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之外的人文主义

孙传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0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传钊  

页数:

219  

Tag标签:

无  

前言

  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伟之事业,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教育的人文旨趣,其根本正在于对教育作为立人伟业的殷殷守护。倡导教育人文,不仅为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教育人文”不仅是理想世界的教育精神镜像,更是一种当下教育实践的踊跃动姿,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人文动姿之可能性的发掘与显现。  学术之名,非在皇皇巨构,同样存在于绵密幽微的精耕细作之中。本丛书不拘一格,旨在悬置时下的教育言说范式,力求以文化的、心灵的、生命的敏锐触角,去细密地探究当下中国社会的教育人文机理。在此,我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心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期待的教育人文学术,乃是以理性探究与审慎言说,回应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教育问题,力求避免教育学术的自说自话,保持教育人文学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生动的张力。  教育人文建设是一项扎根培元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立足长远,有开阔的视野,免于浮躁和激进,撇开大而全的体系化言说语式与整体性、替代性的言说姿态,直面教育的基本问题,踏踏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温经典,探寻当下教育的深层机理,夯实现实教育的思想根基。

内容概要

《大学之外的人文主义》收入的十多篇文章,绝大多数是进入21世纪后陆续写成的。正是有了高等学府里少数的永远边缘人,我们才能在21世纪的大学里保存那么一点点古典、人文和对终极真理追求的精神。

作者简介

孙传钊,1949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作者阅读兴趣广泛,常以教育学学科之外的视野来考察教育中的问题。曾在《读书》《二十一世纪》《中国图书评论》《复旦教育评论》《大学与人文》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与书评。

书籍目录

上篇 隐蔽的遗产 世纪末的论争 父母学历对子女升学意向的影响:文献回顾及其启示 遗传、能力主义和命运 从二元经济论到筛选理论——读多尔的《文凭病——教育、文凭和发展》 意外的结论 抗战时期国民教育的“师荒”及其原因下篇 阿伦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阿伦特论大学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及其教育学上的意义 大学之外的人文主义——从马尔罗的《人的条件》说起 瓦尔特·本雅明论教育——徘徊在人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 凡勃伦大学论——《美国高等教育》代序 今天的大学应当有何种的秩序 人文精神、博雅教育的困境——从《大学之理念》的中译本缺了最后 一章谈起 象牙塔的倒塌——洪堡大学改革的教训

章节摘录

  最近,法国最顶尖的培养高级官僚的巴黎政治学院决定,今年秋起每年接收三十名由贫困边缘地区推荐入学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地区的居民70%以上是非洲裔或阿拉伯裔的少数民族。  政府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对这些贫困家庭出身的优秀学生提供一种补偿教育,发掘多样化的人才。巴黎政治学院入学考试十分严格,特别注重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等科目的成绩,而这类科目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巴黎政治学院出身于高级白领及律师、医生等自由职业富裕家庭的学生占了全部学生的80%以上,远高于一般的大学(据1997年调查统计,一般大学中出身此阶层的学生为45%左右)。这一决定很快遭到学生团体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不参加统一入学考试,推荐入学违反了平等、公平的原则,会使文凭贬值。为此,法国教育部长朗格甚至表示即使是通过立法手段也要保证这一改革实施。  读到这条新闻,我不禁想起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和派斯隆合写的两部旧著《继承者》(1964年)和《再生产》(1970年)。至今欧美教育社会学界在做研究回顾时,总要提及这两部名著中提出的“再生产”理论的独树一帜的业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之外的人文主义 PDF格式下载



关注本书、关注作者、关注一个名为大学边缘人实为中国良心的学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