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明理学·北宋篇

蔡仁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蔡仁厚  

页数:

35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儒家思想有两个最光辉的时代,一是周秦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亦即孔、孟、苟与《中庸》、《易传》的时代。一是宋明时期(公元11世纪至17世纪),亦即周、张、二程、胡五峰、朱子、陆象山、王阳明、刘蕺山诸贤的时代。宋明儒者之学,是上承孔孟的成德之教:孔子“践仁以知天”、孟子“尽心知性以知天”的天人合德之教,而更臻于精微彻尽的一步大开发,可以视为儒家内圣成德之学充其极的发展,亦足以代表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究极完成。宋明儒者的学术,大致可分为北宋、南宋与明代三个阶段。北宋诸儒,上承儒家经典本有之义,以开展他们的义理思想,其步步开展的理路,是由《中庸》、《易传》之讲天道诚体,回归于《论语》、《孟子》之讲仁与心性,最后才落于《大学》以讲格物穷理。至宋室南渡,儒学开为三系:程明道开胡五峰之湖湘学统,程伊川开朱子之学,陆象山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湖湘之学受朱子贬压,一传而衰,故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而元明之时,朱学且进居正统之位。及明中叶,王阳明出而唱心学,创立致良知教,王学遂遍天下。至明末刘蕺山,则又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义,宋明六百年之学术,亦到此结穴,而完成了发展之使命。

内容概要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宋明理学》北宋篇是台湾儒学大师蔡仁厚教授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研究的一个成果。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光辉的时代之一,这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家们上承孔孟德成德之教,并致力于儒家内圣成德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代表了儒家“道德的形上学”的研究完成。全书共18章,以人物为主题,阐述了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四人的学术思想。他们主张“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书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方法和立场,请读者自行鉴别。

作者简介

蔡仁厚:江西雩都人,1930年生。先后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墨家哲学》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绪论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第一章 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 第一节 濂溪开理学之善端  一、生平与风格  二、默契道妙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 第二节 诚体与乾道  一、《中庸》之诚  二、诚体即乾元  三、诚体至善  四、易乃性命之源  五、诚为圣人之本 第三节 诚体与寂感  一、静无而动有  二、诚、几、德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 第四节 诚体之神与太极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二、五行、阴阳、太极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 第五节 理性命相贯通  一、诚体即是理  二、论“性”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第二章 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 第一节 圣道与师道 第二节 作圣工夫  一、“思”乃心之用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 第三节 希贤希圣希天第三章 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关于图与图说  二、图说原文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之实义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 第三节 “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 第四节 《太极图说》全文述解第四章 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 第一节 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  一、传略 ……第五章 张横渠(二):《王蒙》之天道论第六章 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第七章 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第八章 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第九章 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第十章 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第十一章 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第十二章 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第十三章 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第十四章 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第十五章 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第十六章 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第十七章 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第十八章 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

章节摘录

综性体之全而谓之理,亦可以由“超越的所以然”而表示。譬如(1)“对人”而言,这个性体即是吾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的所以然”(或日超越的理、超越的根据)。(2)“总对天地万物”而言,这个性体即是天地之化的“超越的所以然”(理、极至之理、生化之理)。由这个“超越的所以然”之形式的陈述,可以知道它所实指的形式意义的理,是“存在之理”(存在原则、存在的存在性)。但此存在之理的“实义”,并非只是一“超越的所以然”所能尽,而必须有进一步的具体之体悟与具体之规定。一、依先秦儒家以及濂溪、横渠之体悟与规定,这个“超越的所以然”,既是“存在之理”,同时亦是能创生、能起用(神用、妙用)的“生化之理”。此是心性合一者,是具备五义者,是即活动即存有者,是超越的动态的所以然者。这不能讲成“只是理”。二、依朱子之体悟与规定,则只是理,而不是心性合一者;是只具备性体、性理、性分之三义,而不具备性能义、性觉义者;是只存有,而不活动者;是超越的静态的所以然,不动不静、无所谓动静,而不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动态的所以然。因而亦可知:(1)其为存在之理只是静态的存在之理,而并非同时即是生化之理。(2)纵然就气化之实而说它是生化之理,亦只是静态地成其为生化之理,只是气依理而生化,而不是“理妙运气”之生化,所以仍然不是能创生、能起神用妙用的生化之理。——就性之五义中的“性理义”而说之理,是就普遍法则而言,这只是性体之一义或一面。克就此一义或一面而言,此理虽可以讲成“只是理”,但却不能笼罩地说:性只是理。因为五义中任何一义皆通其余四义,而性之为理自然亦通性体、性能、性分、性觉而为理,这仍然不表示:性“只是理”。据上所解析,可知无论综性体之全而说“性即理”,或就性之五义中的第三义而说“性即理”,皆不表示“性只是理”(静态的但理)。在朱子,似乎未曾觉察到这两层分言的理之不同,而只将“所以然”所表示的理,等同于普遍法则之理;因而太极、性体只成为一个只是普遍法则的只是理,只是一个存在的静态之存在性。


编辑推荐

《宋明理学.北宋篇》: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明理学·北宋篇 PDF格式下载



蔡仁厚氏之《宋明理学北宋篇》,可目为其师牟宗三之《心体与性体》上卷之缩写。
有弟若此,师复何求。


这本书不错,有学术研究价值


绵延千载,融入无数先贤生命的学问!讲的是中华文化的正道!此书不可不读!而且此书装帧不错。拿在手里,很有感觉。


作者写的还不错,中哲不偏不倚也算是难得吧


了解儒家的详细资料,理学的巅峰!


书的质量还挺好的,字体适中,行距也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