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柏林苍穹下

(德) 泰格迈尔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5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德) 泰格迈尔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围墙倒塌这欢欣鼓舞的事件后第十五年,柏林仍注定不只是反映出整个国家的状沉,甚至像观察家可能所乐见的那样,要以放大镜来更加清楚地检视。我们不得不指出,柏林长久以来处于尖锐对立的背景下,否则便无法理解接下来会扼要提到的文学。柏林的文学,一直是一座不安的城市的生活标记,直到最近的过去为止。不论时代精神在转变、突破还是瓦解,却在咬啮人精神的大城市的迷人气氛下,产生了一种其他地方所没有或只是例外的音域。至少那些吹毛求疵的矫作人士,那些慢条斯理的当地人士,从冯塔纳(Theodor Fontane)起,在这座节奏快速无情的城市中便无容身之地,那些娇嫩的贪玩者或冷淡的好人也一样。柏林所期待的强者不会安于舒适。特别是在已成过去的20世纪历史中,并未让他们有安逸与自我享受的时刻,就算脑满肠肥的西柏林曾经让人有完全任其小睡一番的印象,那东柏林人的傲慢要求与首都人的自大,就更别提了。 在1989年柏林上演的短暂狂热后,柏林成了持续低迷的扩散地,然而城市文学至今不知如何歌咏。时间的问题吧……“忘了柏林!”《法兰克福广讯报周日版))2002年12月1日的副刊标题这样表示,但很快又会再被遗忘,因为对艺术家而言,只要能够清楚认识其他地方所隐藏、排挤或被压制到可以忍受程度的地方,都是好的:在所谓问题区域的贫困与无法忽视的社会惨况;由德国与欧洲历史在其疯狂与失败的混合所导致的人类的希望与绝望;新开端的动力与迎向未知目标时的停顿与迟疑的尖锐对比;随着新的参与者与新规则加入后,政治施展场地的扩大;还有个别在下一回合会彻底失败淘汰的人的恐惧。而这一切都在350万人的城市这个压力锅中,高密度,几乎伸手可及。这里演奏着音乐,听到不同的传言(或趋势):一种杂音,要受过训练的听觉才能慢慢理解。正因如此,柏林是座艺术之城——无论如何,是小小的德国文学的首都。 在柏林的文学中,一直可以注意到与环境的搏斗及那种好战精神。这时的风平浪静或许让人讶异。那种味道,那种奇特,总是让人错乱的柏林氛围,依附在所有可以见到的事物上,但前提在于要能嗅到。然而,在某些地方,这个城市没有味道,在其他地方,却带着死亡与腐烂的味道。对此默不做声的人,无法谈论柏林。

内容概要

柏林满载着历史与轶事,柏林的文学,一直是一座不安的城市的生活标记。
在柏林的文学中,一直可以觉察到与环境的搏斗及好战精神,那种挣扎、彷徨和空虚、迷茫的味道。那种奇特的总让人错乱的柏林氛围,依附在所有可见的事物上。
在《柏林苍穹下(汉译精品文化生活)》里,遇见穿梭在柏林出版社、酒馆、沙龙与咖啡馆,围墙、车站、大街与广场的文学人,邂逅德布林、本雅明、海涅、奥登、格拉斯、戈达尔、亨利希·曼、黑塞、霍夫曼、荣格、茨威格……
漫游是一种街道读物,在那里,人们的面孔、陈列品、橱窗、露台、咖啡馆、道路、汽车、树木,不断构成书中的文字、句子和书页。
《柏林苍穹下(汉译精品文化生活)》由霍尔格·泰格迈尔所著。

作者简介

作者:(德)霍尔格·泰格迈尔 译者:刘兴华霍尔格·泰格迈尔(Holger Tegtmeyer),在汉堡与哥廷根研读日耳曼文学与历史,担任过电视台记者、广告文案与侍者,现居柏林,为自由作家。刘兴华,德国波昂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著有《阅读欧洲版画》,译有《海德堡岁月》、《柏林人文漫步》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前言0011 弗里德里希大街之一 001 围墙004 从中间穿过0092 弗里德里希大街之013 混杂的感觉013 漫游017 沙龙020 咖啡与墨水0253 从菩提树下大街到波茨坦广场028 咖啡、瓦斯与电灯 028 世界之门 031 控制学习目标034 全世界通用?0354 从菩提树下大街到亚历山大广场039 德意志存在039 向后做梦042 城市之眼,大陆中心045 “东方”0495 普伦茨劳山上086 登山086 广场上089 永葆如新090 被逐0926 普伦茨劳山——地下活动与深渊096 结束的开端096 结束前的补遗 103 一群失败的人 105 参与过 1077 弗里德里希大街火车站——离开过去 111 施普雷河上的桥 111 一切都在掌控中 117 宫殿 1228 在奥兰宁堡大门和哈克市场间 129 生活艺术家 129 激情与无聊 134 大思想家 1389 布莱特沙伊德广场周围 144 商品与价值 144 丛林小径,铺上柏油 14910 从康德大街到萨维尼广场 153 舞台世界与真实 153 动力 159 品味人士 161 理想主义者之死 162 思想与力量 16611 选帝侯大道 170 过渡 170 一位波西米亚人的生活 171 空幻 175 怪人 178 事物——的起义? 18012 布莱特沙伊德广场 187 知识分子的游乐场 187 当地面过热时 192 俄国流亡分子 196 陶恩钦:可卡因 19913 弗里德里希树林区 201 一座信仰与希望的碉堡 201 见证贫困 204 享乐主义者,和平主义者 207 寒冷震撼 20914 十字山 213 这里不是美国 213 勒曼的这一边 216 金钱与贫困 219 换边 221 展望 226

章节摘录

2 弗里德里希大街之二 混杂的感觉 我们位于德国浪漫派以前的住宅区中。直到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有八条街切过弗里德里希大街,莫尔大街(Mauel·strasse)位于该街顶端。1809至1911年间,亚钦·冯·阿宁(Achim yon Arnim)与克列蒙斯·布列塔诺(Clemens Brentano)一起生活在这儿。同一时间,亨利希·冯·克菜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和爱好歌曲的朋友,住在莫尔大街53号。那应该是他最后的住处:万湖(Wannsee)旁一块纪念碑纪念着这位德国文豪中最现代且最具争议性的一位。今天这栋列为古迹、所谓的克莱斯特之屋,是德国经济与工作部的一部分,一百年之后才盖起来。只有名字而不是建筑本身让人想到这位诗人。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搬进该屋隔壁两栋(莫尔大街51号)时,才二十五岁左右,是位法律系学生。三年后,他拿到博士学位,改变了信仰,好踏入上流社会。然而,因为政治因素,还是无法取得想要的大学教职:海涅成了记者与诗人,刻意危及自己的存在:“母亲当时深恐我成为一位诗人;她老说,那是我所遇见最不堪的事。当时人们所联想到的诗人头衔,并不怎么高尚,有一位诗人是个褴褛穷困的家伙,为了几块钱便即兴作诗,最后死在医院。”海涅的下场众所皆知。在他死前几个钟头,一个熟人冲进病房,逼问他有关上帝的问题。海涅答道:“您别紧张,上帝会原谅我的,那可是他的本行!” 拉尔·方哈根·冯·恩瑟(Rahel Varnhagen von Ense)一直住在莫尔大街36号,直到去世。海涅经常出入她在法国大街(Franzosische Straβe)的第二个文艺沙龙。我们再回来,在这个地方稍微转个弯,谈谈一位哲学博士,要是他能好好实现他的文学大志的话,就会渐渐被人遗忘,欧洲的历史也会好过一点。但虚拟的历史不过是个可笑的玩意,根本无从更改任何东西,更不可能事后再把那位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从疯狂的旋转木马中拉出来。柏林出版社莫斯与乌尔斯坦拒绝出版他的小说《米歇尔》(Michael),《柏林日报》(Betline Tageblatt)则回绝他投来的稿件。他被一位名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演说家所迷,1926年被他派往红色柏林。身为刚被任命的纳粹省份部主任,他应该为纳粹征服德国这个罪恶的渊薮。这名矮小的莱茵地区人士,靠着巧妙的宣传,很快引起众人注意。他知道柏林需要他来大干特干一番。他的党如果想成功的话,必须受人瞩目。他让手下张贴海报,第一张上面写着“攻击?”,几天后,第二张上面写着“七月四日开始攻击”,直到第三张才解释柏林会有哪种攻击:一份全新的纳粹周刊。后来纳粹人民教育宣传部部长的办公地点,就在莫尔大街克莱斯特之屋旁。这个所谓的联邦机构也占去了那里一整排建筑。 我们可以离开弗里德里希区(Friedrichstadt)和比邻的多罗廷区(Dorotheenstadt)的街道,寻找浪漫派的人物,他们是在大学成立之际被召来柏林的,不过我对这些人物并不特别有把握。在誉为欧洲最美广场之一的宪兵广场(Gendarmenmarkt)大街上,我经常觉得回到了那个有着市集且勃兰登堡地区的农夫在那儿叫卖农地水果的时代,回到了那个弗里德里希区,三分之二居民来自法国,上他们自己的法国教堂,感谢上帝让他们摆脱追捕,在普鲁士安居乐业的时代。他们教堂塔楼中的胡格诺派博物馆(Hugenotten-Museum)是个显著的标志。此外,还有普鲁士史的专家与爱好者,他们对上几个世纪了如指掌,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轻而易举地克服了时间这个重大障碍,带领惊讶的听众或读者来到一个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时代,和那些大人物们亲密作伴。我们这些后现代的孩子们,一直以来相信可以重新体会历史,但却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比。我们毕恭毕敬,不介入他们的领域:例如君特·德·布鲁因(Gunter de Bruyn),他花了许多功夫为后人照顾着勃兰登堡地区的诗人花园。他可以为我们讲述霍夫曼(E.T.A.Htoffmann)的那个社交圈子,把朋友及同事叫到自己在卫士市场大街上的住处,或和他们在对面的路特和维格纳(Lutter & Wegner)酒馆痛饮。 东德努力重建的尼古拉区广场附近,近几年来餐馆林立。90年代初,许多简单无趣的观光客餐馆令人失望,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懂得亲切的服务,而不只是供应食物而已。一些私人电台出于排场的考虑,在这著名的广场附近租下他们在首都的工作场所,不久后这些职业的包打听人士很快就有自己常去的餐馆。法国大街上极富传统的波夏特(Borchardt),几年来在柏林中心区成了传奇,和城西康德大街(Kantstraβe)的巴黎酒吧一样。 在我看来,这个广场本身少了活力。在辛克尔(Schinkel)设计的剧院阶梯上,甚少坐着情侣,更别提自助旅行的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这些欧洲街上的流浪汉靠着讶异与好奇来弥补自己的缺钱?——没有什么缪斯小姐会爬上皮肤光滑的席勒(Schiller),在他脸颊上献上一吻。相反地,见到的多是旅行团、文化市民、老年人及少数的年轻人。 P13-16


编辑推荐

霍尔格·泰格迈尔所著的《柏林苍穹下(汉译精品文化生活)》——没有事无巨细地列数重要人物与场景、沙龙与咖啡馆,而是铺陈地点与人物问的特殊冲突,展现文学与历史如何在柏林的容颜上留下清楚无比与可以触摸到的痕迹:从拉尔·方哈根到托马斯·布拉成;从冯塔纳、黑泽到布莱希特、德布林,从海涅、奥登到君特·格拉斯、本雅明、茨威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柏林苍穹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