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叶适研究

周梦江,陈凡男 著 周梦江、陈凡男、 王国平 人民出版社 (2008-10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周梦江、陈凡男、 王国平 人民出版社 (2008-10出版)  

作者:

周梦江,陈凡男 著  

页数:

267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容概要

  2005年初,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将南宋史研究列为重大课题,并开始策划五十卷《南宋史研究丛书》的编纂工作,初步决定该丛书由五大部分组成,即《南宋史研究论丛》两卷、《南宋专门史》二十卷、《南宋人物》十一卷、《南宋与杭州》十卷、《南宋全史》八卷。同年8月,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同时,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成立南宋史研究中心,聘请浙江大学何忠礼教授、方建新教授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徐吉军研究员为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具体负责《南宋史研究丛书》的编纂工作。为保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诚邀国内四十余位南宋史研究方面的一流学者担任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负责《丛书》的撰写。同时,为了保证书稿质量,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审稿工作,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稿,我们还邀请国内该方面的权威专家参与审稿,所有书稿皆实行“二审制”。2005年11月,《南宋史研究丛书》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06年3月,南宋史研究中心高票人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南宋史研究项目被列为省重大课题,获得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周梦江,原名周大川,l922年出生于浙江平阳显放江镇。温州大学离休教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曾多次获省市和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奖,l994年获阗务院新闻出版署荣誉证协。著有《叶适与永豢学派》、《叶适年谱》、《叶适评传》、《台湾刚事》(与人合作)。编校有《陈傅良先,扛文集》、《周行已集》、《二郑集》、《赵钧(过来语)辑录》、《陈傅良年潜》,参校《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以及部分论文编集之《宋元明温州论稿》。另有论文、回忆求一百多篇发表下《文史》、《中国史研究》、《新华文摘》及温师院、杭师院、河南大学等学报上,涉及唐宋文献学、史学、哲学(主要是宋史)。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 第一章 叶适生长于动荡的社会 第一节 叶适出生于“贫匮三世”之家 第二节 叶适童年时代的社会情况 第三节 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与自学 第二章 叶适的成长历程 第一节 未成年即在乐清谋生 第二节 游学婺州,与陈亮缔交 第三节 向吕祖谦问学 第四节 上书西府初展政治抱负 第三章 金榜题名走上仕途 第一节 高中榜眼 第二节 出任浙西提刑司干办 第三节 讲学苏州,造就人才 第四节 与范成大的交往 第四章 召赴临安 第一节 担任太学正、太常博士 第二节 为朱熹辩护 第三节 任江陵府参议官 第四节 在淮西处理铁钱流通问题 第五章 拥立宁宗与庆元党禁 第一节 拥立宁宗赵扩,叶适参与密议 第二节 庆元党禁经过 第三节 叶适罢官回乡定居水心村 第六章 叶适在北伐中的贡献 第一节 叶适起为湖南运判 第二节 两个叶水心 第三节 “备成而后动”的战略 第四节 坚守建康、击退金兵 第五节 以江北守江,建立堡坞 第七章 叶适的晚年 第一节 家居、养病、著述 第二节 会友与授徒 第八章 叶适的经学思想 第一节 永嘉学派与薛季宣的易学 第二节 叶适的易学之说第三节 叶适对《书》、《诗》、《春秋》的质疑第四节 叶适对《四书》的意见第九章 叶适的经济思想第一节 基本观点是以利和义第二节 对王安石财政政策的批评第三节 理财与聚敛的区别第四节 反对林勋的井田制第五节 对货币问题的意见第六节 叶适经济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第十章 叶适的政治思想第一节 对“君尊臣卑”说的异议第二节 集权与分权第三节 国家危机在外而不在内第四节 任人与任法第五节 冗官与吏胥第六节 解决冗兵问题的设想第十一章 叶适的文学思想第一节 叶适的文学思想第二节 叶适的散文创作第十二章 叶适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教育目的第二节 对培养人才制度的建议与批评第三节 对科举、任子等制度的批评第十三章 叶适的史学思想第一节 “古为今用”的进步历史观第二节 史学上的一些贡献第三节 首创“五经皆史”说第十四章 永嘉学派的兴起、衰落、影响第一节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永嘉学派的衰落第三节 永嘉学派的影响附录 叶适年谱后记编后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叶适生长于动荡的社会 第二节 叶适童年时代的社会情况北宋政和五年(1115),我国境内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混同江一带建立国家,国号大金。金国建立后,灭了辽国,于宣和七年(1125)开始出兵大举侵略北宋,靖康元年(1126)八月再度包围开封,翌年二月攻破开封,将徽、钦二帝掳掠北去,北宋灭亡。第二年,即靖康二年(1127)五月,徽宗赵估之子、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河南商丘),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渡过黄河,又大举南下。赵构刚逃到扬州不久,又仓惶从扬州出走,经镇江、平江到临安,在金将兀术的追赶下,又从临安逃到越州(浙江绍兴)、明州(浙江宁波),兀术追到明州,赵构乘船避于海上。第二年正月向温州靠拢,在乐清瑁头上岸,住在瓯江中的小岛江心屿的普寂寺(后改名为龙翔寺,现名江心寺)。因“岛岸萧条”,又移住温州永嘉县城内。以后大臣、皇族、妃嫔陆续到达,改知州衙门为行宫,州官住宅为宫禁。据父老相传,赵构的行宫即在今日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原温州市公安局所在地,从公安局门前到鼓楼,这四五百米的街巷成一直线,就是御道。赵构在温州,得到温州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吴表臣、林拱宸、薛弼、薛徽言(薛季宣之父)等人的拥戴。陆续到达的皇族、臣工等人的一些后裔以后就留住温州。如近年瓯海区双潮乡下冯村发现一本《冯氏族谱》,就记其始祖冯成“于建炎年问护驾至温,原居城内,后遭回禄之灾,迁居于此”。赵姓皇族后裔则大多居住于乐清县。

后记

自从1946年下半年我在台湾台中市高级商业学校执教《中国历史》以来,至今已有一个甲子了。中年以后,有幸问学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规先生,勉以从事永嘉学派研究为宗旨,以后承温州师范学院教授马锡鉴学长之助,得以调入《汉语大词典》编写组、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遂使叶适与永嘉学派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可以说,我的叶适与永嘉学派的研究,今天稍有些许成果,是出于师友之赐,在此,我衷心向诸位师友致谢。学术研究离不开读古籍、做笔记……。我在“反右”前后,追随温州著名学者梅冷生先生多年,亦有一些古代史与乡土史札记,可惜“文革”期间在籐桥中学任教时,为市革宣队勒令焚毁。因此在以后著述中,每每写下历史事件与名人言论、诗词时,再找出处,却苦于已经焚毁了。于是只好再查原书出处。这方面我得到市图书馆古籍部潘猛甫、陈瑞赞、卢礼贤三同志的帮助,谨在此致谢。这次为我出力找寻引文出处(即注释)的陈凡男同志,帮助最大。她过去是我的老邻居,虚心好学,因此请她作助手。我老了。岁月不饶人,老眼昏花,小字非用放大镜不可,无法像过去一样开夜车干到清晨,也多方涉猎、无法细心研究问题。因此个别章节偶有采用师友论说。又喜本书得到一位高明的审稿同志,他不仅细心地改正了一些错误,在注释方面亦加仔细更正,使我感激万分,使这本书质量有所提高。


编辑推荐

《叶适研究》为“南宋史研究丛书”之一,对叶适作了深入的研究。 叶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叶适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