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国志

(晋)陈寿 著 陈寿、张传玺、 王勇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陈寿、张传玺、 王勇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

(晋)陈寿 著  

页数:

209  

译者:

王勇  

前言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国别史,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年时师从史学家谯周,对成就他为一代良史有深刻影响。蜀汉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魏、蜀、吴三国史料,撰写《三国志》。《三国志》成书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魏鱼豢也曾私撰《魏略》,此三书当是《三国志》中《魏书》、《吴书》依据的基本资料。蜀国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由陈寿自行采集和编次。陈寿原本是蜀人,对于故国文献,向来留意,曾撰有记录蜀汉地方豪族的《益都耆旧传》,并编定《诸葛亮集》。他所采集的蜀事虽然不及魏、吴史官那样丰富,也终于完成《蜀书》,与《魏书》《吴书》并列。《三国志》成书时间大约在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以前,历时十年左右。 《晋书·陈寿传》载:陈寿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朝廷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中抄写这部书。《三国志》开始流传以来,有过无数次的传抄与刻印,新疆曾出土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最早的《三国志》刻本为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国子监刻本。较为通行的刻本则有四种,包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的百衲本,据明北监本校刻的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的金陵活字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的江南书局刻本。陈乃乾先生主持点校的标点本《三国志》,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通行的本子。 《三国志》虽写魏、蜀、吴三国,但为保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先后联系和完整性,陈寿并不拘泥以王朝为断限,记事起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叙述了近百年间由统一而分裂以至再统一的历史。全书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首位,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用本纪来记述其行事。对于蜀汉和吴国的君主如刘备、孙权等,则为立传。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但书中对三国国君的记载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虽然取名为传,实际上却与本纪完全相同。所以三志实际上是并列为书的。至于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而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则多少反映了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会发现陈寿的记叙有史料不足的缺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历来对《三国志》的看法,有毁有誉,但基本上是肯定的。《三国志》刚撰成,当时见到稿本的人就都很赞赏。《晋书·陈寿传》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正在撰写《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将陈寿比做司马迁、班固,对他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后人对他的评价亦颇高。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说:“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苟、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唐代以后,人们推重陈寿的史学和文笔,将《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或前四史。 前人曾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丁廙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为父亲受刑而贬抑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诸葛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 《三国志》采择的面较广,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魏书·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编写方法上,由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较注意按人物事迹行为分类,虽然没有像以后范晔《后汉书》那样严格,但实际每一列传记叙的人物都是以类相从。当然,尽管陈寿取材颇广,漏略也同样存在。譬如张仲景与华佗都是建安中的名医,陈寿为华佗立传而忽略了张仲景。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的民族,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诸阙如。 《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比如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相会的经过,《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载是诸葛亮自己先见刘备的。而陈寿依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再如据王隐《蜀记》: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屯兵阳平,司马懿率二十万至城下。城中兵少力弱,而诸葛亮令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司马懿疑有伏兵,引军北去。据考证,当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并未在汉中抗御诸葛亮,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这样的事。陈寿弃此记载不用,是有道理的。 《三国志》行文雅洁、斟酌功深,以简洁见长。清人李慈铭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它常用简短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鲁肃传》载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各传中选录的文章,也都能择取最重要的,大都有历史意义,或兼有文学价值。 《三国志》最大的缺点,是对司马氏多有回护,对魏、晋改朝换代的史实多所隐讳,不敢直书,歪曲历史真相。比如魏齐王曹芳被废,是司马师的主张,事前太后并不知道。而《齐王芳纪》反记载太后之令,极言曹芳无道不孝,来表现曹芳应该被废。高贵乡公曹髦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指使成济杀害。这在《汉晋春秋》《魏氏春秋》等书中均有记载。而《高贵乡公纪》只书“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只是在皇太后下令“纵民礼葬之”的诏令中才反映出其被杀的迹象。诏令不仅掩盖了司马昭的指使,而且将弑君罪魁描绘成了讨贼有功之臣。对魏、蜀之间的战争,凡魏胜则大书特书,而蜀汉的几次胜魏,魏纪中皆只字不提。 叙事过于简要,以至多有缺漏,是《三国志》的另一缺陷。如曹魏重要措施屯田,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进行叙述。又如九品中正制,只是《陈群传》写有“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南朝宋人裴松之(372年一451年)。宋文帝初,裴松之奉诏为《三国志》做注,于元嘉六年(429年)完成。裴注一反传统的名物训诂、章句解释的笺注做法,重在增补史实和史事考订。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由于陈寿编著的时间距三国很近,《三国志》被认为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历史。后来元人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写成《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内容和情节来自诸多传奇、戏曲、民间说法。所谓“七实三虚”。但《三国演义》对民间的影响远高于《三国志》,使得人们对一些三国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与事实产生了差异。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译今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田余庆与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方北辰《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译本,在此对各位学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内容概要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国别史,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三国志》采择的面较广,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行文雅洁、斟酌功深,以简洁见长。《三国志》最大的缺点,是对司马氏多有回护,对魏、晋改朝换代的史实多所隐讳,不敢直书,歪曲历史真相。由于陈寿编著的时间距三国很近,《三国志》被认为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晋)陈寿 编者:张传玺 译者:王勇

书籍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卷十 魏书十 荀或苟攸贾诩传第十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章节摘录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发动叛乱,有兵力十多万,天下因而动荡不安。朝廷征召太祖担任典军校尉。当时正好汉灵帝去世,太子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商议要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董卓进京,想用武力胁迫太后。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董卓进京后,废掉了少帝,封他为弘农王,另外立了汉献帝,京城洛阳之中十分混乱。董卓上奏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要与他共同商议政事。太祖认为董卓必定会失败,于是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返回家乡。太祖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时,引起当地一个亭长的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县里有人暗地里认出了他,替他说情,才得到释放。董卓又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陈留后,变卖家产,招集义兵,准备讨伐董卓。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冬季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 初平元年(190年)春季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他们各自拥有几万军队,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太祖代理奋武将军。 二月,董卓听到各地起兵的消息后,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他自己领兵在洛阳进行抵御,并放火焚烧了洛阳的宫室。当时,袁绍驻扎在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驻扎在酸枣,袁术驻扎在南阳,孔仙驻扎在颍川,韩馥驻扎在邺城。董卓兵力强大,袁绍等人都不敢率先进军。太祖说:“我们兴起义兵来诛除暴乱,现在大军已经集结,诸位还有什么迟疑的呢!假如董卓听到崤山以东的牧守起兵的消息后,倚仗皇帝的权威,据守洛阳一带的险要之地,向东进军来控制天下。这样,尽管他凶残无道,也仍然足以对我们造成威胁。现在他烧毁宫殿,强迫天子迁徙,全国震动,不知道该跟从谁,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灭亡董卓的时机,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可不能丧失了这个良机啊!”于是,太祖率军西进,想占据成皋。张邈派部将卫兹带领部分军队随同太祖一起进军。太祖率军行进到荥阳的汴水岸边时,与董卓的部将徐荣相遇,双方交战,曹军被徐荣打败,士兵伤亡众多。太祖被流箭射中,所骑的马也受了伤,他的堂弟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太祖,太祖才得以借着夜色逃脱。徐荣看见太祖带领的军队不多,却奋战了一整天才败退,认为酸枣不容易攻克,也领兵返回了。 太祖回到酸枣时,在酸枣的各路军队有十多万士兵,但各位将领每天只是摆酒设宴,并不考虑进军的事。太祖指责他们,并趁机建议说:“您们如果能听从我的计划,请勃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前往孟律,酸枣的各位将领防守成皋,占据敖仓,封锁辍辕、太谷二关,控制全部险要的地方;再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进驻丹水和析县,攻入武关,以威胁关中地区。各部队全都高筑营垒,坚守不战,多布置疑兵,显示出天下大军汇集的形势,然后名正言顺地讨征叛逆,可以很快就平定局势。现在我们打着义军的旗号,却迟疑不敢进兵,让天下的人失望,我为大家感到羞耻。”张邈等人不肯采纳他的建议。 太祖兵少,就和夏侯悖等人到扬州招募军队,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给了他四千多士兵。但回到龙亢县时,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数都逃跑了。太祖到锤县和建平县又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进军驻扎在河内郡。 刘岱和桥瑁相互敌视,刘岱杀死桥瑁,任命王肱兼任东郡太守。 袁绍和韩馥图谋立幽州牧刘虞当皇帝,太祖表示反对。袁绍又曾经得到一方玉印,故意在座席上用它捅太祖的胳膊,来表示他的野心,太祖由此很鄙视和厌恶袁绍。 初平二年(191年)春季,袁绍、韩馥拥立刘虞当皇帝,但刘虞始终不敢当。 夏季四月,董卓回到长安。 秋季七月,袁绍威逼韩馥,夺取了冀州。 黑山一带的贼寇于毒、白绕、眭固等十多万人进攻魏郡、东郡,太守王肱没有力量抵挡。太祖率军进入东郡,在濮阳进攻白绕,将他打败。袁绍因此上奏朝廷,举荐太祖担任东郡太守,太祖把郡府设在东武阳。 初平三年(192年)春季,太祖驻军顿丘,于毒等人进攻东武阳。太祖于是率兵向西进入黑山,攻打于毒等人的营寨。于毒听到消息后,放弃东武阳,赶回来援救营寨。太祖在半路上截击眭固,接着又进军内黄,攻打匈奴首领于夫罗,将这两支队伍全部击败。P2-3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三国志》的第[一]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国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