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与都市

陈犀禾,黄望莉 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陈犀禾,黄望莉 编  

页数:

228  

内容概要

  《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中的论文和发言,有的抓住了新的电影现象,就具体的城市电影营销策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集中思考;有的从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总结整理;有的则从哲学观点切入,对城市视域、电影经验、电影的空间消费等有了新的认识。总之,论文围绕电影和都市的关系大多提出了有价值的观察和分析,其中一些论文在发现问题、提出论点、组织论述等方面尚嫌稚嫩,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陈犀禾,美国俄玄俄州立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ACSS(亚洲电影研究学会)中国区理事.北京电影研究重点学术基地学术垂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历史和批评,中外影视的跨文化研究。  曾先后承担全国六五社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及市教委社科项目多项,上海市电影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出版专著(主编110部,发表论文(译文)70多篇。  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2项,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黄望莉,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影视史论教研室主任、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会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得电影历史与理论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开始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任教,2009年获得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电影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刊发研究性论文20余篇,其中几篇先后被《中国电影年鉴》、《人大复印资料·景视艺术》、《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论文集》、《银色印记上海影人理论文选》等多家刊物和书籍转载。专著《海上浮世绘文华影片公司初探》。也曾与人合作完成《影视文学写作》、《影视艺术概论》教材。曾为第九、十、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遗片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代序】 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第一部分 当代都市电影中的文化及其想象新都市电影:眼与心的裂隙《团圆》——现代都市电影的“非典型”表达虚构的“海上都市”——从《海上梦境》、《海上传奇》谈上海电影中的想象误区城市·人·记忆——略论贾樟柯的城市影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都市叙事的演变另一种都市电影——关于新世纪“向城求生”者的都市影像新世纪十年中国城市电影文化发展态势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女体呈现和性别政治第二部分 都市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及其他城市,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模糊之域到具名之城——当代电影生产与城市营销的互动阐释学研究从《非诚勿扰》到《唐山大地震》——论杭州城市品牌形象的电影植入式营销都市化与当代中国都市电影叙事的三个转向试析电影给予都市大众的空间消费构成城市“视域”与电影经验——一种现象学的描述第三部分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都市空间及其视觉政治略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城市电影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都市文化的回归与构建幻灭与新生——昆仑影业公司创作中反城市化倾向的延续和突破(1947—1949)1927—1937年上海都市空间华洋格局之变与影院自主化建设夹缝中成长——试论长城画片公司影片中的都市女性形象空间与视觉政治:《木兰从军》胶片被焚事件始末被忽略的《新旧上海》——另一种城市生活、第四部分 多/跨地视域下的都市电影“文化之困”的影像与“文化之谬”的现实——三地都市影像的文化内蕴及当下大陆都市电影缺失的文化评析论台湾电影中台北城市空间的建构电影的现实边界、都市心理与梦幻叙事——以《盗梦空间》对中国电影的启示为例略论新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后大都市空间可见的城市——碎片?有机体?

章节摘录

  “新都市电影”一说始见于《产业化以来类型电影新探索》一文(《中国电影报》,2010年4月15日,第18版)。作者汪景然在文中概括了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新探索的电影类型:人物传记片、灾难片、谍战片、科幻片、魔幻片、西部片、惊悚片和新都市电影等。作者认为《非常完美》和《杜拉拉升职记》以全新的视听享受开启着“中国时尚城市电影的新类型”。的确,在这两部电影取得票房佳绩之后,《四个丘比特》、《摇摆的婚约》、《我的美女老板》、《活该你单身》、《爱出色》等影片都密集上映,在都市的流光溢彩中多了对时尚符号的展现、对轻松喜剧的嫁接,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主流影片之一。  但是严格说来,“新都市电影”不能从类型的传统视角去认识,因为其提出是从时尚化的炫目的视听冲击层面出发,对文本这一判断类型的核心要素而言,它主要是都市爱情和喜剧这两大主流类型的融合。然而从宽泛的角度讲,“新都市电影”也具有某种类型意义,一方面是因为电影作为大众的消费品,类型的开发和生产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而“新都市电影”正是在视听层面契合了当前主流消费群体的观影需求,亮丽光鲜的影像满足了年轻观众的时尚都市趣味;另一方面,“新都市电影”是对《穿普拉达的女王》等外国影片的借鉴和改写,观影丰富的观众能够从这些中外影片中归纳出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和影像风格上的一致性,将其纳入“同类”的范畴。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洋彰戏一以来,电影与城市便在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城市不仅为电影这一茵方技术文化在中国的引进、扎根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地,而且城市也迅速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另一方面,电影的普及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结构,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城市观念。  ——张英进:《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形象》    都市化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来,它不仅直接彰显出人类生活模式趋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t更是导致此一转变的重要动力。电影与早先的各类文化相比,不光只记载历史、评论历史,它们亦内在于历史革命的洪流中。因此,电影中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乱、脱序的都市节奏,使它成为社会准则。它同时放映、形塑出新式的社会关系,而此一关系正是在陌生人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发展而来。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空间转变。  ——大卫·克拉克:《窥见电影城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与都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