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弗吉尼亚.伍尔夫

林德尔.戈登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9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林德尔.戈登  

译者:

伍厚恺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弗吉尼亚.伍尔夫 PDF格式下载



  为什么她要写《海浪》,《到灯塔去》里的兰西先生是谁?带着很多疑问我读这本书,发现了英国文学从维多利亚时期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内在潜流——这个潜流的源头就是伍尔芙。她曾经在剑桥(还是牛津)女子学院做过一次名为“莎士比亚的妹妹”的演讲,真是神人开口仙气飘飘。她的假设是,如果莎士比亚真的有的妹妹,读了自己哥哥的书,受到了启蒙,努力想像外面的宽阔世界,不满意父母为她安排的婚事,然后逃走进城,遇见一家马戏团老板,被骗、怀孕、死于难产,这样一个结局。因为莎士比亚的妹妹所属的时期,女性从来就是社会生活的主导者,只能被动接受种种只有利于男人的社会规则。


  每年的夏天,都是戈登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陪我度过。
  
  为一个以写传记发家的作家来写传记,如果怀着几分敬意,一定是诚惶诚恐的。而戈登老道地精确把握住弗吉尼亚对于传记独特的见地与看法,并将之轻车熟路地运用到作家本人身上。这本传记不是关于一个人生命中年龄节点,居住地点变更和红白两事的记录与细琐的片段与对话的追根溯源。正如弗吉尼亚所言,那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命的目的与意义,或者说,那个甚至她都不敢正面回答的问题,一个女人活着的意义何在。
  
  对她而言,更是一个现代女作家活在这世界上的生命意义的探寻。
  
  戈登将她的生命粗浅地分作一个成熟的战后作家,以及这个作家在接受塑造和训练的两个阶段。
  
  精彩的部分不在于她怎样在过去的生命和人物关系中汲取养分,仰赖于她细微入致的观察力,而书写出关于她回忆中的人事背后对她而言所具有的深意,和它们存在的真正价值。
  
  而在那不堪的生命最初的三十年,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职业生命的成型,是由严格而系统的艺术训练记录,与详细的精神病理报告,结合而成。由此我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中,除了学校教育赋予他高尚或者鄙下的品德思想,优雅抑或粗俗的生活习惯之外,另一门影响力更为深远的功课,是他的性格的塑造与觉醒,而这些往往受到童年某些魂牵梦绕的意象的持之一声的召唤。
  
  关于弗吉尼亚的屡次发作的精神崩溃与疯狂,那几章阅读起来杂乱无章,但每每上手往往陷入其中,迟迟走不出来;而艺术训练,尽管在相当程度上是同期发生的事件,却显得井然有序。心智上的自律与节制,与心灵上始终不断地混乱与歇斯底里,竟然琴瑟和鸣地在同一个人身上,起着奇妙的化学作用。那便是有着张苍白的面孔的弗吉尼亚:戈登笔下的弗吉尼亚是一个生命丰富的作家,却让人无法联想起那个如同女王身边的宠臣一般,自信,不可一世,聪慧又刻薄的斯蒂芬斯姐妹花。而这三十年的艺术训练时期,也因此变成了漫漫长路,终至使人不由感到弗吉尼亚不可避免地,必须地是大器晚成的。
  
  这或许是弗吉尼亚对于关于她的传记能有的最好的设想。当说起她童年时影响最大的男人时,不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而是她的父亲;当说起她生命中最至关重要的男人时,不是布鲁姆斯伯里的流莺蝶舞,而是那个清教徒一般严苛而沉默的伦纳德·伍尔夫。当她带着历史学家的怀疑与敏锐探究别的女人的生命轨迹时,她一定不会希望她的身后留下的,只是布鲁姆斯伯里花样迭出的丑闻,和一大串声名显赫的花名册。
  
  她希望别人所记住的,是那个继承着她父亲,甚至更远古的祖先的,令人骄傲的,斯蒂芬斯式的,节制,禁欲主义,严格的自律,以及永无止尽的泊泊而出的活力。


心智上的自律与节制,与心灵上始终不断地混乱与歇斯底里,竟然琴瑟和鸣地在同一个人身上,起着奇妙的化学作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