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繁荣的追寻

赵兰英,肖春飞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赵兰英,肖春飞 著  

页数:

205  

内容概要

  《文化繁荣的追寻》概述了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成就,研究阐述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一(一)阿诗玛,你在哪里?(二)“荒煤,我是演员!”(三)重放的鲜花二(一)“出土文物”的欢笑(二)他,微笑着轻轻吐出一口烟来(三)四项基本原则被写进党章三(一)它们,属于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二)看洛阳纸贵,乘风行,飞南北(三)新时期第一波文学浪潮,汹涌澎湃(四)丝路花雨(五)思想解放的产物和解放思想的动力(六)一个老人的随想四(一)用一个鸡蛋的价钱走进电影院——提升全民素质(二)遍及文化各个领域的政府奖——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三)此起彼落的文化艺术节——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平台五(一)蜂拥而入的西方学术流派(二)北岛和朦胧诗(三)《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和“'85新潮”(四)崔健和摇滚乐(五)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六)重写文学史六(一)一天一天守着,等着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二)怀念,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三)这座文化长城,分外雄壮(四)那个头上飘着三根头发的“三毛”,走上了法庭七(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二)搏击于改革大潮中(三)走进中南海(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五)第二学术界八(一)黄贻钧和纳坦·斯登堡(二)周小燕和她的学生(三)“演义”文化“三国”(四)此起彼落的中国文化年、文化节(五)实施“走出去”战略九(一)改革之潮,一波逐一波(二)改革的期待,越来越迫切(三)试水,各显神通(四)建立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集团十(一)文化产业,从思想解放到政策突破(二)文化产业,东部、中部与西部的不同路径(三)创意产业:乱花渐欲迷人眼(四)文化产业,必将大发展十一(一)新概念和“80后”:文坛新生代(二)中国动漫:成长的喜悦与烦恼(三)网络:虚拟生活的精彩与无奈(四)网络文学:技术改变文化十二(一)新世纪文明图谱,中华文明是主角之一(二)孔子学院: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三)风起云涌国学热(四)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先进文化十三(一)孙家正: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是灵魂(二)燃起民族文化的火焰(三)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四)多元:和谐文化的文明图景(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十四(一)文化新时代的自觉与自信(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三)百姓家门口的教育大平台(四)感动中国(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六)理论热点面对老百姓(七)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八)美丽中国画卷,世界惊叹十五(一)我们的文化符号缺失了什么(二)国家文化安全(三)“恶搞”搞掉了什么(四)学术腐败何时了(五)“文化炮仗”何时休(六)缺失的文化人责任意识后记

章节摘录

  一项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完成,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长城。1991年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孕育了16年,才得以分娩。在联合国使用的中英文对照词典,长期来是林语堂先生1936年编著的。由新中国编著一部高质量的《英汉大词典》,就成了党中央和千千万万学子结在心中的长久心愿。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和关心下,编写《英汉大词典》的工作,被列入国家中外语文词典计划中最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陆谷孙教授那一年35岁,是复旦大学外语系出名的业务尖子,他被调到了《英汉大词典》编辑部。1986年,编纂工作进入最为艰难时期,他又临危受命,出任主编工作。上任第一天,陆谷孙向公众宣布对自己的三条约束:一、不出国;二、不写其他书;三、不在外面固定兼课。像他这样在外语界出了名的大家,出国、出书、兼课,随时都有机会。海内外舆论认为,陆谷孙先生的英语代表国家水平。《英汉大词典》出版后,很快成为联合国用书,在世界广受赞扬。  一项一项文化重点工程,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注和高度重视下,在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无私奉献下完成的。  上世纪50年代,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北非一个小国向中国赠送了一部大部头词典。而我们回赠的却是一本只有巴掌大小的《新华词典》。“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这样的尴尬,让每一个知情的中国人心里不好受。我们一定要有一部完整反映本民族语言的大型工具书。也是在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汉语大词典》开始了编纂工作。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五省一市,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为保证《汉语大词典》顺利编纂、出版,国务院、中央办公厅三次发文给予支持和协调。1986年,《汉语大词典》第一卷出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翻着新书,写下这样一段意义深刻的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汉语大词典》都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它的出版发行具有重大意义。这类词典集民族语言之大成,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般都被看作是国家荣誉和民族自立的象征,所以历来都受到本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我们中国是一个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的伟大民族,更何况全世界有十多亿人使用汉语,我们应该有一部能反映汉语全貌的大型词典。”  《汉语大词典》经历了18年的编纂工作,1993年出齐,共12卷。但是,编纂组不少成员,没有等到大功告成、功德圆满的这一日。有47位专家学者先后逝世。陈瀚伯、边春光、陈立人、孙家遂、杨云、孔成久等人,都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劳累,使他们缩短了自己的生命,却建筑了永久的文化生命——《汉语大词典》。编辑何庆善做诗《苦战吟》,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朝查二十四史,暮索十三经。字字追原委,词词取证明。疑义相与析,毫芒辨饾订。审定复审定,攻瑕涤垢尘。一词未妥帖,寝食不安宁。日攻未能下,夜战再挑灯。暑战汗流面,冬攻袖结冰。汉典十二卷,字字汗铸成。”  我国学术界的另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在1993年的秋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就有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的设想和计划,并列入“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但是,始终未能实现。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正式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国家规划的重点文化工程。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上海分社,邓小平同志题写了社名,胡乔木同志任总编委会主任。全国2万余名各界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缔造。经过15年的努力,这项工程胜利竣工。《中国大百科全书》共74卷、1.25亿字。全书按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门类分卷,配有15000幅插图、49765幅图表。全书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古今中外一切重要的基本知识,荟萃了当代重要文化科技成果,收录了80年代以来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对中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都有专题介绍。这是一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当代中国最大的百科工具书。它的出版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座丰碑。  《国歌》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虽然没有枪林弹雨,这一部部重点文化工程构起的新的文化长城,同样是知识分子用血汗筑成的。他们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尊敬和骄傲的。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北京分别接见了《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全体人员。  如果说,《英汉大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是中国学人为新中国文化所做的创造性工程。那么,《续修四库全书》、《夏商周断代史》等,则是当代学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最大的建树。《四库全书》是清代中期政府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丛书。中华文明史上,历代各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收受其内。全书分经、史、子、集等四大部分,共45类、3400余种。在这之后的一个世纪中,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曾呼吁和倡议过,继续编纂《四库全书》,但是从未实现过。  1994年7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组织全国学术力量,成立《续修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如此,泱泱中华的古典文献,在当代学人的辛勤工作下,又进行了一次大清点、大梳理、大汇集。乾隆以前的一些学术价值很高,但未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所谓禁书,这次不少得以归入出版。戏曲、小说类古书,被《四库全书》排斥以外。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续修四库全书》全部予以收入。乾隆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书籍,是这次续修的重点。因此,近代中国200年的学术文化发展概况,也得到一次完整归纳与总结。《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体例与《四库全书》一致,分经、史、子、集等四部。值得张扬的是,《续修四库全书》的规模比《四库全书》还要大,共收书5000余种,是《四库全书》的1.5倍。《续修四库全书》所选书目,大多学术价值高、版本价值高。有不少是稀本、珍本、善本,甚至是孤本。1995年8月,首批232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国线装书局联合出版。全部《续修四库全书》于2000年出齐。《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与《四库全书》一起,构成了一座中华古籍的万里长城。  1996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古史年表可依据的绝对年代,一直是始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考古工作的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足以表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遗迹。但是,夏代的年代基本框架、商代前期的可靠的年代框架,都难以定夺,无法估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是追溯一段中国历史,更是一项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重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由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仇士华、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组成专家组。李学勤任组长。这项工程不仅搞清了历史,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报道,这项工程已经取得多项成果。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研究员刘次沅博士,主持研究的是“夏商周断代史”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专题。“懿王元年天再旦”是古书《竹书纪年》中的一句。懿王是周代的一个君王。懿王元年是从“天再旦”开始的。“天再旦”究竟是什么?古书中没有解释。刘博士的研究表明,“天再旦”是一种天文现象,依据古代日食的天光亮度计算,继而确定出懿王元年的确切年代。这一研究发现,把我国纪年史公元前841年,向前推了半个多世纪。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繁荣的追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