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長出青苔
2010/07/02
大家出版社
杉本博司
黃亞紀
无
「從使用名為『攝影』的裝置以來,我一直想去呈現的東西,就是人類遠古的記憶。那既是個人的記憶,一個文明的記憶,也是人類全體的記憶。」
「藝術是種技術,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化為物質的手段。」
因此,杉本博司這位令全球為之沸騰的日本攝影家,拍攝的照片,極簡如海景,只拍出水和空氣;精細如劇院,將大型劇院中兩小時的活動壓縮在單一構圖中,卻無一不是在呈現攝影家的恢宏視野,以及不斷自我追問的深層思考。當我們望著那冷靜甚至太過簡單的影像,凝視得越久,越被帶入那深藏於影像之中的未知之境。
如今,杉本博司創作背後龐大的智識與感性集結成作品集《直到長出青苔》。杉本博司的文字一如其攝影創作,以生命、時間、歷史為核心,書寫個人對文明興衰的解讀與想像,蘊涵深刻的思考和悲憫。我們閱讀這位「最後的現代主義者」面對人類文明的姿態,也隨之掉入深邃的時空,在混沌的記憶中,開始思考自身的存在。
「杉本博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尊敬的攝影家之一。他的攝影題材中,藝術、歷史、科學與宗教的學養環環相扣,並完美結合了東方冥思與西方文化意念。過去25年,他以構圖獨特、精緻的黑白系列作品影響了世界各地的人。」
――哈蘇攝影基金會
杉本博司
1948年 生長
出生於東京下町的御徒町(今台東區),家中是銀座經營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銀美」,父親為業餘落語家。
在少數未受空襲轟炸的地區成長,自認是「戰前日本人」。
歐美媒體詢問出生地時,他的答案通常是「被占領的日本」。
1960年代 基督教學校的西式教育
在母親影響下,進入私立基督教名校立教中學(今立教新座高中),接受西方的油畫與雕塑等美術教育。高中時期參加攝影社,愛用機款是MAMIYA6。基於將來(可能)繼承家業的考量,大學就讀立教大學經濟系。
1970年 赴美
70年代正逢日本學運風潮,大學畢業的杉本博司無繼承家業之意,在母親同意下赴美,同年進入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攝影,於1972年畢業。
1974年 創作之外的身分---藝術商
移民紐約,先後獲紐約州政府、古根漢、美國教育協會的獎學金,開始攝影創作。此後約十年間,杉本博司往來日本紐約兩地,身兼骨董商。此時期的經驗養成杉本日後收藏日本古文物的習慣,也培養出他對日本古美術、建築、文學、歷史的造詣。
1976年 杉本博司發表首組作品「透視畫館」,透過攝影將「時間」與「歷史」視覺化的創作主題於焉定調。
1977年 於日本南畫廊舉行首次個展
1980年 於紐約Sonnabend藝廊舉辦首次海外個展,並陸續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德國古根漢美術館、法國卡地亞基金會等地巡迴展出,受到高度評價。透過杉本博司的創作,原本被視為低自由度的攝影媒材,展現了新的可能性。
2001年 獲頒素有「攝影諾貝爾獎」之稱的哈蘇相機基金會國際攝影獎
2005年 於森美術館舉辦初次回顧展,參觀人次創該館紀錄
2008年 海景聯作「Black Sea, Ozuluce; Yellow Sea, Cheju 」於紐約拍出1,650,000美金(亞洲當代攝影作品最高紀錄)
2009年 獲頒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
杉本博司被譽為「最後的現代主義者」,他的創作將東西方史學、哲學和美學帶入攝影,極致了攝影意義,並將攝影作品提升至藝術品層次。除攝影創作,他還經手室內設計、能劇舞台、神社等建築工作。
詳細資料
无
“直到青苔长到我们的唇上,且淹没了我们的名字。”
静默变成没有心情的心情。
回忆从脑海的一个边际开始一点点膨胀,像一朵尘封在记忆里的玫瑰,静静躺锈迹斑斑的铁盒上,调谢了整座古堡的诡秘。
曾经 新人 故人 陌生人。
我曾以为摄影是对生活的机械式模仿,直到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单反,我才渐渐领悟摄影作为艺术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地方。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可以看作一个哲学命题,对生命或是宇宙的诘问作出回答。因此,杉本博司说,他在借助相机这个仪器来追寻人类远古时代的记忆。当他见到海时,他终于找到了海的记忆,仿佛蛰伏于童年时代的记忆霎那间唤醒,人生至此而始。相机与眼睛的不同是,相机没有记忆。因此,每一件摄影作品都是从时间河流中采撷的浪花,然而它并不孤立于空间或时间。通过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了景物的魂魄与摄影师的灵魂相重叠。杉本博司喜欢使用虚焦镜头,正是如此让他的作品朦胧如隔有面纱,而黑、白、灰色调又仿佛让拍摄物的灵魂跃然纸上。“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我把焦距放在比无限更远处,好看到建筑的魂魄,然后为建筑的魂魄举办摄影展。”也许摄影真正的意涵便是如此,通过镜头看见事物的灵魂,就如同《青鸟》里的那颗钻石,只要转动一次便能看到平日所看不到的东西。杉本博司看见了纽约双子星大厦的灵魂、大海的灵魂,以及蜡烛的灵魂。每一件事物的灵魂都不一样,都有各自丰富的表情和节奏。而每当人们遇见镜头下事物的灵魂,他们所看见的不是镜头下的自然,他们发现的是自己生命本身的面孔。
我们对于杉本博司始终太过陌生。
上了年纪的艺术家,脸上老人斑痕迹明显,容貌已经被时间摧残。白头发短短的,乱乱的,衣着体面而洁净。他的长相,一看就知道是富家公子出身,很有教养文质彬彬的样子。大体上与我们心中日本老人的印象重合,不起眼不张扬。他仿佛就和他的摄影作品那样,平静冰冷,与喧嚣俗世始终隔着一层什么。可惜我没有赶上他摄影作品在北京的展览,然而可以想见大幅照片悬在墙上,玻璃相框多少有点灰扑扑的调子,惹得人简直想伸手拂去表面的尘埃。
其实那不是尘埃,是历史。杉本博司说,“历史明明是由当下所创造,但在历史漩涡中生存的我们,被无数抉择的波涛席卷,溺没其中,当我们终能回过神来,世界已朝着始料未及的方向流去。”这么多年来,杉本博司作为日本“国宝级”摄影艺术家,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追怀历史的瞬间,随着快门按动的“咔嚓”声,用一张一张照片凝固刹那芳华。时间是向前流动的,我们甚至无法测算时间的速度——因为真正的速度是看不到的——摄影师却可以把动变为静,借艺术之眼,看这世间的刹那和永恒。
《直到长出青苔》作为杉本博司的文集,名字和文章一样都有点怪怪的。如果让我三言两语说清楚这本书的概要,还当真有些困难。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这本文集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摄影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全书分为16章,每章以一幅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和一段自问自答起兴,然后艺术家本人现身,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互动,文本以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日本“物哀”的美学意境。
很多年前,20多岁的年轻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追寻着“美国梦”。为了能留在美国,他申请了所有能申请的艺术项目,各种奖学金,读书工作拖家带口艰难打拼一度穷困潦倒。在异国他乡度过大半人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异种文明,经过如此长远的旅行,直到最近他才明白,“个人精神是如何受到东方文明的深度滋润”。20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观念艺术与极简主义的全盛时期,“当代艺术”浪潮刚刚崛起,而摄影则一直被贬损为“二流媒材”。他那时暗下决心,要在异国他乡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血气方刚的年龄,可以想见他多么渴望远方,多么希望和自己的东方背景划清界限,他又是多么勇敢成为艺术摄影的先驱者。而人生吊诡之处就在于,他所离弃的最终成为了个人的标示。多年来,杉本博司的艺术创作简直可谓是“把在今日连东方也逐渐遗忘的东方文明自古以来的价值,放进可以西方文明脉络去叙述的当代艺术中。”
二战后,东方艺术家出于身份忧虑,常常有种与生俱来的不自信。伴随着经济技术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西方文明裹挟着价值观以一种相当强势的态度袭来。文明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而审美的个性又那么强,然而事实上东方人对物质的崇拜也伴随着艺术审美的全面投降俯首称臣。东方艺术家因为自己的黄皮肤自卑,因为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自卑……后来东方艺术家也暗有种“东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野心,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独立成功的范例。
人是会老的,而美不会。尽管如今也说不清楚“美”到底是什么,可我们却能感知到体悟到。书中有一篇我格外喜欢,是作者谈自己怎么因为“居住在西方而理解了东方”。当年为了维护身为日本人的荣誉,他急忙翻阅各种佛教典籍;因为顶替妻子采买古董,他开始认真对待各种文物,练习判断年代的眼光。杉本博司写作有他自己的语态,长短句参差,节奏铿锵,而遣词又十分典雅讲究,看的时候,速度渐渐缓下来。一目十行不足以领悟他的故事,只有慢慢咀嚼揣度,调整到与他接近的速度,在一种“慢”中定格美感。他用眼睛追逐形与色,作品常常就是简单的黑白灰。那差别,也就是灰度,因为曝光速度所引起灰度的渐变,沉淀出厚重和诗意。以至于在一片漆黑的和谐影调中,观者自己凝视潜藏背后的无限色彩。然后,强烈到不可言语的美感,洁白如一道喜乐的光芒将我们的心照亮。
摄影这门艺术是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正因为如此,杉本博司认为数码时代意味着摄影史的终结。艺术摄影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天眼”,定格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不得不悲伤感慨一番,最古老的卤化银摄影和它170多年的历史在数码图像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落入遗忘逼仄的角落。在化学底片即将消失的今天,一位中央美院的学生提问,“如果大底片真的不见了,怎么办?”据说那天杉本博司回答道,“倘若发生如此的局面,我就自己动手做!”
生命,时间,历史,杉本博司“在铅笔芯和白纸表面交织出的一个个文字里”,用另一种形式沉淀意识中的混沌。作为女性读者,我也敏感于他对于人生百态的描摹。他还记得年少时候情欲这种暧昧感永无止境持续下去,艺术家一边感到喜悦,一边感到厌恶。可是,世界因欲望存在,摄影也因欲望而生。
然后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行笔至此,我还是无法定义爱的起源。但,现在的人类将爱情化作岁时节令在经营。那样的爱,注定存有期限。”
《美术报》20120818 http://msb.zjol.com.cn/html/2012-08/18/content_1698707.htm?div=-1
题目里的“烂”还不是翻译的不好的意思,真的就是写的烂!
全书文章透着一股应试教育规定题目的作文味。
文章开始前先放一张照片,然后先想一个跟照片完全没关系的题目,接着写文章,全篇以一个跟题目不搭界的开头,然后一通狂扯,扯了很远了之后再大力拉回,点个不知所谓的题。用词再华丽我也觉得空洞啊!
其中文章涉及的历史啊宗教啊我就不评价了,真的。大家可以看这篇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07229/
文章结束后有一篇后记,开头是这样的:“我在到达这个岁数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是能写作的人。”我真的呵呵呵了,你在这个岁数之后,也不见得有多能写作啊大哥!
我真的忍住沉痛看完了,感觉就是一个摄影师,成名之后想试把水,出本书,捞点钱。是哪个缺心眼的编辑向他提出“出书”这个建议的啊?别闹了好吗!
反正总之就是:大哥,好好的干摄影师这一行好吗?
在读到后记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每篇文章前的Q&A都是他自问自答,立刻就觉得矫情到不行。
杉本先生要是我没有读您的这本书我一定会敬爱您一辈子。
这个时候我只是觉得太遗憾了。
原来您完全没有您的作品宽广。
就如您所说的,您第的确是耽误了千年才出生的,您的那种对皇权的热爱,我实在产生不了同感。以至于采用光学玻璃这样这样昂贵到相机镜头都不怎么舍得用的的材料来铺设神社的台阶,想想都觉得有点吓人。对于古佛像的过于执着,不也正与佛的思想背道而驰么。您所追求的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佛像,最终不也是又外国传入日本的么。您居然还写,想象自己成为佛像的姿态。。。。。您说杜尚毒害了你,但我认为只有在你被毒害的作品前言里,您的野心和欲望才有了那么一点要减轻的意愿。您说杜尚是恶劣的,但我认为他比您大气多了。在您为日本扩张版图的野心失败而讶异之后,又写到日本每每在不够强势的时候,天皇咏诵:“四海皆同胞,人世间,为何兴起波涛。”
真是好好笑阿,哈哈哈哈。
耶,我还是忍不住说出了真心话。我以前是太喜欢杉本先生的作品了,真伤心阿。。。。。
念这个名字,会觉得有一点感伤,脑际出现的是孤单的人伫立在黄昏中,一片暮年的光景。为什么会想到黄昏,或许是年少时读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句留下太深的印象,以至日后但凡看到青苔,就会感觉到黄昏。
今日雨,忽然才想起,之所以觉得这个书名那么动人,还因为曾在一首诗中读到相仿的诗句。翻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终于找到了那一句:
“直到青苔长到我们的唇上,且淹没了我们的名字。”
叶怡兰在围脖里说到:【閱讀隨記】《直到長出青苔》。看似攝影家杉本博司闡述自己各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的隨筆文章,然其中內容卻涵蓋歷史、哲學、自然、人生、建築、工藝、宗教、藝術與美學;可以由衷感受到作者對於東方與日本之美的透徹洞見與共鳴,以及從中衍生的深刻思考與體悟。讀來真覺字字珠璣,直入我心。
这篇书评诞生在我看完后记第一句以后,往后看后记我发现是“新创刊的实验文艺杂志《和乐》的编辑长花塚久美子小姐”跟作者提出可以写文章出书,并这样说“我带着神的消息而来,您将会怀孕,时候到了,您将会产下名为文章的婴儿。”
我吐了两次,一次是因为这位编辑所供职的神一样的杂志,第二次是因为这位供职在神一样的杂志社的编辑的神一样表达能力。
这种人已经对文化产生影响了 不是单纯的摄影师了
作为一个能把照片卖到7位数的人 “试把水,出本书,捞点钱” 看来还真是一件挺为难的事情
我不反对他“对文化产生影响”,把“照片卖到7位数”想来也不是他自己炒作而成,我也仅是就其文笔而言,认为的确是写的很差。
还是要认真读读文字的。
不要随便发怨言呀。要让自己的阅读看到希望,否则这样花钱了又心情不好岂不是亏大了。
就算有你说的那么烂(真有那么烂?),那么读到烂书不算什么,在烂书里读书智慧才算是本事。
http://wusen88.blog.163.com
就是因为花钱了又心情不好才会发怨言的呀,我可是没本事在烂书里读出智慧的人啊,吐个槽都不允许吗?
而且也不是我一个人说这本写的烂呀~
我只是觉得他的文笔没有他的照片拍的那么好,并且可能不同的人对他的照片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我也很喜欢他的摄影作品啊,北京的展还去看了呢,让我失望的是他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没有我想的那么好。毕竟人家在日本也算是国宝级的了,对他期望高不是我的错呀。
你说的对 他的作品卖的贵不单是他自己炒作而成的
可以说符合日本文化精英和财团的审美的
或者说 在某些程度上 代表了日本的文化
就好像国内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后
中国瓷器在艺术品拍卖上屡创新高
强大的国力带来强势的文化
古往今来均是如此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想法的
比如对于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相互影响
比如对于佛学,对于天皇神权等等
亲
= =~~~~亲不动了
我给你p照片了亲我傻等你呢,你写这B东西
他都说啥了!!
他悲剧了
也就是我说的这些拉。。。。雅慧有这个书你可以找她搞来看,飞贵八贵的书呢
我刚特意跑去看,原来真是这本啊,伦加也有台版的啊亲好激动啊亲,瞬间觉得好傻逼啊全超啊亲,费尽扒拉的买的书你给评价这么低啊亲啊亲啊亲啊亲的亲亲亲
啊弄得我都不想看了呀!!!!!!!!!!!
我想看我想看!!好奇中!!
阿伦家晓得你也有这本儿,不傻逼,哪个晓得呢,太意外了。。。。那个晓得他会是这个样儿的人呢。
戳娃娃还是看三,多好看的其实内容阿啥的读起来黑扎劲儿,而且又有那种哇你有点变态哟的快感。哈哈哈哈
恩!!多好耍的,下盘找雅慧儿借三
哈哈 哈哈~~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大家对他得作品想的太深入了
他走小乘佛教的路子,这么想很正常的。
看他的访谈就觉得矫情的很。。。
看完这评价瞬间不想看了!
大家对他得作品想的太深入了+1
如果能给我灵感,倒也不坏。
对最后一章很失望啊
内容不看 装桢太好了
杉本先生要是我没有读您的这本书我一定会敬爱您一辈子。
这个时候我只是觉得太遗憾了。
原来您完全没有您的作品宽广。
----------------------------------------------------------------------------------
非常同意 读着读着就产生这种感觉 矫情 目光狭隘 隐约可见的民族主义倾向
与他的作品简直天差地别。。阐释很危险 糟蹋好东西。。
他首先是一个日本人
爱自己的国家和历史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奇怪
说到日本近代史的时候就很想翻翻全球史,然后给他一个嘴巴子!
同感,太矫揉造作了。文字干巴巴的,狭隘的倾向。
非常严重的民族主义倾向,从宋代的佛像铸造到《吉备大臣入唐》,无不透露对中国的不削和蔑视。对此书失望中
咦?你这一大段我怎么在张悦然博客里也看到了~
其实书名取自日本国歌《君之代》最后一句。这家伙还真是忠君哪……
《君之代》中文翻译之一: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细石变岩石,直到岩石长青苔。
日本的东西用一个字来掩之:禅。
恰似东山上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所以我们只能叹为观止.....
“恰似东山上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呵呵,让我想起在海边看到的一盏孔明灯从岸的边际山峰之巅飘出来的奇景,这句话,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