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姜义华,武克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姜义华,武克全  

页数:

57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综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在二十世纪百年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在百年发展中的状况及其主要成就,概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在百年发展中的重大学术论争,论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在这一发展时期的教育沿革、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及中外交流概貌,梳理了中国现代历史学百年发展中的大事。是一部对中国现代历史学二十世纪百年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学术性的著述。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 二 马克思主义学在中国的诞生 三 现代史学的多元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支配地位的确立及其曲折 五 现代化全球化场景下的当代中国史学第二编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各学科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 一 史学理论研究的展开 二 史学史研讨:从经验到理性的学科自省 三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与成就 四 历史文献的新发现和历史资料的整理 五 中国古代通我编著 六 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的进展 七 中国古代专门史研究的拓展 八 国近现代通史与专门史研究的繁荣 九 中国地方史与地方志的编纂 十 筚路蓝楼的世界史研究 十一 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到现代的历史地理学第三编 二十世纪史学领域重大论争 一 东西方文化论争 二 疑古信古论争 三 中国社会史和社会性质问题论争 四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争 五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争 六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争 七 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 八 社会形态深井法则的论争 九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论争第四编 二十世纪历史教育与研究机构、史学社团和报刊、中外史学交流 一 中小学历史教育与教科书的沿革 二 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 三 史学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四 史学社团的建立和演变 五 史学报刊的创办和历史沿革 六 二十世纪中外只学交流附录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大事记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PDF格式下载



  哎……又是一篇学徒养成体……
  首先声明一下,这本书,适合的群体是,刚入门的小盆友。
  本科时候老师从来没提醒过研究综述一事,甚至我直接问的时候仅仅回答一句你看看学报就可以了。所以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知道这东西,才写了人生第一篇研究综述作业,才开始各种恶补。
  我不怨老师,只叹息自己读书不够勤快敏锐。是的,懒惰可以用勤快来补,迟钝就麻烦了,也许你要翻过N本书才晓得什么东西要关注什么东西等同于纸浆凝固态。就像倒霉的小公主要吻过很多青蛙才能碰上王子一样——也许终其一生都碰不上王子,只好郁郁随便找了个青蛙共度余生。
  再声明一下,我对唯物史观有偏见。碰上马克思主义部分都跳过去,书中谈论的五朵金花之类,现在就是心浮气躁看不进去。
  第一编、第二编稍微认真点看完了。第三编只读了头两章。第四编就大致翻了一下。
  第三个要声明的是,我只挑和自己专业关系最大的章节看,世界史、历史教学之类的就滑眼而过了。
  书成众手,虽然有良莠不齐体例不整之患,但大家各自的水准多少可以比较一下(也许有A教授会让他的博士生写,然后挂自己的名,也不好说啊,只好参用战国学术史说法,算这叫A子文章)
  第一编、第二编的第三章、第六章中第六节、第十一章值得一观。最推荐的是后两者。
  后来我很无聊地翻了一下书后作者名单,上面所涉章节作者分别是
  管书合、陈淳、姚大力、吴松弟
  嗯我也不是学托儿要打这个骂那个,不过很高兴再次印证了姚大力的确是我喜欢的写作者之一。语微而言中,其之谓乎!
  不喜欢的章节里只胪列了大量的书名论文名和人名,无从得知这个学科分支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问题和研究范式,就是一个研究成果编年史。很牛的人当然可以从编年史中看到问题所在,对他们来说“史料”堆在一起就会呱唧呱唧说话儿。不牛的人面对编年史就头大如斗了,因此我很理解某些同学抱怨过的,正史里的本纪干瘪无趣只是帝王家谱起居注,也许等他们多混两年就不会这么说了^_^
  话说回来,研究综述本质上就是个目录,本来就要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史、学术史,也就不懂得大家拍成一团的旨趣所在,门外汉看着晶晶姐压水花钰源小朋友后手翻直体900度也只得一句:美女阿。至于里头的技术水准,他横看竖看也不懂滴。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关注的不过是他们手中望远镜所及的一小块。如果只在那一小块里鼓捣,实在闹不出多大的花样来,也就是某年大家讲实证史学,某年大家讨论疑古思潮,某年度热点是古史分期,云云。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望远镜看窗外呢?他们为什么不挑别的规格的镜片呢?好的研究综述,就要迫使读者考虑到这些问题,用警醒的眼光重新审视前辈学人的研究和论争,而不是让他们读着编年史打起了瞌睡。也许教授们认为读者自能理解胪列书名的微言大义所在,不过,现在可不是七略和汉志的时代了啊。
  另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啥港台研究部分都要单独列出?近年来两岸三地交流频繁,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至于像八十年代那样被看做是怪兽啊。我解释为年代所限,视线没法拉开,可以理解。研究综述本身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玩意儿,以时时跟进为宜。
  第三编疑古信古论争,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被其他人猛拍板砖,书中仅引用那些偏涉人身攻击的板砖,至于大家如何反驳顾氏,还要自己找原文来看。这篇文章是个失败例子。以后我自己写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引用观点要写清其分析理路,万万不可搬用人身攻击砖,太没品了。


受您谆谆教导一番,飘走……


云老師威武……


不过很高兴再次印证了姚大力的确是我喜欢的写作者之一。
+1


我都忘了写过这么一篇东西=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