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巴尔扎克  

页数:

160  

字数:

148000  

译者:

张冠尧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欧也妮几乎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可能找见的圣女。她身上几乎渊蔽着女人所有的美德,如勤劳、忠贞、娴静、痴情。她很慷慨,不仅帮叔父——骗取了她一生惟一一次感情的查理的父亲偿还了巨额债务,还把大量的钱财捐给了教会、学校和公用建设;她很勇敢,被爱情的力量所驱动,她平生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志,偷偷地甚至公然地拿东西给查理吃用。到最后,她不再愚蒙,她看透了这个世界的众生相。她做出了惊人的勇敢的举动……
葛朗台胸有城府,说话不多,动作更少。他心狠手辣,玩弄世人于股掌之上。索漠城中,人人都曾被他钢铁般的利爪干净利索地抓过。人们看见他,没一个不觉得又钦佩又害怕……

书籍目录

资产者的面貌巴黎的堂兄弟外省的爱情吝啬鬼的许愿和情人的起誓家庭的苦难如此人生结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变动中发迹的。复辟王朝时期,他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使财产增加了数倍。他的侄子查理在海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走私、勾结海盗,发大财。资产阶级的发家过程一向未被文学家所注意,巴尔扎克却开始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他的揭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编辑推荐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变动中发迹的。复辟王朝时期,他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使财产增加了数倍。他的侄子查理在海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走私、勾结海盗,发大财。资产阶级的发家过程一向未被文学家所注意,巴尔扎克却开始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他的揭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欧也妮·葛朗台 PDF格式下载



个人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版本相当不错已买了不少,这本当然不会错过


  不谈资本主义,不谈小说里老葛朗台,不谈葛朗台的小表哥。只单单说说葛朗台,在恋爱里的浮浮沉沉。
  
  遇到小表哥之前的葛朗台,是个单纯漂亮的洋娃娃。乖乖听父亲的话,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问,当然她一定也不想懂什么,所有的一切听从父亲安排。连自己有一个富爸爸也不知道,按部就班生活的同时,按部就班的对别人的追求不动声色。她一定觉得这一生就会这样吧,到一定年纪从追求的小伙子当中选择一个,然后继续平静的生活。
  
  直到遇到她的小表哥,爱情电光火石一般的来势汹汹。可怜又伟大的爱情啊,总能让人发现自己还不知道的自己。欧也尼疯了似的拿自己丁点的钱派拿侬买蜡烛给小表哥,疯也似的让拿侬给小表哥做好吃的,做贼似的也要和小表哥约会,丢了魂一样的偷偷站在小表哥卧室门口。
  大概越是平静的人,一旦被爱情的火点燃,越是燃烧的炽烈。欧也尼学会了反抗父亲,看到了父亲的“吝啬”。自此,爱情给欧也尼开了另一扇窗子,大概人生活的惯性被打破之后,总有一种新的力量会生出。欧也尼的勇气,欧也尼的公允,这个时候被爱情需要,而这个新的自己也被她所需要。
  我对人生有一个看法是,最重要的是经历,是体验,终极的追求并不只是更好更舒适,而是比更好更舒适还多。在生命中看到好的一面,光辉的一面,也有经历不同的生命体验,艰苦的经历。终有一死,各种生活尝一遍才够本。爱情的力量怎能说不大,能活生生的给人劈开,再新生一个出来。这点是撇开情情爱爱之后,我最喜欢的沉淀。
  后来小表哥回来就一脸市侩。欧也尼就一把高贵冷艳,反正有钱有闲,打发他还账轻而易举,最后结不结婚都不是大事。无所谓他人言语,无所谓年轻时候日日期盼,无所谓大巴钞票,到最后归还到了本心。
  
  她变的像彼时的父亲,但绝不似父亲的小气。她也计较钱,可是那是她赚的,她当然要计较,不计较是傻X。
  看吧,这就是爱情附带的蜕变。从勇气开始,到执着,到忠诚,直到浑圆成熟。
  你看,当初弄丢了一颗心,还回来一个通透的灵魂。
  


  明明是部清纯爱情故事,红的却是极品守财奴故事
  明明主角是年轻的欧也妮,世人却记下了葛朗台老头的名字
  幼年时代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在十来岁还不曾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面包的时候,这部小说告诉了我,什么是纯情如水,什么是人心险恶
  那些欧也妮怀捧着一颗少女心夜夜不能寐的夜晚
  那些欧也妮充满希望翘首企盼给心爱的人祈祷平安的夜晚
  那些欧也妮对世界感到麻木怀有巨额金库却无法感受到一丝人间温暖的夜晚
  都曾让年幼情窦未开的我黯然落泪
  巴尔扎克是法国公认的文学巨匠
  即使是翻译版本,亦无法掩盖其文学上的光芒和造诣。
  


  
   还记得高二语文课本节选的《欧也妮葛朗台》,老师让大家分析“葛朗台纵身一跃如饿虎扑向小孩一样扑向金子”,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出数十处能体现葛朗台对金子的态度的动词,然后得出了中心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语文课最后在控诉“资本主义的黑暗”中得到了意识形态的升华。莫泊桑的《项链》也如此,反正语文教科书只要节选了外国名著,都是为了不遗余力的挖掘资本主义的罪恶。
   据说巴尔扎克一生都在做生意,而且都是“实业派”的大生意,他开过印刷厂、在瑞士投资过矿产、但是他做生意的天赋远没有写作那么厉害,屡战屡败,且屡败屡战。巴尔扎克且如女人般爱购置家饰,烛台、餐具、桌布、家具,他总是把家里布置的满满当当,一堆奢华的无用的器皿堆砌在房间内,显得庸俗不堪。所以他经济状况一直窘迫,常常是用出版商预支的稿费来垫付做生意的亏空和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因此那拖沓冗长的环境描写,常被人疑心是用来换稿费。
   这个红头发的体态肥硕的男人从小缺乏母爱,但是成人后,得到许多年长贵妇的垂爱,总是倾囊相助于他,不过即使有贵妇人的资助和稿费,他依然到处举债,而且信誉不好。据说巴尔扎克经常还没动笔,就和书商签约并预支稿费,待到完成后又卖给另一个书商。这真跟葛朗台是天渊之别,葛朗台可是讲信誉的,葛朗台从不欠别人的钱。
   葛朗台说过“破产是最丢人的事情,比所有丢人的事情更丢人。破产的人是强盗。”巴尔扎克不还钱就类似强盗了。我一直疑心巴尔扎克在描述葛朗台时是带着敬仰之情的,葛朗台的种种作为之于巴尔扎克断不是讽刺,而是有种迷人心醉的溺爱。是这样的,巴尔扎克巴不得不化身葛朗台,通过继承财产,通过兢兢业业、通过蚕食鲸吞、通过开源节流,成为一个拥有千万法郎的富翁。我甚至可以想见巴尔扎克在喝着黑咖啡写作时对葛朗台本人的膜拜,对葛朗台财产的希冀。在展示对金钱狂热的母题上,巴尔扎克是一直有着乳燕投林般的亲切劲儿的。
   喜欢金钱的人总是讲信誉的,喜欢政治的人通常都是一派胡言的骗子。葛朗台是爱钱男人的极端。但是葛朗台从不谋害他人,葛朗台是克制守礼的,葛朗台是勤奋进取的。
   上大学时最喜欢《包法利夫人》,据说福楼拜写到爱玛吞食砒霜时也哀恸不止。爱玛因为自己的多情而债台高筑,我不止一次假想,若福楼拜和巴尔扎克商议一下,让同是乡间的葛朗台老爷和美丽的包法利夫人相遇吧,替她还债。不过转念,爱钱胜过一切的葛朗台一定会气的从书里走出来,替他主人撕烂了福楼拜,而爱玛亦不会为几个金路易屈尊。
   葛朗台好财胜过好色,这并不比“好德如好色者”不高明。葛朗台还在对女人感兴趣的年纪,就以独到的眼光选中了人人嫌弃的大个子拿奴作为他的仆从,以便榨取她一辈子。葛朗台保持着老乡绅的举止,正统简约,穿着朴素,虽然吝啬,但也支持妻女的宗教支出。葛朗台对下人视如己出,对拿奴说话客气,从不滥施主人的淫威。葛朗台意志坚定,从不动摇,临终前还会试图攫取神父十字架上的金子,嘱咐女儿到天主那再和他交账。
   马克思说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一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视财如命的葛朗台步步为营,把所有的生意都做的风生水起。他的发财路是这样的。


  在火车上躺着断断续续看完了 说实话 没觉得老葛朗台多讨厌 他各种为金钱抠门 于我 只是他的生活方式 并没有损害到我的利益 可能这么说有点太自私了 相反 他对金钱付出的那种努力我倒很欣赏 这种心思如果放在我们的事业上一定也能像他在金钱上一样 做什么成功什么 真正触动我的是欧也妮的爱情 为了心爱的人不惜把自己最好的都给他 甚至自己没有的 但为了那个人也愿意冒险去为他获得 而获得的东西还很有可能被对方嫌弃 多么心酸啊


  写完标题此时此刻我想到一句话:你幸福嘛
  
  首先我也有这样一个疑问,为神马这本书名字是欧也妮。而在我没读到这本书之前,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吝啬的有钱人。
  我觉得读完了我也依旧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一,
  书中刻画了很多与葛朗台富裕程度不相符的生活状况。
  赚取金子变成了老葛朗台毕生的追求。
  
  很多时候会有人去嘲笑守财奴,觉得他们不懂得享受,不会花钱,赚的钱反而没有了本身的作用。
  其是在这里,我觉得,钱其实和其他很多东西一样。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在积累。有些人积累生活经验而不与人分享,其实这和老葛朗台没神马两样。
  
  生活的奇怪之处就是这里。积累生活经验的,让人觉得他很富足。而积累金钱的确让人觉得他很肤浅。
  所以人实际上从灵魂里就有天国的期盼,这是不是就是神在人的身上种下的种子。
  人类的社会,终究没办法成为一个只依靠物质存活的地方。天国,美德,是永远的追求。
  
  二
  欧也妮是一个善良的姑娘。
  她见证了夏尔的成长与堕落。
  见证了父亲一生。
  她是见证人。也是受害人。
  但我也觉得她没有勇气。
  她其实也是老葛朗台。
  
  三
  我觉得本书中最充满爱的是母亲。
  
  四
  盲目地去否定资本的能力。
  盲目地去否定追求财富的志向。
  我觉得都是不对的。
  
  五
  葛朗台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一个成功的人。


   巴尔扎克的书,经常带着很强烈的批判性。就像这一本小说写的那样,虽然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化的破败的社会制度,但是夸张的手法还是很让人头疼。葛朗台的吝啬爱财如命对比出了他们一家人辛酸与可怜,善良的欧也妮小姐一生都是那么的尊重自己的父亲,可惜只注重眼前不相信来世的老头还是剥夺了她的母亲留给他的全部财产。
   无论如何欧也妮小姐心中一直憧憬着对于堂兄的爱情,虽然他等来的结果是无情的抛弃,但是她的一生清白纯洁,总算是信守了心中的一份净土。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朋友们阅读书评,也是希望看到不同的人对于这本书不同的观点,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或者指导自己去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力。
   第一,如果把这部作品看作是痴情女和腹黑男的故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读者,一说起巴尔扎克这部作品就第一时间想到守财奴的形象,后来他发现书名为什么是欧也妮葛朗台之后,遂以为这部书主要是叙述独身女的爱情悲剧的。几经周折,还是没有了解这部书真正想要说些什么。我们并不是需要像高考出语文阅读理解试卷那样,强行说出个123,同时,我们也杜绝读书无见识的做法。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索缪城里,住着一位葛朗台老爹,他很有钱,田产、房产、葡萄园、各种不动产,可谓索缪城里最有钱的人,甚至远在巴黎的上流社会都对其有所耳闻。在老头离世的时候,留给他女儿的财产总共有一千七百万法郎,每年净收入60万法郎。但是葛朗台老爹非常节省或者是吝啬。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是锱铢必较、苛刻至极。妻子和女儿的衣服每年就是那一套,颜色都能穿褪色了。家里唯一的女仆人娜农,负责家里人的正常起居,生活安排。最重要的当然是一日三餐和供暖,但是食品供给存储室的钥匙始终在葛朗台老爹手里,一日三餐的菜谱都是事先规定好的,不让做太好的丰盛的晚餐,并且中午吃饭都是站着吃的,可想而知,这是要有多省就有多省。供暖方面,不到屋里结冰,老爹是不允许娜农烧壁炉的。对自己的弟弟和侄子,更是一毛不拔,变相敲诈。自己的弟弟破产在即,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夏尔,希望哥哥能够借一笔钱让夏尔渡过难关。结果,非但没有帮助他,反倒是将夏尔母亲留下的首饰低价买入,将其送往印度自谋出路。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欧也妮,前半生在父亲的压迫下长大,安静的、缓慢的生长着,直到帅气的堂弟来到这个家中,堂弟的气度和遭遇紧紧的牵动着欧也妮的心,并且一步步堕入爱情情网之中,当得知堂弟一文不名,走投无路,欲远赴印度打拼而无本时。欧也妮天真的将其从小积攒下来的价值6000法郎的金币全部送给了堂弟,同时也将自己的芳心一同送了出去。在堂弟出行的头一天,两人在屋后石凳私定终生,一人非卿不娶,一人非君不嫁。一晃,七年过去了,夏尔不负卿望,在世界各地拼命工作,挣得了200万法郎的金币。但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夏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纯真的少年。他已经变成了残忍,狠毒的生意人。在与黑人、白人、黄种人风花雪月,共享鱼水之欢后,早把堂姐抛诸脑后。私定终生,真是对这段爱情最美的歌颂。夏尔最后为了爵位和一年8万法郎的收入抛弃了这个为了他胆敢忤逆自己父亲,为了他痴心苦苦相思7年的欧也妮小姐。最后为了成全堂弟,为其还清债务,后下嫁给一位不曾爱过的庭长大人。内心中住了一个人,有无另一个人,欧也妮清楚结果是一样的。
   最后,我们理解的这部作品是个悲剧,是欧也妮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通过这部作品,烙印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同时反观当今这个社会,越有钱的人越吝啬,越是铁石心肠的人比比皆是,除了公款消费却是相当舍得的。为了金钱而出卖感情的人大有人在。各种小三层出不穷,各种劈腿屡见不鲜,各种失信于人司空见怪。如果是大背景下的故事,如今很多中国人民比欧也妮更加凄惨,只是我们需要更多像巴尔扎克一样的大师书写出来。


  
   巴尔扎克笔下有许多偏执狂,就如同他强迫症般地马不停蹄地写作。而他现实主义巨作《欧也妮•葛朗台》里的父亲葛朗台,便是一个嗜金如命,以拥有钱财为最大快乐的偏执狂。在阅读小说前两章的时候,我觉得葛朗台跟中国的一些节俭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也不至于惊世骇俗,但读到后面,我才愈发体会到他的快乐并不是节俭本身,而是攥紧每一分可拥有的财富。
   审视这个人不妨和作者一样从环境开始。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封建贵族力量式微。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金钱的现实意义赤裸裸地摊在人面眼前。人们通过劳作换取金钱,然后获得体面或者差强人意的生活。金钱的价值在每个生意人,每个接触现实生活的人心里都是十分明确的。“黄金一般的好天气”“是啊,天上落金子下来了。”这样话看得出人们心里的算盘总是算得很清楚的。人越在意金钱,越在乎现世的享受,美德、对来世的信仰以及古朴的人心就会像索漠的古老的大房子一样成为古董,然后逐渐破败。
   不管是华丽的巴黎还是闭塞的索漠,不管是贵族居多还是商人居多,对金钱的认同都是一样的。这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欺犯,而财产多的人更会获得人们的尊重。这和当今社会很相似,物化了所有的社会关系,通过金钱可以获得优越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操纵市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以钱生钱。
   葛朗台便是千万个投资者中获得极大成功的一个。不过他跟别人有点儿不一样,他不用金钱去获取舒适的生活,让妻女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而只是不断的扩大财产,仅是通过财富的积累来获得最原始的快乐。他吝啬而非节俭,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吝啬对财物的爱惜产生了质的变化,财物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抠取它就等于损耗他的生命。
   葛朗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夸张,但金钱在他心中的地位从早年的经历里可见一斑。他四十岁结婚之前是一个勤劳的富裕的箍桶匠,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一些财富。但不管是现今盛行晚婚的社会还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提倡早婚的时代一个人这么晚才结婚总是有些问题的,在葛朗台身上说明组建家庭并不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积累财富。他也曾天真过,还被犹太商人欺骗过,但他对金钱的敏锐让他始终目标明确精神抖擞地学会了各种敛财的方法。凭借对数字惊人的记忆力、频繁的营算以及早年的积累、妻子的嫁妆、亲人的遗产作为的原始资本,他一跃成为索漠的首富。
   作为一个首富,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应该拥有的表面生活他还是乖乖地付款换得了,比如偌大的房子以及内部奢华的装饰,比如家人不必工作成日养在家里,比如雇佣下人以及有佃户按期交纳租金。但这些只是外人能看到的好生活。他们看不到的是这大房子是如何老旧,楼梯长久失修;看不到的是到了晚上这么大的厅堂里只点两根蜡烛,长达七个月的冷天只有五个月才能生火取暖;看不到的是母女俩十五年如一日女工一样地整天劳作;看不到的是走了狗屎运才会遇到像拿侬这般性价比极高的、白痴般天真忠心的集厨娘、看门人、管家等职能于一身的家奴。
   葛朗台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在方方面面都占到了好处。这种优势让金钱的流进流出成为他的日常生活,让他日渐变得贪婪,让获取金钱成为美德成为最坚挺的信仰。这种异化使他看不起赚不了钱且不明现实艰辛的花花公子查理,当查理为父亲去世哀恸的时候投以鄙夷的眼神。很自然,在他眼里没有遗产比没有父亲要悲惨得多。这种异化让他城府极深,能够伪装出各种谦恭、弱势、富有人情味等能获取人们同情及尊敬的外表。这种异化还转换了人情和金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差异,亲情只是他敛财的工具:他为了省钱而不给妻子看病,却因为得知妻子死后女儿会获得遗产而抓紧给她看病;由于女儿把金洋拿给外人,他把女儿关起来,只给冷水面包,后又因她关系到财产的分成而去巴结讨好她;当他衰老病重时,这种异化更为彻底。他把全身的精力都贯注在守财、赏玩金币和收租算账上,那种对金钱登峰造极的热爱以及表现出来的孩子般的满足令人极度发指。他是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他在金海泛舟中度过了完整的一生。而他的妻女,都成为了他谋财事业中的牺牲品。
   这是巴尔扎克揭露的金钱社会能造就的怪物,看似夸张但又合情合理。不过非狂人不能获得这般成就。
   在这本书里除了葛朗台之外还有很多偏执狂,比如视身份地位为第一要义的巴黎葛朗台父子,为了攀得贵族的身份而牺牲旁人的幸福。又如无辜天真的母亲和欧也妮,一个弱智般虔诚地信奉宗教,把丈夫看做天神,无意反抗,一个在象牙塔里生活二十三年,然后爱情至上地守了十几年的约,最后过着修女似的生活。再如任劳任怨的拿侬,她对葛朗台一根筋的忠心和热爱让人看了既吃惊又安心——起码她什么内幕也不知道。
   如果说巴尔扎克笔下资产阶级身份的偏执狂可怖可气,那那些代表旧时代的真善美的偏执狂便让人十分痛心。两类偏执狂一对立,让人不禁陷入是该遵从社会规范,致力攫取权钱还是要坚守真善美。不过所幸作者给了我们答案,一如富裕的善良的欧也妮,只有衣食无忧才能把善良高尚发挥极致。而身无巨财的普通人则能获得精神与物质平衡的生活。
  


  总算领略大师水平。有人说巴尔扎克是古典文学的巅峰,让人无法超越,后来的人只能另辟蹊径。看望之后,我更加深信不疑。
  <欧也妮葛朗台>带领你的内心进入一片纯美的欧洲中世纪花园。


   《欧叶妮葛朗台》是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属于《人间喜剧》风俗研究中的外省生活场景。在小说中,代表着资本主义暴发户兼吝啬鬼的葛朗台形象刻画得尤为成功。然而,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并不是想要谈论老葛朗台,而是他的女儿一一欧叶妮?格朗台。
   巴尔扎克不愧是文学巨匠,小说中,除了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我十分惊奇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女人的了解程度之深,这本小说中不乏对于女人精彩的评论。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末章说:“女人谴责女人的时候,往往是十分狠毒的。”那么,换一个角度看,女人在同情女人的时候,往往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本小说中,欧也妮会比老葛朗台更让我为之感叹。
   小说中,欧也妮几乎是天使的化身,在她身上,鲜有瑕疵,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这样的形象,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名利场》里的阿米莉亚,《巴黎圣母院》里的爱斯梅哈达,《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甚至于,在普遍受到大众欢迎的言情小说和偶像剧里,这样的形象往往是女主角的“专利”。然而,欧也妮仍然是有其特殊性的。她的特殊性在于她的身份一一暴发户的继承者。这一特殊下的特殊性格,也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正如巴尔扎克在小说末尾所说:“她在世俗之中却不属于世俗,她是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没有丈夫、没有儿女、没有家庭。”
   这个天使般的女人的一生,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夏尔未出现之前,她和她的母亲勤勤恳恳,像女工一样,终日操劳。她生日的时候,收到了装着其实是假货的镀金用具的针线匣,天真的她称那是一辈子见过最好看的东西。第一次见到夏尔时,她视他为“完美的人物”,是“从天而降的神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欧也妮在第一次见到夏尔的时候就爱上了夏尔,正如巴尔扎克在小说中所说的:“欧也妮是个没见过市面的姑娘,平日里只是忙于缝补袜子,给父亲补衣服,在污秽的天花板下度时光。寂静的大街上一个钟头也难见一个行人,堂兄弟的出现在她心里引起一阵骚动,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夏尔来到欧也妮的家之后,欧也妮第一次梦见了爱情;夏尔即将出项之前,欧也妮第一次把自己的六千法郎送给了夏尔;夏尔离开之后,她每天早晚都要打开金匣子看叔母的肖像;父亲发现了金匣子,想要掏出刀子撬金匣子上的金板条,欧也妮气得拿起刀子,以命来保护金匣子。即便是在夏尔离开后了无音讯的七年时间里,她仍然想着他,等着他。最后,欧也妮收到夏尔的信,这个她曾经深深爱过的男人在心里向她索要金匣子,并且告诉了她他另有新欢的事实,信的结尾,他恬不知耻地夸赞自己是一个有良心、诚实、天真的年轻人。故事的结尾,她原谅了这个背叛他的男人,甚至不计前嫌地替他解围,帮他还债。后来,因为看中了她的财产而和她结婚的德?蓬丰庭长死后,德?弗洛瓦丰一家人又像当年克吕旭家的人一样开始包围这位有钱的寡妇,甚至连单纯的娜农也帮着侯爵张罗。
   在我看来,欧也妮对待自己和夏尔之间的爱情时,是她最可爱的时候。在那一场对夏尔来说并不算是爱情的爱情里,她的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夏尔来说,欧也妮是他的过客,可是对于欧也妮来说,夏尔或许就是她一生中最美的风景。在希望没有破碎以前,她一直站在原地等待,等着与夏尔共同度过朝朝暮暮的光阴,却没有想到,最终等来的确是背叛。
   《欧叶妮?葛朗台》这本书,巴尔扎克将它献给了玛利亚。据考证,玛利亚就是欧叶妮?葛朗台的原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说要以“欧叶妮?格朗台”在我所阅读的书本上的序中提到:“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巴尔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谈起过她,说"她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岁的弗勒内依夫人腹中怀着巴尔扎克的孩子。所以巴尔扎克在题辞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护家庭的黄杨枝。但是《欧叶妮?葛朗台》的主题又偏偏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为了追求韩斯卡夫人,把这本小说的原稿交给韩斯卡夫人保存。他当然不会跟韩斯卡夫人提到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韩斯卡夫人夸大了他与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关系,以表示愿为韩斯卡夫人牺牲他的旧情。从这里,我们难道没有在巴尔扎克的身上看到负心的格朗台侄少爷的影子吗?巴尔扎克固然是那个社会精明的观察家,但毕竟属于那个社会。他在描绘那个只讲利害、无情无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女人"的庸俗追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这类像天使一样的女子,最终却都只能沦落到可怜的境地。然而,欧也妮难道就这样一辈子在别人对其金钱的觊觎中度过吗?她始终无法幸福吗?那倒未必。巴尔扎克在书中曾经这样说过:“人的命运真可怕!没有一宗幸福不是因浑浑噩噩而来的。”如果欧也妮暂时闭上她那看透世间一切的眼睛,糊涂一点,将就一点,她也许能自得其乐。问题是,像欧也妮这样真切而纯洁的姑娘,她会闭上她那双早已看透世事的眼睛吗?这一点,大抵是天使的悲哀吧!
   2010年8月15日03:47
  
  


   早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已經作為一本必讀書目看過了。或許那時的我們都還太嫩對葛朗台是一片罵聲,可是時隔多年再回過頭來讀一讀這部經典著作去有不衕的感受。有可能是我變成熟了,也有可能是我被俗世所衕化,誰又能說的清楚呢?
   葛朗台作為一個把錢看的比親情還重要的守財奴而被人所鄙視。沒錯,他確是是這樣的人。而這確實是巴爾扎剋在他身上所寫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我對此錶示懷疑。
   姑且不論他對錢看的比家人還重的真實性,就其他而言他放在當今社會是弱爆了。輪狠毒他肯定比不上隱瞞礦難事故的煤老闆更比不上三鹿。輪心機他肯定不如那幫整天仁義道德百姓掛在嘴邊的政治家。就誠信而言,他肯定比上市公司的老總更註重名譽,他厭惡破產,而上市公司老總則是合法的吃人不吐骨頭還不說聲謝謝。總之,葛朗台生活在當今中國是弱爆了,不破產就算走運了。提到葛朗台就不能不提到高老頭,在我看來高老頭更悲慘,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不僅不知恩圖報還還沒她們兩個人連自己的養老錢都騙去了,最後無人收屍,太可悲了。
   我又想起了《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中的片段,葛根蓋葛騙走了女兒的資產最後父女翻臉不認人到最後蓋葛把錢還給了她女兒,父女的關係才和好如初。這不得不說18,19世紀的現實還延續到了現在。
   而中國貌似現在處於混亂的時代老子賺錢給兒子女兒花,以至出現了各種橫行霸道的官二代富二代,老實說葛朗台可比他們厚道多了,最起碼沒有讓自己的孩子禍害百姓。
   我對葛朗台說不出來是愛是恨就像對葛根蓋葛一樣,他是一頭鱷魚是一匹惡狼。他們有自己的生存哲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成功了,不管付出了多少代價事實證明他們是成功了。正如他所說的“人生就是一場交易”。
   我現在思想是有點混亂了或許是我太善於聯想了,現在的相親談婚論嫁難道不是一場交易嗎?一過去就問別人有房有車有存款,月入多少?在我看來這樣的相親和交易沒啥區別就是招投標。女方付出美貌,男方付出金錢,呵呵。天朝就是正在重複18,19世紀歐洲的經歷,而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時代的犧牲品呢?我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其中的一員。
   葛朗台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綿羊注定要被吃掉,就像書中可憐的拿擁一樣。被葛朗台賣了還給他數錢。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國民黨現在不是被罵的一無是處嗎?有這樣一句話“何為成功者就是成功後把自己以前的劣跡擦乾淨的人”。
   人生就是一場交易,而交易首先是公平的,在這看來葛朗台又有一般人說沒有的品質。如果他能對自己的家人好一點估計現在是眾人所學習的榜樣了而不是唾棄的對象。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葛朗台老头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得了大把大把的金钱。
  
  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他,而是他那可怜的女儿。一度觉得欧也妮的人生太悲惨而不太愿意接受。然而在葛朗台夫人去世前的那段时间,我觉得葛朗台夫人和她的女儿真的是不简单。她们并不像别人看到的那样软弱。恰恰相反,她们是比别人刚强的。
  
  “但愿上帝原谅你,老爷,”她说,“像我原谅你一样。有朝一日,你也得求上帝开恩的。”
  
  葛朗台夫人的这番话真的是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说得出来的。而欧也妮被父亲软禁,在面对众人惩罚葛朗台老头的提议时所说的这段话也真的像是从天上来的话语。
  
  “诸位先生,请你们不要管这件事。我父亲是一家之主。只要我住在他家里,我就得服从他。他的行为用不到大家赞同或反对,他只向上帝负责。我要求你们的友谊是绝口不提这件事。责备我的父亲,等于侮辱我们。诸位,你们对我的关切,我很感激;可是我更感激,要是你们肯阻止城里那些难听的闲话,那是我偶然知道的。”
  
  欧也妮在爱情上确实太天真了。她有一个女人的局限,更有生在葛朗台老头家里的局限。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我觉得她别无选择。在对待爱情上,她爱上了她那靠不住的堂弟。但是不等到堂弟背叛的那一天,她的任何其他的选择都只是自己的背叛。这是爱情的信息不对称,这是爱情的囚徒困境。
  
  欧也妮的爱情让人不胜唏嘘。既有她自己的不谙世事,也有外界的罪恶。然而我们若只看今生的时间,几个人的人生不是悲剧的呢?她没有得到爱情。我们就真的得到了吗?即使我们得到了,这样属世的爱情又能持续多久呢?
  
  或许葛朗台老头是对的。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们在今生付出,得到收获却是在死亡之后。


  其实我想说大家关注这本书总是提到不可少的一个词就是金钱。不错,当之无愧,因为葛朗台是四大吝啬鬼之一啊。可是我更关注欧也妮,如果还有人要评文化经典中的“几大无奈形象”我想欧也妮是无权有理由入选的。无奈生在那样的家庭,无奈有了那个父亲,无奈爱上了夏尔,无奈夏尔就是一个负心汉,无奈自己的丈夫死了,无奈一直被人们议论着自己的未来,无奈被人包围着,被拍马屁。。。。换作今天,她可以反抗,走出自己的急停,离开自己的父亲,进入学校。她可以很满足,因为现实告诉她,她现在有钱有势,一个夏尔不足以打倒她。她可以成为一个高贵而富有的寡妇,生活在法国的社会上层,进出各种高级派对等等。但是着一切只是如果在今天这个前提下。她单纯她质朴她中感情,一切的一切,让她在这样一个父亲的阴影下成为了这场悲剧的主人公和最大受害者~一切都是无奈,这无言的悲剧~


   在金钱社会里,钱是最能够带来好处和坏处的东西,也是衡量大部分人的标准。
  
   在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法国社会,葛朗台先生为财富做的事情其实很具有借鉴性。
  
   1789年时,他还是个箍桶匠,但日子过得也还算富裕,他读过书,能写会算。(为他进入教会这样公职场所提供了条件。
  知识技能是体面生活的第一步啊。)
   法兰西共和国在索莫地区拍卖教会产业会,他已四十岁,刚娶了一位有钱的木板商的女儿。(婚姻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葛朗台用他岳父给的四百路易向标卖监督官行贿,以十分便宜的价钱买下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一座修道院及几块分租田。(权力寻租)
   他是种葡萄的好手(专业技能),他种的葡萄能酿上等的葡萄酒(品质监督),他对每年的木桶需要量预算得像天文数字一样准确(数字管理),做酒桶投机买卖从未失败过(资产管理)。
   他加入共和党,当上了索莫城的行政委员、区长,依仗自己的权力,借助公共资源,使修筑的公路条条通向他的葡萄园和田庄。(政治投机,操纵民意)
   他每年向共和国军队提供大约一二千桶白葡萄酒,所得收入购入了一座好牧场。1806年拿破仑执政,葛朗台被免职,这一年五十七岁的葛朗台连得岳母、妻子的外婆和外公的三笔遗产而成为全区纳税最多的人,得到了新贵族的头衔。(社会地位取决于金钱地位)
   1817年王朝复辟,他进一步扩大地产,出租磨坊,买卖公债,抛售黄金。垄断葡萄酒生意,就这样为自己聚敛起1700万法郎财产。(垄断才有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
  
   生活上严格自律,不浪费一分在不该花的地方。
   他信仰金钱,而且每一分都是建立在自己头脑和勤劳节俭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批评的地方。
   这样子的人,是个标准的商人,他不富有谁富有?
  
   唯一想咆哮的是,凤凰男嫁不得啊!!!


  查理为了区区一年八九万法郎和遥遥无期的贵族爵位放弃了欧也妮的爱情。我想不必用男人都负心来以偏概全。首先,在他遇见欧也妮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一位伯爵夫人,他把心事讲给她听,写信给她,珍藏她的信物;然后,父亲去世的消息打垮了这位年轻的男子,他原先奢逸无忧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和欧也妮互诉衷肠,谁能说不是因为太脆弱;再次,他和欧也妮相处的时间也太短,个把月的相遇和七年的分别比起来实在是太弱了。我很欣慰最后他选择的是别的女人,一个长相、风姿、资产和心灵都不如欧也妮的女人,欧也妮替他还债,不仅满足了自己心灵的优越感,也华丽丽地奚落了他。
  我不禁设想,如果查理回来时碰巧先听到关于这位富有的女继承人的消息,他们最后在一起了,会不会是个完美的结局。不会。查理见识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女人,而欧也妮没有改变。查理放不下风姿绰约的巴黎女人伯爵夫人,也受不了小镇枯燥的生活。欧也妮会一让再让,成为第二个葛朗台太太,在委屈和谨慎中悲惨地死去——还不如孤老一生。纵观全书,好像最幸福的人反而是小配角娜依。她身体健康,知足快乐,又有欧也妮这个知心闺蜜,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对于她那位丈夫,巴尔扎克并没有太多描述,谁也不知道她的幸福究竟是怎样。
  


  葛朗台老人的吝啬,妇孺皆知。作为文学史中四大悲剧形象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角色,葛朗台老人的吝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体现在对家人对自己对佣人的一切刻薄上。然而,神奇的事,葛朗台还能利用钱生钱。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守财奴,他不是阿巴贡,不是夏洛克,他是葛朗台老头,他放债、欺骗、背叛,为的全是钱;他为的不是花钱,而是把钱放起来,锁在金库里,把玩、欣赏。这是葛朗台老头最让人“尊敬”的地方。
  总得来说《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书揭示的是一个悲剧。不知道是不是刚读完《挪威的森林》的缘故,我觉得许多事情不够细致,也不够捕获人心。我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还是值得推荐的。


  老葛朗台对于金钱的热爱和守护,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亲情和友谊的依赖……很多时候我们渴望金钱,但是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很难想象有人能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对金钱和财富有着如此的执着?繁华一梦万事空,繁华过后,多少虚无对于老葛朗台而言完全没有影响,金钱如同妖艳的魔鬼一直吸引着他,人世间的情感反而显得多余了,至少对他而言,只是获取财富的一种工具罢了……
  老葛朗台培养出来的女儿,没有父亲的吝啬和对金钱的执着,但是常年累月生活在“拮据”之中,以至于习惯了并坦然对之,但是面对最初的那份真爱,即使附上大笔家产也在所不惜……可怜的孩子……


  看完了整本书,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夏尔初来乍到以及最后高潮收尾的还债部分。在节选的课本中,欧也妮充其量不过是个配角的地位,没有前因后果,只看得到誓死抗衡的坚毅。而当年二十出头的女孩的心灵是这样的美,令巴尔扎克在作品中无数次地叮咛这种雪莲般的高贵,直至夏尔一书世故狡黠、算计感情的决裂信被她含泪细读—— 这种天真无时不刻伴随她的心灵。
  
  固然结局对于欧也妮是莫大的悲剧,然而站在旁观者角度,这自然不是童话的美好结局,却亦不是那么坏的,只是一个经由拜金社会酝酿而成的自然合理的结局。倘若夏尔早知堂姐的千万家产,必如庭长先生般匍匐在她的石榴裙下,做金钱的奴隶。这个心灵不再童真的男人也必会甜言蜜语地哄骗讨好,他的爱情属于那一千七百万,而不是这颗相守七年的心。一个嫁给她的钱的丈夫,会令欧也妮幸福吗?
  
  对夏尔的爱,使她成为人。使她懂得美、懂得善、也懂得恶。也是对夏尔的爱,使她早早地结束一个人的苦海生涯,并彻底地对于世界、对于情感心如死灰。我们不得不说,在嫁给庭长以及之后的日子里,曾经的欧也妮,曾经憧憬爱情的女子已死,留下的身躯肉形保留着她的善良与悲悯,那颗高贵的心却早已不在。


  人性的贪婪,有钱人的虚伪,普通人的拜金主义。都体现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道德沦丧事实。在那个时期人们都认为只有金钱是万能的。所以人们都十分崇拜有钱人的生活。这本书也揭示了在这个物质需求高于精神需求的年代人们都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象欧也妮姑娘这样的善良之人都成为了老葛朗台守财奴的守财工具。


  首先承认我没看过书。。。。。
  对多动症儿童、轻微读书恐惧症候群、致力于保护视力人群来说:有声读物是个好东东~
  
  听完后又通过对影片的比较,深感比那部电影演绎的更生动,且以绝对压倒的优势忠于原著。话说有人声情并茂的为你24小时讲故事~~嗯~不错哇啊!
  
  有精彩的地方又恰好手边有笔,就记下来几段文字分享:
  
  “表面是青年,其实已经老了,他接受了这个社会可怕的教育,在这种社会上,一个晚上在思想和言论之中所犯的罪,比重罪法庭所判罚的还要多。几句俏皮话便能扼杀最伟大的思想,强者都是目光准确的人,而而目光准确便是什么都不相信。既不相信感情也不相信人类,甚至连事实也不相信,因为事实也都是人为的假的,在这种社会里,要看得准,就必须每天早晨掂量掂量你朋友的钱包,懂得在政治上驾驭所发生的一切,暂时什么也不欣赏。艺术作品、高尚的行动概不欣赏,对任何事物都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是不是感到有些贴切现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
  
  “像所有女人那样:只要她选定了一个人,她便认为此人拥有一切高尚的品格。”
  恋爱蒙蔽了女人的双眼。而男人仍会保持理性。女人总是爱上自己的幻想,男人爱的是什么?或许女人爱的也是被疼爱的感觉,男人则是喜欢去宠爱?也或许但凡人类,不论男女都有去爱和被爱的需要。
  
  “爱情的开始和生命的开始难道不是有动人的相似之处吗?我们不是用甜蜜的歌声和温存的目光去哄孩子吗?我们不是用神奇的故事给他们描绘金灿灿的未来吗?希望之神不是不断向他展开霞光万道的翅膀吗?难道他不是时而高兴地流下眼泪,时而痛苦地哭嚎起来吗?难道他不是为了一点点小事而闹个不停吗?难道他不是急于抓住时间希望在生活的道路上快走几步吗?爱情是我们转化的第二个阶段。”
  爱情=新生。爱情永葆青春,只是我们都会老。
  
  
  “日复一日他的目光和他的话语使可怜的姑娘飘飘然沉醉于爱河之中,紧抓住幸福的感受仿佛一个游泳的人想要抓住漂来的柳枝上岸休息一样。
  只有经历过最难分难舍的感情的人,只有爱情经历的时刻因为年龄、时间、不治之症而缩短的人才能体会她此刻的心情。”
  酒醉不是真醉,情醉才是。多数醉酒时大脑思路都是清晰的,只不过失去对行动的控制力,情醉却是无法理清思路。
  
  
  
  
  
  
  
  
  
  
  
  
  
  


   在世界名著长河中,出现了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其中最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要数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其荒唐的举止令人啼笑皆非,其视财如命的丑恶灵魂令人憎恶、引人深思。
  
   故事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巴尔扎克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高中学到过节选段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的卑劣”。比起批判资本主义堕落更为深刻的其实是节选段落之前的文字,它告诉了我们葛朗台的优越感是因为他很有钱且会挣钱,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获得了权力和地位。
  
   我们不能指望欧也妮被葛朗台救赎,事实是这个男人成为了她整个人生悲剧的一个隐喻,从开始到结局。和女儿的健康、太太的性命相比,葛朗台自然更疼爱他的金子。巴尔扎克固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精确地刻画守财奴的聚敛癖和偏执狂,却也画龙点睛地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以及对家庭和个人感情世界的悲剧性影响。毕竟,金钱是无力支撑情感的一方蓝天。
  
   书中的一句论述我很欣赏“人的命运是多么诡秘可怕呀!快乐和幸福居然来自于当事人的无知”。
  
   2010年5月
  


   在“人间喜剧”这个大标题下,《欧也妮•葛朗台》无疑是巴尔扎克笔下最为成功的悲剧之一,他本人评价《欧也妮•葛朗台》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尽管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几乎贯穿全文,让读者一不小心就把重点放在这个守财奴身上了,但是这个悲剧只属于欧也妮,而不是葛朗台老头。
   支撑老葛朗台的唯一支柱就是金子,他爱金子,为了金子不择手段。在全城人听从葛朗台老头,扣押手上的葡萄酒时,葛朗台老头暗地里高价抛售庄园的全部藏酒,赚得钵满体满,完全不理会人们对他背信弃义的谴责。他的吝啬也是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作为千万富翁的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早被虫蛀坏了,直到迫不得已才亲自修理。每一顿饭的面包、糖,每天要点的蜡烛、煤炭,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也不能多。
   他吝啬,但他也有他的优点。他的财富一部分是继承先人财产获得的,但绝大部分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首先靠的就是他的勤劳。葛朗台的睡眠不多,夜里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做各种事先的盘算,因此,他的观点,看法,计划都是惊人的准确,料事如神,使索漠人惊讶不已。他从来不曾打错算盘,每逢酒桶的市价比酒价还高的时候,他总有酒桶出售,并设法把自己的葡萄酒藏进地窖,等酒价涨到二百法郎一桶他再抛出。另一点就是他的理财本领,“人的任何力量都是忍耐和时间的集合体,有目标,有能觑准时机的便是强者”。葛朗台用一个面包的价钱买下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一座老修道院和几块分租田。他的投机事业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说到理财,葛朗台先生兼有老虎和巨蟒的本领。他会蹲在那里,长时间窥伺猎物,然后扑上去,张开钱袋的大口,吞进大堆的金币,然后安安静静的躺下,像吃饱的蛇一样,冷酷而不动声色,徐徐消化吃到肚里的东西。”他能够用尽管不合理但总是合法的手段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不得不令人佩服。
   葛朗台老头一生好财,吝啬,狡黠,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富可敌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格朗台先生的一言一行如今成为人们判别是非的规范。他说什么话,穿什么衣裳,他的一举一动,乃至于眨眨眼睛,都成为当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自然学家研究动物本能的作用那样,研究格朗台,并能从他最琐细的动作中发现深邃而无言的智慧”。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尽管他没有试图当一个品德高尚而受人尊敬的人,但他获得了他自己的幸福,牢牢抓住了大笔大笔的金银。
   他的吝啬实际上没有妨碍到任何人,在他的严格管理下,葛朗台一家过着如古井一般波澜不惊的生活,冷淡却不能说不幸福。“人的命运是多么诡秘可怕呀!快乐和幸福居然来自于当事人的无知”。这句话在原文中本是对于夏尔而发的感慨,我认为这也很适合欧也妮,在她不知道外面鲜活的世界,一心只有宗教和母亲的时候,她是幸福的,单单纯纯的快乐,是尘世中一个像圣处女那样贞洁典型。她的悲剧来自她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爱情。
   “欧也妮从未见过衣着和人品这样完美的男子,以为堂兄弟是从众天使队里跌进尘世的仙人”,完全是一见钟情。虽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荫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欧也妮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叛。欧也妮清楚地知道父亲会怎样恼羞成怒,她仍为了爱人倾其所有,把全部的金币无偿地送给夏尔,资助他出海经商。然而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夏尔心中自私自利的种子开始萌芽,他逐渐变成了葛朗台老头的翻版,最后为了名利抛弃他早已忘记的欧也妮,转而追求贵族的女儿。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金钱的多少决定了地位的高低,像葛朗台老头一样的人才能得到尊重,也不奇怪夏尔最终的结局如此。不可否认是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扭曲的价值观迫使人人向金钱看齐,而亲情、爱情这些都只能是过眼云烟,对人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自然被抛在脑后。欧也妮坐拥万贯家财却心如死水,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在替夏尔还清负债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在那个时代,葛朗台这种头脑冷静的掠夺者,老谋深算的精明人才是精英,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欧也妮这样生活在爱情中,脱离世俗的人只能接受悲剧。这种被金钱奴役的悲剧不是她的爱情、宗教可以阻止的,即使夏尔回到她身边也无能为力,这是全民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如果夏尔不曾出现,欧也妮也许会在父亲的安排下嫁到克罗旭家族或者格拉桑家族,成为索漠城最大的一件商品,终其一生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没有痛苦,当然也谈不上快乐,就像葛朗台夫人一样。是夏尔的出现让欧也妮尝到了爱情的甜蜜,感知到不一样的生机勃勃的世界,但也是夏尔的到来给她的后半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欧也妮的一生就如烟花,前二十三年就是嗞嗞燃烧的引线,在夏尔来到的一刹那冲上天空,放出一生一次的最为绚丽的光彩,最终只剩浅浅的烟痕随风而去,只留下若有若无的独特气味。
  


  中山大學中文系2010-2011年第一學期專業選修課:文學/文化解讀期末考試作業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投射出了许许多多互不相同的现实光影。情感与金钱利益的纠葛,资本主义到底带来了什么微妙而可悲的变化?本文将从琪奥默·葛朗台致兄长的一封信说起。
  
  琪奥默是谁?他是索漠城葛朗台的弟弟,在巴黎官场春风得意,娶贵族的私生女为妻,查理·葛朗台是他的独子。巴黎一直以来都是法国的中心地区,能在巴黎仕途通达,一定是一个为人圆滑,精于算计又乐于阿谀奉承的人。娶贵族的私生女可看出他性格自由而奔放。家产丰实,挥金如土,查理的浮夸与自负,一定承袭于家风。
  
  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地叙旧在两个早已隔阂的人之间显得极为不自然。“大哥”的称呼无疑着重说明使二人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既然弟弟求助,作为兄长的斐列克斯·葛朗台若不管不顾便情理不容。开头便落实了写信者与读信者双方的定位,这是琪奥默使出的第一个语言计策。“快二十三年”是一个几乎准确的时间概念。二十三年后,近乎陌生人的亲兄弟突然有了联系,是很怪异的表现。我们可以去设想,琪奥默为了求助,不得不做时间上的计算和感情上的铺垫,回忆往事,感叹时光。他做足了功课再提笔向哥哥求助。这样的开头预示了琪奥默正在遭遇无法解决的困窘和不幸。
  
  为了付诸于爱和期望的儿子查理,琪奥默不惜放下身价哀求兄长,一个身处于内地的小生意人。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索漠城的居民对于老葛朗台的猜测当中有一条便是欧也妮·葛朗台的婚事。文中是如此解释两兄弟的关系:巴黎的葛朗台平步青云,且对儿子期望甚高,他早已不承认三十年未见面的索漠城葛朗台是本家。早就淡忘了兄长的巴黎葛朗台先生,为何要写下这封低声下气苦苦哀求又辗转威胁的信呢?原因之一:亲情。亲情让琪奥默在山穷水尽之时不得不委曲求全祈求唯一的兄长,祈求的理由便是为自己深爱的儿子寻得一个好出路。
  
   “当然,我想不到有一天,要你独立支撑家庭。” “同撑一片天”是这句话的前提,而二人的家庭并无瓜葛。不仅如此,琪奥默甚至声明与兄长毫无关系。信中,他却从称呼到攀谈都费劲力气地在拉近与哥哥的感情关系。这样的表现和前面部分的拒绝承认亲属关系实有大相径庭之势。兄弟的情谊,在他的信中显得如此的刻意造作。让人不禁生疑:这可不是简单的拉家常,而他的目的又是为何。
  
  因为查理·葛朗台。他的儿子,他的亲情价值体系中至高无上的一环,亲情中的金钱利益无条件的享有者。从信中的言语,我们有理由相信琪奥默是深爱儿子。这与前文中“对儿子期望很高”的评述是说得通的。身居巴黎官场高职的官员,必然是一个极其注重荣誉与脸面的人,必然期望将自己的事业与财富都传承给唯一的儿子。他为了家族的历史没有牵连和污点,不惜断绝和兄长的关系。他期望着自己的独子将他在巴黎树立起的葛朗台家族的荣耀继续延续。新兴资产阶级,甚至是像葛朗台这样身居小城的暴富者,都不愿意让一分一厘的财富流入他人之手,下一代成为他们吝啬与自私的理由与寄托,亲情都注入了金钱的色泽。
  
  琪奥默在介绍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词极尽热烈。爱之深切,最后达到了不真实的境界。琪奥默认为:“儿女得罪了我们,可以求告,讨饶;我们得罪了儿女,却永远晚会不了。” 他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他努力为儿子的名誉而做着垂死挣扎他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放下自己仅有的尊严。
  
  儿女与父母的地位在他心中是有落差的。从心理地位而言,他把自己放在了查理的底部,卑微而低下。长辈的尊严被贬得一文不值。虽然过度宠溺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可惜在爱的渐深渐浓中,金钱与名利的渗透让爱显得愈发扭曲而不可信。
  
  为了查理,琪奥默将与兄长葛朗台的手足情谊与此同时也夸张化、放大化了。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琪奥默的“话中有话”。他直白地将查理“过继”给了自己丝毫不愿意扯上关系的兄长:“你如今是查理的父亲了。” 他苛刻地提出许多要求,唯利是图的老葛朗台是否同意,琪奥默根本不会在乎。他以死亡作为前提条件的要求,都变成了葛朗台必须签字画押的一纸“不平等条约”。以死相逼,作为手足的兄长如果不点头答应,就成了亲情的背叛者,将遭到众人的唾骂。琪奥默用了“死亡”与舆论效应两个筹码,言下之意即逼迫兄长应允。
  
  不仅仅是无条件的要求命令,琪奥默·葛朗台在信中几次以“威胁”的口吻要求哥哥将按照他的意思对待爱子。他说:“你一定得供给他,葛朗台!否则你将来要受到良心责备的。”“我要永久求上帝惩罚你的无情无义。”“良心”是关乎于道义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品行。“上帝”与“上帝的惩罚”是宗教的威胁,上帝在西方世界的信仰中举足轻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义正言辞的“威慑”。
  
  随即,“上帝”在结尾又一次地出现,可是此时的“上帝”却披上了慈祥和蔼的光芒。倘若葛朗台“慷慨的接受”,上帝将因此赐福。两种不同状态的“上帝”都成了琪奥默为了达到目的的条件:若兄长拒绝,将受到来自“上帝”的最高惩罚;若兄长慷慨同意,将会拥有“上帝”赐予的幸福。法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上帝”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当祝福与诅咒的话语中,带有“上帝”的字眼,则多了一分庄严与不可侵犯。
  
  倘若兄弟之间存在真正的情谊,琪奥默何须以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话语表达他要托付给兄长的希冀和要求呢?何须以“上帝”之名义起誓呢?威胁与命令,不该属于正常的亲情范畴之内。兄弟之间的帮扶和信任,本就是人类之间情感道义的一部分。无论种族,地域和血统,亲情范畴内的信任是顺理成章,无须理由的。
  
  琪奥默的文章伴着声泪俱下的倾诉和发自肺腑的哀求,可是这都是表面的温顺与柔情。实际上,信中的双方也在一字一句中做着道德、情感、利益的博弈。遣词造句成了琪奥默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信中字字切中要害。把兄长逼入死角,他只有一个选择——无私慷慨的帮助侄子。结局便是:老葛朗台无条件地“失败”。他只能在日后的分分秒秒中,让失败和利益流失最小化。
  
  财富的失败者,变成了语言的胜利者。亲情成为了语言中的重要筹码,成为了积累财富与保存利益的手段。临死之前的琪奥默,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情竟是财富与利益,而不是亲情与真爱。信里这一番利益的较量,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苍凉悲哀。
  
  


  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把一个吝啬鬼写的栩栩如生,但是女主角的命运是悲惨了,没有爱情虽然她最后得到了很多财务


  可以说这本书比较写实,但或多或少的与现实又是有很多差距。但其诠释的却是真正的现实社会,金钱,利诱,亲情,爱情,背叛。认真读过这本书不要再说世界肮脏,社会残酷,我们要学会看清现实要学会分辨学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本书让你在金钱权势等利诱面前不再彷徨犹豫做个简单而幸福的人....


当年我在我们学校那小破书店看了这本书 结果没看完 


楼主别有见地。


太精辟了,颇为感触。


看得很仔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