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巴克斯顿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

巴克斯顿  

页数:

413  

字数:

52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译者序——独一无二的好书任何新兴的技术或理论在被广泛运用之前一般都会经历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和构建框架等几个必要环节。“用户体验”作为设计领域的一个新概念登陆中国已有几个年头,然而时至今日,恐怕仍处在澄清概念的时期。现在人们都在津津乐道用户体验设计的价值、方法、本地化和流程体系等方面,甚至引发了一些类似“用户体验究竟是真实的贡献还是洗脑运动?”等激烈讨论。然而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本质?(就好像我们在大谈设计要体现中国文化时,又有几位真正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我曾到国外学习人机交互设计,回国从业至今已有7年,一直致力于推动用户体验设计的应用和本地化。在这段时间里,我或者直接服务或者作为顾问,先后接触了国内外近200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发现大家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解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多的是把用户体验作为一个产品设计的时尚新名词摆到了公司改革或创新的风口浪尖上,实质性支持有限,而期望却极高。我认为企业里的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纯创新的层面。为什么叫纯创新呢,因为有人会说工程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没错!而纯创新即是不包含工程方法方面的创新。二是设计和工程的层面。犹如建筑设计和土木工程的关系,一个创新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能无法通过一套死板的工程性方法获得,但一个设计概念转换为一个真实的产品却需要工程性的设计方法来保障。我所看过的许多书都是关于某一系统的设计方法或其中的某些关键步骤,如用户研究、信息架构、界面架构、任务分析等,却几乎没有见过关于纯创新的书籍。2007年,我在美国用户体验大会上演讲的时候,看到会场上被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微软的首席架构师,该书还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大力推荐。本以为像平常一样花个10分钟快速扫几眼,就能了解此书的大概,但却发现书中讲的并不是大家所惯见的关于某软件、某移动设备或某网站的例子,而是用到许多生活中很质朴的故事。我一时不太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细读之下才意识到,这正是一本讲解用户体验设计的纯创新层面的书。买下它后,我花了半年时间慢慢地看完,颇感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对于那些和我一样,认为在研究用户体验之前需要真正理解其本质的朋友,此书必读!也是机缘巧合,2008年笔者有幸受邀,与好友夏方昱、黄胜山共同翻译此书,希望借此能为国内同行们做些贡献。此书的原作者巴克斯顿先生博闻广志,其笔下英文的使用也不像一般书籍那样仅仅局限于技术层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许多疑问,虽然我们努力核实和修订,但难免会遗留个别谬误之处,如果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多见谅并请批评指正。黄峰中国唐硕用户体验咨询创始人/首席咨询师中国可用性专业行业协会(UPA中国)共同创始人/主席

内容概要

如今,大量的新产品不断地被推进市场面向公众,它们拥有丰富的动态界面,号称可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和轻松,然而实际上,它们中只有少数能够在市场上生存,更少数才能够真正实现它们的承诺。
缺乏设计,过度依赖技术是主要原因。我们需要设计。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软精装版)》》(
作者巴克斯顿)着重强调设计过程前后两端的均衡,前端重点做好草图和设计创意(确保设计得正确),后端则保证可用性和工程两方面(确保设计被正确实施)。《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软精装版)
》目标是构建一种设计理念:将新技术转化成一种既可以服务社会,又可以体现价值的产品形式。比尔·巴克斯顿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科学的研究成果,将激发读者想象,鼓励使用新的技术,给用户体验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书针对读者群广泛,包括设计师、可用性专家、人机交互界人士、产品经理人以及商业高管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巴克斯顿(Bill Buxton) 译者:黄峰 夏立昱 黄胜山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笔者说明
第一部分:设计成就梦想
为旷野设计
个案研究:苹果公司、设计及商业操作
奶牛规则
今日略览
设计的作用
关于流程的草图
创新的循环
设计之疑问
剖析草图
清晰并非总能使人明了
效果图的大家族
体验设计vs.界面设计
草图互动
草图不是原型
将用户置于什么位置
消极的人眼里“只剩下半杯水……”
如果你创作的草图没有人看到……
分享的目的
注解——草图上的草绘
设计思维和环境
可能发生的其次糟糕的事情是……
一条奔腾而过的河流
第二部分:方法与发狂的故事
从思考到行动
绿野仙踪
变色龙:从魔法到“障眼法”
组合:将东西拼凑到一起
一个暴风雨的黑夜……
视觉故事讲述
简单的动画
拍摄哑剧
示意移动方向的草图
扩展互动:真实与假象
变焦展示
展望未来的视频
与纸的交互
你在和我说话吗
总结和尾声
一些最终的思考
参考资料和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换句话说,还是公司原有的团队拯救了苹果。比如,现任苹果工业设计副总监的Jonathan Ive,领衔设计过苹果的所有主打产品,是1992年加入该公司的。当时首席执行官还是John Sculley,后来Michael Spindler和Gil Amerlio历任该职,他都留在苹果。可以说,他见证了苹果公司的辉煌与没落,但却一直与之为伴,并作为主要员工奉己之力,挽救公司。 3.管理层眼光决定成败。上述第二点告诉我们,现有员工中是否有能力挽狂澜的天才并不重要,如若公司高层目光短浅,缺乏目标,意志脆弱,那么天才员工也会频频受挫,浪费才华。 4.保持势头,强劲发展。仅iMac的成功并不能挽救苹果,它不过给公司重整旗鼓打入一针强心剂。真正力挽狂澜的是接下来苹果对iMac系列产品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更新,追求完美,从而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产品。如图11(图中只列出半数左右该期间新推出的电脑产品)所示,产品创新不间断,创新速度不放慢,产品的设计语言也不断完善发展。从最早的iMac糖色半透明设计、到Power Mac G4 cube、到iMacG4,直到后来的设计灵感源于iPod的iMac G5,所有这些产品无不饱含创新元素。 5.失败在所难免。我认为巨大的成功可以使人遗忘失败。史蒂夫·乔布斯的经历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且不提他过去的经历如1984年被苹果扫地出门,他后来经营的NeXT公司也并不成功(在我看来4.27亿美元便被收购本身就是个败笔),即使在其回到苹果重掌大权后,他也有犯了严重失误的时候。 一个失误就出现在iMac首度成功推出之时。苹果将早期iMac的配套鼠标设计成冰球形状,这款鼠标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跟。主要问题出在其规则的圆形外观上:尽管看上去漂亮,与电脑设计融为一体,但是却并不实用,手握在上面,无从感觉得知是否握在正确位置上,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你移动鼠标,屏幕上的鼠标指针却朝相反方向移动。幸而该设计很快被取代,并没有给iMac产品或公司业务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乔布斯的另一次严重的设计失误可就没那么容易弥补了。2000年7月苹果发布了Power Mac G4 Cubec。 G4 cube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的电脑。用乔布斯原话是,它美得让人“发晕”。类似的式样你会在《建筑文摘》杂志或者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它的确收藏了该电脑——参见Antonelli 2003)见到。可麻烦在于,正因为外观太美以至于无法胜任日常使用。置于桌上,桌子便显得杂乱不堪;外接线多而凌乱,与其完美对称的设计不协调,所以线一接上,它便立即失色,变得一团糟。问题远不止这些,在早期版本中还存在材料问题,机箱表面会出现细缝,有损外观。 也就是说,如果隐藏在显示屏玻璃后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做变更的话,光看外表,所有苹果电脑都是一样的。他们关注计算机的外在美,而不是其内在的形状、性能或者功用。他们并不打算重新定义计算机,也不曾刻意提升人机交互,可以说,他们只是重新定义了计算机的外观式样——尽管这也很重要,但是毕竟只是表层的东西。须知,我绝无贬低之意,这些式样赋予电脑性格,与使用者产生共鸣,有助于他们重塑对电脑的认识。只不过这些系统是植根于广为人知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在图形式样上做了点更新而已。 8.工业设计和用户交互设计两者几乎没有关联。在完成基础功能创新之后,个人计算机和用户图形界面技术都日趋成熟,工业设计师们明白,只要有鼠标、键盘和显示器,人机交互就可以达成。同理,用户界面设计师们也明白,在任何公司的平台上,无论其工业设计如何,他们的系统都可以运行,而且效果可以说一模一样。 因为工业设计和界面设计两个团队分工有别,彼此独立,所以乔布斯不主张两个部门有任何交流,更别提合作。但是有个例外情况:为了营造软硬件一体的假象,每款iMac的桌面图片都由工业设计部门完成。(但是Mac OS X的桌面图片为用户界面设计团队制作。) 总之,在很多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这样。但是,这一成功能够维持多久呢?其他公司可以或者应该借鉴甚至是效仿多少呢? 我想,苹果的故事清晰地阐明了设计在公司创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强调公司管理层及其远见卓识不可或缺,因为他们可以创设有利环境,使得设计能够成功。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在管理产品设计时,要有别于刚才列举的最后两点,采取不同的路径。简单来说,我们将来会很难把用户界面设计中的软件方面与硬件方面分开进行,后者本来属于工业设计范畴,但现在常常由用户界面设计师来完成。既然工业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不可能合作,那么能够兼顾两者而针对整体的设计师将必定会出现。


编辑推荐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通过生动的实例,将具体的设计技巧和宏观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流程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值得称道。《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经典再现)》使用有趣故事、真实案例、个人轶事,点明导致设计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细致入地阐明了设计这一概念。作者论述激情有力,但不失精准,详细阐述了设计的过程和技巧,从草图直至体验模型。阅读之初,也许读者会对许多关于雪山或极地的描述感到迷惑,但坚持看到最后,读者便会深刻理解创新设计的方法和路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PDF格式下载



确实经典,一下子看不大明白,需要反复读


书很好,很有帮助,值得一读


很好的书,值得学习探讨


这本书还没有开始看,大概的翻阅了一下,内容很详细,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正版,内容不错,性价比高,包装也不错


这本书挺好的,就是拿到手封面有点旧,对网络创业方面有很大帮助。


收到的书虽然有点脏,但是内容实在丰富!绝对的好书!


这本书不错的 喜欢


非常好的一本书,爱不释手


书很好,书很好,贵的一塌糊涂,tmd


书有点旧,排版不好看。内容还没看。


brought it for a dear friend.he ***es it


书挺厚的,但是都是铜版纸印刷,图片站的面积很大,书还是挺好,就是旧,这么贵的书还发本旧书来,最近买书总给发旧书。。。


不错,就是插图较模糊……


俗话成为金子一样贵的书。事实上的确比较贵。
之前的版本前阵子已经买不到。还好现在有精装本


刚到,还没看


偏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草图


比较特别的书,无论是从内容编排上还是版面设计(比例有点乱)上,书中有很多实际操作的事例,具体的还没怎么看,不过应该还是本能让自己提高的书,当当配送速度还是挺快的,不过送到的时候封面已经被折掉了有点旧旧的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来得及看,书的质量真心还算不错,不过对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而言,却并不是想的那么适合。


这个我要说下,物流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物流使用的盒子质量太差了,就一天时间,到我手上,我就看见物流包装盒子很破了,害的这本书,表面出现脏迹。。弄不掉了,很遗憾~


很理论的书籍~需要结合实践去做~


还可以,案例很多


书已经被压皱了,而且刚到货价格就又降了30元,太没普了,当当成心的吧!


可能是太经典,亦或是太抽象了。一开始以为讲的是软件的用户体验,但后来才发现,是很通用的用户体验。书本身应该还是不错的。不过还是要看清介绍后再买。


有点像二手书,拿到手里怎么看着都不像精装书


这本书一般 并不是作为实例参考的书 虽然我只大致翻了下


书还不错,但是当当的包装太差了,用一个纸箱子包装送过来的,打开一看有一本书还是对折放进去的。


书都压坏了。要退货


虽然我是工业设计专业不应该吐槽这本书,但我已经从事交互设计了,所以要买的是互联网相关的、明显是用户体验的书籍啊,用户体验,懂么!!目前工业设计里面的舒适性易用性那个被广泛叫做“用户体验”了么!!?很明显这个用户体验应该归纳在信息产品里啊,翻译不知道在这个前面加上工业设计么,坑爹啊!!真的是狗屎;而且里面讲的内容对我没有帮助就算了,还价格那么贵,90多啊,你怎么对得起《结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Don't make me think》、《启示录》……&乔布斯啊啊啊啊啊啊啊!!!!不想吐槽了,又不能退,,唉,就当做是每日清晨的心灵鸡汤吧!后面要买的兄弟姐妹们,看清楚了,本书专程写的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之前的一些思路和草图的重要性。如果是想要大量手绘案例的或者是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标准的请绕道吧~~~~~~~~


旧书!!旧书!!旧书!!旧书!!旧书!!旧书!!旧书!!四个角都窝进去了。。。


书的封面有点旧有点失望这是新书吗?


太不厚道了,买回来不是我想要的也就算了,还是本旧的,想转给别人又不好,白白浪费了156块大洋,郁闷!!!


没做好功课,以为是一本讲交互设计草图设计理念流程的书。。结果偏差有点大。。一天都快翻完了。。。。


有点不满意,感觉看起来像是二手的一样,封面这些很不好


对与书的保护,各种失望,这本书怎么会弄的这么破


可能是快运导致封面看起来很烂!


不如在图书馆看的那本好,有些小失望,一看封面脏了叭唧的,也很不爽


书还可以,内容对于我来说比较喜欢


内容很好,印刷质量ok,值得入手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早就想买了


铜版纸很重


书籍的内容还不错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朋友推荐的,希望有收货


  本书对交互设计的起源,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易懂的介绍,图文并茂,非常易懂。价格有点贵,但印刷质量确实不错,可以考虑到图书馆去借。书中分享了很多易用有效的交互体验设计研究方法,也讲述了交互设计的起源历史,其中的故事生动有趣,读到精彩处,让人忍不住为当事者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总之,个人觉得值得一读,且应该精读。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互联网的一些事上面的一片小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把网站当做一个舞台,每个素材都是角色,那么每个素材的出现都应该向人物角色一样考虑它的合理性。除了文章本身概念很吸引我,我还记住了里面提到的一本书《用户体验草图设计》。
  阅读完毕,却略感坑爹:
  1.本书主要讲的是设计用户体验草图,但产品例子却大多是生活用具。而体验草图的概念我理解的就是一个试验阶段的原型。比如那极神奇的把一个螺丝刀放进一个类似复印机的机器里面,啪啪啪,按着设想的设计按几个键,再把那个螺丝刀原封不动拿出来。是的,这就是老美发明的物品复印机,准备留给未来用的。
  2.作者太喜欢讲故事,讲起来没完,又是他们那边的故事,接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还是有些故事是值得思考的:
  1)作者一直用电动榨汁机,后来机缘巧合买了个手动的,然后他发现自己更爱用手动的。因为手动噪音要比电动小得多,而他通常是在早上刚起时榨果汁,那时他还没怎么太睡醒。
  
  这说明一个人的个性需求有时比广泛需求更重要。
  
  2)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陶瓷板分成两组。一组靠数量评分(谁做得多谁第一),另一组靠质量评分(谁做得好谁第一)。结果把两组第一拿出来在比,数量组获胜。
  
  这说明测试的次数永远不嫌少。
  
  另外那个魔法棒方法也比较有意思:就是说在草图阶段不必那么完美,反正核心目的是设计用户体验嘛!我们可以蹲在“自动售票机”后面的箱子里,让客户实际操作交互窗口,而人工从箱子里把票给他递出来。甚至可以明摆着让演员去扮演机器。
  
  好吧,我承认后面草图具体绘制的部分我是匆匆浏览的,不过还是在总结章发现一句看起来很nb的话:
  这不是关于设计的世界,而是关于世界的设计。
  
  无论如何,书应该是好书,但还是感觉有点坑爹,还好没买实体书。


  书中的内容比较丰富,读完后吸收的有以下几点:
  旷野设计:这个是真正吸引我的一点。为旷野设计,为用户真实的使用环境而设计,“必须倾尽全力,透彻理解其发挥功用的环境和社会情境”,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一些脱离实际情形的东西。否则,产品就会缺少生命力。
  奶牛规则:这一点真正解释了软件的生命周期。以前我看到的一些书中,只是告诉我生命周期有那么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产品用什么策略云云。但至于到底为什么有这几个阶段,都说的太概括了,好像一个产品天生就要有这几个阶段似的。在这本书里,Bill Buxton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一个软件产品从发布那天起,就要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结局。根本原因在于其成本的不断提升和目标市场的持续萎缩。复杂度、用户制约、市场饱和度、功能规模4个因素决定了这个趋势。这4个因素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但我从没想到它与软件生命周期的关系。我似乎能看到一个软件从出生那天起,就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不断的联系。它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羁绊,随着它的成长,它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像带着锁链跳舞。最终当它自身的增长无法再负担新增的负担时,就到了它的转折点,开始走下坡路,慢慢被新的东西所取代。而这又是新一次重复的开始。这也终于解释了为什么微软、谷歌、苹果这些世界型的大公司虽然某一款产品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迫不及待的不断推出新产品。原来这是由产品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盛极则衰,这也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那句话:“生活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要向前走”。
  手绘草图:设计初始阶段,手绘草图是重要的表达思想的工具。看完后我都有去学手绘的冲动。不过作者也显示了他的手绘水平真不怎么样(好像还不如我),但他用了另外一些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
  状态转变图:界面图、流程图与编号的集合,能够清晰显示页面的构成、它在流程中的位置,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可以试用一下。
  Moleskine笔记本: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真有这么精心设计的笔记本。我一直觉得身边的笔记本重要又实用,但又太简单,总有种缺一点的感觉。查了Moleskine资料,才发现原来笔记本也可以做得这么体贴入微(价格高昂,一本200元左右),心仪中...


  做为跟艺术沾边的书籍,
  必须又厚又重,上等纸张,
  大量图片,多个详尽故事,
  但是作者太在乎讲故事,
  讲起故事来就刹不住车,
  越来越多的故事累计起来,
  直接盖过了书本身的目的,
  还有这个神翻译,
  给人感觉是拿翻译工具译过来的,
  400页的书,最终得到东西太少,
  评分都献给纸张
  
  


  刚刚看完这本盖茨大叔亲笔推荐的关于设计的书籍~~
  读完了,很不容易,主要是美国人的思维和国人有很大不同,读他们的书实际上也是领教他们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算是给了很多在设计领域要用到的很实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都是很简单、成本低的方法,长见识了!各种方法、思想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想笑。。因为里面涉及的东西都太简单了,但是一笑过后就可以感觉到美国人生活的认真,他们可以把很简单的东西或者方法进行思考并加以总结、利用,比如魔法师技法、变色龙实验等。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论述草图在体验设计中的使用(意义和方法)。实际上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扩展思维的工具——思维脑图,这实际上也是普通人平时思维的方式,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可以是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都不能而且也没有充分的利用它,但是美国佬就注意到了,从简单中发现真理!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思维的不同点吧~~


  草图的意义在于他是容易修订的,这样容易吸引同事分享对你设计想法,之前你还需要故事板来把同事框进你的概念。很多设计师都比较排斥别人的挑战,其实设计就在那里,设计师只是将用户的需求挖掘后合理组织,并得到同事支持才能产出,当然同事也会丰富你的视角,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发掘整理并表达。


  比起 168 的 价格 这本书一般般
  还不足以成为经典, 前半部分还可以,
  后半的实施部分有点乱,例子太多了
  而且很多实验方法在国内根本实施不起来
  设计部门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权限
  不知道为什么用全彩,其实可以价格便宜些的
  借来看 还可以 , 一天就可以看完
  自己买 即使 网上打过折了还是太贵
  
  http://www.slideshare.net/silencealltheyear/ss-6456554


  思想创造了草图,
  草图阅读出的是思想。
  
  草图设计的几个点
  及时性:一有需求,草图立即绘制。
  廉价性:成本低,在设计过程中,推敲阶段不应该花费太多。
  最小化细节:只包含表达设计目的的理念和必要细节。


  很不好买啊,等了好久了,到处都是没货啊。
  唯一看到过有货的地方还没啥折扣。。。
  郁闷,很好的书,老师一直极力推荐的书~~~~
  大一都到大三了,居然还没买上。。。。。
  一直都想读一读啊~~~
  神马时候才能有货啊~~~~~~


  这本书还是挺好的,起码我知道了“Oz魔法师技法”原来是广泛采用的一种交互设计方法!我想起之前打算制作一个游戏的时候,也想采用类似的方法,可惜,师出无名,当时觉得这样有些无聊,谁会想到微软那些家伙天天都在使用?


  如果你是初入行的交互设计师,那么,就一定要仔细读一下这本书。至少,它能对你的努力方向和进步空间给出一定的指引。


  鄙人做企业信息化产品已经一年半了,看过此书感觉还是收获颇多的,尤其是书的前半部分,产品沟通的新颖方式,以及什么样的产品真正能够获得成功,最让我受教的就是老产品不一定只能面对死亡——想想山地车吧。


  看到很多人可能有些误会,作为编辑,我有义务做以下澄清。
  
  首先,本书三位译者虽然具有UPA的背景,且因UPA而结识,但本书只是他们的个人翻译作品,与UPA没有关系。
  
  其次,作为译者,他们在翻译中只拿字数稿酬,其实挺少。本书的定价和销量都与译者的稿费收入无关。
  
  以上。希望大家不要误会。


  不管是组织方式还是内容编排,都看得出来作者是个真正懂设计的人(区别于某些半吊子以及商人), 看完就会明白封面里隐约的那根木棍蕴含了多么深刻而精妙的意义。
  
  如果若干年前don't make me think震撼过你,就不要错过再一次的震撼!(书中video资料基本上也能在网上找到,不要错过!)
  


  可能因为译本价格关系,部分读者自然“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我则是从老师处借得此书,所以168定价并没困扰到我。
  
  作者Buxton(http://www.billbuxton.com/),确是公认的大牛(ID公社Hi-iD : http://ff.im/j5lYB,不能直接访问需翻墙)。公式化的介绍不多说,贴几个由他参与或主导的概念视频,尤其是第一个视频想必大家已非常很熟悉了:【office 愿景2019】http://sinaurl.cn/hinae【Microsoft Surface】http://sinaurl.cn/hi1AC 【XBOX Natal】http://sinaurl.cn/hc53O 【办公环境NUI演示】http://sinaurl.cn/hOhRo
  
  此书原名是《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Getting the Design Right and the Right Design》,而译名是《用户体验草图设计: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个人以为译名值得商榷,”草图“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平面的手绘。用户体验是多元化的,平面手绘不足以满足和检验设计。看完此书,不难发现作者说的”Sketching“多为虚拟用户体验场景,在概念设计阶段便可以此检验和反馈后期设计。
  
  正如书中提到,自助机票出售亭概念在70年代就有了,可当时很多技术和配套服务没跟上。如何在前期取得用户的反馈,以此来指导和完善概念呢?设计人员决定采用人工方式模拟自助售票亭后台(解决方式类似 http://is.gd/buY2u) ,而前台仍是机器直接和购票者交互,以此检验并在前期获取用户体验。这种”Sketching“,恰恰是部分工业设计学生所缺乏的。(http://www.hi-id.com/?p=2178)
  
  


  这本书很特殊——我相信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觉。
  去年年中,我偶然在亚马逊上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排名和推荐都不错(作者是微软的人,且有比尔盖茨的推荐)就关注了一下。我本人不从事设计行业的,但学生时代的专业和设计有关,以前也看了几本关于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书,所以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当时打听了一下,这本书的版权居然已经被我们单位的同事给获得了。后来那位同事——孙老师听说我在关注这本书,就问我是否愿意做这本书的编辑。因为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我就答应了下来。
  
  其实做外版书的编辑是一件很费力且不讨好的事情,要花费巨大的辛劳去钻研和校对译文和原文差距并修正(后来也确实花费了我大量的工夫),过程漫长。我们知道,经常有好的外版书在国外堪称经典,但翻译成中文版便成了鸡肋,读者反响寥寥,其实正是因为在翻译和编辑中丧失了原来的味道,美酒兑成了白水,化神奇为腐朽。如果真出了这种情况,不但译者,编辑也要为此担负道义上的责任。
  
  译作与原著要想达到完全的精彩程度,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我承认。作者bill buxton是个多才多艺的达人,有一大票各行各业的朋友,因此在书里也是引用颇多,引经据典,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无所不包,我和译者也只好努力一一求证,力图获得原意。有些欧美人熟悉的典故和人物而国人可能比较陌生,我也都一一作了注释。诚然,如果读者的英文阅读水平非常不错的话,我也推荐直接阅读原版;如果阅读英文原著比较吃力的话,那么我还是建议读中文版,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做到原汁原味。
  
  本书肯定存在一些纰漏之处,我自知能力有限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道歉,但请相信,我和译者已经作出了最大努力。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正确地设计,设计得正确。
  作者深感当前工业产品(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软件与硬件)在设计之初,往往无法做到对于产品进行可用性评估,完成初步设计后,又无法确保设计被完全落实,故系统地总结出“草图”这一工具,通过草图的使用来弥补设计的不足。草图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绘图,它也可能是一个立体模型,甚至是一段视频、一个游戏,具有廉价、可抛等特点。
  
  当然这本书所体现的含义远不止这些,纷杂也系统,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常常感觉这本书像一个催化剂,读者有多深刻,这本书就能激发出读者多少潜力。
  
  本书不但适于一般用户体验从业人员,也适合工业设计从业人员。
  
  
  
  
  补充说明(有更正):
  看到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很贵——确实很贵,我解释一下。
    因为本书的特殊性,本书的用纸、印刷都选用最上乘的,否则无法表达原书中插图的完美效果。另外出版社要支付给外方一大笔钱来购买版权(我们有多希望国人也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来……)。另外,因为本书的读者人数比较有限,该书总共只印了3000册——这也影响了定价,不然出版社无法维持收支平衡。
    另外需要澄清一点,本书译者虽然有UPA的背景,但本书是他们的个人翻译作品,与UPA没有关系。且作为译者,他们在翻译中只拿字数稿酬,其实很少的,本书的定价和销量都与译者的稿费收入无关,请大家不要误会。


  一直认为UPA的人就是一群大忽悠,靠几个所谓的大师级的老外或者是国内闭着眼都认的完老熟脸,开几个所谓的讲座、工作坊,全国各地的忽悠一群所谓的用户体验倡导者以达到他们圈钱的目的。
  UPA还实行什么会员制,加入会员的听讲座便宜,提前报名的也能便宜,何必呢,大家都是爱好用户体验的人,分什么三六九等呢,如此商业化的行为,真TM令人发指。
  听过他们讲座的人,看过黄峰、黄胜山的人也应该有感触,丫的绝对是忽悠,别个白鸦些还有很多实质性的研究嘛,他们完全就是一帮炒概念的人。讲座的内容,短小、精悍,基本没什么内容,空洞、虚无,简直云里雾里样。还看着一群SB在下面一个劲儿的点头赞同,就是一群装模作样的养活了这么一群忽悠。
  UPA搞了这么多年了,也没见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效,跟着白鸦他们搞的UCDChina私下里还勾心斗角的,其实大家都是忽悠人的,何必自相残杀呢,大家商量商量合并算了,整个UPACDChina多好啊,记得一定要把UPACDChina.com设计好,这样可以忽悠更多的人。
  这本书也许不错,但是翻译是UPA的人,我看算了,我宁愿翻着金山词霸看原版。
  168!真TM会圈钱。


思维导图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背后的思想才真正重要。布赞的那些书根本不需要去看,没有一本讲到点子上。太多人把思维导图神化了,即使没有这个工具,只要你是个正常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用所谓的思维导图,并不算什么创新。


我是本书的责编,刚才查了下库存,这本书库存已经为零,估计不会再重印了,近几个月的零碎发货都是从各地书店调整的尾货。


曾经申请过重印,不过可能领导对本书的前景估计不客观,给否了,应该不会重印了吧。


o m g。这么好的书都不重印了啊~~可惜了啊~~~~还能有什么渠道能拿到呢?


应该只能看运气了。


呵呵,当初我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惊讶:原来还可以这样!


如果不是初入行的呢?


资深的或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都可以看。作者本人是非常开朗富有激情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文字一点都不枯燥。


译者不是upa,upa没有收到任何稿酬,也没有收到该书的赠书,仅有的2本藏书还是由译者赠送。


其实上面的评论不是对书,煮茶淡定~~


呵呵,还好啦。澄清译者的事情也是编辑的义务之一,该做的总要做。


作为译者,他们在翻译中只拿字数稿酬,其实挺少——什么时候出版社老总也有此评语就好了,善哉!


稿酬多少也是相对而言,我说的“挺少”,是说此书稿酬相对于译者在其他工作中的收入来说,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毕竟不是以翻译为生。
目前出版行业的稿酬标准其实还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毕竟,就国内现状而言,凡是与出版相关的职业,不但翻译,包括原创作者、编辑、排版设计等等,都不是什么高薪职业,除非拥有了一定名气,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说实话,翻译的质量真的不敢恭维。
不过国内翻译的这一类书的质量都不好,语句通顺、专业词语少错的已经算不错了。


ls承教。我努力改进。


原来是煮茶编的哈,新浪微博粉丝问候下


做广告的吗


既然是大爱,我想应该值得一看。 UX 在JOBS 的苹果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正是国人在设计一个产品过程中最欠缺的。


没必要做广告阿。。。。汗
只是喜出望外了而已,UX领域滥芋充数的书太多了


恩,关于“sketching”翻译成什么的时候,我们确实很是犹豫了一番,最初翻译成“草绘”,后来正如lz所说,不足以反映书中大量非图纸性质的体验工具,最后经过所有译者、编辑商讨,最后定为“草图”,也是相比“草绘”,能多了些“试作蓝图”方面的引申义,少了一些平面化的感觉。
当然,“草图”也会让读者误解,但实在是很难在中文中找一个更能贯彻原作主旨而又不会引发读者误解的词汇。


我觉得主谓反了


我也是在老师那里借到这本书,老师说借给我的时候我暗暗自喜呢。嘻嘻


为何不译为原型呢


转自淘宝网用户研究经理 天宏 的评论:
非常不错,更具系统性,老外写东西还是较为严谨的,但总结出来的实用主义就会弱一点
凡书者,均为道,而非术,同样的东西不见得人人看出一样的花火,但这确是一本当年较好的书,值得一读,价格略贵
只不过用户体验从业者多为设计师,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急功进利,难成大器,所以,沉下去,多思考,才能有所差异和成绩


买了,收到之后看看再说吧


作者是搞音乐的,然后又搞科技,这一类一般都狠特别,怎么也不会差,除非是大忽悠。


这个作者很厉害,虽然是搞音乐的,却很早就开始使用计算机搞音乐。


跨界的一般都比较厉害点的。当然娱乐圈除外。呵呵。


还一种是根本不落界的,像阿城就是了,那就是神仙了,不过这种容易极端,修炼不好,就成了半仙,能忽悠的还可以混混,一不小心露了马脚就完了。


自卖自夸


这本书确实很好,所以我堂堂正正地夸。你的个人恩怨我没兴趣,但请你至少看过书后再发表评论。


嗯 天宏评论的很有道理


非常棒的一本书,一出来就受到我2个朋友的关注,一个在深圳,一个在杭州,评价非常好!


刚看了50页,书是好书,翻译的很好,就是价格贵,很可惜


嗯,不打折我不会买的~


如果在当当或卓越还是有比较大的折扣的。


出版社正常出3000册就是保本。


413页卖168,纸张再好又如何,半价勉强接受。
Cooper的书、O'REILLY的书也没见这么贵的


这个……怎么说呢,大家觉得贵,我很理解。
但出版社有核算成本推定价格的一套计算办法,一本书的印数、纸张、色数、引进版税都影响了成本。ls说的几种书要么印数不同,要么黑白印刷,要么采用低档纸,并不能简单比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