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

(德)歌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德)歌德  

页数:

245  

字数:

178000  

译者:

杨武能,钱春绮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书籍目录

少年维特的烦恼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译后记 修订后记赫尔曼和多罗泰·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少年维特的烦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少年维特的烦恼 赫尔曼和多罗泰 PDF格式下载



当年上大学期间,翻过此书几十页,实在看不下去。觉得配不上它世界名著的称号。现在,经历过毕业、失业、就业、结婚、生子后,在《山楂书之恋》的召唤下再看这本书,渐渐体会到了一点其中的深意。在这之前,我是看不起那些为情自杀的男人的,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偏激、人格缺陷、爱钻牛角尖。在现实中这种人是很难相处的。但看了维特的心灵独白,才明白爱到最深处,真的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如果可以拿我剩下的岁月(估且算50年)来换取那令人灿烂到燃烧的短暂爱情,我也愿意。我羡慕维特,至少他拥有过!


新版的书就没有“赫尔曼和多罗泰”了,翻译的人都是德国文学的大家,书的质量很好


他把爱情写得真实而可爱,那种细腻真的就是爱上一个人的真实感受!


商品不错,是不是正版不太清楚啊


看不懂太深奥了!


价廉物美,稚荐购买!


很感人的书,虽然不长,却有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可以多好几遍。


是正版,送货快,价格比书店便宜。


是帮同事的小孩买的,说是4年级的核心看不太懂


里面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收到货!!!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对于云彩也有研究。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第7位。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读了《赫尔曼和多罗泰》,惊异的发现:闪婚,原来自古有之,而非当代社会的特产。从相识,相恋,到见父母,订婚,在一天之内全部实现,赫尔曼和多罗泰的爱情故事实在令人咂舌!       摘抄两段:     “决定人的一生以及他的整个的命运,只在于一瞬之间;尽管商量得很久,但任何决定,只是瞬间的产物,只有明智者能掌握分寸。在进行选择之时,如果顾此顾彼,弄得思绪混乱,这总是比较危险。”      “死亡的伤心的情景,贤士不当做恐怖,信士不当做结束。死亡把贤士推回生路,教他去行动,使信士在哀愁之中增强未来的希望;对二者死即是生。”


   这个世界除我没有说真话的人。
   不愧为一代文豪,能够将感情运用的如此真挚,颇为感人。起初也为这感情所影响,不过终究是别人。就像是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一个人妖言惑众,一群人煽风点火,随着聒噪。
   到头来不过是一个时代的谎言。这背后隐藏着多大的秘密,每个人都清楚,但人性的,太人性的。歌德用美丽的情感蛊惑了一代青年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装逼是没有国界的,永远。有人编织了感人骗局,自然会赢得不少人的青睐和追捧。
   我不知道维特死的那年是不是13个月的月亮年,我只能联想起法斯宾德,我很想知道占星术给我的答案。
   可爱的维特,我真的希望你能活着。看看世界的真相。
  
   世上本没有爱情,说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恰恰是自己感情处于混沌和迷惘的时候,很多恋爱中的人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因此便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自己,折磨着对方。可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句老生常谈的俗语。缘尽缘灭,皆出于无奈罢了。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再读这本书了,很多年以后因为校选课的缘故,要去写一篇关于少年维特的读书笔记。然后,也根本没有重读;当自己想到这本书时,存在一种深深地厌恶和羞耻。
  
  少年
  初中时,自己也不过是维特的年龄。数学课时在抽屉里读完这本书,译林版的,和《亲和力》合订的那一种。这本神奇地符合了自己少年时节过分做作和自欺欺人的书,流下眼泪,换来了一点(廉价的?)感动(我现在反感这个词)。之后若干年,这本书始终是这个少年眼中最好的书之一。高一时读人文版的,又是和《赫尔曼和多罗泰》合订的,还是觉得好,为孩子们想要在圣诞节送给决意去死的维特一份礼物而流泪。于是不理解,认为歌德是一个保守而庸俗的小布尔乔亚,他居然不喜欢自己这本早年的作品,甚至耻于谈及。对歌德,我的当时的理解是,仅仅因为小说的“非教化”,又过分“人性”。
  我错了。
  有一天发现自己不再喜欢这么一本书了。留在记忆的彼岸,偶尔回忆起有那么一个少年,可笑而多情,爱着自己脑海里的一个影像,努力使自己显得像自己脑海里的另一个影像,美得足以和前一个影像相爱,然后为之付出牺牲。可是,可是,其实什么都不存在。当我不再是少年,我开始急于擦去自己可笑的过去(如同一个少年为他孩提时的过去感到羞耻),开始羞于向他人谈论文学,羞于说自己是文学院的,更羞于在墙角发现那个无病呻吟的少年维特,就像晚年的歌德一样。
  
  绿蒂
  第一次看见她,她是坐在钢琴前的女孩;第一次看见绿蒂,绿蒂在给孩子们分面包。几年前的我在某篇小说的开篇——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是又一次的羞于承认吧(我考虑着删掉这个“吧”字)——犯了一个和歌德同样的错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绿蒂,被少年爱过的绿蒂,太过于华丽地如歌剧般的出场就告诉了我们她的不真实。
  少年爱过绿蒂吗?爱过?当然。可绿蒂是谁?我不知道。不对,我应该是知道的,很多年里我也陷入了这种癫狂,难道不是喜欢着同一个绿蒂?或者说真实的绿蒂存在与否其实不重要,绿蒂是否同样爱着维特其实不重要,绿蒂是否已经订婚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少年需要去无缘无故的(据我们美学老师说,“无缘无故”这个词其实突出了相貌在这类选择中的重要)爱一个人,需要去让自己显得和平凡的世界不同;而这样的爱人必须是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否则根本不值得爱。
  遥不可及,这意味着绿蒂可以是所有人,意味着柏拉图式的恋爱可以继续(爱情必须是柏拉图式的。——海涅)。所有东西不过是脑海中的影像罢了。为脑海中的影像去死?这可能吗?因为是少年。多少年以后我不再信任思想,不再信任语言,也不再信任爱情和绿蒂,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不是一个少年。
  
  孩子
  生活,就是不断地自己欺骗自己。
  少年时,我们用绿蒂完成了一次崇高的伟大的欺骗。少年时,我们会为嘲笑一对恋人,会为自己的被嘲笑而感伤,有的人也会为其他少年辩护。少年,一个过分夸大自己的眼泪的年龄,仿佛广博的海洋就出自于此。可是,还有孩子。
  别忘了,他们的爱情从孩子开始,到孩子结束。绿蒂被爱,可以归因于那个分面包的动作;而孩子们的天真留给了维特除绿蒂以外的最后一份美。只在这一点上,我看到晚年的歌德,我了解了浮士德博士的模糊不清结尾。为了世界的未来,浮士德唯一一次满足了(我不这么认为),上帝是否出手相救其实已经无光紧要。他已经用自己的灵魂自赎了。是时候了,下地狱也无妨的。可是,还有孩子。
  这是一个问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