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亚崛起
201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
602
张莹 于嵩楠 徐美芳 孙超
无
本书内容涉及东亚各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19世纪中叶东亚国家被工业大国敲开国门进而被征服之时起,经过危机及其重新成功崛起,直到21世纪伊始的今天。虽然其重点在于太平洋西岸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它们之间多变的相互关系,但实际上各个国家的对外姿态始终也深受其内部发展进程的影响。这些发展进程大致上决定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形势下哪些领导者和社会因素有权决定当时的外交政策方针。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始于鸦片战争,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对一篇发表于1970年的题为《工业时代世界政治中的远东》(Derferne Osten in der Welt-politik des industriellen Zeitalters)的文章进行了大幅修订后完成的。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如今又通过本书的第二部分加以完善,第二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核时代,从广岛原子弹爆炸开始,直至跨入21世纪。19世纪工业大国异邦文明的严重压迫对东亚的民族和国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以至于凡是要深入了解20世纪及当代都需以了解这个较早的历史时期为前提。1860年香港被英国从中国手中掠夺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97年才将其归还,这一史实不过是说明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的显而易见的表征之一。我要感谢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所遇到的人,是它(他)们大力推动了这个题目的研究。早在我刚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东亚历史产生兴趣,我的父母对此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1949年,当我还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学生时,我在加利福尼亚经历了中国的政权更迭——从一个亲美政府到毛泽东的共产主义人民共和国,而且我还亲历了美国人对“谁失去了中国?”这一问题的激烈争论。
东亚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世界政治舞台之一。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强国同时在此登场。从工业强国的帝国主义入侵开始,经过革命、危机与战争,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戈特弗里德-卡尔·金德曼用一种西方语言首次全面地描写了东亚的发展历程。自1840-1842年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起,至香港回归中国以及2000年南北朝鲜首脑峰会止,本书涵盖了150年的历史。21世纪的全球政治将由东亚各国共同参与决定。
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Gottfrjed-Karl Kindenllann)教授生于维也纳,硕士师从芝加哥的汉斯·J.摩根素,博上师从弗莱堡的阿诺尔德·贝格施特雷瑟,1967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席教授,并且是国际政治系的创系主任。他曾任哈佛大学的研究员,两所东亚大学的荣誉教授,1975年起在德国外交部培训与继续教育所授课。他还是国际政治学科新自由主义慕尼黑学派的创始人。为了进行学术研究,自1950年起他定期前往东亚,会见政治外交界的著名人士。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国际政治史、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
前言导论第1章 中国和日本被迫参与19世纪的世界政治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前的国家结构和世界观 儒教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清朝对外关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两种文化的碰撞 欧洲人征服北京:中国被迫进入19世纪现代国家的世界 俄罗斯的首次远东扩张:早期的俄中条约 中国被迫向俄罗斯割让太平洋沿岸地区 锁国的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体系 美国迫使日本开放 以天皇名义颁布的革新政策 太平洋沿岸美国霸权地位的逐步建立——从大西洋迈向太平洋 美国向太平洋的挺进 争夺越南的法中战争第2章 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之路和中国革命的开端 处于日中冲突前沿地带的台湾与朝鲜 朝鲜争夺战中的东京与北京 从伊犁危机到1896年秘密盟约期间的俄中关系 中国被瓜分的危险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 20世纪前夕中国改革尝试的萌芽与失败 中国地方主义的初现 “百日维新”的悲剧 绝望的反应:1900年义和团起义 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与过程 中国东北地区内的俄日接近与美国的美元外交 朝鲜王国的终结 孙中山与1911年中国革命 中国议会——民主政体的大胆尝试与危机 英国在西藏制造分裂的图谋 俄国对蒙古的觊觎 日本欲将中国变成其附庸国的第一次尝试 凡尔赛条约与1919年5月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缓和政策 列宁解决西伯利亚危机的一步妙棋第3章 莫斯科和中国的内战——国共战争的爆发(1922~1927) 共产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革命 莫斯科与孙中山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接触 陈炯明将军的叛乱 ……第4章 苏联与中国的边界战争以及波及世界的中国东北危机(1928~1932) 第5章 中国的建设和政治军事的多中心(1928~1936) 第6章 中国对日本继续推行扩张政策的反应(1934~1937) 第7章 日本为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发动战争 第8章 美日对峙的开始 第9章 战争与和平间的博弈以及偷袭珍珠港 第10章 太平洋战争和东亚核时代的开始第11章 战争结束后的战争——对中国未来的最终争夺(1945~1949)第12章 朝鲜战争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对峙政策第13章 印度支那的革命与强权政治(1945~1954)第14章 中美紧张关系中的台湾问题:1954年的危机 第15章 日本:占领政权、对日和约以及新外交(1945~1958)第16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治国早期(1949~1957)第17章 1957年的中国“双百运动”第18章 中国的人民公社成为“培育新人的工厂”以及“大跃进”运动第19章 西藏和平解放及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第20章 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及其在1962年的重演第21章 推行结盟政策还是中立政策在日本引发的骚乱第22章 中国与苏联利益冲突与教条冲突的起源第23章 中国发动“文化大革命”与中苏交恶的继续第24章 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及失败(1964~1973)第25章 尼克松的“乒乓外交”及美国和日本政府亲近中国的过程(1969~1978)第26章 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粉碎四人帮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和新的外交政策(1976~1989)第27章 柬埔寨:种族屠杀、印度支那战争、联合国托管及重新整合(1975~1999)第28章 韩国的经济腾飞、“北部政策”及民主化(1969~2000)第29章 处于东北亚大国紧张领域的朝鲜第30章 中国政府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局(1979~2000)第31章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及南中国海的冲突地区(1967~1999) 第32章 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1997和1999)第33章 世纪之交安全体系中的中国、美国和日本第34章 东亚太平洋地区国际政策的四个阶段(1840~2000):回顾
插图:单独提出的允许其在北京设立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要求使北京的清朝廷大伤脑筋。如果满足这一要求,就会与当时还存在于中国统治阶层心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相矛盾。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意识到,满足英国的要求所招致的必然后果将是根本性的改变。英国提出这一要求的最重要的实质性理由在于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地方分权性质。因为在中国政府方面,涉外的日常事务均委托给沿海各省督抚的副职办理。而英国希望的却是与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经常性的直接外交接触。早在18世纪,英国的外交官们就曾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进行相关凋整的建议。关于这一点,清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著名的诏书中作了答复。里面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英国人以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要求签订的条约规定,英国委任驻北京的公使不应被强求行令其感到不快的礼节(也就是说不“叩头”),对其不够尊重的行为应受到惩罚,并规定英国公使随时可以见到中国中央政府的大臣及省级政府的总督和巡抚等。中外之间的书信来往定须附中文译文,但在解释上出现争议时应以英文文本为准。官方文件中应正式禁止用“夷”的字样称呼外国人。在北京清廷针对英国的要求进行内部商议的过程中,大臣们提出以下顾虑:外国公使留京违反中华帝国的神圣传统;这会为洋夷从事经常性的间谍活动提供可能,有损皇帝的威严。并且,洋夷傲慢无礼的恶劣榜样会使中华帝国的朝贡国,如朝鲜和琉球诸岛也做出不恭的行为举止。另外,还存在某些危险,如由于基督教的传播而破坏京城的有礼有序,由于外国公使提供避难权从而使中华帝国的敌人受到保护,以及给商人以逃税的可能。②法、美、俄国的谈判代表并没有坚持三国在北京设立常设的外交代表机构的权利。但上述几个大国与中国签订的条约各自包含最惠国待遇条款,因此英国(或列强中的其他某一国)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这一权利时,其他国家也将被赋予常驻外交使节的权利。
《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插图本)》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无
史料详实,观点独到,不满足于图书馆借,决定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