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念的生成
2009-1
中国电影出版社
冯欣
220
250000
无
蒙太奇学派要用蒙太奇把人们引向充满理性光芒的意义世界;写实主义者则认为电影可以帮助我们在越来越抽象的现代世界中回归到具体的经验现实。 作者论问题显示了电影这门后来艺术与传统高级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推动讨论的是几千年来镌刻在“艺术家”头衔上的神奇光环,还有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流程所导致的反向推力。 结构主义者对文本生产过程中个人创造性的忽略有效突出了支配性的叙事语法的作用。电影符号学希望在电影中找到类似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当这种探索超出文本的界限,它就被理解为一个显现意识形态运作和男权主义踪迹的场所。
冯欣,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博士。1997年至2005年在台州学院中文系任教。2005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在《电影艺术》等刊物和报纸发表《:正在消失的彼岸》、《叙事的意识形态分析》等论文和学术评论十余万字。目前已
导论 一、柏拉图的幽灵 二、电影观念及其根源 三、研究背景介绍第一章 理念 第一节 蒙太奇观念诞生的历史语境 一、苏联电影的诞生语境 二、先锋艺术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合流 三、破除舞台幻觉和对“高级艺术”的反拨 第二节 形式主义和蒙太奇观念的诞生 一、形式主义者的电影思考 二、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基本属性:电影领域的形式主义思考 第三节 蒙太奇与理念 一、杂耍蒙太奇:碎片的狂欢 二、理念的回归与深化 小结第二章 表象 第一节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历史语境 一、蒙太奇学派的真实观 二、写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作为人类存在复制者的写实主义 一、安德烈·巴赞的理论渊源 二、电影影像本体论 三、蒙太奇与显现真实的电影语言 第三节 作为现代社会救赎者的写实主义 一、现代世界日常存在的碎片化 二、作为现代社会救赎者的电影 小结第三章 作者 第一节 作者问题的提出 一、作者的历史 二、作者性问题 第二节 电影语境中的作者想象 一、电影作者问题的提出 二、作者理论的发展和回应 三、作者论的结构主义化 小结第四章 文本 第一节 电影符号学 一、现代电影理论的背景 二、结构主义的电影化 第二节 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电影化 第三节 电影与意识形态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新认识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电影化 第四节 电影与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 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小结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对于写实主义来说,最为关键的是电影感知提供了一种以往的艺术门类所无法提供的与日常生活感知几乎完全相同的艺术感知形式。在柏拉图的世界观念模式中,在人类文明走向现代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化的现代背景下,这种日常生活感知经验由于其与现象层面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漠视。写实主义者普遍地认为电影这种新媒介身上的新品质无疑可以提供一种向现象回归的方法和途径。 巴赞在这种艺术感知形式中找到了被剥夺掉的观众感知和意义建构的自由和民主形式。特别是蒙太奇学派对电影形式进行了科学主义化的组织,这使得电影画面的意义建构变得过于精确,导演的理解被专制地强行灌输给观众。电影的形式构成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多义和暖昧,观众对人物和事件没有进行自由的组织和意义选择的权利。克拉考尔则是在这种艺术感知形式中找到了摆脱现代人在过于组织化、科学化的社会系统下的异化状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电影当作了一种宗教式的救赎力量。 就这一点来说,蒙太奇学派确实强调的是对材料进行处理过程中的变形效果,这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延伸过来的,它使得作品以及观众在对于作品的接受过程之中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他们通过一系列电影化的手法,大量利用大特写、利用快速的镜头剪辑使我们远离日常生活经验,这也是陌生化的功能之一。“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这样的观念来自于利用文学和艺术的陌生化手段,使艺术对象从日常生活的自动化序列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对它更为生动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提法隐含着的是“石头”从一种艺术对象经过艺术手法的提炼,进而成为一个使我们对于艺术对象本身产生全新认识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蒙太奇电影学派一般来说很少考虑到电影画面对摄影机前的原始物象之间再现关系,他们思考的核心其实是已经拍摄好的胶片素材的处理,试图把镜头画面的形象序列转换成一种新的意义序列。特别是在爱森斯坦的语境中,寻找超越画面形象性的理性力量的努力更为强烈和明显。在很多时候,镜头往往被当作一个词、一个细胞来看待,是蒙太奇手法的基本素材。这是艺术工具论影响下的干预生活的表现,它表现在艺术的目的上是利用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改造作用,从而改变生活,在具体的作品中,则是把超越形象的理念笼罩于那些基本素材之上。这种倾向在苏联特殊历史文化的作用下,在不同的电影思考者那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面貌。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