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这些年

毛尖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毛尖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毛尖说《这些年》不是第二本《乱来》,但她命我写点东西挂在正文前——那里通常是序或代序的位置——示众,就显然是乱来了。我从历年的“毛选”里受惠良久,网上至今仍挂着有人指认我“行文间似有模仿毛尖之痕迹”的评论,因此,对于毛尖我虽然有话可说,却不敢妄称作序——诚恳地说,这就是一份学习体会。诺拉·爱弗朗的小说《心痛》里有个著名专栏作家,泡妞泡得废寝忘食,整整三周不下床,只是“时不时起来写上一篇稿子”。你瞧,本质上,专栏作家必须是那种在“天人交战”中每回都能保证胜出的纪律主义者。按毛尖自己的说法,这些利比多如果不是被专栏用掉了,很可能要“拿来害人害己”。我注意到,小说里的那位作家,已经被专栏逼到老婆打个喷嚏都要问句为什么、儿子吞下洗甲水都要“登到全国109家报纸上”,而他的工作强度是一周三篇,每篇850个字。毛尖呢,同样长度的文章她每个礼拜得出产四篇——饶是如此,据我观察,诸如随身带速记本录音笔、吃顿饭盯着胡椒瓶发呆之类(更多内容详见《心痛》)的躁狂抑郁症状,并没有出现在毛尖身上。写作文需要利比多,按军事化作息写优秀作文而竟然能面不改色,则需要更多的利比多。光是为了这些利比多,我们就应该向毛尖致敬。仍然是那个嬉笑怒骂、善于在家常烟火里提炼出神奇视角的毛尖,但《这些年》所涉及的话题,似乎更多地与她站在讲台上的身份扯得上关系。毛教授既教电影也教文学,文艺批评的经院套路和常备词库,她不必伸手也随时可及。但她不抄近道,那些云山雾罩的学术炫技,她比我这个学院门外的业余书评人还用得俭省(不过,一旦用起来她总是有本事把那些干巴巴的名词唱成水灵灵的小调,比方说“既是外相的图腾,也是核心的抒情”之类)。哪怕站在够高的台阶上,毛尖也总是条件反射地坚守读者立场,不假装她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更不会充当住在作者隔壁、专售高帽子或者小鞋子的杂货商。写张大春,她从“仰视”起笔,当我们照例迷失在“毛 氏饭桌段子”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悄悄拉高视线——凝神平 视,在别人落泪的地方她狡黠地看出笑容来,不人云亦云人泪 亦泪。这正是典型的毛尖:即便是再轻巧的过场文字,她也保 持着独立思考的尊严。

内容概要

  解读友人和世相的能力.如穿堂风。其看的经纬.取自古典,而非来自当下的标准。像锣鼓点儿一样的或紧或缓的节奏,音质干净、杂质被删除,翩翩于四季。

作者简介

毛尖,浙江宁波人。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译有《上海摩登》等。

书籍目录

序壹 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重复,坚持重复 所有能发生的关系 一部平庸的作品可以有多好 必须是个情人 野百合也有春天 尺寸问题 啊!他来是为了这个 拿起勒卡雷 和兔子一起完蛋 怎么回事? 越来越痒 写给六十年代的情书 不应期 山河八梦 香 让一步 说起朱天文,我们“没志气” 人头马的七十年代贰 为人民服务 他妈的和操蛋 青春烬余录 阿巴斯和宝爷 大明王朝 答应我 后来呢 HOW DARE YOU! 年轻才是硬道理 可以不跨坎叁 没有证人的记忆 千年月色 年货 谁玩老鹰捉小鸡 表弟 一间自己的浴室 二十世纪感情备忘录 这些年肆 离了再结,结了再离 跳呀跳呀 一次一个头 带BRASS回家 恋恋风尘 芳心的放纵 一枝红杏出墙来 咱们这身子骨 回马枪 生死由人 继续搓 等着我吧 狮身人面 好东西 谋杀春天 征婚 一夜情和超短裙伍 老头儿开会 子善老师 两个作家 眼泪 不会就这样过去 妈的奶最腥 地下室里的张中行 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爱玲,子善和其他 WHO IS SHE:有关孙甘露陆 最高发院 但是,他忘了带鸡腿 或者庙宇,或者妓院 生活的真谛 “奥晕奥晕” 菜鸟迎奥 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 不容易 黑后记

章节摘录

沧海桑田,谭亦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就是姚佩佩。山河相隔,他们疯狂相思,谭开始想象姚佩佩怎样逃亡,到了什么地方,天是不是下雨,会不会被抓住,爱情在没有一点实现机会的时候降临了,山河入梦,谭的梦想,他的意识都为姚佩佩所主宰,甚至,他梦见了她的梦。我是你的。我的梦也是你的。这种爱情,或者说,这种叙事,好像成为一种格非语法了。你看,在《山河入梦》的前传,谭功达的母亲,《人面桃花》的主人公秀米,也曾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对“表哥”张季元的感情,但是,爱情的真正发生却是在张季元死后。带着张季元的日记,秀米开始了她的乌托邦之旅。不知道这是作者的宿命论,还是他特意为这个乌托邦三部曲设置的语气,《人面桃花》第一章,取名“六指”,但这个“六指”一直要到小说最后一章才出现,而他一旦出现,也永远失踪小说;《山河入梦》第一章,“县长的婚事”,但婚事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倒数第二章,而没隔多久,这桩婚事亦告终。好像是,整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就隐喻了乌托邦法则:乌托邦不能也无法降落,但是,对乌托邦的想象却是故事的源头,是历史的开始,是这个世界最初和最后的梦境。因此,《山河入梦》可以说是以一本书的力量平衡了一个时代,在爱情都变成脱衣舞的世界里,夜夜夜宴,黄金金金,小说却以感人至深的梦想为我们最深处的绝望拉上了帷幕,当然,这个帷幕在未来的展开中,将显示更加宿命的意味。

后记

《这些年》里的文章,是这些年里写的。本来,年初刚出了《乱来》,不应该马上再骚扰读者,只是,这本书,也已经拖了两年多。责编刘丽华老师是我的文学前辈,她的宽容和气度让我一边无比懒散,一边无比内疚,因此有时会想,我们写作,就是为了回报对我们不曾放弃的目光。最初,是黄昱宁邀约加盟这套丛书,所以,我请她作序,以示要她负责到底。费仁老师为我杂乱的文章理了一个头绪,使我的“这些年”似乎有了点线索。此书的出版,还要特别感谢于青老师。收在书里的文章,除了一些发在陆灏编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陶然先生编的《香港文学》,主要就是《新民周刊》和《中国时报》、《联合报副刊》上的专栏文章,因此,要谢谢钱亦蕉、陈义芝、刘克襄等督促我写作的师友。


编辑推荐

《这些年》:寻觅集绿原起居室里的写者黄梅席德这个小人儿苏福忠思辨的愉悦盛宁美国文明散论钱满素这些年毛尖一个人的城堡黄昱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这些年 PDF格式下载



这些年来一直爱毛姆,长篇短篇一读再读。偶然发现了华东师大的毛尖老师,(买上海译文版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她老人家给了一篇有情有识的序文,一读倾倒,再读迷醉。这两月专读毛选了。 最爱二毛,老的毛姆,少的毛尖。喜欢这一句“因为有这样的一个人,文学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毛尖的书,有趣,值得一看。


一直喜欢毛尖的作品,这本也不例外


很好的书,推荐阅读,后来被人借走了,不见了


呵呵,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莫名喜欢上了它。更何况看到内页的目录。总以为作者是以一种看似随性的态度在描写生活中的大小见闻,无关乎信仰、政治立场等各种因素,只是以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社会传统、所受的教育以及亲历的见闻,去描述生活或是社会。不错的随笔。


好书.其它也不错.今后会常来逛逛.


娓娓道来的身边事,适合闲来读读!


很满意的一部集子,又风趣,推荐!


很好。满意。


妇女先锋队


这个女人很真实很有爱


毛尖的书,可以一读


挺好的,不过我实在太糊涂了已经买过这书了&;hellip;&;hellip;算了就当为毛尖增加零花钱吧


毛尖小主妇文笔犀利刻薄又温情


喜欢侯孝贤的电影,翻开书,就像进入了侯孝贤的电影,好像台湾人的乡愁特别浓,却总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去描写,在这个朝阳又充满亮剑的年代,有的人是不需要那么多的阳光,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机锋,尖锐和骚动的部分已经磨光,剩下的只是静静的呼吸和观望,这,可能是一种阴翳的美,灰色的,透明的,温暖,且,有点忧伤。


出版的有些早,价格还对。


专栏合集又一本。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坏处就是时效性有问题。2013年看08年奥运和10年世界杯的文字太穿越了。


写的还算可以吧


作者的学院派经历和沪港两地的阅历,使其文风老辣,有个性。


隽永小短文


同事指定的所以我没有看过啦


像是一本电影、书籍推荐书,感觉一定要看过那些电影或者有了解的才能有共鸣,装帧很好


喜欢毛尖的文字


以为会和专栏一样有趣,结果很多都是类似书籍和电影的观后感和评论,有点深。
而且不喜欢书里流露出的作者的个人气息:势力


不喜欢文中夹杂英语,不是我的口味。


没有预期的好,看梁文道对她的推崇而买,有点失望。


下次看看小宝的


文字很犀利,见解也很独特。但付成铅字的东西,需要更多的责任心。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一无所知。


毛主席的书,年纪大了,稍显温吞。


在学术性与休闲性之间,写得还算有趣,只是整本书前面与后面的水平,多少有点不太一致。不过,搁在现在的随笔散文类读物里,文学性还是比较强的。支持一下。


蛮好看,值得推荐,不错


content is just ****


这些年书里书外的事件在她眼底交相辉映,重读经典也就是进一步看破世相。写奥斯汀的《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写安迪·沃霍尔的《重复,坚持重复》等等,都是“四两拨千斤”,把经典剥开,她正说,戏说,自圆其说,三言两语,就把经典落实到了普罗心头,得出反讽又有点无厘头的观点,无不直抵要害,无不叫你想立刻登录卓越亚马逊去淘原著。我读到《一部平庸的作品可以有多好》,才领悟她八卦式文体的理论根据。这篇文章评析一本叫做《谣言》的传播学著作,她觉得文中对谣言的分析可有可无,而作为范例的谣言本身是多么活泼生猛。原来她早就洞察到“谣言”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我想这是她的专栏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而她的文学教授的高度是在提出麦克尤恩的写作思路,呼吁毛姆需要被感性阅读,认为厄普代克在中国的流传是“对当代中国的一次检阅”的时候,把我们给统统折服。读到《人头马的七十年代》、《说起朱天文,我们没志气》,我们更是跌落眼镜,在这里,我们看见毛尖的女博士功底,也看到她的女作家抱负,她貌似顽皮使坏,身上到底流淌着我们“70后”那饱受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新人等等灌溉的使命感沸腾的热血。


感觉比宝爷,沈大官人,等等,都好。比其他写影评和专栏文章的美女作家,如洁尘等,也好。几年没买“毛选”,这次一下手把有的一网打尽了,计有《慢慢微笑》(在收藏夹放了几年,想不到还未售罄)、《乱来》和《这些年》。前者是散文自选集,难免与之前的《非常罪、非常美》,《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有重复的篇什,但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也是可容忍的。说毛尖写得好,是因为她象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一把利刃以外,更有一颗仁心,嘴上说得痛快淋漓,却都是为病人着想,不靠遁世显高明。这样的品格,在当今的文坛上,少。


毛老师是我的喜欢的作者,但是这次如她自己说的,出书出的有点急,有点频。不够精,就会令读者失望。希望毛老师继续写,但是快餐式的文章还是只在报刊上发表,不要集结成书啦!我们需要您经过深刻思考的东西。继续努力!


除了书评部分,其他皆为垃圾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寓庄于谐。可是序言怎么会是另一个调调,故作深沉。真想看到毛尖托稿时陆少催稿的模样。


毛尖的这本书有自说自话之嫌。言之无物。


是因为是毛尖的作品才买的,应该会不错,还没有看,不过书有点脏,还有点窝脚,很心疼。


已经成精的散文评论特家。


认识毛尖是在万象上,认识了她也就喜欢了她。喜欢看她慢慢的讲事情,总是生动形象又丰富的告诉你很多很多,这本书也一样,你可以在她的指引下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发现另外一种思路,当然了,开启另外一种阅读的乐趣。


希望能有《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喜欢送人


这些年的一些事


又是毛尖


毛尖就是油菜花~


   在《这些年》之前我对杂文一类是抗拒的,源于小时候偷翻爸爸为图书馆购置的新书,一本散文集的第一页,写着一片关于草的文章,当时7岁,我看不懂,于是认定了此类文章与书我是一辈子看不懂的了!《这些年》算是拯救了我的视觉味蕾。
   除了第一部分的书评不是特别看的下去之外(因为毛尖说的好多书我都没看过),后半部分写事确实有趣,笑点颇多,让我在图书馆频频难堪。毛尖教授赶得上90后的潮流,对社会热点有自己见解,最适合教育我这类无知青年……文章行文舒服,没有赤裸裸的讽刺也没有谄媚媚的高歌,更没有关于性、肉欲之类的话题(多数作家给我感觉都有那么一点做作,还有,色!)
   值得推荐,觉得广州天太灰节奏太快的时候拿起来读一读……


   《非常罪,非常美》把我的胃口提到了头顶。
   一直保持着这种高度仰视着这个叫做毛尖的世界。所以,当我合上前一本书,准备拜读《这些年》时,是持着一颗多么崇拜的心。
   可是,真是幻灭,心目中那位精致的女人,一下沦落为满口俗话、会尖酸刻薄地不住讽刺一人的妇人。
   除了壹篇章里读书看文的感想还稍留些优雅的身影,后面的“华丽”转身,真有如周星驰电影里经典回眸一笑的如花姐。当然没有夸张到这个程度,但那五彩气泡破裂、为溅了一脸肥皂沫而蒙住的感觉还是存在的。
  原来,她也不过是个凡人,芸芸众生中一员,过着上下班、偶窜门、赚点小钱、发点牢骚、做点贡献的生活。
   唯一得益的是,从壹篇章里摘录了几本好书,等着以后慢慢观看。
  


   我其实很喜欢毛尖,看她在专栏里照心照肺地泼洒那点子市民学者心思,拎得起放得下,如武林高手在荒漠中淡定亮相,眼角眉梢带点山野气,“刷”一声亮出宝剑,亮光炫目间你还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便见敌方七窍流血轰然倒地。然后她神情严肃地收起剑锋,举手看表,笑说:“好啦,是时候叫宝爷出来吃饭啦。”
   可惜专栏毕竟只是专栏,快意恩仇手起刀落的爽快气,放到书里,未免显得轻浮浅薄。读完《这些年》,感觉如同刚刚经历一场宿醉:是夜乱梦颠倒痛快淋漓不知身之所在,翌日醒来便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些年》?这是什么东西?
   前几章毛尖讲中外作家,依然是行云流水,四两拨千斤的范儿,直来直往,又有感情又有道理,真是平常人家平实欢快的语气,云山雾罩下又隐隐透着点功架,好不有趣。
   后面渐次讲到我不认识的人和我不记得的事,便有些闷得慌了:若是当下时事,这些半开玩笑的话恐怕还有些意思,时机一过,这些话就如同在手机里传来传去的各类段子,教人烦腻,只求一删为快(何况这段子里挤满了她的密友,看得人不胜其烦)。
  
   太浅,几乎是现在所有专栏的特点。当饭后甜点还挺教人回味,一旦变为无限量供应的甜品超级大礼包,一切就不一样了。往常让我们痴痴念念的美食刹那间成了甜腻的便利食品,昔日字里行间的矜持挑逗一瞬间变成了快餐优惠券“三款只需十元!”的大声吆喝。
   于是我们想,算了算了,不要也罢,上茶楼要份报纸听听段子,比读这些“段子集锦”好玩多了。
  
   前些年读过一系列“三家村札记”的文章,同样是专栏文章,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写得是极好,几乎没什么油滑气。这样正儿八经的文章居然天天在报纸上登,而且还有人天天追着读,现在想来还真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那时我们诸般不好,究竟心里还是向往着严肃而深刻的东西。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文学这玩意儿也能被消费得那么厉害。
   现在光景不同了,电视里天天放婆媳吵架的电视剧;各种综艺节目动不动就撺掇来宾流眼泪;报纸连载小说情节曲折,今天我怀上了你的孩子明天你上错了别人家老婆的床。专栏“略好”,但也终于忍不住露出点猥亵低级嘴脸——一次半次,那是放荡不羁,次数多了,那就是卑鄙下流了。
   不过这能怪谁呢,婆媳天天相敬如宾好得跟两母女似得电视剧谁要看?没个脉脉含泪哭天抢地环节的节目谁要看?整天给你搞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风格的小说谁要看?日日给你说什么历史文化文人回忆的专栏谁要看?没人看,收视率哪里来?钱哪里来?你以为电视人和作家不要吃饭啊。
   一句话,世界这么乱,咱们还装纯给谁看呢?
  
   《这些年》封底有一句话:“解读友人和世相的能力,如穿堂风。……”此段话含义不明,而且前后内容脱节,已经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畴。倒是“穿堂风”一词极适合形容专栏集:风过时四体爽快,风散后了无痕迹。
  
   所以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的时候,捧上一本专栏集,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罢。
  
  


  看毛尖的《这些年》,常常有会心的交集,在“HOW DARE YOU!”一篇中,她说,最近几年,我发现,不仅我自己,还有周围许多朋友,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是结婚,不是奥运,不是中奖,不是升迁,而是《二十四小时》新季出场!……她说,他们吸引我们,是因为非我族类。
  其实理由不重要,一年一次的期待,持续八年,想想这个时间,是多少情侣熬不过去的。我一直不肯在人群中承认我有多么喜欢这部美剧,也因为有点非我族类的意思,这个八零后可以说,九零后可以说,但是我们……所以,发现毛尖也这样,好像《风声》中老鬼发现了老枪,原来群狼环饲中还有同道,那份隐秘的快乐无法言说。
  我很少看专栏随笔的结集文字,毛尖是个例外。2002年起,断续买过一段时间的《万象》,最早看到毛尖的文字是写亨弗莱鲍嘉的《永远的三秒半》,为此,我又重看了一遍《卡萨布兰卡》,由喜欢变成了爱。毛尖的文字在杂志中不定期出现,有写电影人物的,有写作家艺术家的,如布鲁姆斯伯里情事一二三,绯闻八卦,雪月风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好玩好看之余,夹杂了她自己的喜爱和叹息,因此动人。
  后来《万象》的部分文字结集成电影随笔《非常罪非常美》,不知是不是毛尖的第一本书,那是我还没开始网上购书,本地的书店遍寻不得,辗转托北京的朋友买了一本。书到手之后,期待的心情反而淡薄了,挑同好的看了几篇,就置之书架,任其蒙灰。
  其后,毛尖又出了几本书,按照知情人披露,她一周要写4篇专栏,那一定不会再有《万象》的质量了,也就没有兴趣再买。
  这次的《这些年》,是在当当买《古拉格群岛》时,为了凑够99元赠一张20元的购书券,随手扔进了购物车,没想到,却不经意在一个闲散的周末,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些年》不是电影随笔,也有一点点电影,然后说了一些书,八卦了一些人,评论了一些时事,还怀念了自己的一些生活,1980年代和1990年代,那些是没有证人的记忆,就像毛姆说的,记忆中,大象经常从他童年的法国街道上走过,但是人人都说他撒谎,他悲伤,没有人可以为他作证。
  证人都散落在茫茫人海,回忆里都是时间的灰烬。书中有一篇写的是《表弟》。表弟是她心头的朱砂痣。毛尖回忆了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她十五岁,表弟十四岁,他们俩轮番跟家里申请巧立名目的各种经费,然后偷偷买来《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包上封皮,题上《初中语文辅导丛书》,因此一周内变成了近视眼。
  那个看完了武侠书开始练轻功的表弟,半夜里敲窗户“小姐姐,我们比武好不好?”的表弟,练功不成写武侠小说的表弟,那个不会游泳却“视死如归地勇敢”的表弟,在一年夏天下江游泳,再也没有回来。
  毛尖说,或许我倒可以庆幸,表弟选择那个明媚的夏日午后离开,心中一定还有大梦和大爱,因为那时,他身后的世界还熠熠生辉,有青山翠谷,有侠客,有神。
  
  
  
  
  
  
  
  
  。
  
  


  叶圣陶说,好的文章,就是在隔壁念给你听,你觉得是一些人在说话。我读毛尖教授的专栏文章,就像酒局上,听她扯蛋,说段子。文学的、社会的、情色的,有意义的、无意义的,诸如此类的长一点的段子。毛尖天生会吸星大法,把听来的、看来的,变为自己的东西。别人吐故纳新,她是吐新纳故,而且带着化妆晚会的面具,安能辨我是雌雄。毛教授是正经八本的大学教授,但她不屑学院做派,好像还认为学院做派对她有一点点侮辱,所以我们听她说话,感到很愉悦,一种大杂院、筒子楼里的愉悦。就像她向她的学生承认《读者文摘》的地位,由此双方获得了对等。就算你把她看作纯粹的女性,毛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明星,而是邻家姐妹。毛教授放弃阳春白雪的表达方式,放下大学教授的身段,以退为进,至少在读者心中,她高出别的教授不止一个段位。
  
  文化再深的话题,我们的毛教授也能用大大小小的段子,形之于象。散发思维、串联功夫、急智、幽默和对扯蛋的热爱,让我怀疑她不在上海,而是在东四胡同里见到的每个北京妞都有可能是她。更何况,毛教授和我们一样喜欢春宫图。
  
  春宫图不是洪水猛兽,专栏文字也起不到匕首投枪的作用。格非当年给毛尖上课,说契诃夫如果在小说开头写了一把枪,结尾时这把枪一定会响,但在现代小说中就不一定。由此可以引申地说说专栏文字的功效,它不管枪响不响,它只提醒人们:这里有一把不甘寂寞的枪。
  
  毛教授能扯,凡是话题都能入文,——为了避免重复,毛教授没谈电影。但这本集子是《乱来》的延续,仿佛是上个酒局没有结束的话题。是啊,端起酒杯,我们不谈人生苦短,不谈国事,还能谈些什么呢?——这些交叉感染的话题,有图有真相。(即便是你手机里的段子,也是一种看法。)听众还在笑着,毛教授忽然看似漫不经心地换了口吻,“如果我们还能无视这些年沧海桑田里的中国问题,那么,很自私。”毛教授希望我们像《金锁记》的七巧,在情人的绵绵话语陶醉了仅几秒钟,就豁然醒悟,“啊,他来是为了这个!”——姜季泽当然不是为了七巧的爱情,毛教授当然不是为了和我们扯蛋。
  


  挑书的时候,其实跟作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除开一些本是经典的书,去逛书店的时候,经常只是随意拿起一本,随意翻开一页,如果吸引我看下去,就会拿来读。
  这本书就是如此,清新的包装,有拿起来念的兴趣,随便翻开一页,看见的是关于《一夜情和超短裙》,标题本身已经足够浮想联翩,看下去,不自禁会心一笑。这本书,已经有了吸引读下去的欲望。
  慢慢随意的翻过这本书,也对作者进一步有了窥探欲,想去找其他的书来读。这本书是作者的随笔集,是这些年发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的合集,主要是短评和散文,还有一些即时感悟论述。整本书的结构,像是某种日记的形式,零散的语言里,有很多生活的细节,把整本书串联起来,更像是生活的杂忆。
  《这些年》里,记录了很多生活中的新闻,也自附有作者的一些看法论点,每每读来,觉得不失清新的同时,往往有刺痛的感觉。曾有人评论鲁迅的杂文,是标枪,是匕首,拳拳到肉,刀刀见血,而毛尖的字,如同锐利的锥,却埋在棉絮里,扎上一下,不免见红,但观感却是温和的。有些东西,表达的平淡,读来却是余韵深深。
  最喜欢书里,多次出现的反问,既是对事件本身,也是对事件背后的人性,道德的拷问。常常一个简单的问句结尾,读来却发人深省。
  写出这样机锋字眼的人,想来也是古道热肠的,这本书,不离开现实,也就被现实丰满,内容显得关切己身,也就容易引起共鸣。
  现今的中国,需要更多强健的文气来丰满,那些靡靡之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诅咒,也应该歇歇脚了,你们已经捞得钵满盆溢,就请高抬贵手,给真的有血性的文化留下喘息之地。


在西方传统里,穿堂风可是有点洪水猛兽的味道,叫人谈虎色变的。。。。


谢谢你很到位的说到了我的心坎。
当初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布卢姆斯伯里团体都是在《万象》里边看毛尖写的八卦,看得风生水起。诚如您所说,这些年是专栏集子,到时候看看她沉静下来的集子,可能会有新的惊喜。期待吧。
不过,我对影评集也不是很感兴趣,《慢慢微笑》倒是看完了,《非常罪非常美》搁在柜子里还没翻完,有点儿像毛尖对《花间十六声》(此书我也没看完)。目前还是喜欢看她那种细细研究的历史八卦,最好还能唏嘘感慨一下。


心浮了 字就散了


我本人不喜欢毛尖,原因就是你说的,质量下降得很快。。。
好的东西越来越兑水。。
但是,你的评论真好看。


你的评论,比她的无聊文章好太多了


心中有物,评论很好


"毛尖天生会吸星大法,把听来的、看来的,变为自己的东西。别人吐故纳新,她是吐新纳故,而且带着化妆晚会的面具,安能辨我是雌雄。"


黄段子里有世事,春宫图中有真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