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5招讓你百病不侵

吉恩.史東(Gene Stone) 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

吉恩.史東(Gene Stone) 著  

页数:

320  

前言

  前言「健康秘訣百百種」  在眾多的健康秘訣當中,到底哪些有道理?哪些則為無稽之談?哪種人受益最大?如何才能確定自己會活得又健康又長壽?如何才能不必拖著病體上班?到底怎樣才能完全不生病呢?  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究竟別人是如何維持健康,自己又能如何不生病,對大家都有好處。  我當然認為自己還可以更健康。過去二十年來,我以記者和代筆的身份,寫了許多健康方面的書。我認為負責寫作的人需要身體力行以示負責,因此我幾乎實驗了自己筆下的每一種秘訣、方法和補藥(唯一的例外是電療。接受訪問的醫生願意讓我免費體驗,但我謝絕了)。  秉持著身體力行的理念,我做過的檢驗可能多過於任何其他相對健康的人。我做過身體掃瞄、ECG/EKG心電圖、雙能X光(DEXA)骨質密度攝影、雙能X光體內成分分析、IgG食物抗體檢測,也做過2D和都卜勒心臟超音波。我曾抽血檢驗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纖維蛋白原、胰島素濃度、A型脂蛋白檢測與血糖篩檢。另外也接受過尿液和血清氨基酸營養成分檢驗及無數次脂質檢驗。我甚至太常測膽固醇濃度,以至於我的膽固醇濃度表看起來就像道瓊商業指數表。我做過各種可能的過敏原檢測,結果發現我對貓、花粉和黴菌輕微過敏。我的肌肉被研究過,器官被檢查過,頭上也曾戴著一種奇怪的腦波檢測裝置(我的大腦並未發射阿法波,反而連上當地一家廣播電台)。  我體驗過無數次SPA療程,從印度希羅達拉按摩療程(Bindi Shirodhara)到阿育吠陀(Ayurvedic)草藥回春療程,也接受過數十次所謂的新世紀療法,包括蠟燭療法、重生呼吸法、水晶療法、前世回溯,以及極向整合療法。我曾找風水專家重新擺設家具,讓屋裡的氣流動得更順暢,也曾讓專治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專家在家裡安裝照明裝置,以提振心情。我做過針灸,也接受過生理回饋治療、失眠治療、生物能量治療、亞歷山大技巧法(譯註:一種透過學習調適身體姿態及肌肉,以改善健康與行為的方法)、羅夫按摩法(Rolfing)、靈氣療法,以及指壓按摩。  我是個聽話的人,幾乎每一種專家推薦的方法都嘗試過,從一九八○年代的心肺與肌力訓練運動,到二十一世紀的間歇訓練運動。睡眠實驗室的醫生曾將電極固定在我的頭皮上,意識實驗室的專家也檢測過我的大腦內部。我試過佛洛伊德療法、容格療法、原始治療法、認知治療法,以及EMDR眼動治療法。我還曾找通靈者聊過我的健康狀況,也曾和寵物通靈師討論我家寵物的身心狀況(其中一位委婉地說,我家的貓之所以晚上喵喵叫個不停,是想要警告我們公寓的樓梯很危險)。  儘管什麼都嘗試過了,我還是一年至少生病兩次。有一陣子,每到冬天,我的喉嚨就會發炎疼痛,再轉為感冒,然後久病不癒。到了春夏之際或秋初,我又會得到另一種不同的感冒,一開始是輕微喉嚨發癢,接著病徵轉移到胸口,最後停在鼻子上,就像一個懶洋洋不肯離開沙發的客人,一待就是好幾天。  最近我才突然驚覺,我根本就搞錯方向了。我不該完全依賴專家,反而要請教那些不靠醫療專家,或任何類型的專家,就有辦法維持健康的人,而且在我的生活周遭就有不少這樣的人。每當我接二連三感冒,甚至全身上下遭受某種病毒、細菌,或許是某種來自外星球的不知名生物體蹂躪而痛苦地扭曲、翻滾、打噴嚏時,他們卻快樂自在地活著,彷彿籠罩在某種私人秘訣的保護下。  不過,不見得所有的秘訣都值得採信。如前所述,有些觀念錯得離譜,有些則是莫名其妙。這本書中所有秘訣的共通點就是:提倡這些秘訣的人似乎都很健康,甚至比貫徹某些科學方法的成效更好。儘管好幾世紀以來,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進步拯救了更多人命,但專業人士卻仍舊無法告訴我們該如何保持健康。感冒還是和千萬年前一樣普遍,其他疾病也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既然如此,為何不從那些很少感冒的人身上,尋找解決之道呢?  於是過去這幾年來,我的任務就是找到不生病的人,挖掘他們不生病的原因,然後看看這些人的秘訣是否對其他人也一樣有效。通常這些「從不生病」的人偶爾也會輕微感冒,或這裡疼那裡痛,但他們不會得到經常出現在許多人身上的重感冒、流行性感冒、發燒,也幾乎不生重病。即使他們可能遺傳到某種疾病,然後在某個時間點發作,他們卻能夠積極地擊退病魔,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可能身染重病,卻能運用自己的健康秘訣來完全恢復健康。整體而言,他們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  為了找到這些「從不生病」人,我找朋友討論、刊登廣告、利用網路搜尋、聯絡曾合作寫書的人、以前的同學,也和健康照顧專家、記者及編輯聊天。我很幸運,因為長時間從事健康方面寫作的關係,我能找到許多人。  書裡提到的有些人是我認識多年的老友:蘇珊?雷諾(Susan Rennau)和我念同一所高中,還有我六年級的老師(呃,六年級以後我就再也沒見過她了)。代筆工作也讓我遇到很多人,包括瑞朋?耶瑟斯庭(Rip Esselstyn)、蓋兒?伊凡斯(Gail Evans),以及羅伯特?福爾佛特(Robert Fulford)。整個過程中我訪問了不下百人,每一位都提供了不同、有些甚至很奇怪的健康秘訣,本書收錄的秘訣都很有意思,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具備最可靠的科學基礎。宣傳這些秘訣的人都不是盲從之輩,而且他們也很詳盡地說明了秘訣的內容。  其他未選進本書裡的秘訣包括:沖馬桶前要先蓋上馬桶蓋(雖然有些證據確實支持這個作法);服用各種不同的維生素和營養補充品(有些人甚至一天吞二十幾顆);食用某些特定食物(包括柳橙、蘋果、石榴,或較不常見的食物,如海豆、蕨菜、朝鮮薊和龍眼);只吃生食(或甚至只生食蔬果);每個房間都擺加濕器;定期更換浴簾;待在絕緣箱(isolation tank)裡冥想;接種流感疫苗;以及經常幫貓、狗洗澡。以上這些可能也都是維持健康的秘訣,但趣味性、可複製性或可經證實性,都比不上本書所選的二十五個。  接下來的內容,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二十五則健康秘訣。至於哪一則最可行,最後的決定權就操在身為讀者的你手上了。  後記「找到適合你的健康秘訣」  在蒐集寫這本書的材料到這本書出版的這段期間,我的健康毫無疑問地改善了。我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快感冒了,但僅止於此。我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咽喉疼痛難忍,鼻子紅腫,鼻水流個不停。原因可能也跟我的新信念系統有關:我真的相信我選擇的那些秘訣對我有用。  而這也是這些秘訣的共通之處。洗冷水澡、喝熱湯、吃辣椒,都可能有人做,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分享自己健康秘訣的人都堅信這就是讓他保持健康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這本書裡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同意一個理論,也就是蓋兒?依凡斯對健康的正面思考。  研究也顯示,許多時候病人對治療疾病的方法愈有信心,這份療法就愈可能有效。但科學家不僅無法瞭解箇中道理,也無法說明為什麼對有些人有用,有些人就沒用。有些研究顯示,病人愈相信醫師瞭解他和瞭解病情的能力,治療就愈可能有效,原因何在?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又為什麼這個現象不適用於每個人呢?同樣的,答案是:沒有人知道。  除了信念之外,這本書提到的每個人還有另一個共通點,就是貫徹到底。他們並不是偶爾洗個冷水澡,或偶爾服用益生菌,或偶而出去跑一跑那種人。他們的健康秘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這也是任何秘訣的秘訣:貫徹執行。信念是潛在的態度,但如果不付諸執行,就什麼事也成不了。如果你決定執行其中一種秘訣,就要認真地看待這項決定,別只是偶爾試試,或記得才做,或只有生病時才做。無論決定要實行哪一項秘訣,現在就開始做,而且愈常做愈好。  要做到貫徹執行,也表示要選擇適合你和你的生活方式的秘訣。如果你喜歡和別人一起運動卻討厭健身房,可嘗試做瑜珈;如果你比較喜歡獨自健身,跑步或許就很適合;如果你沒時間或就是不喜歡健身,那麼跟飲食有關的秘訣或許你的胃會比較容易接受。  一旦嘗試其中一項秘訣,就要堅持下去,至少要堅持到能確定這項秘訣適不適合自己。我很快就知道無論洗冷水澡對健康多有益處,都永遠不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吃植物性飲食花了我一些時間適應,一開始需要勉強自己,現在卻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而且我幾乎從未破戒。在我早上喝的飲料添加啤酒酵母更是簡單,只要到健康食品店買一罐,把它擺在製作飲料的其他材料旁邊就好。  挑一項適合你和你的生活方式的秘訣;選一樣符合你體能狀況的秘訣;做一種朋友和家人都會支持的秘訣。如果試了其中一種卻無效,也別沮喪,再換另一種試試。  好的健康狀況來自於好的健康習慣,無論你選擇哪一項秘訣,都要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内容概要

  史上第一本超有趣又實用的保健書!  你會挖鼻孔嗎?挖鼻孔究竟會不會讓人生病呢?  答案是也許會。  「感冒病毒通常是經由黏膜組織進入人體。」  但也可能讓你更健康,如果你敢吃……  「挖鼻孔能幫助清除無法用衛生紙擤出的有害粒子,甚至有醫生認為吃鼻屎是個不錯的主意,  能讓免疫系統接觸到它必須認識的入侵者,藉此增強免疫功能。」  本書揭露了25招健康秘訣的科學根據,讓你知道為何有效,又能如何運用,成為下一位百病不侵的人。  你是否每到季節替換就一定會感冒?  很疑惑身邊怎麼有人幾乎從不生病?  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更健康,卻不知道該選哪一種養生法?  中醫還是西醫好?吃素或是多喝雞湯?慢跑和瑜珈真的有效嗎?  沒有人喜歡生病,也都希望遠離疾病。然而,從流行感冒到各種癌症,現代人所要對抗的疾病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嚴重。各門各派的養生秘方,都宣揚如何讓人不生病,究竟要如何選擇取捨才好?本書作者吉恩.史東也跟我們有著相同的希望和疑惑,身為資深健康線記者的他,因而花了好幾年徹底探究各種養生術,並且訪問了許多「從不生病」的人,忠實記錄每一位見證者從不生病的秘訣;當然,吉恩也沒忘了蒐集、查證科學數據,以提供最豐富可靠的全面性資訊給讀者。  《25招讓你百病不侵》提供了來自全世界各地25個「從不生病」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他們從不生病。可能是一年四季每天早上起床先洗冷水澡;或是食物掉到地上仍照吃不誤,而且還不常洗澡?每天都要認識新朋友來維持健康;也有人是靠控制卡路里、練瑜珈、喝雞湯、吃啤酒酵母或大蒜等。每個秘訣除了有真人實證的故事範例,也會穿插介紹這項健康祕訣的運用歷史或原理,並附有專家附上專家科學角度的正反分析意見,最後再與讀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執行。25個健康秘訣,就等你親自來判斷自己適合哪一個!

作者简介

  吉恩?史東  吉恩?史東(Gene Stone)  作家、記者,也擔任過和平工作團志工。寫這本探討健康的書的過程中,他接受過數十種治療方法,包括催眠法和生理回饋法,也體驗過阿育吠陀草藥回春療程。他最新的作品,是與瑞朋?耶瑟斯庭合著的《紐約時報》暢銷書《二號消防車飲食》。他的文章與專欄出現在《紐約時報》、《君子》雜誌(Esquire)、《時尚》雜誌(Vogue)、《她》雜誌(Elle)、GQ雜誌與《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他現居紐約市,是一位純素食主義者(秘訣十七)。  譯者  張琇雲,台灣大學外文系、所畢業。譯作包括《追逐日光》、《怪才的荒誕與憂傷》、《慧眼視心靈》等。張琇雲  Gene Stone

书籍目录

前言 健康秘訣百百種1. 藍區2. 啤酒酵母3. 低卡飲食4. 雞湯5. 冷水澡6. 排毒7. 吃土8. 朋友9. 大蒜10. 遠離病菌11. 優良基因12. 草藥13. 雙氧水14. 舉重15. 午睡16. 酸鹼平衡17. 吃素18. 正面思考19. 益生菌20. 跑步21. 宗教信仰22. 沒有壓力23. 伸展操24. 維他命C25. 瑜珈後記 找到適合你的健康秘訣

章节摘录

  內文摘錄2(摘自秘訣2「啤酒酵母」)  酵母菌是一群單細胞菌類,能將糖分解成酒精,並且釋放出二氧化碳。千萬年來人類一直都知道酵母菌的存在,雖然並非每一種酵母菌都有好處,有些甚至會讓人發炎,但自從人類有歷史紀錄以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稱「啤酒酵母」,就一直被用來釀酒和發酵麵包。  最早的啤酒釀造紀錄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古蘇美文化。當時的蘇美人已有初步概念,知道如何讓啤酒酵母菌遊走於一批批啤酒之間。釀酒知識後來傳到埃及,最後傳到歐洲,釀酒過程也變得愈來愈複雜。不過,當時的人對發酵的知識仍然有限,沒有人知道酵母菌是活的有機物。至於究竟是什麼讓水果和穀類變成酒,各方說法不一。比如說,酵母菌的古挪威語「kveik」源自於「燃燒」一詞,反映出當時的人認為,酵母菌能點燃某種化學「火」來釀酒。  直到十九世紀,巴斯德研究了酒的特性之後,世人才終於對酵母菌有了正確的認識。一八五七年,巴斯德公布一份題目為「乳酸發酵紀錄」的報告(Notes on So-called Lactic Fermentation),內容提到酵母菌是一種新的有機體,並且確認發酵是一種「將糖轉化為酒精」的生物過程。  雖然酵母菌的發酵和釀酒功能比它的營養成分更受人重視,但人們仍隱約察覺到酵母菌對健康的益處。早在中世紀時,嬰幼兒就經常被餵食啤酒泡沫裡的酵母渣,作為一種強身保健的方式。一九五○年代,這些常見的作法獲得科學驗證支持,營養學家戴維斯也不厭其煩地一再宣傳啤酒酵母的優點:「酵母菌幾乎不含脂肪、澱粉或糖,它的優良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滿足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強活力,以及達到有效減重。」  酵母菌細胞的複製,通常是透過一種叫做「出芽生殖」(budding)的無性生殖。在這個過程中,母細胞分裂製造子細胞,藉由這種方式,酵母菌細胞能在生命週期間產生數百萬個子細胞,複製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與維生素,但這些能量和維生素並無法在培養酵母菌的單醣中取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酵母菌細胞便製造他們自己的維生素B群、蛋白質和微量礦物質,而這些營養素都有益人體健康。  在這些營養素當中,最重要的是水溶性維生素B群,包括硫胺素、核黃素、菸鹼酸、維生素B6、泛酸、葉酸,以及維生素H。只要一大匙優良品牌的啤酒酵母,幾乎就能滿足以上多數營養成分的每日建議攝取量。若少了這些維生素,人體將無法代謝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生長所需的蛋白質。這些維生素也是維持毛髮、皮膚、神經系統、血液細胞、荷爾蒙製造腺體,以及免疫系統健康的必要成分。缺少其中任何一種維生素,就可能引發腳氣病、糙皮病、貧血等疾病。  維生素B群的另一項好處,是能將同半胱胺酸維持在低濃度。同半胱胺酸是一種存在於人體血液的氨基酸,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濃度的同半胱胺酸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心臟周邊血管疾病。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5招讓你百病不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