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
2009-5
经济科学出版社
田红娜
204
《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将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纳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范畴,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勾勒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期望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方式,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效能测度模型,并以大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对充实资源型城市理论,拓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思路,加深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并丰富其实践应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可作为政府部门实施和管理区域创新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及其他社会人士阅读和借鉴。
田红娜,1978年生,黑龙江大庆人。2007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在《科技管理研究》、《商业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一部。
第1章 绪论1.1 选题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1.3 基本概念分析与界定1.4 假设条件、研究边界、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方法第2章 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及作用机理2.1 创新推动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2.2 创新推动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2.3 创新推动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分析与借鉴2.4 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第3章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静态分析3.1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3.2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3.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功能3.4 资源型城市创新的环境第4章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动态分析4.1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4.2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战略和营建目标4.3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营建模式4.4 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模式4.5 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营建模式第5章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效能测度模型5.1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的含义及意义5.2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5.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5.4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理论预选5.5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5.6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的方法第6章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的实证分析——以大庆市为例6.1 大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6.2 大庆市创新体系的效能测度模型6.3 大庆市创新体系营建的SWOT分析第7章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的对策7.1 积极发展创新行为主体7.2 多元化整合创新资源7.3 全方位推进创新网络的培育7.4 着力培植创新空间增长极7.5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参考文献后记
第1章绪论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区域创新体系的英文表述为“RegionalInnovationSystem”或“RegionalSystemofInnovation”(RIS)。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进化经济学、新区域科学、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①以地域为基础的创新体系概念最初是在国家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然后才在地区背景中得到发展。但由于把国家作为一个单位来分析技术体系的动态图像太大,构建全方位的NIS十分复杂,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到了有机组成NIS的RIS上。一般认为,RIS的概念是由英国卡迪里大学的库克(PhilipNicholasCooke)于1992年首次使用。20世纪90年代NIS的概念被引入到我国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在NIS的框架内关注RIS理论的引进与研究。国家科技部于2003年4月正式提出建设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倡议,标志着我国RIS的研究进入到实质应用和政策制定的阶段。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掌握的文献资料看,RIS的国内外研究包含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框架主要分为静态的RIS(包括RIS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功能、创新环境等)和动态的RIS(包括RIS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