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莎士比亚全集(一)

[英] 莎士比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11-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英] 莎士比亚  

页数:

748  

字数:

483000  

译者:

朱生豪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除早期写的诗歌外,主要是用无韵体写的诗剧三十七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者很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人物,而且在论及戏剧艺术时充分肯定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杰出成就,提出“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的作品响彻整个世界文学界、思想界乃至哲学界,其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属于某一个时代;他的作品是作为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并成为了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这是我们推出的《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几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滋润着亿万人的心田,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成为全人类的一笔共同精神财富。他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历代作家都将它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  德国诗人歌德曾这样赞美莎士比亚:“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我读完了第一部,我就像是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目看到了光明  德莱顿称他“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柯勒律治和华兹毕斯等诗人都将莎士比亚视为浪漫派诗人的最高典范,给予无以复加的赞美。雪莱、济兹等人也是莎士比亚的崇拜者。伏尔泰、席勒、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罗曼·罗兰等都对莎士比亚进行过模仿,作品中都留下了莎士比亚的影子。  几乎所有的大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题材创造过音乐作品。

书籍目录

暴风雨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报还一报错误的喜剧无事生非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莎士比亚的作品响彻整个世界文学界、思想界乃至哲学界,其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属于某一个时代;他的作品是作为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并成为了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我们推出的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共六卷。


编辑推荐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一直坐在文学殿堂的王座上睥睨众生,他被海明威称为文学史上的“两大冠军”之一(另一个是托尔斯泰),上者爱其哲理意蕴,中者取其文章气魄,下者爱其文辞华美。读莎士比亚绝对是一种从灵魂到语言上的全面熏陶,这套莎士比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全集包括了他所有戏剧和诗歌作品,戏剧不用说了,他的十四行诗成就不在戏剧之下,篇篇都是值得记诵的佳作。本书古香古色的红色封面与莎翁作品的风格相得益彰,珍藏佳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莎士比亚全集(一) PDF格式下载



期待中………………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哈姆莱特令人困惑的矛盾性格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形成的。那之前,他是丹麦的王子,命运的宠儿,拥有引以为豪的父母的疼爱,享有至高的尊荣,以及友谊和爱情。然而,这一切都因他父王的死而急转直下,他的性情在最后的几个月不断地经历疑问,挣扎,毁弃,又被重新塑造。简单的说,这是一次“幻灭”的历程。他的父亲死去——使他感到人生的无常;他的母亲改嫁——这撼动了他内心信仰的根基;他转向了爱情的怀抱——但从父亲和哥哥的庇护下长大的奥菲利娅,无法提供给他更多的慰藉。正当他处在犹豫彷徨之际,他父亲的鬼魂的出现,使得这种怀疑变成了坚定。他终于看透了人世种种的虚伪与造作,认清了自己并非什么高贵的王子,只是一个可悲的存在,“在命运的摆布下的玩偶”。但他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渴望生存,渴望在智慧的国度里散发出天堂的光辉。然而现实的残酷的打击,让他不得不忍受,从而发出了"to be or not to be" 的悲叹。他的所谓优柔寡断,却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驾着一叶孤舟,渐渐驶离了平静的大海。他没有让纷繁的思绪永远缠绕住他的心神,更别谈坠落。哈姆莱特,他是像一个勇士那样的,最终地驶向他那不可逆转的命运。
  
  有一句话,在我们小时就不断被提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提示我们,哈姆莱特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存在,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与自己的交点,但却没法看清他的全部,正像没法看清一座山的全部。于是又有了这句话,“说不尽的哈姆莱特!”但是,他的性格真是如此复杂么?还是我们被他那些半痴半癫的话所迷惑了?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可以说,没有一丝卑劣的思想,也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心思,总指向着那崇高的意义。他嘲讽身边的环境,说它是 “一座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嘲讽人类是“泥土塑造的生命”;他对生存产生怀疑:“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的一生?”所以,即使去死,他也不愿随波逐流。他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点,做了他该做的事。他的性格就像一个镜子的正反面,从哈姆莱特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被阳光反射的那一面,即他的高贵、机智和隐忍,以及其他美好的品质。而那漆黑芜杂的背面,我们能看到什么呢?谁又能指责他呢?那样有人会说,优柔寡断是他的一个缺点。的确,如果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执行复仇的计划,也许,国王就不会有机可乘,他也能免于被毁灭的命运。可是,谁在执行一项重大的计划之前,不会细加考虑呢?特别对哈姆莱特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来说。毕竟,人的意志并非上帝的意志,是不可摧折的。在我看来,这个“缺点”,恰恰是他身上人性的写照,是他可爱的地方。
  
  以上,哈姆莱特性格上的矛盾正映衬出他纯良的天性。若以善恶的尺度来区分,他无疑属于善的一极。跟他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几个人物倒是复杂得多。关于这部名著,值得我们回味的,还是哈姆莱特的独白。短短的100多页,就像一部箴言录。每次读到,都能唤起对生命的新的感悟,使人不禁赞叹。不知道莎翁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才造就了这人类语言的奇葩。
  
  比起泰门和李尔王,同样是命运遭弃使他们看清事态的炎凉,然后陷于悲观绝望,咒诅人类;但这两人的悲剧,大都源于自身的愚蠢,其反应却更为剧烈。而哈姆莱特却是被命运的驱使,他的表现并不如前两者为那么愤世嫉俗。但我觉得,哈姆莱特显然要来得更为真实和悲壮。
  
  


  断断续续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喜剧。这期间,满足与遗憾并存。满足故事的圆满,遗憾自己的倦怠。为了表达致敬和怀念,搞个小评选。以下全凭个人喜好,自娱自乐而已。
  
  ★最佳喜剧奖:仲夏夜之梦
  评语:似梦似幻的一夜过后,我们总算醒了过来。纵使梦中再多误会,仙人终究会把它解开。但愿人生是一场喜剧。
  提名:温莎的风流娘们儿,错误的喜剧
  
  ★最佳女主角:终成眷属(海丽娜)
  评语:她很恭顺,但不卑微;她坚贞不屈,凭智慧追寻自己的幸福。
  提名:一报还一报(依莎贝拉)
  威尼斯商人(鲍西娅)
  
  ★最佳男配角:驯悍记(彼特鲁乔)
  评语:他的求婚和结婚方式让人印象深刻,驯妻的手段更是绝妙。原来,大脾气也有大智慧。
  提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约翰•福斯塔夫)
  爱的徒劳(亚马多)
  
  ★最佳编剧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评语:鲜明的人物性格,恰到好处的构思。故事在精灵的聚会中达到高潮,随即结束。
  
  ★最佳改编剧本奖: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评语:这改编本的《伊利亚特》果然特别,两军中趣事多多。况且,我们总算知道伟大的赫克托耳的真正死因了^-
  
  ★最佳搞笑奖:错误的喜剧
  评语:莎翁最早的喜剧故事。“笑”是不是喜剧最重要的标准?管他呢。反正这部是笑点最多的。让我从头笑到尾。
  
  ★最佳外景奖:暴风雨
  评语:融合了莎剧中诸多元素:爱情、阴谋、精灵、小丑、奇幻、宽恕……总觉得《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是借鉴了这部作品。
  
  ★最佳化妆奖: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评语:这两剧最引人怀疑的就是那“出神入化”的女扮男装了。除此之外,我没别的想说的。
  
  ★最受观众欢迎奖:威尼斯商人
  评语:貌似最有名的一部。夏洛克老兄总被拿出来说事,“不,我就想要那一磅肉。”整体觉得较一般。
  
  ★最佳“终成眷属”奖:无事生非(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
  评语:两个冤家结为眷属。正应了那句话:人言可畏。
  
  ★最佳“皆大欢喜”奖:爱的徒劳
  评语:这个国王最可爱,求爱那段才精彩。每个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啊。
  
  ★最意外之结局奖:一报还一报
  评语:这是唯一让我纠结的结局。还以为那公爵是个正直之士。怎么会?怎么会?
  
  ★最佳无厘头奖:冬天的故事
  评语:最后看得我都糊涂了……
  
  至此,莎伯伯的主要喜剧都已经榜上有名了。说实话,把这么多喜剧一股脑地搬上台来,真是件喜庆的事儿。因为看到这么多美满的结局,这么多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不由地在心底里感谢上帝。没准姑娘们还要偷偷地抹掉几粒快乐的眼泪呢。废话少说,领奖的时刻到了。首先,我还是要感谢CCTV……
  


  那天夜里,我很早就钻进被窝,借着淡黄的台灯光,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对于我,这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阅读体验。那里交织着精灵,森林,月光和梦,有谐趣的君王和搞怪的小卒,还有恋人们连绵不断的话语。随后,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我也享受了把恋人们的权利,轻触那忧伤的唇吻。可惜好景不长,它又变得混乱起来,充满了争执、嫉妒和叹息。半夜三点多,我睁开眼睛,一缕月光照下,我才从莎士比亚的梦中醒来。
  
  他的喜剧和悲剧有着鲜明的分别,就像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还是悲观。乐观的莎士比亚,他是一个娴熟的绅士,一位不虔敬的牧师,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他是一部有关恋爱的圣经,沉浸在自己的帝国,喜欢在恋人之间搬弄是非。见异思迁的,总要面对忠贞不渝的,忠贞不渝的,又要面对着诱惑。好像命运之神在纺纱时,总把红色的线接到绿色的头。然后,在一片纷繁复杂中,情节奇妙般地急转直下,忠贞的等到了最后的喜悦,善变的找到了最初的爱人。罪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偿报。结局皆大欢喜,读者也感到满足。
  
  记得上中学时,课上讲《威尼斯商人》的一段。主要是刻画夏洛克的贪婪和鲍西娅的机智,他们在法庭上的针锋相对。我们的老师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性的。其实,莎士比亚的教育意义哪止于此。这甚至是他喜剧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那时,我们有几个孩子懂得什么是残酷的社会,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我们不关注这些。我们感兴趣的,是怎样写情书给邻座的女孩。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不敢写,也不知道怎样去写。可是,莎士比亚伯伯就在我们的书包里呢!这样一个情圣!想想吧,十三岁的朱丽叶爱上了十六岁的罗密欧,他们在夜晚的窗下倾吐着怎样的甜蜜的耳语。难道没有一句值得我们借鉴吗?好像那时候,我们只会编无聊的笑话,“一只猪立在一片叶子上”;好像,我们对于他的印象,除了那一声“啊!亲爱的!”,便再无下文了。
  可怜的莎士比亚!
  
  引用哈姆莱特关于人的那段经典独白,似乎越来越成为文艺复兴的伟大宣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体会到了这段话蕴藏在人自身中的力量。他为什么要歌颂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呢?难道人不是他自身矛盾的产物吗?人类发明了崇高,不也在繁衍着罪恶吗?没错,他鞭挞罪恶。但是,他更要人做自己的主宰。那样的人,为荣誉奋不顾身,为友谊披肝沥胆,而对于爱情,你瞧,他是多么直言不讳!敢于表达,善于表达。那样的人,他们是自身快乐的制造者,以本心说话,热情洋溢,无愧于所得。
  他树立了真正的人,而不是我们。当我们被“文明”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被矫饰、虚伪、冷漠、胆怯所包围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我们已经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呢?
  
  


  比较了《莎士比亚全集》中文译本的几个版本,感觉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最好,决定买之。这个版本的主要问题是纸质不佳,字体模糊,显得比较老气。而且我只看到精装本,没看到平装本,这意味着我要多花几十大洋,颇有些不爽。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和译林出版社版都是以朱生豪译本为基础,而历史剧则采用其它译本,我猜大概是因为朱生豪生命短暂,没有翻译这一部分吧。比较而言,译林版在历史剧的翻译方面要逊色一些。例如《亨利六世(下)》第一幕最后一场有一段台词,原文是:
  
  Women are soft, mild, pitiful and flexible;
  Thou stern, obdurate, flinty, rough, remorseless.
  Bids't thou me rage? why, now thou hast thy wish:
  Wouldst have me weep? why, now thou hast thy will:
  For raging wind blows up incessant showers,
  And when the rage allays, the rain begins.
  
  人民版翻译如下:
  
  "女人是温存、和顺、慈悲、柔和的,而你却是倔强、固执、心如铁石、毒辣无情的。你要我发怒吗?好,现在叫你称心;你要我流泪吗?好,现在叫你遂意。愤怒的风暴吹起了倾盆大雨,当我的怒气稍稍平静之后,不由得要泪下如雨了。"
  
  整段台词有如行云流水一样,有直入人心的力量,而这是译林版平淡而有失准确的译本无法相比的。单凭这一段翻译,也能令我义无反顾地抛弃物理上更具现代感的译林版。
  
  顺便插一句,我不太喜欢读原文的文学作品,觉得太花时间。何况四百年前的英语,连现在的英美人都视为畏途,当然更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不过,如果要在几个译本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倒不妨挑一段原文,自己先译一遍,再拿去同各个译本比较,高下立现。这是我的一条经验,可惜仅适用于英语。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就买了两个版本,还没来得及读,也不知道哪个会更好一些,也许还是商务印书馆版更可信赖吧。
  
  在书店里,我还找到了梁实秋所译的莎翁全集。应该说老先生的翻译质量还是很不错的,而且背景、导读、注释等辅助材料都较前大陆的两个版本翔实。可惜呀,海峡两岸经历了五十年的文化分隔,现在读起这个译本,总有些怪怪的味道,难以沉入其中,只能是敬而远之了。
  
  http://spaces.msn.com/richardfang/
  


他的书还没看。家中一套译林的,但我觉得版本不好。呵呵。我也想要人民的。


请稍候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昏倒


我想看这本书了


喜剧当中我也最喜欢仲夏夜之梦,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接触的第一部就是仲夏夜之梦,不过皆大欢喜那部也不错


诚然,现代的生活方式令我们窒息,令我们沮丧。我们甚至开始憎恶自己,怀疑人性。但是,不是更多的人在抗争吗? 书籍就是实现心灵解放的最好方式之一。我们不是渐行渐远,只是前路艰辛。“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可是前进是必须的。


路啊路 飘满了红罂粟 是说诱惑之多的吧 和艰辛八竿子打不着


当然了,估计百年以内很难有比朱生豪先生翻译本更好的了。


这套我5-6年前买的时候是有平装本的,但还是有问题,主要是太厚,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
去年我干脆另买了一套人民文学79年出的12册版本,那个厚度就合理多了,看起来也舒服多了。推荐到孔夫子网找找这个版本。
朱生豪!- 偶像啊!当得起字字珠玑这四字。


近来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口袋书很好,有悲剧集和喜剧集,超便宜而且质量也还好,窄本和国外的那些小说开本一样的,很方便。


我干脆是祖母送了一套79年版的给我,看过那个之后,就根本不能接受其他版本了
第一次看是初二的时候,等到第二本书脊都磨毛封面都快掉下来的是后才想到去包书皮 = =


同意!79版拿在手里很适中很舒服。我是拿到就包了,至少看的那本会立刻包上。
不明白后来出的这个版本为什么弄那么厚的说!


戏剧出版社那个版本装帧实在太差了
我买的是人民文学版的简装本
十分赞同楼主关于找段原文自己试译的方法,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另问楼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哪个版本比较好?是商务版还是凤凰版?


我买的是78年1版1印的,只有10本,后两册是不是诗集?


我买的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也是以猪生毫译本为主),这套书最大优点是只有上下2册,每册上千页,虽然非常厚,但读起来很方便,莎翁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都收齐了,不用翻好几本书了。原价148元,我很幸运,在青岛一家无名小书店买了论斤的处理品,好像只花60元,而且是正版的,书中还有一些黑白图片。
有收藏这套书的朋友吗?


79年的 孔夫子網有. 但是我想, 這麼多年了, 都變黃了吧? 放多十年可能會發霉??


朱氏译本适合像看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的看完,真正阅读、欣赏、收藏应该选梁氏译本。
梁实秋译作的最早读者是他的妻子、女儿。她们读译作都感吃力,妻子程季淑建议改为流畅的中文,弄通俗些。梁说:“不成,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看来,在“信、达、雅”翻译标准中,他首要遵循的是“信”。不只是在语体上,对莎作中的淫秽内容也坚持存真,不作通常的删节处理。女儿文蔷偶读莎剧,感到其中猥语甚多,不便朗读,便提醒父亲在翻译中可否去荤。他告诉女儿早在1818年,Thomas Bowdler就把莎剧内太荤的部分全删了,编印了一部所谓“在家庭里可以朗诵”的全集。这种去荤的办法于是就叫作Bowdlerism。“莎士比亚与性”一直是莎学中一个重要命题。一位英国学者说:“莎士比亚是最长于性描写的伟大英文作家。他毫不费力且很自然,每个汗毛孔里都淌着性。”对此,一直褒贬不一。梁实秋认为,戏剧中含有狠亵成分很正常的,中外皆然。因为剧本主要供演出,并不当案头文学供人阅读,因地因时因人而宜,随时变动,另外过去看戏的观众主要是男性,故没有忌讳,不加限制。梁实秋对英国文坛争论莎氏是不是色情作家,感到不可理解。他还引用了莎氏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以描写性欲为主题,表现诗人对于性交的强烈厌恶,以此说明莎作未必是最富色情。梁实秋认为,就莎剧中的淫秽之词,绝大部分是假借文字游戏,尤其是双关语表现的,通常是隐隐约约,并非常人所能欣赏的。朱生豪译莎剧时,将这方面内容,以及一些较为费解的地方删去了。据梁实秋估计,每剧约删去二百行以上。对此,他颇感可惜。他认为“莎氏原作猥亵处,仍宜保留,以存其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