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关联与集聚

王传英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传英  

页数:

257  

字数:

240000  

内容概要

本专著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区域地方生产系统的影响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产业关联与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总结国际学术界关于关联与集聚问题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专著首先讨论了产业关联的主要形式,强调了后向关联在产生“溢出效应”中的关键作用,并着重阐述了影响关联强度的两个客观因素: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调整和地方企业竞争力。本专著依据“价值链”活动的视角,对汽车产业的筹供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另外,本专著借助交易成本函数和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剖析了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中获得的集聚利益,以筹供关系为基础,对汽车产业共生集群现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关联与集聚问题的实质是东道区域的地方企业如何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实现“价值链”升级,而考察它们互动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研究有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关系、尤其是筹供关系的变化。 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的意义重大。世界银行曾经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带来诸多好处——技术转让、管理技能、产品出口渠道等。如果发展中国家希望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技术差距,提升管理水平,开发出口市场,就必须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吸引直接投资”。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投资能否真正推动东道区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方生产系统与跨国公司网络产业关联、尤其是后向关联的强度。 近年来,以地方企业网络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加了很多发展中区域的吸引力。正是由于提供了诸如生产系统弹性、技术外部性和社会资本等“战略性资产”,产业集群逐步演变成吸附汽车等产业直接投资的“粘着点”。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发展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已成为东道区域培育民族产业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

王传英,1969年9月出生,山东省黄县人,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教授。2004年7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得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10月进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研究,2007年3月出站;其间曾被天津市政府选派,作为优秀博士后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经济学院佳林·库普曼斯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近年来,作者已在CSSCI来源刊物和ISI/ISSHP索引文集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专著《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意大利“艾米利亚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0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国内学术界对意大利产业区经济最为全面的论述。

书籍目录

第1章 关联与集聚问题的理论探讨 1.1 国际学术界关于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综述 1.1.1 约翰·邓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1.2 “粘着性空间”和“旗舰型集群” 1.1.3 资源基础理论 1.1.4 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 1.1.5 企业垂直一体化理论 1.2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本书的分析框架第2章 现代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 2.1 现代跨国公司概要 2.1.1 跨国公司的定义 2.1.2 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征 2.2 国际生产的地理分布 2.2.1 国家间的不平衡——少数国家或地区构成国际生产主体 2.2.2 次国家层面上——产业与公司职能的集聚差异 2.3 产业关联与东道区域经济发展 2.3.1 影响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3.2 产业关联强度的决定因素 2.3.3 产业关联与经济发展 2.4 本章小结第3章 产业关联的形式与特征 3.1 产业关联的一般形式 3.1.1 子公司与供应商的后向关联 3.1.2 子公司与分销商和工业客户的前向关联 3.1.3 子公司与竞争企业的联系 3.1.4 跨国公司与合作伙伴的联系 3.2 影响后向关联强度的客观因素 3.2.1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调整与后向关联 3.2.2 当地企业竞争力与后向关联 3.3 汽车产业案例研究——基于后向关联的视角 3.3.1 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国际战略调整 3.3.2 汽车产业筹供关系的变化 3.4 汽车产业案例研究——基于前向关联的视角 3.4.1 欧洲汽车产业的前向关联 3.4.2 美国汽车产业的前向关联 3.5 本章小结第4章 产业关联的新发展——汽车产业筹供关系研究 4.1 汽车产业价值链分析 4.1.1 汽车产业价值链活动的协调 4.1.2 汽车产业新型筹供关系的总体特征 4.2 两个典型案例研究 4.2.1 美国汽车产业筹供关系分析 4.2.2 巴西汽车产业筹供关系分析 4.3 本章小结第5章 跨国公司的集聚利益与产业关联 5.1 跨国公司的集聚利益 5.1.1 交易空间与产业集聚 5.1.2 集聚区域的社会经济网络优势 5.2 汽车产业共生集群研究——基于供应链的视角 5.2.1 共生集群的主要作用 5.2.2 共生集群的分类与总体特征 5.2.3 一些典型的紧密协作型共生集群 5.3 共生集群的外部性——东道区域公共部门的作用 5.3.1 公共部门实施积极干预的“3c”理论 5.3.2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中公共部门的作用 5.4 我国汽车产业共生集群案例分析 5.4.1 广州汽车产业共生集群 5.4.2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 5.5 本章小结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关联与集聚问题的理论探讨  1.1 国际学术界关于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问题不但反映了跨国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扩张的最新趋势,而且直接关系到东道区域、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区域的产业发展问题,从而备受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关注。约翰·邓宁具有折衷主义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建立了传统的但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分析框架。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战略性资产”理论是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投资发展路径”理论则深入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战略管理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丰富了经济学原有的分析框架。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学者约翰·汉弗雷和胡博特·施密茨等人认为产业升级的实质就是全球价值链升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公司是一组资源的集合,管理的任务就是随着时间、竞争和变化来更新这些资源和关系;为了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公司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获得其他公司有价值的资源(付小平,2003)。美国学者马库森较早论证了产业集聚区域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吸附作用,并定义了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集群,而鲁格曼和威尔伯克则依据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组织特性、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等研究视角,对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关联与集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