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
2009-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嘉良
309
无
地域文学研究,作为侧重从地域文化视野中透视特定地域文学的独特质地、品格和独创性成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诚如严家炎先生所言:“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就构成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途径,它将使人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反过来,也将加深人们对不同区域文化特质的理解。”①在地域文学视阈内,由两浙文化传统孕育的“两浙文学”,应是中国各地域文学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之一。它历史积淀深厚,人才辈出,尤其在近现代获得快速发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由是,探讨两浙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此总结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审视“两浙”和“两浙文学”的概念形成,从地理学、行政区划、区域社会学等诸多层面考量,它经由历史的沿革而生成,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所谓两浙,通常是指以钱塘江为界,把浙江分隔成两块:江之东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历史形成的“两浙”概念,起源颇早,唐代就置“两浙道”,宋时改称“两浙路”,可见“浙江”之称谓早就置于典籍,说明它在中国的省域建制中是渊源颇久的。不过那时的两浙地域,范围较广,相当于今日的“小江南”之说。唐时的“两浙道”,浙江东道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七州,浙江西道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茅上以东、浙江新安江以北地区,①它虽然囊括了浙江全境,但毕竟有较大的区域延伸。基于如此区域划定,历史上的“两浙文化”和“两浙文学”,应是包括今浙江、上海、苏南、皖南等地的区域文化和文学,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江南”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的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复杂构成,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其文化/文学的多样形态(浙东之学和浙西之学,浙东文学和浙西文学),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从这个意义上不妨说,研究“两浙文学”,在相当程度上便是研究“江南文学”,产生在以浙江为主要地域的“两浙文学”也便有了视野更开阔、内涵更深广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当然,历史上所说的“两浙”地域和“两浙文学”,也并非全是“小江南”意义上的,也应有浙江自身的特指性。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浙江独立建省,“两浙”之称单指浙江一地的意义逐渐趋于明晰,“两浙文学”也就有了浙江自身的独特内涵。浙江以省建制,始于元明之际,那时的“两浙”称谓,也就不再有涵盖“小江南”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鲁迅、茅盾领衔的浙江新文学作家群,阵容壮观、成就卓著。这个群体大都是一种文学思潮、一个文学流派或某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开创者、领衔者,正是他们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流,创造了辉煌业绩,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体透视》论述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侧重在对群体的细部描述,即展示在中国新文学背景下形成的七个作家群:浙东乡土作家群、“湖畔”诗人群、“白马湖”作家群、“语丝”作家群、浙东左翼作家群、“现代”作家群、战时浙江作家群。对每个作家群的论述,大都叙述其生成背景、成员构成、思想与创作倾向、文学创作的独特成就及其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独到历史贡献。
王嘉良,1942年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负责人,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著有《茅盾小说论》、《萧乾评传》、《战时东南文艺史稿》、《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等学术著作20余种。
总序:两浙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引论辉煌“浙军”集结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 地域人文传统与作家群体建构一 人文传统:地域背景中“人文因素”之重二 历史机运:“小传统”地域占得文化先机三 文体变革和创新:地域文化精神的驱动四 两浙文风:地域环境造就的文学风貌第二章 浙东乡土作家群一 研究视角:地域文化与乡土作家群体二 浙东乡土:“有根”的文化聚合三 文本:“移在纸上”的浙东“硬气四 价值估定:艺术意义与文学史意义第三章 “白马湖”作家群一 一个曾被遗忘的作家群体二 群体孕生:五四印迹与白马湖山水化育三 群体特征:亦山亦水、刚柔相济的文化品格四 散文创作在文学史上独标高格的意义第四章 “湖畔”诗人群一 勇领潮流:开创中国第一个新诗社团和流派二 湖畔“情诗”:温婉诗句吐露个性解放心曲三 内涵拓展:自然生灵描摹和诗人心路历程记录四 “吴文化”地域浪漫诗情演绎一代浪漫诗风第五章 “语丝”作家群一 “某籍某系”缔结的一个作家群体二 语丝群体:文化定位与思想特色三 “语丝文体”:审美特性、生成机制与地域因素四 “鲁迅风”与“岂明风”:周氏兄弟领衔两大散文流派第六章 浙东左翼作家群一 群体形成:地域背景与文化合力二 作家群在左翼阵营中的强力凸现三 创作特色:左翼文学的“浙东风尚四 艺术深层拓展:提升左翼文学品位第七章 《现代》作家群一 “现代”:一个刊物和一个作家群体二 群体生成:开放的地域环境和深层文化积淀三 “洋泾浜相”: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和多样性释放四 文本呈现: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第八章 战时浙江作家群一 战时环境与文学新格局建构二 战时浙江文学及“东南文运”发展态势三 浙江作家群在“东南文运”的中心地位四 战时浙江作家群创作的独特品格与意义
文学群体的形成,是一定文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因群体合力的形成对特定文学思潮起重大推动作用,乃至影响整体文学格局的建构。浙江作家群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融通世界文化新潮的现代观念,总是显示出它对于开创中国新文学思潮、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强力潜能,这在中国新文学思潮的逐层演进中可以得到证明。翻阅一部新文学史,不难看到:辉煌“浙军”集结的各个文学创作群体所显示的勇于开创、推进新兴文学思潮的精神,是贯穿在中国新文学全程之中的,它始自五四,各个群体的创作无不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体现者;它在三四十年代依然得到延伸:浙东左翼作家群和《现代》作家群的出现,分别从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两股不同文学思潮中引领文学新潮,战时浙江作家群又在战时东南文艺运动中取得引领地位,从中显示的恰恰是“浙军”对中国新文学多元发展趋向的探寻。文学群体形成于文学活动的群体性展开,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作家共同创作取向,由此形成带有流派性的创作现象。浙江作家群中出现多个具有流派特征的文学群体,大大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多元发展趋势,为中国新文学新格局的建构拓出了一片新天地。这种充满生机的文学新局面的形成,当然是由众多新文学作家合力造就的,而那些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建设者所起的作用尤其功不可没。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体的庞大及其多种成分构成,使其有可能在多种文学思潮形成中参与其间并取得领衔地位,从而为中国新文学新格局的建构作出别人无可取代的贡献。 正是基于上述新文学作家群体研究的文学史意义,基于浙江作家群在参与中国新文学史建设中提供的独到经验,便为我们较为系统梳理、整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并对其作出深层意义的探究提供了可能。本书探讨辉煌“浙军”的集结所显示的群体性意义,集中围绕当时形成的几个主要作家群体展开的,这些群体包括:浙东乡土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湖畔”诗人群、“语丝”作家群、浙东左翼作家群、《现代》作家群和战时浙江作家群等。
“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书系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