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两汉文学名作欣赏

王运熙,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运熙,等 编  

页数:

212  

Tag标签:

无  

前言

品读名作 余香在口 赵学文 2010年秋天,《名作欣赏》度过了它的30周年生日。 在座谈会上,前几任主编都说,30年来,《名作欣赏》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文章,构建起了文学欣赏的理论框架,许多文章都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如果能编辑出版《名作欣赏》名人名篇的精选本,从杂志到书,既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要求,又能对《名作欣赏》有个回顾总结。作为现任主编,我很赞成他们的看法,于是,从当年年底开始着手组织力量进行“《名作欣赏》精华读本”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我出生在60年代,曾是《名作欣赏》多年的忠实读者。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品读,再到众多学界名家的赏析品位,《名作欣赏》如一泓清泉沁入我们的心田,照亮了我们的读书行程,所受教益自然是融汇于血液里,渗透在学养中。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师范学校任教语文,《名作欣赏》又成为我语文讲坛上撷英咀芳的丰富源泉。许多年后,我担任了《名作欣赏》的主编,面对这样一份曾经滋养过自己的刊物,我的这种惶恐几近僧人见到佛祖吧。 办刊几年来,作为刊物主编,我常常被读者对《名作欣赏》的厚爱所感动。2010年《名作欣赏》举办30周年社庆,当我们寻找拥有30年全套《名作欣赏》杂志的读者的启事刊出后,一时间电话、来函充盈编辑部。30年,对于个人来说可谓岁月漫漫,然而数百读者孜孜订阅,精心呵护,细心收藏,这份执着令我们办刊人心生温暖,倍感骄傲。社庆时,我们邀请了西安的杨德盛先生参加,杨先生至今仍一字不落地阅读每期《名作欣赏》,对历年来的好文章、好作者,如数家珍,令人感佩。在《名作欣赏》编刊,与学界同仁交流,许多人都说自己是读着《名作欣赏》成长起来的,特别是中老年学者,几乎无人不知《名作欣赏》。2012年,杂志社组织了一次“‘80后’作家小说派对”活动,黑龙江儿童文学作家黑鹤推却了很多事,千里迢迢赶往太原,只为了却一桩心愿,见见《名作欣赏》的编辑。她的母亲是《名作欣赏》的一位忠实读者,她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名作欣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结实的黑鹤举起原浆汾酒一饮而尽,那种在《名作欣赏》工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编辑“《名作欣赏》精华读本”的过程,对于我们,也是重新认识过去,从过去印迹的追寻中重识《名作欣赏》独特价值的过程。虽然今天已然是出版过剩、阅读过剩的时代,书店里各种读物应有尽有,轻击键盘便可任意找到各种经典作品,但惟有作品品读的独有见解是随时的、个别的。30年的《名作欣赏》留给我们许多名字熠熠生辉的学界大家以名作推介和普及为己任的学人精神,更留下了他们舍弃八股学术文风的隽永的品读文字和言常人所未言的精辟见解。这些独特的品质,对《名作欣赏》的老读者来说,仍余香在口;对《名作欣赏》的新读者来说,无疑是欣赏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入门之径。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即将与读者见面了,令我们不能不遗憾的是,这个选本远远不能容纳《名作欣赏》曾经刊出的众多好文章。那些伟大的古今中外作家和闻名遐迩的当代作家、学者,因其思想艺术的贡献而会被我们铭记。我们也感谢把半生精力倾注在《名作欣赏》杂志的首任主编张仁健先生。第二任主编解正德先生、第三任主编原琳先生继往开来,成绩为人称道。胡晓青先生老骥伏枥,在丛书编辑过程中超负荷工作,个中滋味是不亲历其事者难以想象的。我的挚友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博士对该选题的热情和他身上的北大人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令我敬佩。出版精品图书需要的是慢功夫,在历时两年之后,编辑人、出版人付出了很多努力,该丛书终于付梓,辛苦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后的释然,对所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人来说都是极好的宽慰。 谨为序。 (赵学文,《名作欣赏》杂志社现任社长、总编)

内容概要

  《精华读本:两汉文学名作欣赏》杂志创刊于1980年,以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和艺术欣赏趣味、提升人文素养为宗旨,以发表名家赏析名著的经典之作为特色。  杂志闻名于全国文化界、文学界、教育界,无数读者说,我们是看着《名作欣赏》长大的,许多业已功成名就的学者更是说,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名作欣赏》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如一泓泓清泉沁入我们的心田,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也为许多作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创刊三十余年来,《精华读本:两汉文学名作欣赏》获得过无数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鉴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曾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书籍目录

一个伟大狂惑者的自白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辞情抑扬悠游唱叹读《史记·游侠列传》以“射”为骨善写“独至”《李将军列传》艺术论试为太史公一改《鸿门宴》侧面用笔匠心独运司马迁传记文释例雄浑慷慨博大宏浑《大风歌》赏析《楚歌》究竟是为谁而发淋漓尽致而又余味无穷试谈《古诗十九首》的修辞技巧澄澈的人生观照 坦率的心灵控诉《古诗十九首》二题岁暮的独白兼谈《行行重行行》的结构鱼:自由的象征汉代乐府诗《江南》赏析因形换步随类赋彩《陌上桑》谈艺秦罗敷:汉代那最美的女子我读《陌上桑》饱含浓厚感伤情绪的愤激之词说古诗《冉冉孤生竹》和《回车驾言迈》荒诞形式与悲剧内涵的有机融合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结构分析爱的呐喊情的咆哮汉诗《上邪》、《青青河畔草》赏美比喻生动过渡自然《明月皎夜光》中的情感转换妙在飘忽有无间谈《西北有高楼》中的以实写虚从典型情绪的双向张力看《公无渡河》的审美价值一篇戏剧色彩浓厚的叙事长诗《焦仲卿妻》赏析主题的重建读《孔雀东南飞》双璧。显示着人性美的真谛《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比较赏析《木兰诗》思想倾向新探民间立场与反战倾向《木兰诗》解读人生岁月:永恒价值《秋风辞》与《雁丘词》对读广大而空阔华美而幽冷《长门赋》赏析穷愁但有骨贫贱可安身扬雄和他的《逐贫赋》形骸尔何有生死谁所戚张衡和他的《骷髅赋》疏阔悲凉苍茫隽永读刘歆《遂初赋》和班彪《北征赋》形似与神似 朗健与悲怆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对赏道德距离与审美距离从萧纲诗看南朝宫体诗的美学意趣惊涛飞瀑一倾而出读贾谊的《过秦论》

章节摘录

史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对任安(少卿)来信的回复。关于任安来信的内容,许多人曾做出错误的判断。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就这样写道:“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未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在他看来,任安是在下狱后写信给史公的,目的在于企求他能尽故人之谊,出面援救自己,而史公则由于《史记》一书未成,婉言拒绝了这一求援。包世臣的这一说法“曲径通幽”,很受人们的赞赏。 事实上,任安来信绝非狱中求援之作,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就这样明言:“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责以古贤臣之义。”史公自己在《报任安书》一开头也说得很清楚:“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谒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显然,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写信给史公的,在这封信中,任安很诚恳地要求他在官尽职,推贤进士。而史公则由于事务繁重,一时无暇与任安谈心,直到任安下狱后,才赶紧给任安写了封回信。由此看来,任安求援之说纯属臆测,理应纠正过来。 在推翻求援之说后,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显豁在我们面前:我们深知史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史家,但任安为什么却对他“责以古贤臣之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难道史公在当时确实听从了“流俗人之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后期作品,很能反映他当时的思想实际。他在这篇赋作中说:“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委自然终归一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黑暗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个人的聪明才智只能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毁灭。要想安度人生,唯有采取一种“无造福先,无触祸始”的浑噩无为态度,此外别无选择。 这正是史公晚年发自内心深处的苍凉的心声。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苍凉心声,我们在《报任安书》中同样可以听到: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正所谓“世人皆浊,何不洞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酾”(《楚辞·渔父》),这种狂惑的处世方式曾被屈原断然拒绝,而今却为史公所遵从。这不能不使人黯然神伤。 这正是史公特殊的人生遭际所致。想当年,史公特具豪放的气质、无畏的勇气,而今却备受李陵之祸的折磨,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自然会使他想到了死,但所恨的是《史记》的著述事业未能完成,于是他决定顽强地活下去。然而这时再也不能以“不羁之才”自负了。他当时“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一旦轻举妄动,灾祸就会重新降临。置身于此,唯有磨平自我的棱角,在现实生活中泯灭是非,随波逐流。为了《史记》的著述事业,史公只得强忍悲愤,走上了隐忍苟活的道路。 这是一条受尽屈辱的痛苦的道路。在《报任安书》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个被痛苦缠绕的痛苦灵魂。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阅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P2-3


编辑推荐

作者阵容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以别样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古今中外的文学殿堂。王运熙、韩兆琦 等所著的《两汉文学名作欣赏》所选收文章,主要标准是:被欣赏文章为公认的名篇;欣赏文章的作者为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欣赏文章为言之成理的新观点、在某一学术领域上的新贡献或在文学欣赏理论上的新创建;文章发表之后得到广泛好评的。所谓:名篇,名人,名文。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参考和吸收。当然,这些标准并不需要绝对符合,只是选文时的重要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两汉文学名作欣赏 PDF格式下载



我喜欢名家品评的内容。


好文共赏析,美文是藏不住的,就像美酒,要与大家共品才爽


原打算先买本看看,如果可以就买这个系列的一套,不过书到手后决定放弃,名人读后感合辑


好书,等我好好学习。


值得拥有!名作欣赏中的不愧是大家作品!


买的是一整套,纸张印刷排版都挺好,就是单薄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