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翻译

赵小兵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赵小兵  

页数:

325  

字数:

310000  

内容概要

  作者运用翻译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演绎论述与翻译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文学翻译行为中的意义问题,重点探讨并回答了跨语境审美交际的文学翻译行为、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和译者主体性、文学译本中的意义重构、文学翻译行为中的意义变异和新意衍生、文学翻译在译者的意向性中的意义一实现、意义的筹划与突显、文学翻译中的语境与意义等问题。

作者简介

赵小兵,1968年生于四川省,男,汉族,文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1990年山东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学习,2001-2004年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攻读翻译方向硕士学位,2005-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研方向:翻译理论与比较文化。发表过大量译文,翻译学论文十多篇,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语言大学国际系留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从事苏联戏剧家万比洛夫前期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翻译研究的“学”与“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该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方法、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节 中西方翻译学的意义问题研究概述
一、中国翻译学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现状
二、国外翻译学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对文学翻译中的意义问题的初步思考
第二章 作为交际行为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跨语言交际的翻译行为
 第二节 跨语境审美交际的文学翻译行为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一种复杂的意义生成行为
 第一节 文学翻译行为中的对话语境与主体问题
一、对话语境
二、主体问题
 第二节 文学翻译行为中的主体与主体性
一、谁是文学翻译行为中的主体?
二、译者身份
三、作者和主人公
四、读者主体
 第三节 文学翻译行为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主观性
二、创造性
 (一)文学翻译是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文学翻译是译者的语言艺术再创造
 (三)文学译者——文学译本的再创作者
  三、选择性
 (一)译者选择的主观性
 (二)译者选择的倾向性
 (三)译者选择的和谐意识
第四章 文学译本的意义重构
 第一节 文学原作中的意义分类和意义踪迹
一、意义的分类
 (一)字面一语言意义
 (二)意蕴一人文意义
二、意义的“踪迹”
  (一)意象
  (二)意境
  (三)典型
 (四)意图
 (五)作者的声音
  (六)情节与细节
 第二节 文学翻译行为中的意义重构
一、意义感悟空间的重塑
第五章 意义的筹划与突显
第六章 文学翻译中的语境与意义问题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乃是所意向内容的差别,因而也决定了语言意义上的差别。可见,意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语言的意向性,在于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表述中所包含的意向性内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既不存在于说话者的心理活动,也不是表现在说话者引起听话者的外在反应中,而只能是存在于说话者的语言之中。我们不仅生活在语言的世界,我们所能理解的也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不仅为我们划定了生活的世界,而且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意义。作者写下了作品,用语言表现了意义,其中就含有作者的意向性内容。借由作品中的语言,可以揭示出生活的意义,也能得到某种感动、意趣和情操的陶冶。意向性,正是我们所要寻求的语言意义的底蕴(1)。胡塞尔首次把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与意向性联系起来,认为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意识活动中的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他的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世界本身是无序的、无意义的,正是通过意向性活动才使某物获得意义。同样,符号本身也并无意义,是人们通过意向性行为才使得符号产生意义,意义是在人们的意向活动中显示自身的。”②然而,胡塞尔所理解的表达式主要是指概念化的语言,没有涉及日常语言的意向性。维特根斯坦首先使我们注意到日常语言表达中的意向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没有本质,意义也没有本质,语言的意义只能存在于语言的用法之中。正是由于使用者在每次使用时的意向不同,而不是因为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促使形成了语言用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正如生命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一样。因此,一旦我们注意到语言使用者的意向性,一切围绕“意义”的难题都会消失,因为意向性才是使用语言的真正根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并不是通过概念去把握意向的对象,而是通过语言的用法达到显示这种对象的目的。意向的对象并不是某种概念的内容,也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某个对象,而只是在某个语境中语言使用者所意向的东西。


编辑推荐

《文学翻译:意义重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翻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