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茅盾的晚年
2008-6
文化艺术出版社
韦韬,陈小曼
348
无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也是虹口区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近读韦韬、陈小曼《父亲茅盾的晚年》为它结构巧妙、语言朴素、材料详实、内容丰富所折服,感到它是一本了解和研究茅盾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交织成文,起自《风暴前夕》终于《最后的日子》,共分21个专题,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着重写了爸爸一生中最后的十五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爸爸谢世,“而”文革“前的十七年,只能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述。”
风暴前夕红卫兵抄家大串连沉默也是抗议含饴弄孙痛失患难与共的老伴消沉中思念亲人与旧体诗词的“姻缘”圆梦锻炼·中秋节·游公园“批林批孔”搬家谣言四起的一年丙辰清明“大地震”“拨乱反正”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写回忆录(上)写回忆录(下)“杂家”的负荷最后的日子后记
二月一日,爸爸和我们再去火葬场,取了骨灰,装入骨灰盒,送到一公里外一座小山上的普通公民的骨灰存放处,妈妈不能享受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待遇,虽然她曾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贡献。二月四日下午,小曼突然从干校回来了,假期十天。为何又准假了?原来经过是这样的:一月二十九日傍晚收工回营地的路上,有个同志悄悄对小曼说:“你不知道吧,队部压了你的一封从北京来的电报。”小曼心里一惊,明白了八九,急忙赶到队部追问。军宣队长并不否认,却说:“你们知识分子耍的那套花招我清楚,来个病危的电报,好回北京去玩几天。”对小曼的辩解置之不理。小曼非常愤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在第二天回电说明“请假未准”。谁料二月三日下午小曼正在地里劳动,组长突然来通知说:“你婆婆去世了,队部让你立刻回北京。”干校距咸宁火车站有二十几里路,小曼担心赶不上傍晚那趟火车,要求第二天一早再走。组长不准,非要小曼在十五分钟内离队,并塞给小曼一张通行证。小曼只得急急忙忙带上随身用品,穿过方圆十几里不见人烟的沼泽地,在苍茫的暮色中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在开车前跳上了火车,来不及买票,只得在车上补票了。哪知补票时才发现通行证上没有盖公章,小曼拿出电报证明自己是回北京奔丧的,列车长又发现通行证上写的是出公差,不是办私事,于是认定这里有问题,围观的群众也拿出红宝书念起毛主席关于“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那段语录来。当火车到达第一个小站时,列车长命令小曼下车。这时夜幕已降临,站台上除了一块站牌,一无所有,孑身一人被抛在这陌生荒凉的小站上如何办?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小曼急得差点哭出来。幸而这时有一位文化部的干部站了出来勇敢地说:“我认识她,她是咸宁文化部干校的!”列车长总算开恩,允许小曼到达武汉再下车。到了武汉,小曼又遭到车站公安干警的严厉盘问,追问这张通行证是哪里弄来的?审问之中,又进来一位干警,看来比第一位高明不少,他还知道沈雁冰其人,而且“警惕性”更高,问小曼和沈雁冰是什么关系,小曼说明后。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爸爸溘然长逝。自一九一六年八月爸爸跨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大门之时起,爸爸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六十五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爸爸六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这段历史若能完整地记载下来,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爸爸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却把结尾的时间定在一九四九年,也就是仅仅回忆了前三十三年的文学历程。爸爸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猜想。大概他认为自己真正的创作生涯是在前三十三年,而后三十二年主要从事于文化领导工作。爸爸去世后,我们听到社会上许多反映,认为爸爸的回忆录只写到一九四九年是非常遗憾的,于是不少出版社和杂志社热心的编辑希望我们能弥补这个缺憾。随着茅盾研究的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茅盾研究佳作络绎问世,评传、专著、论文、传记、年谱、词典等已出版了不少。我们感谢并祝贺他们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著作主要是讲述爸爸的文学活动的,研究者和读者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第一手的真实反映爸爸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资料。当前又有个别人专以搜罗甚至编造作家的所谓“秘闻轶事”来取悦和招徕读者。因此,我们作为茅盾的后代,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将我们所知道的爸爸的真实情况奉献给读者,同时,也尽可能弥补爸爸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所留下的遗憾。这本书着重写了爸爸一生中最后的十五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爸爸谢世,因为这十五年我们和爸爸始终生活在一起;而“文革”前的十七年,只能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述。所以,这本书就命题为《父亲茅盾的晚年》。由于水平所限,我们这支秃笔未必能将爸爸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世人传达出来,但我们尽力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这本书着重写了爸爸一生中最后的十五年,只能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述。所以,这本书就命题为《父亲茅盾的晚年》。我们这支秃笔未必能将爸爸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世人传达出来,但我们尽力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韦韬 陈小曼
茅盾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六十五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生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父亲茅盾的晚年》着重叙述茅盾一生中最后的15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茅盾谢世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文革”前17年则只选择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忆。《父亲茅盾的晚年》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真实的反映了茅盾晚年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尽力将他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广大读者传达出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