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弗兰肯斯坦

[英]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英]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译者:

丁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造生命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怪物,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因为相貌丑陋,不为人类社会所容,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好意,所有人都拒绝他、驱赶他,他向往爱情和幸福,但得到的却是诺言和追捕,他请求科学家再给他造一个同类,却遭到了拒绝,他的一生悲惨胜过快乐,他不顾一节地向人类复仇,最后与他的创造者一起同归于尽。

作者简介

玛丽·雪莱(1797-1851),即雪莱夫人,英国浪漫派小说家,以其所其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名名,她是英国哲学家语录廉和英国女作家,女权运动家玛丽·弋德温夫妇的女儿,1841年5月,她结识了年轻的诗人珀雪人,两个月后,他们一起离开了英国,当雪莱的第一个妻子在1816年去世后,他们正式结婚。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弗兰肯斯坦》出版,对于一个20岁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她还写了其他的四部小说,在欧洲大陆的游记,以及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诗文。

书籍目录

序言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一封信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二封信 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三封信 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四封信 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五封信 致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六封信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沃尔登致萨维尔夫人的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弗兰肯斯坦 PDF格式下载



薄薄的一本 但每一处描写都非常细致深刻
我时常阅读着日内瓦的景色一边想象那些巍峨雄伟的雪山
不过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那怪物是如何被弗兰肯斯坦造出来的
书中的弗兰肯斯坦告诉朋友他往后会告诉他
但翻到最后一页还是没有……呵呵
结构非常完整紧凑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深入人心

喜欢玛丽雪莱的这个永久经典的故事!


不错不错~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很多网站都推荐,期待着。


孩子非常喜欢


是读书的拓展,粗看了一下,觉得翻译很好,正准备读。


不错,可以一看!


不愧为是科幻小说的鼻祖,真是相当经典!


很有名的书,听说过,而且很想看一次。


质量不差有些情节实在让人郁闷


《闪闪.爱》这本书写的是韩国的爱情童话故事,情节太完美了,与中国的国情实在不符!


  书中的Frankenstein, 创造了一个monster, 憎恶地连名字都没给他起,就离开了。
  读完书,更加感谢上帝,心怀慈爱地创造了我们,并赋予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让我们有同伴。
  同时也让我更加思考为人父母的责任之重大。正如曾经打车时一位出租车师傅说:孩子并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也允许人像他那样,创造下一代。我们,现在或将来的父母,在迎接一个新生命之前,要做好准备,对小生命永远充满爱心,且负责,不论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健康是残疾,是温柔是暴虐。
  我的另一个感悟是:理智或者说智力和知识上的追求永远也不如情感的追求对人重要。Frnkenstein和他所创造的the being, 都渴求知识,学习能力也都超强,而这些知识或能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都更加需要亲情和友情。因为没有得到后者,他们最终都归于毁灭。
  
  
  


   小时候粗浅读过这个故事的简写版,当时的感觉是对科学怪人的恐惧,甚至上升到对科技本身的恐惧。但现在再读此书时,主人公Frankenstein的狂妄、自负、怯懦、不负责任让我更为印象深刻,对科学怪人的恐惧变成同情,因为如果追根溯源,科学怪人从一个单纯、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变成一个恶魔,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是人类的对相貌的偏见将他一步步推向深渊,而不负责任的Frankenstein更是这一切的根源,所以只能说,他的悲剧是他咎由自取。
   如果由此引申,可以看出作者玛丽雪莱所恐惧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不能正确运用科技的人类,她对科技快速发展与人类理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早有预见,农药滥用、原子弹爆炸等等验证了她在这部小说中的预言,悲剧不是因为科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性的缺陷造成的。由此看来,玛丽雪莱的这部小说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当的有远见。
   但如果抛去了这种深层内涵,抛去第一个吃科幻这只螃蟹的的头衔,单就小说的可读性来说,对于阅科幻小说无数的我来说,实在是一部乏善可陈的小说,整部小说里写科学怪人故事的篇幅不过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可以大幅缩减的铺垫,还有三分之一是不知所谓的景物描写,实话说,很像现在某些网络小说为了骗字数而拼凑出来的东西。
  


  人总是妄想能够超越上帝,超越自然,掌控自己的生命,掌控所有生物的生命。玛丽·雪莱给了我们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人造人”时代的来临。
  然而,人有什么权利随便制造生命?如此的不尊重生命,所以弗兰肯斯坦在造出了“它”之后,又把它当成怪物而随便遗弃,最终造成了悲剧。
  只不过是因为长得恐怖,所以从一开始便被定为罪恶。
  从小童话故事里就告诉我们,漂亮的公主都是善良的、正确的,最后总是幸福地和王子生活在一起;而丑陋的女人总是邪恶的、罪恶的,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漂亮的花总是得到人们的称颂,漂亮的雄孔雀会得到伴侣,漂亮的人得到的机会和肯定也总是会比较多。
  原来,丑真是一种罪恶。
  可是世间的大部分罪恶,原本都可以用爱来化解的;世间的大部分悲剧,原本是无须存在的。


  作者脑洞大,经常在关键剧情时段,东拉西扯大段风月。能看完的,都是能承受意淫后宫种马小说的钢铁战士。
  
  通篇高级黑,四星。此书风格恶心,减一星半。
  ---------------------------------------
  
  先说说主角弗兰肯斯坦,自私懦弱,劣性齐备,被黑得惨不忍睹。全篇洋溢着浓浓杰克苏味道。作者在嘲讽大开的时候,也不忘让男主顾影自怜,说些哀怨话。
  
  1.首先被黑的一类人是科学家。 弗兰肯斯坦这位掌握了尖端技术的研究狂,有个致命缺点:滥用技术,捅了篓子就逃。加上附赠的那些劣性,主角极其讨人嫌。害死一堆家人朋友妻子,下场是累死(过劳死贴切)
  
  2.外貌协会怒中枪,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啊。凡是看到巨人表现惊恐的人,一般会死于巨人愤怒指印。要那人侥幸不死,我就得不幸看到许多内心独白,那都是巨人吐槽“我丑,我就一定粗暴吗?你们没发现我有一颗向往友爱的心么?竟敢以貌取人来伤害我,等死吧人类!”
  
  连弗兰肯斯坦看到巨人获得生命,惊恐逃离的原因竟然也是“他太丑”。我说作者铁了心在黑吧,男主创造巨人过程中没发现他很丑吗,巨人当尸体不丑,成为有生命的人,立即就丑了。
  
  还真是奇怪的审美啊,一个仅在人类同类中执行的苛刻审美标准。嗯作者就是这个意思。
  
  3.还黑了女人。这里面的女人负责两件事:晕倒和哭泣。不过男主小弗也动不动就晕倒哭泣......也许作者不是故意黑女人,大概对女人理解不深刻,只能当点缀写写。
  
  4.黑法官和警察。随随便便断个冤案处死一个疑犯小意思。
  
  5.黑朋友关系。小弗出尔反尔毁灭女巨人,巨人当即杀他最好的朋友。什么,不是应该去杀未婚妻或者父亲弟弟吗~~小弗貌似又晕过去。他没去报仇,回家结婚去了。这位朋友护理你三个月,记得吗?


  在读玛丽•雪莱的原著小说之前,英语课上就看过这部电影了。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手法肯定是不同的,在小说里,由于不可能同时将弗兰克斯坦和怪物的生活场景穿插起来,就先后从弗兰克斯坦和怪物的角度来叙事,至于主题,仍是科幻小说通常探讨的科技发展与道德的关系。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而且又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之手,其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与预见力,值得叹服。
  
  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时代,那是一个信仰动摇,人定胜天的时代。科学的巨大发展,似一针强心剂,刺激着人们的热情,要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去建立不朽功勋。于是,走火入魔的科学怪人弗兰克斯坦,反映了那一代人渴望在未知的领域建功立业的共同愿望。的确,在那一个世纪里,人们取得的科学成就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我们的信心空前膨胀,我们质疑信仰,只相信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人就是造物主,人可以控制一切。当时的人们沉浸于这种狂热的巅峰,难以相信科学会有什么负面作用。科学让人活得更长、过得更好。科学当然会制造悲剧,满怀着热情,毫无警惕性地被引向深渊,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的悲剧。
  
  与其说是怪物毁了弗兰克斯坦,不如说是他自己毁了自己。他目空一切地造出来了一个生命,然而他只是肉体上、形式上创造了生命,他没有为它构建、引导出一个精神世界,没有同时创造一个接受它、容纳它的环境。他让它有力量,却不赋予它理智,任其在世间自生自灭,也怨不得到头来怪物对他恨之入骨,疯狂报复。全书很大的篇幅都在描写一种怨念之情,弗兰克斯坦在怨念,他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狂热悔恨不已;怪物在怨念,它为它生来就注定的孤独悲惨的命运忿忿不平,让人读起来很压抑,每个角色都生活得很别扭。无疑所有的人在这场斗争中都是输家,弗兰克斯坦幡然悔悟,无奈为时已晚。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要吹嘘自己是超越自然的万物之灵,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制约。如果我们的冲动只是因为饥渴,也许我们反倒更自由了。终于,我们要低头,这个世界不完全由我们控制,不是所有的野心都能化作现实中的功名。我们费尽心血才掌握的那些高深技术,其实不过是小孩的把戏。人能造人,但造出来的“人”却倒戈相向去残害它的造物主。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大自然是我们的造物主,可人没有去破坏它吗?
  
  心灵遭受惨痛折磨的弗兰肯斯坦已经无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他已经彻底地崩溃了,美景、亲情、爱情都挽救不了他,作者带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人的毁灭过程。曾经踌躇满志,最后竟自导自演了家破人亡的惨剧。正如已经了断杂念的弗兰肯斯坦向沃尔登船长的告白:获得知识其实有多么危险!与那些具有野心但力不从心的人相比,那些安分守己,把自己的故乡看成全世界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科学的发展与它对传统道德伦理的挑战是同步的,一旦出现了人也力不从心的情况,人该怎么办?一旦像原子弹爆炸那样出现不可控制的后果,科学是把我们引向幸福还是毁灭?这是永恒的话题,当然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没有人能够一直满足现状,安贫乐道。当然,要有规则来约束科学合理、安全地发展,为我们造福。如果一个人从事研究的工作,竟然会削弱对别人的关爱,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准则,无意去接受那种纯洁质朴的人生乐趣,那么这种研究肯定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是不应该为之费神费力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恪守这个准则,谁也不会让自己的事业扰乱人伦秩序,那么希腊就不会被外族奴役,凯撒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国家,美洲也不会突然被发现,而古时的墨西哥和秘鲁帝国就不会没有缘由地这么快毁灭。
  
  道德高于科学,生命比技术优越。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应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单纯追逐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理想的追求会让人陷入狂热,失去理智,引发危机。我更应该把自己对同类的义务放在心上,因为这关系到更多人的幸福或痛苦。作者塑造了一个毁在自己非分之想中的人,力图让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可能连科幻小说作家都没想到,一百多年后,她所担心的问题竟有可能成为现实。玩火必然自焚,必须强行划出一条界线,标明禁区,以确保人类不会因为某个头脑发热的疯子而遭受灭顶之灾。
  
  自作孽,不可活。狭隘的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引发的内耗,迷失信仰与原则的理想,轻率而不负责任的狂热,再加以科学的催化,就是全人类的悲剧。
  


  很长时间里没有动笔写过杂感之类的东西了,也很久没有随意的看看书了。今天在图书馆的时候不知怎的想起了诗人珀西雪莱和他的妻子玛丽雪莱,然后想起玛丽雪莱的成名作弗兰肯斯坦一直没有读过,便从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薄薄的小书。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被称为科幻小说之母,而《弗兰肯斯坦》也的的确确是本带着可怕色彩的科幻小说。中世纪的时候人们醉心于炼金术,幻想出贤者之石和荷蒙库鲁兹等等神奇的事物,而小说的主人公,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维克多就是一位深受中世纪神秘学影响的科学家,他通过研究制造了人造人——一个巨人——姑且允许其继承制造者的姓,弗兰肯斯坦。虽然他制造弗兰肯斯坦选用了最好的材料——一堆死人的尸骸——但弗兰肯斯坦却是奇丑无比,以至于维克多当场被吓跑。流浪的弗里肯斯坦通过观察一户农家了解了人世的美好与快乐,自私与丑恶,但是他自己却因为这相貌,始终没有办法为世人所接受。于是,弗兰肯斯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制造者,要求维克多制造一个女人给他,让他们从此消失于人世,彼此相伴。维克多起初答应了弗兰肯斯坦的要求,但在最后还是反悔了,他毁掉了已经制作了大半的女弗兰肯斯坦。从而弗兰肯斯坦彻彻底底对人世绝望憎恨,正式展开了对维克多的报复,从此两人开始了相互的追逐,直到最后维克多累死在冰天雪地,而弗兰肯斯坦也从此消失。
  可能原作的标题《弗兰肯斯坦——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给小说带上了很深厚的科学哲思。人类创造科技,科技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该怎样使用科技balabala已经说的不能再说了,除此之外,《弗兰肯斯坦》并非仅仅只是科幻小说,玛丽雪莱也很细致的描写了人性。
  弗兰肯斯坦最初是善良的,正如人类刚诞生的婴儿,内心如同一张白纸。可以说,人们对于异己的害怕和极端的排斥导致了弗兰肯斯坦的转变。弗兰肯斯坦渴望接触,渴望温情,却一再被拒绝,被伤害,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人们一看到他,就把他当成最最可怕的怪物。这不能怪弗兰肯斯坦,他的丑陋,他人造人的身份——虽然人们都不知道,把它当成魔鬼,是人们排斥他的主因。曾经看到过一种叫做恐怖谷的理论,理论认为,与人类最相似而并非人类的存在,最能够引发人类的恐惧。是啊,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人类排斥弗兰肯斯坦,这也无可指责。其实根本上,问题出在制造者维克多。如果从一种更加简单的角度来看,弗兰肯斯坦是维克多的孩子,维克多是弗兰肯斯坦的父亲,父亲不仅仅抛弃了孩子,还将孩子视为怪物,当作仇敌,魔鬼,孩子能健康成长么?其实弗兰肯斯坦和维克多的悲剧本来还有挽回的余地,本性善良的弗兰肯斯坦让维克多制造一位伴侣,从此远离人世,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而维克多被自己假设的未来击败,认为他们生下后代是一种灾难,并毁去了已经开始制作的伴侣,这让弗拉肯斯坦彻彻底底化身成了魔鬼。这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理解谁,人们都只看到自己的世界,按着自己的思维理解,按着自己的思维活动,甚至按着自己的想法揣测别人的意图,假设将来的种种可能。人们之所以会如此,根本上还是相互不信任。维克多并不相信弗兰肯斯坦能真的远离人世,所以最后毁掉了半成品的伴侣,而弗兰肯斯坦在将心里话对父亲一般的人说出后还遭到这样的对待,边从此化身复仇的魔鬼。这也是一个问题,人性的善恶。作者大概倾向于原本善良的人,在经历迫害,打压,敌视等等后也会变得邪恶,甚至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小说也反映出玛丽雪莱对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抗。玛丽是雪莱的第二任妻子。雪莱大概16岁时一时冲动的和一位女性成为夫妇,并誓约一生一世相伴。而当他再爱上玛丽后,第一任妻子自杀。玛丽和雪莱不顾社会的压力,毅然私奔,在不被理解的情形下过着贫穷但是快乐的生活。弗兰肯斯坦大概是玛丽内心对敌视她的社会的一种具现,原本美好的单纯的感情,不能被世俗所接纳的愤恨。
  虽然想的很多,但写写就累了。。。越来越懒~~~~


  父子
  弗兰肯斯坦是那个人造人的名字?我猜没看过书的人90%会有这印象。不过事实上,弗兰肯斯坦是造人者的姓,而他所创造的人在书中根本就没有名字(没人给他起!)。全书中,人造人最常见的称呼是怪物,其他的还包括wretch、murderer、deformity乃至vampire。至于“弗兰肯斯坦”,在后世被它借用也很合理,毕竟就算没名字,总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姓氏吧。很自然的,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可以从父子冲突的角度解释。从小生活优越的维克多 弗兰肯斯坦迷恋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在金手指(a sudden light into the darkness)的指引下,他参破了其中关键,成功地造出了一个人工生命体。可他这才发现它丑爆了,丑到绝对是邪恶的化身,然后立刻仓皇而逃。维克多一直和他的肉块朝夕相处,怎么会在肉块获得生命的瞬间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对自然分娩的一种隐喻,而怪物的丑陋则暗指新生儿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地位上的畸形。生理畸形不必多说;至于心理畸形,不若说是父母自身畸形心态(没准备好当父母)的投影;社会地位的畸形,可以理解成非婚生子或其他不受社会认可的情况。不管基于哪种解释,维克托完全放弃了教和养的责任,让怪物自生自灭去了。碰巧怪物是聪慧和强健的。因此它没有死,而是在无依无靠的环境下成长了起来。但畸形让它无法被任何人、任何社群所接纳,只能孤寂而痛苦地徘徊。最终,怪物把“生我复何为”这个怨念转化成了复仇的动力,并开始着手毁灭他的父亲的一切。一般情况下的父子关系没这么决绝,但那种冷漠对冷漠、暴力对暴力的恶性循环却实在太常见了。这种对比还可外推到一切不成熟的创造者和不成功的被创造者,甚至抽象为一种因果关系。当因果链条被强行破坏时,命运的齿轮必会疯狂旋转。
  
  天大恶行
  作为一部书信体小说,本书的叙事者是北极探险船船长Walton,Walton在分置全书首尾的、写给姐姐的信件里,盛赞维克多 弗兰肯斯坦的风度、口才、头脑和品德。至于中间的主体部分,则是Walton记录、维克多口述的个人生平。虽然维克多自认对怪物的暴行和家人的死亡负有一定责任,但他主要还是把怒火针对他的怪物,间或感叹命运的残酷。不过,尽管有这么多溢美和掩饰之辞,维克多的自大、自私、轻率、鲁莽、脆弱、消极、怯懦、愚蠢、背信、虚伪还是在书中表露无疑。有时其所作所为简直让人恨不得冲进书里把他掐死。比如,在已经明确感到是怪物杀了自己弟弟的情况下,他见到怪物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滚蛋”。这得是多没卵蛋的男人才既不打算复仇,也不打算保护自己剩下的家人?
  相比起来,被认为是恐怖之源的怪物反而更像坦荡君子,或至少也是个坦荡的小人。考虑到他遇到的所有人都害怕他、伤害他、不承认他是一个人,那么当他不遵守人类的法规和道德时,人们可以反击,却完全没理由责备他邪恶或卑劣。而实际上,怪物的恶行可算相当有节制,以其身手和头脑,他能做的坏事可比做了的要多得多。所有的杀戮都只针对维克多,说明他没有广大的恶意;直接扼杀被害人,说明他并没想从虐杀中取乐;与维克多一同赴死,说明他并无复仇以外的欲求。显然,他的恶意并非天生,而完全来自其创造者的遗弃和厌恶。
  综上,谁是本书中最大的恶棍显而易见。实际上,在我读过的那么多故事里,还没见过第二个令人如此不齿的主人公。
  
  科学黑
  虽然很多时候本书被看成是科幻小说的滥觞,是对科技发展的控诉和反思。但实际上,书中的科学只是一个被借来的名字。如果把“科学”一词替换成“黑魔法”,不但不会影响全书的情节和风格,甚至还会增强故事的合理性(不然凭什么怪物生下来就是邪恶的?)这世上会有一些疯狂的、野心勃勃的科学家,但他们至少也得具有卓越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才能做出像样的坏事(比如《铳梦》里的罗亚博士)。像维克多 弗兰肯斯坦这样情绪化、神经质的人,根本就是披着科学家皮子的文艺青年。一个显著的例证是,他在回忆生平时从没提到过“理性”、“逻辑”、“实证”,倒是用了花样繁多的词藻去描述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如果说这部书真的对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告诫的话,那也应该是:不要让你的作家朋友随便进实验室。他们不但有可能大搞破坏,还有可能回去写文章黑你。


  Shelley's story shows interesting connection between creator and its creation. The monster and Frankenstein share similar character in some aspects: both of them are curious and learn very fast. They are both hesitant, eager for love, and bear great grief. The monster deliberately let Frankenstein traced him. He also went after Frankenstein's death. All these clues indicate that the monster's existence depend on his creator, in other word, the creature is part of creator's nature.
  
  However, such inherited nature is flawed; it loses the just and sublime part. Such defective nature is commonly called the "original sin". Because of it, the monster loses his nature and inner-self which was shaped by its creator. He abuses his free will, and becomes the slave of his lust. It leads to separation, the domination of emotion, hatred and killing sequently. And finally it loses immortality and goes for death.
  
  Where does the original sin come from? Is it inevitable? Shelley's creator and creation story is not brand new. The "original sin" is borrowed from Genesis in Holy Bible, and its subtitle "the modern Prometheus" echos Frankenstein's archetype in Greek mythology. In all these stories, the creator generate a novel creature on its own, without combination of sexuality, that is, through asexual reproduction. In biology, this kind of propagation is inferior to sexual reproduction, since the latter one brings out more possibility. The asexual creating process is doomed to amplify creator's defects and omit his virtue. Therefore, Frankenstein's creation is born to be inferior to himself. That may also explain why the monster urges Frankenstein to create his female partner, the modern "Pandora". Because only through sexual intercourse could he conquer the paradox of original sin, substitute death and reach immortality.
  
  -----------
  Reference
  Mary Shelley — Frankenstein
  
  St. Augustine — City of God


  如果造出了一个丑陋的怪物怎么办?人们选择唾弃他,弗兰肯斯坦选择抛弃他。
  如果生出了一个残疾的小孩怎么办?有的父母选择继续抚养,而有的父母选择无情地抛弃。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相似的。
  
  怪物的名字不叫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是创造怪物的人。怪物没有名字。
  
  上帝造出了人类,那本书叫做《圣经》,人类造出了怪物,这本书叫做《弗兰肯斯坦》,不喜欢这个《活跳尸》的翻译。
  
  怪物何其无辜。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看待世界,可是人类和世界回馈给他的只是黑暗和肮脏。于是,他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怪物。想起小时候的故事,本来母亲没打算打我的,可是我哭了,于是她的手掌凶狠地落了下来。有些事,很多事,只是人的自作孽。
  
  弗兰肯斯坦死了。他怀着无限的愧疚和悔恨死去。可是弗兰肯斯坦是怪物的创造者。他死了,怪物也不会活得太久。其实他并不是需要弗兰肯斯坦为他再创造一个同类,他只是希望弗兰肯斯坦成为他的同类,能关爱他,能与他好好相处。可是弗兰肯斯坦拒绝了,从一开始就拒绝了。
  
  怪物,也只能绝望地死去。因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理解他的人也终于被他逼死了。
  


  在开始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脑中出现的是知识,力量,怜悯等词汇,但是读到最后,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件事:那个怪物是否是我们的同类。
  
  
  从书中人类的角度来讲,怪物是个异类。他外形丑陋,面目可憎,让人无法接受他的存在。在最后一章中Frankenstein临死之前说他需要对这个怪物负责是因为他创造了他,但是他更需要负责的是他的同类,他的家人朋友和其他的人类,所以他没有再制造出一个怪物。这一瞬间,Frankenstein把怪物放在了与人类的对立面上。对于Frankenstein来讲,怪物是有别于他和其他人类的异类。
  
  但他真的是异类吗?在书中,对于他的心理描写已经无比的‘人性化’,不单是他拥有细腻而脆弱的思想,而且他游勇与人类相同的情感变化。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类读者,我认为这个怪物的情绪变化甚至于他的过激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因为他是怪物而理解他的行为,而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理解他因为外部原因而改变的秉性。在书中多次强调怪物如何因为周围人的歧视和鄙夷而感到痛苦和仇恨,这并非是怪物才有的情感,而这是否说明作者有意让读者与怪物产生同类的共鸣?
  
  从这本小说里我看到了非常矛盾的,人类的心理。Frankenstein制造怪物的最初目的是创造一个接近人类的生物,并且支配它。他希望这个生物无比的接近人类,换句话说,他希望创造出一个他可以支配的同类。然而,当他创造出生命体时,他痛苦的发现这个生物并不是他理想中的结果,于是他叫这个生物,怪物。
  
  对于这个生命体,是否是怪物,并不仅仅取决于他本身的属性。而更多的是人类,作为定义者,如何定义它是否为同类。
  


  这是我第一本科幻惊悚小说,拿到这本书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一些私人爱好原因。抱着对情节一探究竟的跃跃欲试心理开始了读书之旅。花了三天的空余时间完成。虽然看完有几天了,但余音不绝,绕梁三日。我的内心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此起彼伏。弗兰肯斯坦的自白为抛砖,前半部分的童年与成长经历给我其乐融融,幸福美好的最初体验,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一个极其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与母亲给与了他最温柔的爱意与仁慈,还有童年最好的伙伴伊丽莎白的陪伴,再加上日内瓦魅力无穷的大自然无时不刻都在视觉与心灵上给与这个少年发现的力量。他用尽毕生最好的形容词都不足以让那段时光重现一丝原色,他的确变回了原来那个天真好学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少年,他微笑着望着眼前仿佛又活灵活现的场景,我也不禁有沉醉于快乐的感觉。母亲病逝的噩耗成了弗兰肯斯坦第一次对离别的体验,但他注定是要往外高飞的雏鸟,扑打着尚稚嫩的翅膀飞向了迎接他到来的第一线光。他迷恋上了自然科学,如痴如醉,如癫如狂,那丝越发强烈的光芒亮得他睁不开,他越发地疯狂了,不可遏制地凭着一点天才直觉与热情把他完全灼烧,不剩一丝一毫。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废寝忘食地研究,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匍匐又忐忑地悬浮上下,他像感受到了那个在海岸边发现贝壳的小孩儿的快乐一般,乐呵呵地自由跳舞,让整个身心都围着自己的灵魂,翩翩起舞,他又愉快地像个偷腥的猫儿,尽情地享受那一份自己的午餐。世界动不动已经不重要,他在动就好,他在看在想在发现就好,他拥有了真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将是他的,他仿佛就是个骄傲不屑一顾的创造者将等待着万民的膜拜。那个深秋的夜晚的一个呼吸的降落,就像降落在弗兰肯斯坦身上的一把锁链,解锁的钥匙早已在一朝一夕的奔跑中被抛弃,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了。他有了个最动听的名称‘创造者’,他就是那个生命的创造者,上帝,一切。他以前的每一个日夜已经赋予了这个物体最宝贵的生命与力量的源泉。但是,那一刻,弗兰肯斯坦却惶恐了,退却了,逃跑了。而大自然最伟大的力量就在于万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规律,不得违背与抗旨,每一次的忤逆与亵渎都将受到最严厉的责罚,从不例外,由古至今,这就是王道。所以,弗兰肯斯坦一开始的动心已经迁怒了这个神秘又沉默的王者,他有一双眼,在隐形的高处,默默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乃至每个跃跃欲试的想法。弗兰肯斯坦那是就已经输了,输得彻底,输给了这个最伟大的力量。于是一系列的悲剧与杀戮都是对于不敬行为的救赎,对,用血的救赎,生命的救赎。这是救赎也可以称为代价,远远超过了人们可以用以支配的单薄力量。抵抗不了的,人们喜欢称之为命中注定,弗兰肯斯坦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不得不低头。他在忠于自己内心的同时也忘了遵循大自然最初的法则。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估计会觉得挺有趣吧。
  买这书是大学的时候,买了就没有看,拖了这么多年再去看。
  生词很多,现在看dracula就觉得好大白话。
  这书里很多描写景的,
  我不怎么感兴趣,就算看中文书我也不喜欢大幅写景的。
  我觉得我就是不感兴趣吧。
  看dracula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喜欢这书的朋友勿怪。


  
  
   《弗兰肯斯坦》作为世界第一部科幻作品,其诞生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但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描述的这种“造物者”与“被造者”之间的冲突的背后,又是否还有一个更为宏巨的隐喻空间?——引我这样提问的缘故在于,至少在《弗兰肯斯坦》中引申出的“造物者”与“被造者”这两个主体,都是有着独立的意志、并且确乎能够依据自己的意志独立采取行动的。
  
  
   所以这样一说,那种把在《弗兰肯斯坦》之中作为“被造者”的怪物譬喻为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技术”的讲法似乎就受到了动摇。当然,这不是说要彻底地否认这种譬喻(或者说是想象),而是要说,这种譬喻可能是以偏概全的,但我不会否认这种譬喻的独到之处。要之,在《弗兰肯斯坦》之中还有这样一种场景十分引起我的重视,即怪物总是要求弗兰肯斯坦为他再造一个女性的伴侣,并且声称一旦他获得了女性伴侣,他就不会再来骚扰弗兰肯斯坦。但弗兰肯斯坦最终放弃为怪物再造一个女性伴侣的缘故,是其思虑再三,忧惧如果这对怪物结成一对,对人类社会进行更大的破坏,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依据这一经典的情节,如果说将“被造物”譬喻为“科学技术”,那么很难理解,作为科学家的弗兰肯斯坦到底在忧虑会与“科学技术”成双入对,并且可能自我增殖来毁灭人类社会的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作者用以构建她的幻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佐料,但问题更为深刻。而她也许想在这部哥特色彩浓重的小说中尝试从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主题来反诘、质问,即人类是否能对自我生命发生超越——在这部科幻小说中,它可以凝结为这样一个命题:生命可以主动地运用科学技术自我超越么?
  
  
   在小说中,弗兰肯斯坦用他惊人的科学技术复活了死人,但这个死人浑身散发着阴腐的气息,固然,他具有强健的体躯以及颇为发达的理知,但无论如何,这个由人类制造的,具有与人类相似构造的,具有与人类相当的主体意志的生物,巨大地冲击了弗兰肯斯坦的头脑。弗兰肯斯坦所忧惧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对自己本体,而已经扩展到对全人类。他害怕的是这个有主体意志的“怪物”对他所处的人类社会造成的毁灭:这个怪物虽然在美学上甚至都不符合人类的丝毫情感,只会引起恶心和恐惧,但它从生物的机能上,即从体力和理知能力上,确乎是超越了人类的。
  
  
   应当说,弗兰肯斯坦的本意是想尝试作为人类发展手段之科学技术的极限,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把科学技术视为人类的“附骨”,某种与人类的精神能力和劳动能力深刻依附而不可分的东西,但当他运用这种能力制造出一个怪物时,却发觉结果可能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整个种群具有毁灭性打击的。
  
  
   科学技术在这里显示出了一种不可逆的征象,这犹如普罗米修斯盗得的“火”,它不是为人类创造的,而仅是人类所“取用”的。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又契合了现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综合知识”的定义。
  
  
   把这种原本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技术视为是依附在人身上的能力,那么显然人就会获得一种幻想,即人类能够依凭这种能力来发展自己的条件。而当一个能知能动的主体,其自信已经达致了某种程度,以至于把自己本体的存在与科学技术的存在置于同一的位置之上,试图实现“自我的超越”,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确乎是被后者那种强大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冷酷法则彻底摧毁——对渺小的个体而言,即算理知对本体发展的未来已经作好了充分的筹划和准备,但它毕竟是由理知本身所支撑的,而这种理知显然不可能催生、甚至是代替那种全能的科学技术。
  
  
   因此在这里,理智的建构能力与自然科学技术本身鸿沟就产生了。但随之产生的,转化到社会层面,就是“实证法”和“自然法”的深刻鸿沟吗?
  
  
   《弗兰肯斯坦》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其所遭遇的社会思潮除了有科学至上以外,还有由此发展出来的边沁和詹姆斯·密尔的功利主义。边沁和詹姆斯·密尔把他们的改革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认为唯有实证法才值得信赖,而所有的自然法都是在踩着高跷跳舞、是在科学的基础上站不住脚的虚假理论。但显然,边沁等人过度高估了科学技术,或者说,过度高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控能力,而没有发现,人类的认识能力与科学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而边沁等人的理论的危险在于,他们的理论可能会与他们所声称的(功利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相反,而导致一种对整个人类而言万劫不复的结局。
  
  
   但从《弗兰肯斯坦》背后的观念中所衍生出的上述推论,绝不是反启蒙的(科学精神是启蒙精神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实际上它更为深刻地洞悉了科学知识本身与人类认识本身的隔阂,洞悉了人类认识科学知识的方法论的精髓所在。
  
  
   这也就是说,人类所谓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不健全的创造(尽管尚能因时而异地为人类所“证实”),而自然科学技术本身在此时,实际上已经化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先验的自然法则,它只可由人类通过不断运用自身的理智能力去像普罗米修斯那般“盗”得。
  


   《弗兰肯斯坦》引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那个疯狂科学家的名字,他用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并用闪电将其激活。“弗兰肯斯坦”一词后来用以指代“顽固的人”或“人形怪物 ”,以及“脱离控制的创造物”等。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开始时,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他人生的种种权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他想毁灭一切。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 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去世,怪物很懊悔,最后跳海自杀。
   本书揭示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她认为人具有双重性格——善与恶。长期受人嫌恶、岐视和迫害会使人变得邪恶而干出种种坏事,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有着欣喜,同时还有不可控的恐惧,如何善用科学的进步,也许关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强大而有思维能力,其破坏力不容忽视,对于人类的报复,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创造者自承恶果。似乎成了一个预言,因为当下正承受着类似的苦难,是不是大自然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人类咎由自取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成了牺牲品,这样的代价不该由世人承受,如果科学能够发展到选择性惩罚就公平多了。
   双重性格的怪物,总是在善良和邪恶中挣扎,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引导,也许不会导致后面的罪恶发生。有些科学的创造还是要谨守道德的底线,就是克隆,动物还好,至于人,还是不必了。那些审判团很奇怪,就这样为无辜的人定罪,对于善良感恩的戴思婷是多大的讽刺和无尽的冤屈。花园一般的瑞士,圣洁的阿尔卑斯山,希望能涤除心灵的丑恶,回归简单幸福的生活。
  


  这始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答案,科技也许真的有一天可以有克隆的存在,但是人类的伦理,法律的底线又在哪里?人类在自己所创造的越来越智能的产品和时代中还能行走多远,怎样才能控制比你智商更高的所谓的“人类”。这还是一个谜。


  怪物・女性・上帝
  ——从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看人造人的社会设定悖论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有一个副标题,即:《现代的普罗米修斯》(The Modern Prometheus)。全书讲述了一位名为维克多・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的科学家创造出一个人造人怪物的哥特式恐怖故事。这部小说代表了当时西方世界在十九世纪令人瞩目的前沿科学研究,也是今天科幻小说的鼻祖。然而,《弗兰肯斯坦》影视舞台剧的改编却使广大观众误以为这个在全书都没有名字出现的怪物,就叫做“弗兰肯斯坦”。本文遵循原著,仍以怪物称呼其名,并将从怪物、女性与上帝三个视角,来探讨人造人——代表科技无限的进步可能——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设定悖论。
  人造人,顾名思义,由人类创造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人”。所谓顺从自然规律而产生的人,在本文姑且视为由人类的精子与人类的卵子结合后,在女性孕育过程后诞生下来的生命(包括试管婴儿)。这也算符合当代人们对生命源起的常识性社会规范罢。不过,在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的“疯狂”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已经超脱了自然规律,他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制造出了“怪物”亦即本文所指代的人造人。在整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寥寥几位女性角色本当在自然中象征了生命诞生的母体夏娃,却在作者笔下处于都一种近似“孤儿”的男性附属的状态。这一点无论在出版当时(十九世纪上半叶)还是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都会对作者的女性身份的主体性感到困惑和惊诧。就在小说围绕怪物寻求自我(即“人类”而非“怪物”)的身份认同的主线中,又贯穿了另一条对社会伦理道德在科学的客观存在面前捉襟见肘的悖论锁链,它既是对怪物的枷锁,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枷锁——那就是人类孤立个体的党同伐异。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人造人日趋成为不是不可能的科学力量面前,也许要重新思考是否值得为此偷盗火种的因果报应。
  
  怪物・绝不矛盾
  
  玛丽・雪莱出身于家境优渥的环境中,对科学、政治、哲学、社会伦理的接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母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是一位为女性权利辩护的女权主义先驱,强调教育带来两性间的平等(但不幸早亡);其父威廉・戈德温(William Godwin) 是位记者,小说家,也是早年鼓吹功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哲学家;其未来的丈夫珀西·雪莱(Percy Shelly)本人既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致力于化学领域的科学狂热爱好者。而十九世纪初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技术锋芒毕露的年代(英国皇家科学学院乌烟瘴气热闹沸腾),玛丽・雪莱也耳濡目染那个时代的各种难以解释、神神道道、却听来各个振聋发聩的科学实验。在《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其科学基础的渊源主要来自三位闻名遐迩的科学先锋:汉弗里·戴维爵士(Sir Humphry Davy), 伊拉斯谟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 以及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其中,如何赋予怪物生命的那一道电石火花的灵感正是来自伽伐尼对死去的青蛙的大腿那温柔的一次触电。因此,怪物在小说中设定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的无中生有,但却也注定必须以“怪物”的方式再现。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自我叙述初始的起始,就坦言了自己毫不妄自菲薄的傲慢。他鄙视了一切过时的、腐朽的、错误的科学技术,而在作者浪漫的文字遐想下,他也确实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一步登天乃至“造物主”的最高境界:创造了人造人——怪物。怪物是由维克多各处搜集的人类肢体、动物器官拼接而成,身高八尺,暗黄色的眼睛,半枯萎的、黄色半透明的皮肤勉强覆盖住身体上的肌肉系统与血管。可以说,怪物的肉身面目可憎。面目可憎,仅此一点,就让怪物的“父亲”维克多厌恶而抛下怪物仓皇落跑。这里看似不经心地角色设定,却也留下了荒谬的一笔:既然是科幻小说,作者原本可以遐想更遥远而强大的科学力量,不妨把怪物制作得“美丽”一些,或者至少使外表更接近一个普通人,可是作者却没有这么做。
  怪物“面目可憎”的外表以及庞大的身躯,恰恰应和了以人类肢体、动物器官借助科学手段而凝聚在一起的不和谐的、更不自然的状态。人造人的设定,其实只需要保证一具可以行动的身体和自己能够思维的理性,即可假设为非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也就是说,机器人拥有了智慧亦是人类(拥有感情并非必要条件);宠物狗拥有了智慧亦是人类(人形并非必要条件);像怪物这样由人类的残肢与动物的器官等组合起来的身躯,因为他拥有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的理性也当是人造的“人”而非动物或者植物(人)。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漫长而残酷的历史,即使都是自然人类,因为肤色、种族、信仰、文化、地域的不同,人类自相残杀的故事还少吗?怎么能够想象到人类去宽容并包涵这样的“同类”——人造人?这样逆天到只是人类的思考能力已经战栗到无法扩展想象的人造人设定,只能是纳粹眼中的犹太人,自然人眼中的“怪物”。
  怪物在小说中对任何自然人而言都是如此的面目可憎,而且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怪物最初被“父亲”维克多所抛弃,他也就丧失了来到社会间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或者至少是与自己的创造者之间的“血缘”羁绊。他自己既无法把自己等同于人类,也无法与人类作最简单的互动、交流。怪物似乎是社会形成之前处于最自然状态的只求“自我生存”的人类雏形,又是与他所处环境格格不入的一个“陌生人”。他的存在,就是一个不自然、也毫不和谐的状态。
  因此,怪物之所以是怪物,在玛丽・雪莱的这本科幻小说中也毫不矛盾。对怪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起初对象是“父亲”维克多,然后是德雷西一家人,最后是怪物在无尽的绝望后虚妄的女性伴侣。
  
  女性・非此即彼
  
  在韦伯眼中那个去魅的世界还未到来之前,人类相信或者说愿意去相信:人是由神创造的。中国古代神话有女娲造人,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造人,基督教教义则是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性人类亚当,并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性夏娃。
  在玛丽・雪莱笔下那个哥特式的恐怖世界中,人可以是由人创造的,女性则是男性社会中的附属角色,始终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孤儿”状态。怪物的出生与在现实社会象征了孕育生命的女性无关。女性在这里不过是刻板印象的角色扮演——母亲、姊妹、妻子、仆人——非此即彼。无辜却冤死的女仆贾斯丁更是牺牲在了明知杀人真凶的维克多的沉默之下。《弗兰肯斯坦》全文几乎就没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经济的保障,除了萨菲以外也没有自己的特别的值得讲述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夫人、伊丽莎白、阿加沙、贾斯丁、甚至萨菲,每一位女性都带着脆弱的存在感。作者本人实际上早已借维克多之手而否定了夏娃在生命诞生上所必然存在的意义——怪物没有”母亲”。
  夏娃的缺失引发了客观之外的思考:如果生命可以由个体独立创造完成,那么女性在繁衍后代的使命之外真实的生存意义是什么?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社会结构将在人造人的科学力量面前如何被瓦解或者重构?当下的社会规范性常态对两性之外的伦理道德要进行怎样的纠正与弥补?人类在掌握生命的终极奥义——即生命与死亡的神权(相对人权之上理当只有神能够掌握的权利)后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即使在多利羊诞生之后人们也未尝敢于去尝试真正思考,正如书中对怪物的各种称谓如“恶魔“、“魔鬼”、“它”等等,人们害怕的与其说是怪物本身,不如说是对怪物以如此生命诞生的方式更让人感到恐怖,与恶心,而这一点被作者巧妙地呈现在了怪物面目可憎的外貌与不合实际的庞大身躯之中。维克多恐惧的也正是自己的智慧违背自然规律后的罪恶,而非科学的奇迹。
  当怪物找回维克多,并以威胁的口吻提出为他制造一个伴侣的奇妙想法时,故事瞬间拉回到了生命的源点。女怪物的提法甫一出现,多少意味着女性存在意义的回归。尽管是建立在怪物的利益角度,作者似乎将社会伦理重新拉回了轨道之上。维克多在惊吓与威胁中还是仓促地许下了诺言(这位科学家自从浸淫人造人的事业后就从未保持过情感上的理性,更毋庸说冷静地判断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终极目的了)。当维克多发现怪物在监视并偷看他时,他一瞬间再次从怪物可憎的面目上解读出了恶意与不善。他当面毁掉了女怪物,也使故事至始至终暗合的探索女性存在意义主义的线索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悲剧高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本科幻小说极其含蓄地道出了社会套之于妇女的枷锁:婚姻是女性的最终宿命,繁衍后代是女性的唯一使命,家庭就是女性赖以生存的唯一伊甸园。除此之外,女性就是母亲、姊妹、妻子、仆人,非此即彼。一旦人造人解除了女性的天命梏桎,事实上它也解除了更多束缚于其他个体的梏桎,如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社会的话语霸权中,同性恋演变成历史的忌讳与批判,甚至被误以为是精神疾病,不过只是违逆了异性恋才能繁衍后代的自然规律。如果没有夏娃的羁绊,那么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也至少会得到理论上的解放。另一方面,女性扮演的母亲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也在怪物的启蒙教育中被强烈质疑。甫一出生后即被“父亲“抛弃又得不到任何代表家庭的“母爱”关怀,怪物是一人从德雷西一家人和自己对自然的探索中获得了社会的启蒙教育。他自学了一整套社会性规范,包括语言、情感认知、工具劳动,等等。在作者的安排下启蒙教育者德雷西家根本就没有“母亲”的存在,也算是全书中对女性最残酷的一笔了。
  就在这样顺其自然地情景下,怪物为了报复维克多而杀害了他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这一结局完满地契合了上帝不需要妻子的设定。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承受了人造人带来的一切灾难,决定毁灭自己最伟大的傲慢与成就——毁灭怪物。
  
  上帝・人就是人
  
  玛丽・雪莱在小说中间设下了看似最漫不经心的三章(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怪物遇见了德雷西一家人,真正开始接触人的社会。怪物从德雷西一家习得非正规的启蒙教育(包括语言):他有了人的味道、人的行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意识;他因为触景生情而迸发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会为“贫穷”(对于一无所有的怪物而言理应最难以理解的社会概念)而“同情”(同情是人基于自身的优越感而向他者施加的恩惠与怜悯)德雷西一家,甚至“帮助”他们(帮助已经是非常高级的人类社会产物——利他主义)。此时,怪物在人形的肉体之外,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人”格,他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意志,“人”的灵魂,“人”的理性。他在向维克多转述自己从德雷西一家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的叙事几乎打动了铁石心肠的维克多,女仆贾斯丁是维克多的无动于衷的牺牲品。
  而作为全篇最大的转折点,作者在怪物暗中与德雷西一家人的相处中设下了最不动声色的两个伏笔:其一是土耳其女子萨菲(Safie)与德雷西一家人的渊源。对于快餐消费的读者来说,萨菲出场的最主要原因,是让怪物得到学习语言的契机,否则怪物与维克多的交流根本无法展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学单位)。不过,仔细阅读萨菲的背景故事,却是不折不扣以西方为中心的刻板偏见。萨菲的母亲在小说中被设定为一名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笃信人格的独立与教育的重要性(暗合玛丽・雪莱的母亲)她将欧洲文明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萨菲。萨菲的父亲是笃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商人,因为莫须有之罪受到了法国政府的死刑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激起巴黎的愤慨,以至于老德雷西的儿子菲利克斯(Felix)挺身而出,从而有了一出典型的(殖民地)英雄救美的故事。以今天的文化多元主义来看待这个剧本真是一个政治超级不正确的故事。土耳其商人被白人基督徒陷害的,又要以自己的财富和女儿报答白人基督徒。所谓的无妄之灾的事实就是:他出生在了一个不同的文化中,享有不同的价值观,却因为文化差异成为另一个族群眼中具有威胁性的“异端”。反观萨菲,以鲜见的高度“觉悟”背叛了自己的血缘家庭、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投奔向西方文明的英雄怀抱。萨菲既印证了作者鼓吹的西方价值的优越性,也隐射了其对“异端”的同化。
  德雷西家庭因为萨菲的家庭而曲折衰落的变迁,是怪物在启蒙教育中了解到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缩影。怪物对“异端”的概念有了难以磨灭的刻骨铭心,其后在他阅读《失乐园》等书籍时产生了一系列对自我怀疑乃至人生奥义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他作为人造人,认识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可悲境地:非自然人亦非社会人的自己,在无父无母且与已知的社会没有任何羁绊与联系——这是彻底的孤立。怪物是人世中的异端的异端,甚至是异类。这就引出了作者第二个神来之笔:老德雷西的眼盲。
  德雷西的一家之主被设定为一位瞎眼的老人——一位看不到任何或者面目可憎、或者漂亮表象的盲者。这一设定既巧妙地对照了维克多的“睁眼不瞎”,又与之形成了巨大的讽刺。与怪物和谐相处,原来只要眼盲即可。怪物聪明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寻求老德雷西——他眼中神圣的保护人——的帮助。然而天真的怪物以为这家人能够接受异端萨菲,也能以同样的宽容来接受、认可身为异类的自己。但他很快就从彻底的绝望中认识到,人就是人,党同伐异,自己看似是亚当的身份,其实被视为了撒旦。怪物于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乌托邦的世外桃源:与女怪物隐身于南美,老死不与人类相往来。
  
  弗兰肯斯坦与他的怪物注定的悲剧结尾,似乎是作者玛丽・雪莱坚信的世界真实:必须给予狂妄者以无尽的绝望。人造人违背了既有的规范性社会的设定事实,从技术、女性、伦理各方面挑战社会的尺度,它就需要为此付出同等的代价来回归世界的平衡。而小说的作者本人就是小说的“上帝”,她掌握着小说世界中的一切真理,一手主导了她虚构的小说角色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交错的命运。狂妄的真的不是孤立在各守其位、各安其分的思维之下的雪莱本人吗?说到底,人和上帝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人类为什么要想像出一个上帝来创造自己而不是自己成为那个能够掌握生命与死亡的上帝?高度智慧发达的人类自己为什么至今不能解答“人所以进化为人”的原因?人类难道不可以通过人造人来解答自己生命的起源吗?人类没有牺牲就什么也得不到,对社会规范性的牺牲难道比了解生命起源的秘密更让人战栗吗?
  当然只有不害怕怪物的那个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能成为揭开上述一切问题答案的人。世界由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来毁灭,也将由他来重新创造。
  
  #汉弗里・戴维爵士是至今发现最多化学元素的英国化学家,被称为“无机化学之父”;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是英国医学家、诗人、发明家、植物学家与生理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之祖父;路易吉·伽伐尼是意大利医生和物理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1771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肌肉接触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来源:维基百科)


   初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数年前的事。那时候只听说是经典恐怖小说,科幻小说之祖,名头好像很响亮;但是连弗兰肯斯坦到底是科学家还是科学家创造物的名字也还不知道。所幸的是这次读的是原版,不但没有“揭露社会黑暗”之类官方总结一般的说明了,还有整整的半本是玛丽本人的生平、序言、书信,时人及后人比较纯文学的评论可以读。后来把中文版带到学校去,同学们见了还要惊叹:中文版的原来这么薄!
  
   书的原题是:《弗兰肯斯坦,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起源是玛丽的一个噩梦,梦见个医学学生在把人体残肢组装成一个缝合怪。后在其夫珀西·雪莱——对,就是稍微对外国文学有点了解的人就听说过的那个雪莱——的鼓励下,将其写成了一个长篇。书成于1819年,但是直到1831年才出版,其时珀西已然仙逝。书中没有名字的怪物的形象和创作过程,二百年来经过各种演绎甚至是恶搞,现在要吓哭个小孩子怕也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我最初读中文版的时候因为注意力都放在了怪物身上,也觉得并不可怕,反倒是最初有点可爱,后来又颇为可怜——剧透一下,不外乎就是个狂热渴望知识的学者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用死人残肢做了个缝合怪,说起来也还是按照人类形象做的,还都选用的是漂亮的零件,只是比常人明显大几号而且因为组装问题脸比较丑而已——要说丑跟气色不大好也有很大关系。做成之后突然觉得真可怕,丢下刚开始活动的作品,扭头就跑了;后来在朋友的陪同下回来,发现作品不见了还觉得很庆幸 再后来弟弟死掉了,法庭怪罪在保姆身上,判了绞刑;维克多猜想是怪物干的但是没跟别人说;再来,在瀑布下看风景的时候怪物突然很煞风景地出现了,言道维克多种种不负责任,以及自己如何学习了语言和文化,又只因为长的丑受到人类各种歧视从而心理扭曲,最后以全家性命相威胁要求维克多给做个一模一样的配偶,从此远离人世过日子去。维克多最初答应了,做到一半想起怪物夫妇还会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觉得很恐怖,于是反悔了;怪物便一个一个地杀死了维克多的家人朋友,还在其新婚之夜杀死了新娘,然后将决心除掉他的维克多引至北极,冻饿而死,怪物也声称去涅磐去了并从此消失。
  
   现在比较大众化的理解,就是如同普罗米修斯把火带到人间,同时带来了文明和灾难,而自己在山上受罚一样,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给人间带来了一种本不该为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受其折磨到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克多表现出来了人类的各种缺乏爱心及不负责任——他甚至工作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有给自己的创造物取个名字。忘记了是在那里听到的了,说是你开始给什么东西取了个名字之后,才真正会在感情上有所羁绊。本性善良但是缺乏关爱的怪物,从此成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怪物。这里并非说是维克多自己的问题,而是人类想要成为神却缺乏作为生命创造者所必有的博爱的神性,以致终于不行。这个角度来解读,本作品就是个典型的科幻小说。
  
   但是事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读得越细致,便越是从脊背上透出一股凉意来。
  
   首先是本故事的来源乃是玛丽的一梦,而夜有所梦乃是由于日有所思;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这时候想得是什么呢?一是其婚姻生活:雪莱大人在追求玛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热情,在婚后突然一下烟消云散;并不是其移情别恋,而是如其在Alastor一诗中所透漏出来的一样,是追求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完全是两码事,而前者才是其真正所爱。从这一点上来说,弗兰肯斯坦身上便有珀西的影子;而其狂热的个性也与珀西相当吻合。再深入一点来想,弗兰肯斯坦这一角色恐怕影射的还并非是珀西自己,而是当时的整个浪漫诗人群体,因其书中不仅出现过类似于雪莱作品中的桥段,也包括华兹华斯、拜伦等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以故事说的也是把生活中美的东西拼凑起来去模仿神的工作,比如作诗,如果缺乏足够的博爱精神,创造出来的说不定便是个毁灭性的怪物。
  
   另一个方面就与文学无关了:怪物毁灭了其母体,不难让人联想到玛丽的母亲因生产玛丽而死,以及其多名女性好友因怀了私生子而自杀,这让当时正在怀孕的玛丽产生了一种对于生育的恐惧,故有此梦;但是再联系到怪物的无性创作过程的话,再加上书中女性角色团灭式无一幸免的死亡,以及维克多的未婚妻伊丽莎白给他的信中所写,对于他三番五次推搪婚事的质问:“Do you not love another?”此话既可以理解为是:“你不是喜欢上别人了吧?”但是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你不喜欢别人(只喜欢你自己)是吧?”再联系到珀斯婚前婚后态度的变化,不由得让人感叹:做这梦的女孩子,是在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啊!
  
   由这里再次深入一步,弗兰肯斯坦造人的过程,其实是人类在模仿上帝造人的过程,更准确地说,从使用已有的人类血肉这一点来说,模仿的是创造夏娃的过程;以人类始祖是亚当为出发点,就是亚当以自己的形象来创造夏娃的过程;反映这一点的,是怪物在水边顾影自怜时的描写,酷似弥尔顿《失乐园》中夏娃在水边看倒影的桥段;而这位夏娃偏偏是个男性。而这位弗兰肯斯坦,作为创作了男性夏娃的亚当,是否在内心恐惧女性或是恐惧婚姻,而怪物只是在新婚之夜做了他内心所渴望的事情呢?上帝是以他自己的形象而造人的,而其后的创作者,他们的创作物也无一不是其内心或曰灵魂的影射;那么怪物没有名字,大众多以为弗兰肯斯坦就是怪物也就不难理解。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才是真正的怪物?是那个可怜的没有名字的作品,还是言谈高雅、聪明过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还是说两者根本就好像道林·格雷跟他的画像一样,原本就是一回事?
  
   那么最后再深入一步,从开始到最后,怪物跟其他人的交流都是通过弗兰肯斯坦转述怪物对他的叙述而来的;而最后真正见到了怪物并且作为整个故事记录人的沃尔顿船长,本身就是个跟弗兰肯斯坦经历和人格都极其相似的人物,而且跟他的船已经被困冰上数日;那么这个怪物真的存在过吗?此时突然想到弗兰肯斯坦在他弟弟、好友、妻子等人死亡时其实都离案发现场不远而且并没有言明有不在场证明,我不由得汗毛倒竖了……


  终于看完了。悲剧的故事,无论是Frankenstein还是Fiend,从来都是知道怪人,但是Frankenstein是造它者且是本书主人公着实有些意料外,而所谓的科学怪人,到底是指创造者还是怪人呢?个人更能站在Fiend一边想,而科幻什么的大道理无视,但Creator这辈子无法逃脱的悲剧与痛苦,虽说是他人所逼,但其实确是自己所为,而他身上几乎不见恶,且文章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善类,而Fiend遇到的却都不是什么太好的人,湖综合说他们的好只限于对待同类之间,由此可见一斑。他的恶或许是Frankenstein的恶的外化,是全人类的恶的外化,一种天生的恶,无法去控制的恶。而结果,它亦就是萦绕心头久久不会散去的痛,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紧紧地掐着你的脖子,让你窒息,让你抑郁,让你痛楚。
  
  话说结局蛮悲但不是特别悲……
  
  强烈谴责Fiend这个卖点上镜率过低。主人公的内心描述实在太多太累赘了……


  一只怪物 便不配拥有一切
  不配拥有名字 不配拥有伴侣 不配拥有朋友
  不配拥有交流的美好
  反正一切一切关于人世间美的词用于它身上便是对那词的最深亵渎
  它能拥有的只有一切丑恶的代名词
  【长相奇丑 蜡黄色的眼 死灰般的脸……】
  它从来支配拥有这些……
  
  而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
  一个高尚的人 拥有完美的面貌 上流的出生 良好的教育
  幸福的家庭与童年 如花美眷 知交良朋 年轻有为而博学是科学之光……
  只有这些歌功颂德的词才能与他完美的人品相匹配~
  而人亦会因为他正直的脸貌 以及义正词严的滔滔不绝所拜倒
  而私心觉得他是一个高贵的人
  
  可是……
  我们看到的就真的是事实吗?
  
  我们是个感官动物
  以自己自以为是的观感去衡量一个人
  美即高尚
  丑即俗劣
  所以所有人第一眼看到“怪物”的第一反应就是尖叫
  然后人人喊打……
  
  没有人由生以来就是恶人坏人
  套书中一句话
  【我的将来是福是祸,全凭他们(父母)如何履行对我的职责】
  
  弗兰肯斯坦是幸福的
  因为他生在一个有爱有经济的家庭
  优渥的环境让他的童年能在无需忧心人生现实而变得枯朽
  相反的~
  他有个会启蒙他思想的父亲
  一个教导他美与爱的母亲
  还有他的伊丽莎白与挚友
  使得他长大以后出落成一个正直的对科学拥有激情甚至是超乎现实激情的
  一个几近天真的单纯孩子
  是何其幸福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他必是从小就在身边所有人所筑起的爱的藩篱中优渥成长
  无需经历痛苦的人生才能让他长成这样的所谓善良……
  
  可是怪物呢?
  它在弗兰肯斯坦的手下诞生
  可是由始至终它都未能拥有它与其他生灵所用作区分的信条——名字
  他的造物者,他的“父亲”是对他多么的深恶痛绝
  以至于他只会如下称呼他
  “令人作呕的恶魔”“无恶不作的恶魔”
  甚至是鄙夷的一句“那怪物”……
  在他看到它的第一瞬就因它的奇丑无比与自己的设想不一样
  马上腾升起了无尽的厌恶与恐惧~
  是他的“善良”支持了他遗弃,背离的行径……
  
  怪物面对这位给予它生命的造物者是尊敬的
  是示好的~
  可是却因为这为所谓正直善良高尚的人却以他最直接的行为为怪物
  上了深刻的一课
  
  怪物并非生来就懂所有的是
  就如一个婴儿坠地,它像周围发生的事情学习着吸纳着
  诞生之初
  他的意识是混沌的,手脚感官所有关于身体的功能与作用他都无从得知
  也无人教导
  生活在暗处的它从一农户家偷偷学到了交流,学到知识,甚至学到了思考
  它是多么的渴望自己能够融入那烛光里
  融入他所暗地里保护着的保护者们
  多么渴望的是能够有人与它作伴
  ……
  没想到这些原是奢想的它居然意图走进他们的生活
  当然这都是以一贯的憎恨以及人们不理解的捕杀
  甚至罔顾它曾经对他们的帮助以及它本身的操行
  只因为他高大而且丑陋明显不是自己同一种族这些尚未构成犯罪因素
  而有可能是威胁人类的因素而被他们抡起枪来打杀……
  它救了人
  可被冤屈为准备要伤害人而被射杀
  因为丑陋再一次被羞辱
  
  良知不会一下子就被毁尽灭绝的
  煎熬 已及长久以来的不公平之后
  始终没有人肯去平心静气的试着接纳它
  为什么它生来就必须承受这些?
  为什么它的生命就是这样不被询问的不明不白被创造
  而又不明不白的被遗弃
  不,这不是不明不白的
  它被它“父亲”所遗弃是有原因的~
  如果他能够生的美丽
  人们绝对能够因为这副完美的皮囊去接纳它本人个性所存在的缺陷!!
  只是却由于它的外表是这么的让人不敢恭维
  所以注定它的第一观感就被人所判死刑
  而无论它是多么善良
  
  人啊~伪善者!
  以批判者的身份去给施暴者唱起了颂歌
  而对受害者施以鞭挞
  天真应该赐予它一副美好的外表而丑恶奸诈的心灵
  让以貌取人的人类一尝恶果
  教导他们眼见未必为实
  不!
  它的生命与面貌并非上天赐予的
  是他——弗兰肯斯坦!
  
  为什么?
  为什么创造了它却要背弃他?!
  为什么让它来了这个世界上不是对它呵护有加而是让它看尽丑陋百态?!
  为什么?
  所谓的作恶 作恶之初 它亦是不愿
  但既然如此了
  不作恶似乎对不起人们的期待了
  何妨?!
  反正污名亦是在外了
  也不妨就把这顶帽子扣得真真切切
  只少这坏名声也是事出有因而非捕风捉影
  【它不是谁的责任
  就算是也是你这位父亲的责任!】
  
  它要的不多
  只想要一个伴侣—一个与它一样不受待见的伴侣然后从此隐出人们的视线
  为什么这位所谓仁慈的造物主居然给他承诺又不遵守承诺?????
  
  会的
  我会让你感受我的孤单与痛苦的
  让你看着你身边的人死去、
  比你自己死去来得大快人心
  【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在他面前杀了伊丽莎白
  让他知道自己的无能 也让他知道自己的错】
  只是怪物不是我
  它太善良了!!!
  虽然到最后弗兰肯斯坦都还是孑身一人去追杀怪物了
  但是~怪物还是对他多番关照的嘛
  它会给他打兔子
  给他做皮毛大衣~~~
  这个技不如人的孩子就是复仇蒙眼就去追杀怪物
  
  我们溯源永远就不会溯到尽头的
  往往只是抓住一小个因果关系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的内因
  人们只道是怪物残忍无道杀死楠竹的亲人
  但是他们怎么就不肯是谁背弃在先 负约在后
  是谁让它拥有生命却不加以珍惜爱护任由它受凌辱轻贱最终坠入魔道
  是谁让它享受这无边无际的孤苦与寂寞
  是谁??
  我们要去批判一件事的现状的时候
  请先去追寻一下原因
  没有一个现在是脱离过去而独立存在的!
  当你对现在的它有偏颇之词之前
  何不先去考虑一下~
  是谁让它陷入如此境地
  
  没有一个孩子出生时就是坏的
  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一开始都很简单
  他们需要爱 需要关心 需要交流 平等
  但当这些个简单的要求得不到之际
  他们会开始想要得更多
  到最后有可能从此就遁入魔道
  谁能救他们?
  恐怕是每个人都会对他们嗤之以鼻吧
  谁来拯救一个在黑暗里的灵魂?
  只有慢慢的等死
  在躯体未腐烂之前~
  或者身体内的灵魂与心脏早已葬送在无尽的幽冥之中
  
  谁会愿意去救赎一个万劫不复的灵魂呢?


  强者生来就是统治弱者,而弱者生来就是屈服强者,精英控制着社会,如果‘阿特拉斯’耸耸肩不干的话,文明会进步吗?若精英长期受人嫌恶、岐视和迫害会使人变得邪恶而干出种种坏事,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rstein,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
  


  A gigantic monster was created by Frankenstein, but the monster killed innocent people because of his hatred for human beings. Frankenstein's families were all killed, and He vowed to revenge. But he didn't succeed. At last, the monster regretted his behavior after Frankenstein died. He also decided to commit suicide.
  
  This book has very good plots. It tells us that one should bear the results his behavior yields.


  我最最早知道弗兰肯斯坦是在玩Alchemy,Corpse+Life=Frankenstein,一个怪物的形象,我那时候以为他是起死回生的代名词。
  后来接触了一点科幻题材的故事,比如三体,比如Doctor Who……
  再后来,SHERLOCK红火了起来,Benedict Cumberbatch和Jonny Lee Miller一起演过这部叫弗兰肯斯坦的话剧。
  某一天书荒,去维基补了科幻的词条时,正式看到了这部,第一部?科幻小说的推荐辞,我决定遵循时间线 把这个剧情补了~
  图书馆借到的是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陈渊译本,我对译者不挑剔,这个语言还蛮适合孩子的,可以读。
  
  刚开始的情节让我对这本书极其有好感,一段故弄玄虚,试图让人搞不清谁是猪脚的引子,伪男猪脚出现,说一直想有个懂自己的人陪伴,跟姑娘不一样的人,这次正好遇到一只,好欣喜,好传奇。然后正文也凑合,说弗兰肯斯坦家里的各种,母亲去世,青梅竹马(一度以为就这样言情下去了,钻研被否认的学科,而后被点醒时的痛苦经历,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家式的人物。
  
  他下决心动手去造人……历尽艰辛……终于到了关键时刻,故事开始跑偏了……
  
  尼玛这货觉得自己造的“人”太丑了?!
  理解万岁的观点是,科学发明/发现成功的时候,人的第一感觉是恐怖,这个从居里夫人发现镭的那个片子里我看到过的,除了惊讶还是有惊吓的情绪在里面,我不否认。
  我的观点是,好怪啊,造人是弗兰肯斯坦的愿望,目的(其实和伊丽莎白结婚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啊= =这个人是他一手拼凑起来的,应该很有感情,而且我觉得尸体要比活物恐怖得多,后来看到他纠结的时候我又回过头看,造人成功的时候到底为什么他恶心到崩溃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他觉得creature太丑了!我囧了,这好比爸嫌儿子太丑,不把他当亲生的,特么的,我要是一出生就被遗弃,我也要报复社会(我完全是creature边的
  
  跟魔鬼做交易
  这里也很奇怪,我比较喜欢creature说自己被林中小屋里的人感化的故事(跟creator理解不同的是,我假设他没有高超到会吹牛,一开始木讷笨拙,通过观察反复练习而习得的语言,想有人接纳自己,找一个陪伴(这和最初creator的愿望是一致的,我是不是记错了,这个是伪男主的想法吧……那男猪脚的动因是Because I can?)。他对自己的creator有着复杂的心情,creator是父亲,可是父亲抛弃了他,他在别处体会到了温情,想着在creator身上找回来,而不得,故恳求,故威胁,故不择手段。
  creator 的态度在整本书里面都没看出来到底是什么,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的,这里他听完了就想答应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答应的,
  
  写不动了,明天继续
  
  距离我上一次打开这个读后感已经一个月了,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这个书到底在说点什么了,就凭印象瞎写好了~
  
  为了挣扎而挣扎
  故事情节开始用“以下省略X万字”的方式跳过了creator为什么在造人期间没有甩手不干,而是到了完成以后,肾上腺素狂飙决定毁了成品的无逻辑内心戏。在我看来,当初他被迫/自愿答应的理由都没变,老大哥还是在看着你,家人还是处于危险之中,creature的好坏仍然未知。再造个夏娃就好比号称自己是被QJ的,孩子倒生了不少……
  如果creator真的觉得creature是一个错误的话,那他应该承担100%的责任,creature是无辜的(道理是这样吧?我要是在这个境地的话,算了,我还是喜欢上帝视角,我要是作者的话,就安排creator心爱的人死在他手上,这个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和对心爱的人最大的安慰(参见电影迷雾结局和东京巴比伦自相残杀的男男猪脚,至于那两个,还是同归于尽的好,以上都是我在高潮前美好的幻想。
  creator再次直面creature的时候好像把自己定位在了忍辱负重拯救全人类,阻止他再作恶的角色里,说creature是巧言令色的骗子,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急切地盘算着要置他于死地,既无能又软弱(我真心觉得作者是nerd的高级黑。。。
  
  我说的言情小说意思是,结局已经决定了“在一起!”,为了凑够情节跟字数不得不让男猪脚无征兆得脑残半本书,可选项目有,莫名出走,因为威胁要保护女主,失忆装死,等等等等,这本书是为了说一个引人入胜的文艺故事,我一点也不觉得男主有什么好的,跟他有关的人全倒霉死了
  
  我三观不正好多年了,也只有吐槽能垒那么多= =同一题材的我觉得电视剧dark angel还不错,要是让日本人来写,一定是另一番风景了


  在看话剧之前,认为有必要把原作看一遍,加之看了那么多同学的repo,想要一睹为快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于是在6月这个忙碌的月份,我还是从容地看起了《弗兰肯斯坦》。
  玛丽的文字是精炼而优雅的,很多文字都用心选择过,用词也很符合她浪漫主义诗人妻子的身份,烂漫又深刻,很好地表达文意,没有太多的口水文。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的故事,只想用“毁灭”来概括,维克多怎么毁了他的生活,怎么毁了身边人的生活,怎么毁了怪物的生活,一个幸福的生活怎么走向毁灭,维克多告诉我们,因为对知识的沉迷,对雄心的无法克制,对丑恶的不能忍受。
  我对维克多的感情是纠结的,我怪罪他,他太过于乌托邦的幻想,太天真的抱负,使得他走向了自以为能和主对抗的道路。他终于创造出了生命,却是如此丑陋的怪物——这是对他的惩罚,也是对他的考验,可惜他还是敌不过上帝。他对怪物难以忍受,母亲对孩子的温情,维克多丝毫没有,他只想摆脱这个怪物。罪恶的人类,自以为是的人类,他们害怕怪物,想当然地以为丑陋的面庞下藏着一颗肮脏的害人的心,他们怎么没有想到,他们自己比怪物还要残忍,他们的楚楚衣冠下有着一颗偏见的心,罪恶的心,他们才是该受惩罚一方。
  另一方面,维克多对自己的亲人又是如此的在乎,他不顾一切地想要保护他们——他太天真,他的生活太过美好,所以他无法承受打击?该死的温室里的花朵。我设身处地为他想,以人类的身份思考,于是我稍稍偏袒了维克多。我把维克多当成一个孩子,只有把他当成孩子,我才无法恨他,才能原谅他所犯的错。
  对怪物,我是恨不起来的。这个可怜的家伙,从出生伊始,被母亲嫌弃,被旁人唾骂,他是过街的老鼠,他甚至连错都还没来得及犯,就已经开始承受人们的偏见。他需要躲藏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样会吓到别人;他需要学习,因为这样他才能生存;他需要朋友,这样他才不会孤独。这一切,本该是维克多给予他的,却需要他向这个素未谋面的世界一点点学习、索取。他终于生气了,他终于选择了报仇,因为该死的人类没有一个愿意静下来听他好好解释,他们只会叫喊,只会攻击,多么自私啊!我为怪物伤心难过,那一段长长的自白,也换不来维克多的同情,他只是不想太孤独,维克多也不肯给他……最后,当维克多追他到极地,至死也不放过他,我心碎了,怪物失去了这世上唯一与他有联系的人,从此,再无人听他说话,再无人敢直视他。而即使如此,他还是被恨着的,不可饶恕的。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美好的邀请,是孩子对母亲的迫切渴望,是朋友对朋友的恳求。可惜,怪物永远等不来维克多的示好,等不到弗兰肯斯坦的拥抱。我想象着在极地的天堂里,他们最终能生活得很幸福,我希望维克多能像对待克莱多瓦一样对待怪物,希望怪物有个心爱的女友,希望世人能接受这颗圣洁的心灵。
  


  今儿终于把Frankenstein给结束了,当时开始想看的时候是想挑战下自己来着,结果发现甭管多horror的书当它用词句描述出来的时候还是没有那么可怕的,要不就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或是根本不想去想那样的场景吧,omg都是夜黑风高的自己一个人在做着做人的勾当。。啊啊想想就可怕。又是荒山又是死人的还是自己的亲人,唉要谁谁疯。
  但是甭管Frankenstein说这个 incredibly ugly 的东西是怎样的eloquent,但是总觉得其实它也蛮可怜的,它也是无奈来到这世上,结果发现没人疼没人爱,所以才对自己的creator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想让他也尝尝什么是孑身一人吧。
  总的来说,小说看进去的时候,Mary Shelley的文笔还是很流畅的,就是最后出现的哥哥给妹妹的信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是从一个不相干的船员探险家的角度讲述了F最后的日子里发生的事儿,还是蛮新颖的或者说是作者自救、要继续写下去的方法吧,anyway小说不错啦。


  我们都是赛博格
  
  
  1815年4月10日,沉睡了数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自五天前的爆发后再度起爆:三根巨型火柱狂飙至高空,汹涌的熔岩流在淹没大片农田后倾泻入海,激起冲天水雾,接踵而至的海啸将坦博拉镇全部吞没。凶猛的喷发与爆炸间歇延续了百余天——这是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伤亡最惨重的火山灾难,直接间接遇难人数达11.7万人。沉重的火山灰遮蔽了方圆480公里的天空,一直扩散到爪哇西部和苏拉威西南部,持续降落了好几天才逐渐停息。
  烟雾散去后的坦博拉“喷掉了山顶”,高度从4100米锐减到2850米,形成一个直径6000余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约600亿吨火山灰在大气圈中形成一道隔离带,挡住太阳的光热,由此导致了次年北半球毁灭性的低温天气——一个“没有夏天”的年头。气候反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歉收,大多数欧美国家都出现“粮食骚乱”,社会秩序几近崩溃,历史学家称其是“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机”。
  
  1816年5月,英国诗人雪莱携未婚妻玛丽•雪莱赴瑞士日内瓦湖度假,无意邂逅英国另一位大诗人乔治•拜伦,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没想到原本温熙宜人的湖滨夏季气候竟变得怪戾极端:刚才还晴空朗朗,阳光灿烂,倏忽儿就狂风怒号,雷电交加,而后暴雨连日不止,夜间门窗紧闭的室内也阴冷逼人。
  风狂雨骤的6月16日,一干人只能呆在拜伦租下的那栋著名的“迪奥达里别墅”里,以阅读德国鬼怪小说,轮流讲鬼故事消磨时光。他们最后约定分头写出自己的鬼故事,看谁的更恐怖吓人。
  十九岁的玛丽•雪莱饱受惊吓,但同时也“紧张地思索着,试图想出一个故事”。在后来为自己小说所作的“导言”里,她这样描述那天晚上的情景:
  “虽然我紧闭双眼,但神志非常清醒,我看见一位苍白的、学者模样的人,跪在他亲手组装的‘物体’面前……我看向这个可怕的类似一个仰卧的人的侧影,当一种非常强悍的马达声响起之后,这个魔鬼开始动作,完全不需任何帮助,做出几乎与人一样的运动。”
  第二天清早,玛丽一起床就兴奋地宣布:“我已经想出了一个故事。” 这部半年后写竟,1818年1月出版,受《暴风雨》、《失乐园》等名著影响并融入作者经历的哥特式惊悚小说《弗兰肯斯坦,或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如今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两个多世纪来被译成多国语言并改编为戏剧影视近百种,已成为广为人知的“经典”——
  曾留德的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合成了生命,这家伙面目狰狞,一出世就吓跑了制造者。怪物无地自容躲进深山,某天潜入盲老头儿家海聊,不巧俩年轻人突归,哥哥因妹妹被吓晕而一怒将他赶走。怪物欲找缔造者算账,孰料刚在城里露面就遭辱骂追打甚至枪击,于是它迁怒并掐死了弗氏小弟。在阿尔卑斯山,怪物向追凶而至的弗氏痛陈被人类歧视的屈辱,希望为它再造一个女人,并承诺条件满足后远离人类。弗氏几度犹疑后投入研制,却在即将通电激活的一刹那动摇……彻底绝望的怪物疯狂复仇,先后将弗氏好友,女儿,新娘杀死……最终未能手刃凶犯的弗氏累死于北极冰海,怪物则在向“父亲”的尸体忏悔后蹈海自尽……
  从情节设置看,这部出自一位几无写作经验的19岁萝莉之手的小说,其实并无特别的高明处,然却为何在20世纪获得高度关注赞誉和如此之多的影视改编、改写与重写?这显然无关写作水准而在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预期、反思与困惑——那就是,科技的出现仿佛使人类由自然的奴隶一下跃升为主人,然而我们是否有能力掌控好这把双刃剑?人类会否被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斫伤甚至宰治?更具体地讲,小说中有关“人造人”、“组装人”的大胆设想,其思路无疑跟20世纪的高新科技如基因工程、克隆人、人工合成生命及赛博格暗合,这才是上述“恐怖”故事备受青睐的根本原因。
  
  赛博格(Cyborg)是美国学者克林斯和克兰在1960年对一种能在地外生存的强化新人类的称呼,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克服未来星际旅行中人类将会面临的困难。其解决之道是移植辅助神经控制装置增强人体生存能力以应付动辄上百光年的超级航行——因为Cyborg(自我调节的人机系统)既能如机械装置般运作精确、寿命长久,同时也具备人类的智力、情感及思维。
  由此可以定义:赛博格即是指以无机物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一部份的生物(包括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物),与那些“天然”生物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他/它们的能力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或放大。
  按照以上的描述,即便只是对基础科技的依赖,人类也早已失去“天然”而成了“改造人”——如果说一个配带心律调整器的人可能被这样看待,理由是作为身体系统的一部分,若失去那个精微的机械,他/她就无法继续生存——那么,一个通过微处理器协助机械关节动作的智能假肢安装者也与此类似。而在某种特殊环境里(如外太空),宇航员身着的服装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这个由高新材料和数千零部件打造的生命保障系统,有内部加压,能屏蔽日光和宇宙辐射,耐受太空变化剧烈的温差,保持良好的微气候并带有微动力,已近似一艘小型宇宙飞船。再以现代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电话与移动电话)、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例,这些“机器”无一不是延伸、强化了人类的能力。尤其是连网后的手机和计算机,它们既是使用者的“外接大脑”,同时又是一个完整世界咫尺万里的虚拟与重构,其处理、发布信息的强大功能,不啻于给人插上一双上天入地、越洋过海的翅膀,古代神话传说里某些荒诞不经的想象已成今天的寻常现实。
  稍加观察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下人类已经迈入赛博格社会,在这个时代生存的人都已程度不等的赛博格化。
  
  1998年8月21日,英国里丁大学控制论系教授凯万•沃威克将一枚连接有100个电极的23×3mm芯片植入手腕,以使神经系统发出的电脉冲通过芯片传递给计算机,目的是对手指运动及一些感觉的产生机理进行读解。进一步则是想使电脑大脑相互发送接收指令,甚至将超声波感应器连接至神经系统,让自己具备蝙蝠似的第六感——当人脑电脑成功互传信号后,实验室的电子设施就会对人的行为意图发生感应,自动代其完成开门/关灯之类的动作。
  沃威克自认是一位未来主义者,他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会变得愈益聪明,其智力将等同甚至高于人类。为了控制,只有加入,半人半电脑的赛博格迈出的不过是第一步。对沃威克的实验科学界臧否不一: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伤害参与者的大脑,也有人觉得这个实验很有意义,值得肯定。
  不管作何评价,凯万•沃威克已经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
  西班牙艺术家内尔•哈维森是另外一例。
  哈维森曾深受全色盲之困,他的黑白世界因音频助视器的出现而改变:这个可以戴在头上,由微电脑将数码相机拍摄的颜色变成声波(用不同声音表示不同的颜色)的接收、辨识、转换系统,使他第一次有可能去商店购买一些色彩鲜艳的衣物。身穿明亮桔黄套头外衣,牛仔裤腿下露出红色袜子的他笑着说:“我喜欢这种袜子发出的声音,于是我买了一双。”
  之后哈维森携Eyeborg游走欧洲并创作了“城市色彩”系列,他在一个方块里用双色三角表现各国的首都:比如,摩纳哥城是天蓝和橙红,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是黄和青绿,而安道尔城则是深绿和紫红……哈维森把他的工作描述为在画布上作曲:“我从中享受着无穷的乐趣,我画的所有东西都拥有声音。”
  
  与现实世界相比,以科幻方式呈示的赛博时空神奇、强烈而荒诞,给人留下的印象自然更为深刻。一般说来,早期科幻小说/电影里的机器人多属“纯种”,却往往会为变得更像人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和努力——《星际迷航》中的Data有着比人类更为出色的能力,然而成为“真人”的渴望使它不断试图为自己移植一块“感情芯片”,这个意愿因与程序编制者的目的相悖而遭到拒绝。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也是如此:独处古堡的老发明家制造了一个金属机器人,之后又想把它修改成人类的模样,却因意外去世而未能完成,爱德华由是成为一个剪刀手怪人。这个面容苍白、动作笨拙的家伙单纯孤独、羞涩敏感,心智还停留在孩童阶段,所以注定会因爱情受重创,注定好心办坏事,也注定跟小镇社会格格不入,最后只好独自返回荒凉的古堡——这也是一个机器人倾慕并融入人类社会的努力终告失败的案例。
  稍晚的科幻作品中,人机相结合的角色增多了,因为赛博格显然比单纯的机器或人体更强大更聪明——这似乎是为了表明人造身体部件的重要性,因其可以使人摆脱身体的约束和限囿。系列电影《机械战警》里的警察亚历克斯•墨菲在执行公务时被歹徒杀害,OCP用金属部件和死者的头合成了一个金属身/人类心的机械战警,不过墨菲记忆里还储存着自己被改造时的情景。一天他见到OCP公司总裁迪克,随口询问是谁改造了自己,迪克回答时提及的一个细节是:某工程师曾为能保留墨菲的一只手而高兴,然而为保证整个身体的再造,他指示他们“放弃那只胳膊”……
  高科技的“修补”、“重组”强化和解放了我们的身体,人和机器、人和人之间的界限由此变得模糊——如若人体的器官或任一部份都可用人造器官替代,而且AI已和真人智能相仿,再若人体人脑功能在增强的同时得以普及化,那么所有人都可以靠机器快速获得某种能力,而不再因天赋特质的差异有所不同……到人的神经系统跟计算机直接连通,人类意识可以下载保存至随取内存——如果做到了这些,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与科技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然后,人类的定义与存在价值都将被改写!
  迈克尔•海姆不无忧虑地告诉我们:人类对信息机器的钟爱,在宣告一种共生关系诞生的同时,最终也宣告了精神同技术的结缘……它显示以前总是担心失去个性成为机器的我们已甘愿放弃个性而与集体意识融合——人类的身体成为机器的镜像,而精神却被切断了。
  
   要谈论有关赛博格的话题,不能不提到堂娜•哈拉维。这位1944年出生于美国的著名跨学科学者,思想激进前卫,身披各色时髦的“主义”,其研究涉及生物学、灵长类动物学、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幻文学等多个领域。
  1985年,哈拉维发表了她最有名的文本《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其提出的“赛博格女性主义”理论被一些女性主义者奉为经典。
  在哈拉维看来,赛博格不止是指装有假肢、假齿或携带心脏起搏器的人,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它是“一个控制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杂合体,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创造物。”进而,“在20世纪晚期,我们的时代,一个神话的时代,我们全都是喀迈拉,是理论化的和拼凑而成的机器和有机体的混血儿;约而言之,我们是赛博格。赛博格是我们的本体。”
  哈拉维认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科技文化经历了人类与动物,人与机器,自然与非自然界限的突破——正是缘于高新科技对既存社会/自然间的一系列区分的动摇,她才有“我的赛博格神话是关于跨越界限的”之语。在此,赛博格指称的是上述界限崩解后的一个新主体,哈拉维试图借其超越目前各种身份认同彼此矛盾冲突的困境,建构一个“多元,边界模糊,冲突,非本质”的主体概念。
  “宣言”另一有意思的提法是“女性化”——不仅指男人的女性化而且指女人的进一步女性化……亦即整个群体的女性化。以往那些依托于性别、种族的划分不再根本,可以囊括它们的唯有赛博格(从“白人妇女”、“有色人种妇女”到女性化的男人)。
   由界限到范畴的模糊尽管并非突然发生,但它的彰显却是来自这个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应用:医用基因技术模糊了人与兽的界线,起搏器和义肢从肉体、人工智能从心智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线,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模糊了物理学与非物理学的界线,科学幻想模糊了科学“事实”与文学虚构的界线,无性生殖模糊了雄性和雌性在生殖活动中的分工,IT产业推进的“家庭工作经济”模糊了女性和男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里扮演角色的区别……
  哈拉维也谈到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只不过她更加激进——我们居住的世界已经被改变,人类不再是上帝最初的造物,“纯正”的人性本质已不复存在,寄生于机器之中的我们成了“拼合”的杂种……因为不是来自那个完美的原始统一体,因此也就无须“复归”,无须被救赎——
  “不同于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希望,赛博格并不期望它的父亲通过复乐园将它救赎;也就是说,通过为它打造一个异性伴侣,通过在一个完美的整体、一个都市和宇宙中将它完成,来拯救它……赛博格不承认伊甸园;它不是由泥土塑造而成也不能梦想归于尘土”。
  对这个非乌托邦或上帝之国的充满怪物的世界,能适应只有杂种了。正是在此意义上哈拉维宣称:“我宁愿成为一个‘赛博格’,而不是女神!”
  
  公元2000年,芬兰赫尔辛基市政府拟用3D技术,将方圆50公里的赫尔辛基复现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个名为“虚拟赫尔辛基”的雄心勃勃的构想,只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单一欧洲讯息城市计划”中的一部分。计划完成后,市民们可借助网络在虚拟的赫尔辛基街道上闲逛、串门、跟亲朋好友聊天打招呼,通过虚拟空间完成现实世界中的商业消费、娱乐交际等活动。随身上网的移动电话ID作为虚拟城市的个人身分证明,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连接银行付款、开启大门的电子锁,查询目前所在位置和附近的交通路线等等……
  十年前让人觉得神奇无比的赛博格社会(赛博格居民+相应社会结构),而今在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都已达成甚或犹有过之,这表明人类已迈过“侵入的机器接口”向“一统”(Unification)——即“全球脑”阶段进发。
  “全球脑”概念出自彼得•罗素1983年出版的《地球脑的觉醒》一书,其大意为,随着科技进步,若通过电讯线路、光纤、卫星……等将地球的各部分连通,上百亿的个体(作用类似神经元)可整体形成如人类有机体拥有的“脑”。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以脑的模拟而论,如今因特网具有的互动、思考(运算)及记忆(储存)等特性,似更远胜彼得•罗素当初基于电话与视讯媒体的想象。
  “全球脑”的生命特性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过按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自身对整个社会的建构也会有相当影响,其中更重要的是流动于网络间的“讯息”。网络连接与人工智能结合产生出的外在于人类,能独立思考、记忆、传承与修正的特性,这才是“全球脑”具有的真正特征。
  当全球脑时代如期来临,整个网络架构就不再与现实世界隔离,因为它本来就是其中的一部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部分。全球脑是无形的概念,社会则是建构的概念,因特网的入侵使它们得以融合,传统型态的社会因之转变为有生命的有机体社会。
  借用奇卡诺人的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跨越界线,是界线跨越了我们!
  
  


他当面毁掉了女怪物
====================
我之前一直记成了弗兰肯斯坦创造女怪物失败,刚才特意把书翻出来查了一下,的确是我记错了。


人由普罗米修斯创造,也将由其毁灭;世界由普罗米修斯毁灭,也将由他重新创造。


问题是他是谁哈哈哈


最后那个猜测让人汗毛倒立。。。。。


大胆的猜想, 给小生很多启发, 多谢!


关于失乐园的解读有很多种,有着不同人物的代入,我个人的理解是对Miltonic Christian tradition权威的挑战...anyway很喜欢作者的思路,谢谢你给我拓展了我的想法


意外的惊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