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丁家云 等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丁家云 等主编  

页数:

247  

字数:

360000  

前言

  早在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呼应浦东开发,抢抓机遇,做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20年后的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以其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有利条件,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铜陵学院位于“皖江城市带”山水秀丽的铜陵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省属本科院校,2009年9月,学院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卓有成效地建设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铜陵学院科学谋划办学思路,着力凝练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发展规划,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的发展定位,适时调整了研究方向,设立了极具铜陵学院科研特色的“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课题”。  铜陵学院设立“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课题”和结集出版《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院的区位优势和科研特色,通过打造学院的皖江区域经济科研团队,促进学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好地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的全面实施。  您现在阅读的《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是铜陵学院承担2009年度“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课题”的教师,在完成规划课题的基础上结集出版的。《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特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服务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二是围绕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与皖江城市带、创新产业与企业成长设置研究板块;三是在突出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特色的同时兼容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该报告将每年出版一期,形成系列年刊。  铜陵学院将继续高度重视“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和《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结集出版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成效、打响品牌,把学院的区域经济研究所建成学院的区域经济科研基地、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中心、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以厚实学院的科学研究基础,增强学院的科学研究实力,提升学院学科发展的层次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把学院建成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添砖加瓦。

内容概要

  早在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为呼应浦东开发,抢抓机遇,做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20年后的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以其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有利条件,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
 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问题探讨
 安徽省东向发展与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的文献综述与前瞻
 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铜陵市大旅游经济开发对策研究
 铜陵新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业集群与皖江经济发展研究
 皖江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与模式分析
 促进皖江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财税政策支持研究
 铜陵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第二篇 区域经济与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县域经济比较研究
 皖江经济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社会流动与农村家族网络
 金融风暴下皖江“候鸟式留守儿童”教育公平之研字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皖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的未来趋势研究
 浅析皖江区域巨灾风险及损失补偿机制
 皖江城市带城市营销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金融危机背景下铜陵市财政收入分析及对策
 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第三篇 创新产业与企业成长
 皖江城市带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皖江城市带创新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皖江城市带“打工经济”依附性研究
 铜陵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建议
 铜陵市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发展皖江地区民间信用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铜陵有色产业转型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营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来自安徽省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
 皖江城市经济带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法律对策
 皖江城市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章节摘录

  (二)皖江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仍然是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总量不大、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即使是一些发展较快的县,经济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皖江示范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县域经济差距上。  1.总量不大_3J。从全国来看:2008年,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皖江示范区乃至安徽省都是空白;皖江示范区县均G[)P67.95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县均GDP的18.5%,GDP最高的无为县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42.8%;皖江示范区人均GDPIll40元,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26.4%、中部百强县的58.3%,人均GDP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25521元)也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60.6%、中部百强县的133.5%。  从中部六省来看:2008年,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河南省占7个,湖南省3个,山西省2个,江西省1个,皖江示范区乃至安徽省都是空白。在中部百强县中,河南省占41个,湖南省17个,山西省15个,湖北省11个,江西省9个,安徽省只有12个,居中部六省第4位;中部百强县前10名中皖江示范区乃至安徽省都是空白,差距明显。  从长三角来看差距更为明显。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浙江省各占4个;在全国百强县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5个,浙江省26个,而皖江示范区乃至安徽省都是空白。2008年,排在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市人均GDP12’7622元,是人均GDP居安徽省首位的宁国市的5倍。  从全省县域来看:2008年皖江示范区县均GI)P68.0亿元,仅相当于非皖江示范区(共35个县市)县均GDP的132.8%;皖江示范区县域人均GI)P11140元,仅相当于非皖江示范区县域人均的163.7%。与非皖江示范区县域相比,皖江示范区县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并不太明显。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