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山水画景物构成

王贵胜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00-01-0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贵胜 著  

页数:

204  

内容概要

  《中国山水画景物构成》从景物构成的角度对山水画史作专题性研究。尝试以现代知识结构阐释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形式语言和思维方法。借鉴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把图像分析和古代画论的阐释相结合,归纳出山水画史中出现的人间仙境,可居可游之境,玄远超逸之境三种主要的理想景观构成模式。对山水画景物的选择取舍、位置经营、空间结构、构成规律和与此相应的观念和理论作了深入探讨。并对理想景观构成模式的文化原型;原始聚落意象;神话仙山意象;风水意象作了探讨,认为围合一隔离--隐居的景观意象是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历史源头。并对景物构成与风水理论和园林艺术作了分析和比较。并解读了景物构成的美学意蕴,提出了建设当代生态艺术(包括山水画)的美学标准和精神指向。

作者简介

  王贵胜,1954年出生,河北省丰南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书法系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和山水画创作。其中国画、水彩画作品入选国内外重大美术展览20余次,多次获奖。60余幅作品被收入各种大型画集,并在各专业刊物上发表。在《美术观察》《美苑》《装饰》《世界美术》《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刊物作过专题介绍和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有个人画集《王贵胜国画作品优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言1.1 山水画研究的现状及选题来源1.2 选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1.3 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历史源流2.1 原始艺术至两汉艺术中的山水图像2.1.1 从自然崇拜到自然审美2.1.2 天人合一的文明趋向2.1.3 两汉壁画中的山水图像2.2 魏晋至隋唐时期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典型图式2.2.1 山水画独立的契机2.2.2 天上人间的融构2.2.3 青绿金碧和水墨淋漓2.3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特征2.3.1 南北山水画派2.3.2 可居可游之境的理想模式2.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嬗变2.4.1 玄远超逸之境2.4.2 文人山水画从成熟到式微第三章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内容和观念3.1 中国的景观资源3.1.1 自然景观3.1.2 人文景观3.2 景物构成与意象、意境3.2.1 意象与“召唤结构3.2.2 兴象、喻象、抽象的图像特征3.2.3 意境的形而上意蕴3.3 有关景物构成的论述3.3.1 经营位置、意在笔先3.3.2 画面布势与“书势”3.3.3 画面取势与取质3.3.4 景物构成之“病”与“避忌第四章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形式和图像4.1 山水画的透视4.1.1 散点透视的观念和法则4.1.2 山水画透视的成因4.2 山水画构图的主要类型4.2.1 融构式4.2.2 全景式……第五章 山水画理想景观模式的原型及文化形态第六章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美学意蕴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转折的特殊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汉末腐朽的政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原则和对儒家的信仰发生了动摇。随着中央集权的汉帝国的土崩瓦解,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以儒学和礼教为主干,以儒学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模式受到怀疑。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独立迅速的发展,门阀世族政治的初步形成,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得到繁荣兴盛的社会基础和条件。而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人们开始着力于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人士大夫纷纷皈依老庄,玄虚清谈之学成为他们自我解脱、自我发泄的主要途径。于是以《老子》《庄子》《周易》为思想基础的魏晋玄学应运而生,兴起了研究“三玄”精义的玄学。魏晋玄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同于两汉儒学着力于王道秩序和名教秩序的建构,却着力于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从西汉儒学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东晋之后,玄学又和自汉代传进的佛学合流,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关系方面它一反孔子以伦理道德为旨归的山水比德的美学思想,而转向以玄的意趣品藻人物为发端而生发出以玄对山水、对自然山水的超越伦理道德的纯粹审美上来。期望在主动地面向自然、追寻自然、皈依自然中,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安顿自己的生命。在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理想无法实现的士大夫,看来只有宁静、素朴、淡泊、自由而又生机无限的大自然才是他们理想的精神家园,而老庄的法自然的“道,,(宇宙本体)的无为境地,正是一个独立于现实功利之外的逍遥自在、玄妙无言的自足世界。于是顺应自然、顺情适性的行为方式遂成为魏晋六朝人追求的目标。虽然这种追求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但是正是这种无为的无奈的选择和对自然美主动的追求,不仅奠定了中国士大夫的一种行为方式,还直接切近了自然审美的本质,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先秦到西汉关于自然审美的艺术实践和美学思想的历史积淀为基础,在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魏晋玄学启发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艺术得到了独立的发展。东晋画家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无锡市)人,他的《画云台山记》可以视作山水画发展初期最早的文献,实际上它是阐述《云台山图》景物构成的设计意图的文字稿。南朝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稍后的王微的《叙画》,作为独立的山水画的理论著作,不仅是当时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宗炳所主张的“山水以形媚道”、“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最早将山水画创作与宇宙本体的“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规定了山水画发展的哲理取向。他的“畅神说”和王微强调山水画的审美功能使人的感情激越和想像飞扬,把山水画艺术同人生理想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对画理画法的深刻阐述等等,都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山水画景物构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