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他者的表象

郭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郭勇  

页数:

235  

Tag标签:

无  

前言

  何谓他者,这是个复杂的哲学命题,绝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清楚。最简单地说,他者就是站在自我的对立面上一切非我的人或事物。正因为自我与他者的如此关系,他者通常是在与自我的关系中被提及和理解,自我正是通过他者来完成其自身意义的界定的。也就是说,在将自我作为自我来认同的时候,必须要有他者的介入,反之亦然。比如说,一个婴儿从出生后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自我的形成主要是借助对于他者——母亲形象的把握来进行。上述说法是关于他者的最基本的界定。哲学界关于他者的探究可以上溯到笛卡儿关于“我思”的思考那里。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胡塞尔的《笛卡儿式的省察》等哲学著作中,都有关于他者的深刻表述。在日本,现代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和当代文艺批评家柄谷行人等也都对他者做了精到的分析。  从与自我的关联方式这一角度来思考他者时,可以区分出人格性的他者和非人格性的他者两种类别。所谓的非人格性他者就是指被自我对象化了的他者,是被自我认知、打量的事物。当然,这种类型的他者,并非一定只局限于物体或动植物,也可以是指被“物化”后的个人或群体。在这里,自己与他者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即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关系。与此相对的是人格性的他者。

内容概要

本书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这几个时期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从“恋爱·家庭·他者”、“作为恶意超越者的他者”、“通往自我救赎的道路”等视角抽象出“他者”的表象。全书视野独特、分析到位,可供日本文学爱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阅读。

作者简介

郭勇,男,1967年生于重庆市万州区。文学博士,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国际芥川龙之介学会中国支部理事。1991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获日话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获日话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获日本文学硕士学位,2 009年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于1991年7月至1996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语系任教,于1996年2月调入宁波大学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截止目前,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恋爱·家庭·他者 1 “恋爱”的成立及其挫折——以《浮云》为视角 2 “恋爱”、“国家”、“他者”——《不如归》论 3 夭折的自我——《三四郎》论 4 恋爱的“罪”与“罚”——《门》的启示录 5 “爱”的错位——论《道草》中的他者意识 6 传统与现代的他者性—__《半日》论第二篇 作为恶意超越者的他者——以中岛敦文学为中心 7 自我解体的悲歌——《山月记》论 8 自我受难的真相——《李陵》论 9 行动主义者的末路——《弟子》论 10 血脉的他者性与命运的反转——《盈虚》论 11 他者的眼睛与倒错的自我——《幸福》论 12 无边的虚无——《名人传》论第三篇 通往自我救赎的道路 13 “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像——《南京的基督》论 14 被虚化的自我——以《河童》中的“疯狂”为视点 15 自我的焦虑——《金阁寺》的再解读 16 “寻找”的宿命——《寻羊冒险记》论 17 生与死的界线——《挪威的森林》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那么,《不如归》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为何会成为“与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一道并列为明治年问最大的畅销书”呢?①这也正是本篇想要回答的问题。  《不如归》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陆军中将片冈子爵的女儿浪子与海军中尉男爵川岛武男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妇,但婚后不久,浪子就患上了肺结核。武男的母亲出于对川岛一族命运的担忧,趁武男外出参加军事任务时强迫浪子离婚。不久后甲午战争爆发,武男随军参战。战争结束后,武男一直渴望见到浪子,未果。不久,浪子在病中死去。最后,武男带着白菊花到浪子的墓前参拜时,碰到了浪子的父亲片冈中将,两人握手言和。从这样的表述中就不难看出,在《不如归》这部小说中并置了恋爱、疾病、战争、家庭制度这样四个层面上的内容。历来关于《不如归》的解读虽然是林林总总,但是,在回答其为何长期走红的原因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只停留在表层,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隐藏其中的帝国主义话语逻辑。所有这些零星、分散的研究渐渐地汇集成了一种虚幻的假象,认为《不如归》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流行,乃是在于其中所描写的凄婉的浪漫爱情以及点缀其问的贵族式的摩登生活,点燃了刚从封建桎梏中走出来的人们内心的渴望之故。比如,下面这样的观点就颇有代表性:  这部小说出现的明治三十年代的初期,正是与谢野铁干所主宰的《明星》高唱恋爱至上主义,高山樗牛提倡美的生活论、本能满足主义等盛行的时代。《不如归》也作为这样的明治浪漫主义恩潮之一,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基于恋爱的婚姻生活。可以认为,这也是它获取人气的原因所在了。她远航在外的丈夫,也就是那位让她“恩恋不已的武男君”,给她寄来了充满爱情的信件,她也给他回写热烈的情书。而且,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出场人物住在铺有绿地毯,安放有椅子、桌子的屋子里,他们一边喝着红茶,一边愉快地交谈;丈夫会握住带着宝石戒指的妻子的手,轻轻地亲吻。像这样,在洋溢着欧式高雅生活氛围的家庭中,男女间相互爱恋、互相慰藉的亲密关系,在男尊女卑的风气尚根深蒂固的明治社会中,不难想象该是有多么令人炫目的了①。  可以说,研究者如是的解读方式一直在主导着读者对于《不如归》的固定化的理解,似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仅仅是因为小说中所描写的优雅的贵族生活和罗曼蒂克的爱情,才被唤起了阅读热情的。其实,在《不如归》中充斥着大量的帝国主义的话语隐喻,这些隐喻极大地迎合了日本明治以来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才是《不如归》在帝国主义语境中被不断复制和圣化的原因所在了。需要指出的是,这绝非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作者德富芦花是有意识地在这部貌似罗曼蒂克的爱情小说中植入了帝国主义的话语装置的。  2.1 被处决了的“爱”  《不如归》以爱情小说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众所周知,西洋式的恋爱理念是随着明治维新后“文明开化”的大潮涌人日本的。明治先贤诸如北村透谷、与谢野铁干、岩本善治等人都曾积极地鼓吹过现代恋爱观。北村透谷在题为《厌世诗人与女性》的文章中提出:“恋爱是人生的秘密钥匙,先有恋爱,然后才有人世。倘若抽却了恋爱,那么人生还有何生色?”②而主宰文艺杂志《明星》的与谢野铁干在其出版的和歌集《乱发》中公然主张灵与肉相结合的恋观爱,讴歌恋爱的欣喜和肉体的光辉。他的这一主张被评论家说成是“对于视恋爱为发痴的封建性的叛逆”③。总之,“随着‘恋爱’压抑了传统的‘色道’而获取了市民权后,日本民众就开始凭借‘爱’的理念来思考与他者的联系了”④。尽管恋爱的理念输入到了近代化起步的日本,但这一崭新的价值观要在封建气息甚浓的日本扎下根来还为时尚早。在新的恋爱理念面前,明治时代的青年男女毋宁说是反讽地体尝到了失落、痛楚。可以说,日本近代文学就正是以描写时代青年所体认到的爱的伤痕而建立起来的。以二叶亭四迷的《浮云》为肇始,在这个描写了“爱的伤痕的”文学谱系中就有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坪内逍遥的《当世书生气质》、森鸥外的《雁》和《舞姬》,等等。在德富芦花之后的夏目漱石也通过一系列的所谓的“家庭小说”再现了近代恋爱观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的挫折。  但是,在《不如归》中,德富芦花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首感天动地的恋曲。《不如归》是以武男和浪子在著名的上州伊香保海滨春游时的恩爱场景揭开序幕的。男女一起郊游无疑是来自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疑似西方的语境中展开的。与此前描写恋人问龃龉的文学作品完全不同的是,《不如归》中的武男和浪子自始至终就是以一对恩爱夫妻的形象出现的。


编辑推荐

  “恋爱”、“国家”、“他者”、恋爱的“罪”与“罚”、传统与现代的他者性、自我解体的悲歌、行动主义者的末路、血脉的他者性与命运的反转、他者的眼睛与倒错的自我、无边的虚无、被虚化的自我、自我的焦虑、“寻找”的宿命、生与死的界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他者的表象 PDF格式下载



一本作者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研读集子。


新视角,开拓视野,值得一看。


内容一般,对作者的介绍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网上能找到的。不给通过这本书知道了中岛敦算是个意外的收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