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
2012-11
人民出版社
颜炳罡,彭战果 著
302
315000
在先秦时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墨家虽然源于儒家,但却是从儒家阵营出走第一个反对派。西汉以下,儒家依然称显天下,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墨家式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孔子,而冷落了墨子?儒显墨微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文库(第1辑):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儒墨两家尤其是孔子与墨子思想的比较,从其理论形态、结构本身去揭开这一历史之迷。《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文库(第1辑):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共十一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孔子思想略说;第三章:墨子思想略说;第四章:即内在即超越与即外在即超越——天命与天志之比较;第五章:道德理想主义与爱的理想——仁爱与兼爱之比较;第六章:文质合一与质而后文——孔墨礼乐观之比较;第七章:差等称宜与漫差等——孔墨社会治理方式之比较;第八章:征伐与非攻——孔墨战争观之比较;第九章:远鬼神与明鬼——孔墨鬼神观之比较;第十章:儒显墨微与中国文化之缺失;第十一章:儒墨对立走向儒墨之互补——中国现代文化之展望。
颜炳罡,(1960—),山东临沂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韩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讲学、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墨学与新文化建设》、《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慧命相续——熊十力》、《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等著作十余部,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彭战果(1980—),河南商丘人,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从事儒学与儒释道关系研究,曾在《周易研究》、《甘肃社会科学》、《文化中国》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孔子其人其说
一、孔子其人
二、孔学述要
第二章 墨子其人其说
一、墨子其人、其书
二、墨学述要
第三章 道德的理想主义与爱的理想主义
一、周代礼乐制度的兴衰
二、仁礼合一——孔子对待周代礼乐制度的态度
三、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
四、兼爱——墨家爱的理想主义
五、后期墨家的兼爱思想
六、德性与“爱”异同之比较
第四章 德性天与人格天
一、天道观溯源
二、儒家德性意义的天道观
三、墨家人格意义的天志、鬼神观念
四、儒墨天道观比较
第五章 知命与非命
一、命观念溯源
二、“知命”、“立命”与“不知”的精神
三、“非命”对“极限”的否定
四、“命”与德福关系
第六章 文质合一与重质主义
一、周代礼乐制度的重“文”特色
二、儒家的文质合一
三、墨家的重质主义
四、儒墨文质观比较
第七章 儒墨政治思想异同
一、西周政治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二、消极依附与自觉建构——儒墨对待政治组织形式的态度
三、儒墨贤才治国论
四、“和”、“同”之辨
第八章 征伐与非攻
一、上古战争观溯源
二、征伐——儒家的战争观
三、非攻——墨子的战争观
四、儒墨战争观比较
附录一:儒墨哲学之比较——兼论中国文化未形成民主科学故
一、儒墨的历史流变
二、墨学衰微之故
三、墨学衰微与中国文化之缺陷
附录二:对立互补创新——从儒墨学术差异看墨学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独特作用
一、儒、道互补之检讨
二、儒、墨互补之可能
三、儒、墨互补之实现
四、儒、墨互补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展望
重要参考文献
重要名词索引
版权页: 虽然墨子认为他非乐的根本原则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但他亦不能否认古圣王有乐的事实。他与程繁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墨子•三辩》载: 程繁问于子墨子日: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今夫子日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能至邪?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日《驺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墨子所谓的“圣王不为乐”显然不合事实。当程繁问及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以此得出“乐非所以治天下”这个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答非所问,程繁亦不满意,辩论进一步展开: 程繁曰:子日圣王无乐,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乐也?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为无智矣。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墨子到底无法否认古圣王有乐的事实,他的回答是将“少乐”同于“无乐”。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回答近似强词夺理。但是根据论辩的理路,墨子似乎认为,人从某种程度上需要一些乐,就需要的这些音乐而言不能称作乐,而是对生命的一些补充。只有超出这些正常需要之外的乐方能称作乐,而非乐正是非的这部分“乐”。从这个角度看,墨子“非乐”,并非反审美,即反对音乐的艺术性,而是反奢靡。韦政通说:“乐在当时仍是贵族的专利品,玩这一套是很费钱的,贵族的财富主要来自万民,墨子并不反对‘厚措敛乎万民’,但必须为万民之利才合理。”所以,墨子非乐,就是对这种耗靡民财的活动的合法性的质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意味在墨子整个“非乐”论述中是很薄弱的,弥漫整个“非乐,,论述的是质朴的实用主义气息。另外,程繁在此还涉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是否能够以血肉之躯而像机器一样劳作不休?换句话说,人是否有完全异化为工具的司能性?墨子对此没有回答,他那种质朴的生命气质是无法理解乐的人文价值的。 从历史的眼光看,正是由于“礼崩乐坏”或“周文疲弊”,才会有墨家对于“乐”的一番态度。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强调乐的教化功用,这一点为儒家所继承。可以说,墨子非乐的思想固然针对时弊,可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是对周代礼乐以及儒家思想的批判。
《尼山文库: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儒墨两家尤其是孔子与墨子思想的比较,从其理论形态、结构本身去揭开这一历史之迷。
专业书籍,很值得一读。比较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