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改造传统农业

西奥多·W.舒尔茨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西奥多·W.舒尔茨  

页数:

175  

译者:

梁小民  

Tag标签:

无  

前言

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在1964年发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却独树一帜,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西奥多·威廉·舒尔茨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阿灵顿郡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是小农场主。他受教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先在衣阿华州立大学任教,40年代后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一直到1972年退休。此外,舒尔茨还曾在美国政府农业部、商务部、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兼职。退休前为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现已去世。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内容概要

  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 译者:梁小民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各种学说的遗产
需要撇开的问题
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传统农业的特征
一个经济概念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一个难题
第三章 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经济效率的假说
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十分贫穷而有效率
印度的塞纳普尔:贫穷而有效率
结论与含义
第四章 零值农业劳动学说
“零值劳动”学说的各种根源
对理论的屈从
经验事实的检验
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后的情况所作的检验
第五章 收入流价格理论的含义
增长模型忽视了的内容
一种理论框架
非增长类型
增长类型
第六章 传统农业收入流的价格
收入流价格较高的假说
反对这一假说的观点
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
印度的塞纳普尔
结论性的含义
对要素份额的说明
第七章 投资有利性问题的引言
第八章 农场规模、控制和刺激
专业化
有组织的研究
生产现代投入品
“生产”信息
不在所有或居住所有的控制和农场规模
假不可分性和农场规模
大型拖拉机和许多锄头
真不可分性
对地租的压抑
关键是农产品和要素价格
第九章 隐蔽在“技术变化”中的生产要素
隐蔽要素的花招
某些农业要素的特征的例子
某些特殊生产要素的供给中存在的变化
考察技术变化所掩盖的内容
全面生产要素概念的含义
需求和供给的方法
第十章 新的有利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供给者的研究和发展
供给者所进行的分配
营利企业
非营利企业
第十一章 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
接受的速度
有利性
决定有利性的因素
对新要素的寻求
学会使用新农业要素
分类
成本和收益
第十二章 向农民投资
农业增长和人力资本的回顾
工业化的教训
教育的价值何在
不依靠追加教育投资的增长
依靠追加教育投资的增长
引进技术的经济学
引进或国内生产
应急或长期计划
各级教育的分?
错定了教育外国学生的方针
向物的投资与向人的投资之间的联系
向人力资本投资
政治障碍
向农民投资的类别
教育的经济价值

章节摘录

区分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即氏族的社会和其他类型社会在许多方面是非常有用的。经济学家似乎总认为,农民当然属于一种氏族社会。但是,有许多农民是一个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即一般所说的“都市”社会的成员。氏族社会和以传统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在把这两个范畴应用于同一社会时,它们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可以说一个氏族社会总是存在传统农业。然而,氏族社会与传统农业并不一定一致,而且,绝不是所有的传统农业都存在于氏族社会里。正因为这一原因,氏族社会的文化特征就不能为鉴别传统农业提供可靠的基础。人们经常把贫穷社会中农业的弱小性归咎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工作、节约、勤劳和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是相关联的。人们常用这些因素来解释为什么经济进步如此微小,以及为什么特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实际上总不成功。但是,一般来说,并不必去求助于这种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别,因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解释就足以说明问题了。首先来考虑对工作的态度。人们总是说,贫穷社会里的人民不愿意长时间辛勤地工作。假定他们偏好空闲。这样,与这种空闲相关的“闲暇”就应该比更多地干活才能实现的生产增加更为宝贵。由此得出的推论是,这些民族对这种空闲的评价很高。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到他们缺乏长时间辛勤工作的精力,以及增加工作所能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下。这种观点的另一种变种论述了教育对受过某种教育的人从事农业体力劳动意愿的影响。


编辑推荐

《改造传统农业》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改造传统农业 PDF格式下载



如题,是“改造”传统农业,而不是“改变”或者“取缔”传统农业。既然是传统农业,那么一定是有一个传统存在。这似乎是废话,可就是没几个人能明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密集、细致和落后。改造的对象仅仅是最后一点——落后。落后包括技术的落后和设施的落后。比如,袁隆平就是技术,而设施是需要投资的。至于,密集和细致那是完全不需要去碰的。改变密集和细致必然会导致土地单位产量的降低。如现如今的某些省份把丘陵、湖泊填平以发展农庄式的耕作方式,一定会导致粮产量的下降,全国推行这种办法,一定会将我国带入粮荒时代。


是经典


有点深奥!


送货及时,书的质量也很好


林毅夫的老师,他的东西值得你看看!中国农业的出路在那里?是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民的投资,而不是农民对于土地投资!政府对于农民的智力投资的原因是,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这,就是我理解的舒尔茨的论断!


初略的看了下《改造传统农业》,里面主要的观点很不错,的确很有指导意义,但是有外国著作翻译过来的通病,语言太过拗口,不好懂。


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适合,来得也很及时,谢谢当当网。


读了如今的新制度经济学对现代农业的研究,又回头来读舒哥的经典,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尽管现在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手段、模型等分析似乎更加专业,其实更多是落脚在问题的中观层面,但是舒哥运用原汁原味的古典经济学价值观念,特别是基本的供求及价格分析理论,去简化繁,抽丝破茧,颇有些明心见性的味道,实在是有一种自然、简洁、智慧的美。回过头来想想,经济学之要旨,以前学习的时候真的能没把握到,只隐约记得一些图形、模型、数据分析之类后来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才发觉自己根本不懂经济学重在运用之妙,简洁之美,如今再读舒哥这个薄本子,又有了相似的感悟。最后说二句:1、经济学的观点不一定全面,但是一定很专业,而且这种专业绝对不是体现在数学分析上,而是体现为某种深刻的洞见。2、从经济学角度把问题分析清楚了,背后的规律找到了,就会觉得某件事情发展的规律就像平常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这是哪个梁小民翻译的,懂不懂经济学啊,中文学好没就学英文,没几句流利的,晦涩难懂。什么“不在所有和居住所有控制的和农场规模”,哪国语言这样说啊


舒尔茨认为农业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主张规模农业,也就是现在美国的石油农业,机械农业


无论是外来流动人口的所谓人的城镇化,还是缓解特大城市基公共设施压力,等等城乡问题,很多都是需要回过头重新审视这六十年来三农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要知道同样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种是属于农业本身发展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另一种则是与农业发展无关的单纯由于城镇扩张所造成的失地农民,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农业是立国之本,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值得仔细研究


很新,很干净,收货也方便,纸也挺好的。


很好,包邮呢。找了几家买书,这家最好


不错,虽然还没有看完


诺奖得主的名著 必将受益匪浅


学经济学的,老师推荐书目,还不错


经典好书,无需解释。


我們擁有的那些燦爛輝煌的過去,創造並積累了同時代其他文明無可比擬的財富。不是我們搞掠奪,也未見當時我們有多大程度地工業化和城市化,農耕是我們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或許正是因此打下的紮實的農業基礎,才確保了我們曾經的繁榮。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工業化和城鎮化大發展的時期,更不應該忽視農業發展重要根基作用,有了他強有力的保障,工業化和城鎮化才無後顧之憂。... 阅读更多


纸质有些薄,但不影响阅读,送货很快


改造传统农业 好书


舒尔茨的大作,梁小民的翻译


很有用的书,绝对正版!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12章,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特性,传统农业中的主要要素,以及可改造的农业生产要素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开篇舒尔茨便最先阐述了传统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幅度来增加农业生产吗?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呢?
  本书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接下来在第二章中,舒尔茨便定义了传统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1)技术状况长时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农民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获得和持有作为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从这些特征来看,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循环以往没有改善的传统经济。
  第三章中,作者提出了贫穷而有效率的假说。驳斥以往人们认为的贫穷是因为低效率,以及零值劳动力的假说。舒尔茨根据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地区的资料证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落后,他们能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变动,他们会为了多赚一个便士而斤斤计较。因此得出结论,依靠长期农民经验而存在的传统农业,最匹配自然的生产方式,各项要素的配置都是最为优化合理的。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他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是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驳斥了传统的隐蔽失业理论,认为即使是最不具备生产力的小孩子,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哪怕分毫的价值,再微小也不等于零。
  其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想要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单纯倚靠配置传统农业各项生产要素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为此,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
  在第七章以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张和见解。这包括由传统的命令方式转化为市场方式。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而舒尔茨所提到的不能单纯倚靠市场因素,让我想起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的“手”。市场经济下,供给与需求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必要提到的一个理论是农场规模理论,在读这一章之前,我以为作者会支持这样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认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效益与价值。看过书中作者的论述,我才觉得作者的分析更加理性有依据。扩大规模并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好的办法,反之,也许会更加让生产者陷入困境。
  舒尔茨认为,供给者是发现、发展和生产新要素,并使农民能够得到并使用这些要素的那些人和机构(包括营利企业和政府等非营利机构)。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要让传统农民接受并使用这些要素。同时,在供给者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以后,传统农民接受的条件是看其是否有利。如果某种维持生活的农作物在使用了新要素后产量有所增加,这种新技术就是有利的。新要素是否有利,既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不是简单的生产价值。
  而这,便引导了舒尔茨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改造传统农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改造传统农业的重中之重便是改造这个农业的生产者,即农民。舒尔茨提倡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经验教训,教育、在职培训等等。其中,教育是长期有效的形式,也是更加重要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尽管需要引进技术,更主要的发展本国内的相似组织才帮助本国农业生产者来实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或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之故,或是因为外文书籍中文翻译所造成的阅读吃力。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对商务印书馆的译书唯恐避之不及。若非老师指定,今天是绝对不会在此处讨论这本个人认为是相当给力、于我具有相当启发的书—《改造传统农业社会》。废话不再多讲,直接进入讨论的主题。我讲分两部分来说这本书,一是结构分析,而则是个人的小启发。
   一:《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一书的体系结构:
   书名直接告诉了我们作者想要干嘛。目的是“改造”二字,而宾语“传统农业社会”,这样我们就自然的得出了下面的几个体系: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不出意料,作者也正是按这个思路来展开的,我也逐步来介绍里面的相关的内容。
  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界定一个名词主要依赖它所体现的特征,那传统农业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撇开了以往学者关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界定、制度界定或是技术界定,而纯粹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从要数的角度来定义传统农业,要求其具备的条件是生产要素的世代使用即不改变或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生产要素是世代使用而无改变,这里面暗含了三个特征即:a、长期内技术不发生改变;b、农民对获得和持有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发生变化的;c、这种收入来源的要素供给也是一种长期不变的,与前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农业社会。
   对于这种传统农业社会,很多学者给予过分析,强调点无非就是验证传统农业社会为什么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对流行于当时的两种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论调进行了反驳。反驳的对象是看似合理而没有实证支持的“要素配置的效率低下说”以及大行其道的“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作者依赖的是由社会学家所作出的实证数据。危地马拉和印度的两个地方可以证实这种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贫穷而又效率的状态,而印度在1918-1919的流行感冒所造成的影响则很好的给“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一个反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这两种论调进行分析时,要时刻把握这里面所界定的“传统农业社会”范围。有了这个严格的前提界定,作者的反驳就变得十分强有力,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这样的前提使我们省去很多无必要的阅读。所以一句话说得好,“想要跟我辩论,先给我下定义再说”。下好了定义,我们的辩论才有会是真正的辩论,否则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定义圈里打转,而不会有任何的进展。
   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
   承上面所说,作者要对“为什么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使用一个新概念(收入源价格)和一个老模型(供求模型)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的原因是它在新生产要素上的投资率过低;而这种过低投资率的原因是来自收入源价格过高的缘故;传统农业社会里关于对新生产要素的动机和偏好的长期不变以及供给的长期不变是收入源价格过高的原因;其间的最根本因数在于技术变化的长期不变。也正是如此的缘故,才有了改造的必要。改造成为必要,不仅在于前面所论述的一些理论上的原因,更因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还不存在一个使农业发展成为可以忽略的原因”。50年代以来的众多国家忽视农业重视工业的后果性现实更加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迫切性。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关于改造传统农业,最大的点就在于技术层面。如何变动技术使得传统农业可以脱离传统二字是最为关键。脱离传统就是要我们作出突破。使用新要素而非世世代代所使用的要数来打破传统里德长期均衡。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技术,因为我们所谓的技术变化隐藏了众多的要素变化。而真正改造传统农业的就是依赖这样的技术变化。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要素变化,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a: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政策。“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梁小民)。上述所讲的制度层面,是一种环境的必备。
   b:新生产要素的增加,依赖于我们供给和需求双方。供给可以是盈利和非盈利二者来提供,当然里面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而从需求来看,则要体现在有利性,并让农民学会使用。
   c: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使用新要素的效率,缩短农民学习新要素的时间,提升农民使用新要素的能力以及增强自己的经验。
  
  
   因时间之故,结合实际的中国三农问题打算留到下周再写!就此搁笔。


  思路很清晰的一本书,整体的脉络都是按照一条线一点一点的剥开,然后得出结论,虽然其中有一些被批判的观点当前已经不具备说服力,毕竟时间久了一点嘛。
  
  很不厚道的批评下梁小民先生,这个老同志是个好同志,他翻译的曼昆的经济学还是蛮不错的,但是这本书具有一些让人读了抓狂的东西,比如:
  
  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24页)
  
  没有标点,真的没有。
  
  还有一些这种长难句,我都用上印建坤老师的剥洋葱法来对付汉语的句子了,其实用几个括号可以达到表达清楚的目的的……
  
  在第四章里面,舒尔茨蛮尖锐的批评了刘易斯的一些观点,但是就在1979年,刘易斯和他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奖,不知道俩人见面有什么样的表情?“我想,只要微笑就可以了”(⊙﹏⊙b汗)
  
  最后废话一句,刘易斯还是出生在西印度群岛里面的捏,他还是我们亚非拉的战友捏。刚知道的,惭愧一下。


  本书的核心观点:
  农业也可以成为增长的源泉。靠剥夺农业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是有害的。
  传统上认为农民是愚昧,保守,对市场价格反应不敏感是不正确的。
  隐蔽失业理论的假设是不充分的。农民采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生产,基本上达到了现有生产条件下的最优。
  提出收入流理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下,认为农民自身进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过高是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
  在对农业进行投入时,只靠增加物质资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向农民进行投资等问题。


这是本好玩儿的图书~


这书的翻译确实很伤神!


总结的的确很不错。


翻译真的很无语


舒尔茨貌似在地理学界很有名吧~~


这个不太清楚,是一个农业经济学的老师推荐的书。


舒尔茨 发展经济学 是林毅夫在芝大的老师


研究农业经济的应该要读的一本经典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