚美,遗憾是译文欠佳,措辞很古老河蟹。


本是随便买的,没想到歪打正着,很不错的一本书,写爱情很美,写生活很现实,写游历很上档次,总之不管写什么都很不错,让人长见识,深有感触。难得的一本好书!!!


买回来慢慢看,不错很合适态度也很好


古人的爱情比多数现代人还时尚感人,很感动。


很简单,很平易,生活。


很有情趣的生活


古人的小品文,别有一番风味的。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琐事,但感人、真实。比现在某些大家写的要有趣的多。


很传神的古代知识分子生活记录,以及中国人的日常情趣


情深意切,值得品味


适合精心深读的一本书,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喜欢


不错很细致很生动很自然我很喜欢


看后就觉得人生不过是在平凡中度过的每一瞬间


经典,不可不读。


看了很多次,都是在网上看的,因为喜欢,特买来读


刚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值得一读。


有种难言的欢喜,真的很喜欢读.特别是在心有闲情逸致时.


喜欢那种捧一本书,泣一盏茶的感觉~~


很好,很实惠,很喜欢这本书


小小的一本书,拿到手里却是爱不释手


非常满意的一本书


收到书很喜欢,不过就是里面的字体不太好有的黑 颜色深浅不一,不知道是不是印刷问题啊。纸张一般吧,但是这本书很喜欢。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 很淡雅的感觉 而书本身的风格也是很搭的 大有可看


终于到货了!
可惜还没来得及看。
书本就是那种小小的薄薄的,那类书都是那种版式。
纸张挺细化的。
喜欢这本书,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


很不错的一本书,物超所值


我还只看了一部分。个人觉得很不错。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会静下来。
古文很简单,只有很小的部分看不懂。注释很详细。如果可以有注音就更好了啊。
书的封面和纸张都很好,书的封面太漂亮了,我很怕脏了。哈哈哈,买吧,买吧。


印刷很精美,发货速度很快,喜欢。


帮同学买的。。同学觉得物有所值


还可以这个价格买来不错啦、。


很便宜,不错哦


还没看完,大略翻了一下,不错


书不错,配送稍慢


非常好就是没收到书哈哈


当当就是不错,很好的服务。赞一个!


很喜欢里面夫妻那一记,夫妻多年还能那样有情有趣,真的很难得


感觉不错,价格也便宜。


价廉物美的书,很好!


物流快,就是包转有点随意


帮朋友代买的,评价不错呢!


喜欢!!!孩子她爸爱看,哈哈!!


不一样的购书环节,不一样的体验


字体大,儿子很喜欢!是正版哦~


这价钱,对得起这本厚书,这个书社吉林文史?这一套书都很不错。很厚的啊没想到


经典书,买来收藏的,不知道是否为全本,还没来得及看呢~~


帮同学买的,听说还不错,就是字体偏大了。


颇有所悟


是真的超值了,内容自不必说,每篇后面的点评非常到位,很喜欢


一本好书,描写得很细腻,特别是写夫妻间的朝夕相处,很温馨浪漫!


可以看出浪荡才子的一生。


很喜欢的书,封面典雅大方


书体略有拗弯,书质不错,无忧所值


薄薄的一本,但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书很便宜,字也很大


国学经典,质量也不错,价格便宜!


内容 封面 很不错


犹如燥热夏日中的一眼清泉。


挺好的 还配了白话文翻译


朋友很喜欢看,偶尔翻翻都很有感触


宁静温馨又感人肺腑


浮生六记


书纸张挺好


很好很喜欢~


一本有性价比的书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林语堂
  
   我知道陈芸的时候是在一篇美食文章里,文章里面对她的描述寥寥数语,“喜食芥卤乳腐”、“又喜食虾卤瓜”,这两者气味皆不好闻,偏芸食之爱之。
  
   因为喜爱陈芸,所以去买了沈复的《浮生六记》。
  
   陈芸,字淑珍,沈复之妻。
  
   沈复,字三白,“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工诗画,善散文,后著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
  
   因为沈三白写了《浮生六记》,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世上有个最可爱的女人——陈芸;因为有了陈芸的存在,沈三白才决定写《浮生六记》。他们俩,是夫妻,是知己,既相敬如宾又把酒话人生。
  
   我是喜爱陈芸的,这种喜欢不是因了沈三白才喜爱她,而是因了喜爱她才喜欢沈三白。陈芸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她属于沈三白,却不依附于沈三白。
  
   陈芸,是如此颖慧,学语的时候仅听听就会背诵《琵笆行》;陈芸,又是如此坚强,四岁失去父亲,家徒四壁,母亲羸弱,弟弟幼小,那又如何,仅凭一双手,她就绣出弟弟的学费;陈芸,又是如此具有才情,自学成才,吟出“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
  
   这样的陈芸值得沈复的一见钟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两小无猜的时候情根已种,表亲的关系更让亲上加亲,幼时陈芸暗牵沈复的袖子,送他私藏的暖粥并小菜,这情就已经随着人间烟火的温度深埋心底。
  
   陈芸对沈复的喜欢看似浅到如鬓边的茉莉香风一吹就散,实则却如蒲柳韧如丝。因他出水痘,她就日日年年食素;因他不爱吃枣脯,她就藏粥相待;因他不喜腐乳难闻,她就自制“双鲜酱”;因他喜食蒜,即便自己不爱也要勉强食之。
  
   因为一个人能够忍受自己最讨厌的食物,这是陈芸表达喜欢的方式。而沈复表达的方式则是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图章,一人执朱文,一人执白文,如此,永世不分离。
  
   “布衣饭菜,可乐终身”这是陈芸平素的心愿,二十三年夫妻情,终是黄泉路上等一等。
  


  《浮生六记》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才读的,他说妍娘你那么喜欢执手白头的古典情爱,就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可是合上书页,却并没有期望中的细腻感动,心里反而满是对芸娘的哀怜与悲叹。
  
  陈芸作为女人,不论从外在内在、品行举止、身家教养上,都无可挑剔。她灼灼其华,又宜室宜家。既能与君共趣、赌书消得泼茶香,又能上侍父母、下宴宾客,家道中落时甚至能拔钗沽酒、做女红养家来供丈夫玩乐。
  
  然而最可悲,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好,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
  
  从嫁到沈家来,她便开始处处讨好,甚至与老早相识的丈夫都言词间毕恭毕敬。但时长日久,却也会撒娇乞巧,女扮男装随夫游乐,这才显出小女儿心性的可爱来。可知那举案齐眉的恭谦并不是她本性,只是唯恐对夫家伺候不周,而处处克己以礼。
  
  对公婆,她也是无限度地逆来顺受。受了冤枉不解释,以为孝顺就是委曲求全。然而换来了什么?最终还是被逐出家门,致使骨肉离散,流离失所。假若当初她将误会一一解释清楚,那么明事理的,自然不会再心生嫌隙,而不讲道理的,也依旧是早晚会找理由把她赶走。一样的结果,可那样好歹还明辨了是非对错。贤妇恶婆古来多,也从没见过哪个是家庭因为媳妇的隐忍而过上幸福生活的。
  
  对待感情呢?我不认为她懂得什么是男女之爱。芸娘自幼失怙,家门不幸,自然把沈复对她的珍重当作无上恩德。爱情是建立在两个人彼此的喜爱与渴望上,是想要为对方付出又想索取爱的心情。而在芸娘的世界里,无休止的付出是她的义务,而无限度的索取则是沈复的权利。因此她辛苦养家让他寻欢作乐,为他寻觅世间绝色女子,并且甘之如饴。这些行为,之所以在今天看来如此荒谬,是因为现代的我们已经学会了把女性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习惯于用爱情的标准去度量婚姻。而对陈芸来讲,所谓感情,就是你娶了我,我便用一生来报恩,无所谓你为我做什么。
  
  因此,芸娘的悲剧,几乎是一早就注定的。这与书中那些鬼鬼神神的征兆无关,只与她自己的价值观有关。
  
  我是个自私的人,将幸福感作为衡量人生唯一的尺度。而假如不能有自我,纵使有朱门大户、锦衣玉食、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又何谈幸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