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虚实掩映之间

张方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方  

页数:

223  

Tag标签:

无  

前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简介

张力,1961年生,籍贯河北。1978年考入大学,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文学史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文学说略》、《文论通说》等专著。译有《讲故事:对叙事虚构作品的理论分析》、《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等。

书籍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引 言 第一章 “虚实”和“有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之道和美的境域 第一节 老庄哲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第三节 佛教哲学第二章 “虚”“实”之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核 第一节 “充实之谓美”——先秦两汉朴素的“虚实”观 第二节 “课虚无以责有”——魏晋南北朝文论对“虚境”的开拓 第三节 “象外之象”——唐人对“虚境”的深化 第四节 “妙悟”与“入神”——宋人对“虚实”问题的变通 第五节 从“神韵”到“肌理”——明清文艺思想在“虚实”问题上的争论与调和 第六节 小结第三章 “化景物为情思”:诗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比兴”——“虚实”作为诗歌艺术手法 第二节 “情景”——“虚实”作为诗歌基本要素 第三节 “形神”——“虚实”作为诗歌审美特征 第四节 几个相关诗学观念的阐释 第五节 小结第四章 “传奇贵幻”:小说学与戏曲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唐以前“小说”观念中实录与虚构之辨 第二节 历史小说的“虚”与“实” 第三节 “虚实”与“真幻” 第四节 “传神写照”与“笔外神情” 第五节 从《红楼梦》评论看小说创作的“虚实”观念和方法 第六节 戏曲学批评的“虚实”观 第七节 小结第五章 “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学与书论的“虚实”观 第一节 从“气韵生动”到“虚实相生” 第二节 清代画学论“虚实” 第三节 相关的绘画美学观念 第四节 书法与“虚实” 第五节 小结第六章 综说:“虚实”之谓美 第一节 世界本体与“天人合一” 第二节 人生理想与艺术境界 第三节 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 第四节 审美趣味与批评话语

章节摘录

从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进程看,早期的美学观念大多是落在“实”处的,对审美及艺术创造的“虚”的特性的认识自当有限;尽管务“虚”是认识美和创造美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思想观念上由“虚”处去把握美和艺术的本性,还得假以时日,并需要哲学、政治及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去促成。这一特点,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为在先秦两汉,崇“实”的文艺观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常常把“虚”当作与正道相违的消极因素去否定和批判。当然,这时候人们观念里的“虚实”,跟后世文艺美学中的“虚实”观念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就语言作品而言,所谓“实”多指内容的真实或言之有物;而“虚”则多指内容的虚假或言过其实。这个意义上的“虚”与“实”,也被看做是“文”与“质”的关系。而就人心来说,“实”用来表示由道德修养而来的精神上的充实,“虚”则是精神的上的委靡和空虚了。这个意义上的“虚”与“实”,也被用来表明“美”与“丑”的区分。在先秦典籍中,两方面的例子都可以看到,而以后者更具有审美的内涵,其中有两个命题很值得注重,一是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一是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下》,是回答“何谓善?何谓信”的问题时说的,其言日:“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显然谈的是一个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所谓.“美”,与“善”略同,当然也未尝不包含审美的内涵,因为“美”与“善”原本就是相通的。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让别人觉得喜欢,便叫做“善”;善的品性确实存在于他本身,就叫做“信”;充满他本身就叫做“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做“大”;既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能融化贯通,便叫做“圣”;圣德到了神妙不可知的境地。


编辑推荐

《虚实掩映之间》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虚实掩映之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