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考古不是挖宝

高蒙河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高蒙河  

页数:

20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世上有一种发现,叫做考古发现。发现,是考古这一行与生俱来的学术特性;关注,也成了考古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社会特点。近年来,媒体相继发自北京老山汉墓、杭州雷峰塔地宫、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上海广富林工地、四川广汉三星堆、山西汾阳宋金墓、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实况报道,更触发了公众对考古发现的直接热情。从一个曾经被普遍认为的冷门学科,到如今可用人气十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考古发现的魅力可见一斑,可谓大矣。考古发现的确很迷人,很有趣,从平民百姓到领袖人物,不论男女老少,不管白领蓝领,对它不感兴趣者,恐怕不多。先说领袖人物。2008年5月,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前往祝贺。其间,他还专门来到该校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建设和考古学研究情况。胡锦涛对几位正在修复文物的老师和学生说:“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物考古工作是发掘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潜心钻研,刻苦治学,努力取得一流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容概要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本书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语言通俗易懂,观点发人深省,内容精彩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

高蒙河,男人,中年人,蒙古族人。生为东北吉林人,现为复旦教书人。主要著作有《郑和史迹文物选》、《灯烛》、《铜器与中国文化》、《三峡考古记》、《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书籍目录

前言 考古迷人考古发现中国 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 挖出来的中国 2006殷墟年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推土机在前考古学在后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 我们有多少文物家底 世界的庞培 中国的喇家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秦陵乾陵挖与不挖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兵马俑的“发现权”上海不是无古可考的地方 考古一侧有个上海 盛极而衰的江南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考古遗憾一箩筐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 考古失误种种 考古不是挖宝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给“国宝级”文物一个说法 司母戊鼎的新重量 鼎是中国符号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胡子考古惹了谁 司马迁的误识后记 考古不是挖宝附录一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附录二 2000-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附录三 中国境内的世界物质遗产附录四 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章节摘录

插图:考古发现中国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世界十大发现中国仅占一席1973年7月,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南书房接见了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谈话中,作陪的周恩来总理请杨振宁博士想个好办法,激励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杨振宁博士便推荐了一本美国综合性科学月刊《科学美国人》,建议将其译成中文。杨振宁博士当年介绍的这个杂志,据说早到爱迪生,近到比尔·盖茨都喜欢翻阅。迄今已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至少一百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上面发表了大约两百篇文章。这本杂志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科学主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密切关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份已创刊一百五十多年,月发行量逾百万,拥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的杂志,在20世纪末又组织专家,权威性地评选了20世纪全世界十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入选的名单结果如下:1.死海古卷:1947年起发现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旧约全书》的最早抄本。2.图坦卡蒙法老墓:1922年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唯一未遭盗掘的年轻法老王陵。3.最早的美洲人类:1908年起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1万年前人类已到达美洲的证据。4.乌尔遗址:1922年起在伊拉克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距今5500年。5.地中海沉船:土耳其南部水下发现公元前14世纪装载大量货物的不明国籍沉船。6.阿尔卑斯山冰人:1991年在意大利和比利时国境线发现公元前3300年的冰冻人。7.解读玛雅象形文字:记录公元200-1500年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有80%释读成功。8.利基家族在非洲寻找人类起源:该家族用了一个世纪在非洲找到了人类起源的证据。9.拉斯科史前壁画:1940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省拉斯科洞穴发现了1.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雕塑。10.秦始皇兵马俑:1974-午在中国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们没找到直接的资料,难以了解《科学美国人》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就先凭直觉吧。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份遗憾色彩颇浓的名单。这组令人感慨的评选结果,把考古精华浓缩得有点叫人窒息。在考古学诞生以来的近二百年里,堪称伟大的考古发现难以数计,即便是起步不早的中国考古,也有了将近百年的发现历程,这一切岂能是这组区区十个数字所能概括和凝练的么?如果我们照此推想下去,搞个“十进五”、“五进三”甚至“三进一”之类的评选,那么谁能胜出?哪个该淘汰?评选总是伴随着欢喜和悲伤,荣誉和失落。这讲十的名单,其实并无输家,更无胜者。更何况考古是发现出来的,岂是评选出来的?这是后话。而在英国考古学家巴恩博士的《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一书中所罗列的远东地区著名的考古发现有:北京人与爪哇人;中国和印度的岩画;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布满东方壁画的墓穴;安阳;远东青铜器;东方皇陵兵马俑;远东的雕像。在这份名单里,与中国有关的考古发现在总数上有所上升,看上去养眼多了——因为一串总比一个好。可仔细揣摩过后,发现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在巴恩所列举的全世界100个考古发现里,中国的考古发现所占比例还不到1/10,何况有些发现还是和别的国家“捆绑式”出现的。这给人的感觉,如果用近几年已经被年轻人用滥了的字眼儿来形容,就是“郁闷”二字,而且郁闷得很。所以,数字这东西,感性了不行,理性了也不好,但这不是数字的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100项世界考古大发现中,欧洲有41项,占了近一半;亚洲有20项,非洲有15项,澳洲有5项,美洲有19项。由此看来,世界考古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欧洲,这是既正常又不太正常的事情。所谓正常,是因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在欧洲,在那里已经有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欧洲一直是考古活动开展得最集中的地区,发现的数量自然不会少。说不太正常,一是由于考古学传到其他各大洲的时间都相对较晚,也就百八十年多一点的历史,发现的数量自然要少,像中国有考古活动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在亚洲,日本比我们开放得早,1877年就发掘了东京郊区的新石器时代绳纹文化的大森贝冢遗址,而我们到1921年才有被正式承认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考古发掘,晚了近五十年。二是从各大洲历史文化发展看,欧洲并非古老文明诞生发展的唯一区域。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不过是两三千年前发达过一阵子,后又偃旗息鼓了。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欧洲都沾不上边。当然,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学者也许会说,欧洲遗传下来了最重要的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遗产,崇尚的是“为求知而求知”的求真传统,而不是我们那种注重“运用”的智慧和“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之类。话又说回来,这是涉及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的另外一个话题了,在此不予讨论。所以,中国在20世纪100次世界考古大发现中,连10次都没轮上,虽是实情,却是不太公正的。好在这只是上个世纪的状况而已,如果21世纪末再评选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即便是保守的估计,中国起码会占到1/4或1/5。首先,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人文历史方面拥有无比丰富的资源,何况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具有5000年连续不断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次,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正处于腾飞阶段,配合基本建设的大规模考古活动正在或已经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例如,众所周知的三峡考古和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考古,集中了几乎全国的考古大军,其发掘点之多,发掘面积之大,出土成果之丰富,堪称旷古未有。所以,面对西方评选标准的不足,我们尽可以感性地放达一下,并借用当年闻一多先生《一句话》的诗来表达:“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因此,到21世纪末的时候,无论世界上哪个组织再评选世界考古大发现,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价值;不管哪种主流文化意识和何种传统力量当道,也都不会再忽视中国考古的成就了。那种20世纪末中国在世界考古中所占数字比例的窘况,以及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郁闷,肯定不会再在我们的子孙身上发生。那时,人们对考古的热爱和关注一定比我们现在高涨,会有更多的地下宝藏为人所道,他们感到由衷自豪的一定是:那些数量众多、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大发现,不仅是中国考古黄金时代浓缩出的精华,还是中国考古理应为世界考古所作的巨大贡献。挖出来的中国数字这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只有枯燥的统计学价值,它是质量的刻度计,是收获的测量仪,是考古进程的计时器。这就让人对数字有了好感,就叫我们对考古数据不再兴味索然,就使我们有底气称道中国自己的考古评比——没洋人来矫情,没外国来掺和,实打实是由中国人自己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中国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有两类,一类是1991年开始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还有一类是20世纪里的100项考古大发现。正像评审者说的那样:“100项考古发现虽然仅是中国20世纪考古发现的一部分,但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年考古的概况,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将1990年以前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都囊括其中,弥补了从1900年起每年评选十大考古发现的不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考古的全貌。友情提醒的是,本书列出的100项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清单,建议你最好不要一掠而过,也不要对角线式地阅读,那样做,信息溜掉太快。因为这些发现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如果不在你的家乡,可能就是你的籍贯地;如果不是你的籍贯地,可能就在你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省区。这些考古大发现的发现者中,兴许就有你的亲戚、家人、长辈或后辈,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或老乡的老乡。你和他们不但相识,还可能相知,更可能相爱相亲,一个锅里搅过马勺。即使你与他们素昧平生,隔行隔山,也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还可能坐同一趟火车与他们侃过,你甚至还可能冒雨去听过他们的讲座,讲我们的祖先,讲我们的民族,讲我们血脉相通,谱系相连,讲我们基因中都有遗传自中华远祖的精气神儿,讲我们各有源流但又多元一体。这些考古大发现,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但印象性的关键词是:时间、地点、史前至明代、墓葬、遗址、发现、调查、发掘。没有渲染或煽情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只有实实在在的名词和动词。学术不打折,科学无诳语,考古就是这样向我们展现她的面容、身段和心怀,很炫,很阳光。专家常讲,这些年的中国真是进入了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平均每年有500个考古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可以开挖。这就是说,中国每年有500个考古队在野外工作,有500个地点在动土,有500个考古发现面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考古发现怎么也不夸张,说中国的考古发现也许能忙坏统计人员也不是扯淡,说中国的考古发现远不是几台电脑的内存可以容纳更不是妄语,说中国的考古库房一直需要加速增建,指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情。中国人有比其他国家的人能在第一时间和第一地点感受这些伟大的发现,其条件是得天独厚。

后记

2007年是我入考古之门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自己专业生涯的“而立之年”,不出专业书,却写大众书,我觉得挺值当。因为我一直认为,虽然考古现在还是冷门学科,从业者不多,尚不是大众之学,但也绝不是小众之学。考古学家习惯了在象牙塔里作道场,可考古之花,墙外也香。曾经挺诚心地把写成的草稿捧给几位业内的朋友看,他们多是翻了翻就撩在一边,说这是给初中生看的。听后,我第一个感觉挺欣慰,因为不论你是高端人物,还是草根百姓,只要一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顶多也就是初中水平,说明这书找准了定位。同时,我听后的第二个感觉是有点伤感,因为我知道业内的朋友们无暇顾及此道,给足我面子的潜台词里包含着不务正业的嗔怪。这应了我写本书之前的两个忧虑:一是我能不能写出新意,二是我在圈内的名声会不会糟糕起来。其实名声不太重要,因为我本来也没什么名,最多是背上骂名,在圈里混不下去。可是能不能写出新意我却很在意,如果圈内人不喜欢,圈外人看着没劲,那就白忙乎了。欣慰的是,几个圈外的朋友口碑不错,还说和常见的写考古发现的书不太一样。上海大学的老友张雨声甚至说他是连夜一口气读完的,并建议我如何改进。他从事图书情报学,能掺和进来谈考古,说明他看懂了。后来我还给我的朋友和学生们传阅,梁睿红、王太一、刘晓婧及冯小妮等还提了修订意见。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考古学一直在寻找谜底,却不断遭遇新的谜面。考古学家挖出的永远是谜面比谜底多,而且绝大部分还是早已发生了自然或人为变化的支离破碎的谜面。这就是考古的宿命。  ——《考古学家是不幸的侦探》最叫诗人杜牧郁闷的可能有两件事,一个是他倾心杜撰的《阿房宫赋》被考古发现所颊覆;另一个是他描绘阿房宫的瑰丽词汇“勾心斗角”,被辗转流传为一个贬义成语,更不提气的是又被演绎成“明争暗斗”!  ——《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


编辑推荐

《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考古不是挖宝 PDF格式下载



考古真的不是挖宝


考古,是专业人员的发掘、整理、研究,但其目和意义所在,是让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我们的祖先,认识祖先生活的那个时代,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多有益、有价值的信息、观念。“我们”,既包括专业的研究者,也包括文史的爱好者,更应是当今社会中的所有人。因为,所有的“我们”,有权利知道的更多,有权利正确地认识更多正确的东西。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尝试。这是一为专业考古学者,以散论的形式,将考古中的点滴、将大家关注的问题,娓娓道来。
不是考古报告中“枯燥”的记录,也不是行家关注具有多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点考古的事儿。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考古研究上的,但又不是说教,只是希望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一些信息、常识、知识。
而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只有待到公众的普遍知识基础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时,“普及”也会随着进一步前进。


看完最后一页,感觉意尤未尽,感谢高先生!一个“复旦教书人”竟放下架子执教“初中生”,让神秘的考古更加迷人。


“三星堆的谜题提醒着我们,历史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或许这才是历史的真实”——考古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很有用有一本考古方面的书,通俗易懂。说了很多中国考古方方面面的故事。


本身就是考古专业的,老师无意中提到这本书就买回来了。书很浅显,适合送人作为了解考古的入门读物。


一个学长推荐的书,里面的内容相当不错,考古的入门书


我对考古一窍不通,女儿喜欢考古,这本书可帮了大忙了。


很有趣的内容,随手一翻就是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犹豫很久买了这本书,其实很久以前在书店翻过,没很仔细看,这次买来看看觉得写的很不错


作者很能侃!有趣,易读,绝对一本好书!


还不错,尽管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人


读起来比较轻松,介绍了中国考古发现的一些故事,让读者了解到考古不仅仅是现场的挖掘这么简单


考古自古以来就意味着破坏,学问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东西大多也留不下去~


以前看过很多的考古类图书,这一本深入浅出的解答了很多非考古专业人士的疑问,也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不错!


书的内容很好,通俗易懂!书的纸张不是很好,有些粗糙,而且书很轻。


未看完。感觉挑毛病较多,愤青气味十足。作者似非专业人士,看资料在写,令人信服之处不多,多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花腔而已。


内容丰富,但有点乱,不够深入.


一般,中规中矩的一本书


开封了,和想象中的有点偏差。而且书还脏了。


必须承认,考古书不好写。因为要讲清楚就不能不罗嗦一堆历史背景和变故,一不小心就变得冗长沉闷起来。本书算是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好包装好选择好名字...只可惜内容有些差强人意,用老婆的家乡话说就是麻麻的,马马虎虎一般般吧。但是依然希望作者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一些给普通人看的考古书。不过在选材上能更精挑细选一下,在内容上写的生动一些。


陈述平淡,内容简单,你知道的书中都有,你不知道的书中也没有.就那几次考古大事,书中反反复复说几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