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晋书

(唐)房玄龄 著 房玄龄、张传玺、 陈琳国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房玄龄、张传玺、 陈琳国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

(唐)房玄龄 著  

页数:

291  

译者:

陈琳国  

Tag标签:

无  

前言

《晋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由官方主持、集体编撰的几部正史之一。唐朝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决定重修《晋书》,大臣房玄龄、褚遂良等受诏主编,实际参与编撰者有21人,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完成。因唐太宗为《晋书》的宣帝、武帝二纪和王羲之、陆机二传撰写了史论,故美其名日“御撰”。 《晋书》含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共130卷。其内容不仅包括西晋、东晋,而且创立“载记”的新体例,记载与东晋同时的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其记事年代,上起曹魏时期的司马懿(即宣帝),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以宋代晋。 实际上,唐之前至少已有23部晋史行世,流传到唐初也还有18部之多,但唐朝君臣认为这些晋史“虽存记注,才非良史,书非实录”(《玉海》卷46)。其中,惟南齐臧荣绪110卷本《晋书》“各体具备,卷帙繁富”最为可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成为唐修《晋书》的主要参考书。唐修《晋书》突出的优点是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杂采野史小说,叙事增强了生动性可读性。尤其是利用新创的“载记”记录下北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体现出统一的大地域、多民族的国家观。但因书成众手,时间仓促,也有若干不足,如内容重出,或相互柢牾;九品官人法这样重要的典章制度,可能因时人所习见,反而阙而不载;晋在宋前,而晋志却沿用宋志。总的来说,唐修《晋书》瑕不掩瑜。唐修《晋书》问世后,臧氏的《晋书》犹在,但前者保留下来了,后者却淘汰了,这是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对唐修《晋书》价值的肯定。 这部《晋书》至今仍是学习、研究两晋十六国史的主要文献。由于原书篇幅浩繁,文字古奥,故选取精华,译成白话,希望有助于年轻的读者阅读,并藉以提高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两晋十六国的历史虽然不如汉唐史那么辉煌,但承前启后,不可分割。汉唐有汉唐的历史价值,两晋十六国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在。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我们在此对两晋十六国时代的历史特征略作介绍。 第一,门阀士族的形成。 士族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士族的地位取决于其家族在魏晋时的政治地位,特别是魏晋蝉连的政治地位。魏晋两朝都居高官显宦的权贵家族,就成为高门士族、门阀士族(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页)。门阀士族从而出现了贵族化的特征。 士族之“士”,指文士。文士是士族的固有属性。博通经学、道德高尚的文士被称为名士,上可应朝廷征聘、州郡察举进入仕途,下可控制乡里舆论,干预地方选举。名士虽然不全出自大族,但大族因具有经济实力和文化教育的优越地位,也就更能产生名士。名士入仕后,其政治强势又转化为经济强势,壮大本宗族,保证子孙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士人。 曹魏选举重名士,名士已是曹魏选拔臣僚的基础。九品官人法则使曹魏选官制度发生质的变化,它既是魏晋士族的政治特权,同时也是制造门阀士族的工具。中正按官爵高低定品,官爵高者则定高品,授官也高;官爵低则定低品,授官也低。因此,高官被高门士族所垄断,门阀士族就这样被制造出来。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代相承,几成世袭。正因为这样,所以晋朝的开国元勋都是曹魏权贵的子孙。如淮南相刘颂上疏所说:“泰始之初,陛下践祚,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晋书·刘颂传》) 第二,西晋皇权的弱化。 汉末以来,大族的势力与皇权此长彼消。皇权强,大族则弱;大族强,皇权则弱(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高平陵政变后,门阀士族的势力蒸蒸日上,司马氏作为门阀士族的代表,在其他大族的支持下,玩弄曹魏皇权于股掌之中。取代曹魏后,司马氏转化为皇权,也同样面l临着与门阀士族关系的问题。司马氏皇权为继续取得这些依然强势的门阀士族的合作,不能不采取让步的政策,政治上、经济上给门阀士族的高官更多的特权,故皇权的弱化无可避免。 西晋从曹魏接收过来的朝廷,是一个被门阀士族权贵占据的朝廷。 对于这些前朝权贵遗老,晋武帝授以高官、赐予高爵。汉至魏设置太尉(或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是为三公。而晋武帝并置八人,并称“八公”,又各赐予五等爵中最高一级的郡公之爵。八公外,还有众多“位从公”,即相当于三公级别的高级职位。这样,那些稍年轻的权贵也被纳入第一品的高官、高爵的行列。 这些权贵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脏枉法。武帝对他们只得容忍,甚至百般宽纵与姑息。《晋书·良吏·胡威传》:尚书胡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日:‘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日:‘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据魏晋官品,尚书郎第六品,尚书郎以下,是七品小官。晋武帝真可谓畏强凌弱,尊大欺小!正由于皇权的软弱,门阀士族高官更无所忌惮,作威作福。如范文澜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2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86页) 为加强皇权的权威与控制力,晋武帝大封宗室为诸侯王,以宗王出将人相,但始料未及的是宗王尾大不掉,终于酿出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第三,东晋的门阀政治。 魏晋之际门阀士族的形成,给皇权政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西晋皇权呈现弱化的趋势,东晋的皇权政治更出现了变态——门阀政治。 在皇权制的政治结构里,东晋的大族特别强大,而皇权却特别弱小。仰仗以王氏为首的门阀士族的扶持,晋元帝才得以登上帝位,建立政权。时王导在内执政,王敦在外统兵,史称,“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王与马,共天下”,“马”是皇权,“王”是门阀,而且是北方南来的所谓“侨姓”门阀士族。这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即东晋政权由皇帝与门阀士族共享,皇权不能独断东晋的军政要务;而门阀士族即使再强大,也要维持皇权形式上的存在。所以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页)。 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之后又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下,皇权与门阀士族双方处于平衡关系,是一种常态。但不论是皇权还是门阀士族,都常常试图打破这种平衡:皇权企图回归皇权政治,而某门阀士族则企图取司马氏而代之,于是引起政局的失衡与动乱。 第四,北方民族的内迁与汉化。 两汉以来,已有大量的羌、氐和匈奴人内迁到中原。魏晋之际,这些内迁的北方民族有的已经成为郡县编户,如“编户氐”;大部分则仍然保持着各自的部落状态,如南匈奴五部和“内属羌”。 西晋初年蒙古草原上的斗争形势,导致了一批批匈奴和匈奴别部人,亦即所谓杂胡的内迁。可考的迁徙共8次,多者20余万、10余万,少者也有1万、几千,内迁后遍布于并、雍、凉州等地。在北方民族大规模内迁浪潮的背景下,西晋有些官僚忧心忡忡,郭钦说:“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晋书·四夷·北狄匈奴传》)而江统则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 内迁北方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族之间,已经形成了小聚居而大混居的局面,关系日益密切。 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羯人乘时而起,颠覆西晋,造成了破坏。后来鲜卑、氐、羌等族也相继建立自己的政权,一个胡族政权代替另一个胡族政权。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悲惨的过程,汉族与胡族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哪一个民族,都毫不例外地称帝称王,采用皇权制度,实施官僚政治,建立汉化政权,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政策,促使本民族走上汉化的道路。北方民族的下层民众也逐步地从游牧走向定居农业,各民族隔阂的藩篱逐渐被打破,民族混居的程度日益加深,各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族的交流日益密切。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内迁、混居道路,各民族在十六国和北朝后逐渐走向民族融合。在这条道路上,各族人民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既是血统也是文化的联系,已经达到了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程度,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辉煌篇章。 总之,西晋十六国时期是两汉衰亡后的调整和重构时期。经过长期的社会震荡、频繁的战争、多次的分裂、人口大迁徙、北方民族的汉化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它步履维艰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前行,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为盛唐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编译者在选目上颇费心力,虽为选译,但选文力求保持原书的面貌和风格;在翻译上力求准确生动,但忠实于原文乃翻译的原则,‘雅’固然好,却不可以辞害义。限于水平,本书必然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内容概要

  《晋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由官方主持、集体编撰的几部正史之一。这部《晋书》至今仍是学习、研究两晋十六国史的主要文献。由于原书篇幅浩繁,文字古奥,故选取精华,译成白话,希望有助于年轻的读者阅读,并藉以提高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晋书(1)》编译者在选目上颇费心力,虽为选译,但选文力求保持原书的面貌和风格;在翻译上力求准确生动,但忠实于原文乃翻译的原则,‘雅’ 固然好,却不可以辞害义。

作者简介

作者:(唐)房玄龄 编者:张传玺 译者:陈琳国

书籍目录

卷一 帝纪第一 高祖宣帝 懿卷二 帝纪第二 世宗景帝 师 太祖文帝 昭卷三 帝纪第三 世祖武帝 炎卷四 帝纪第四 孝惠帝 衷卷五 帝纪第五 孝怀帝 炽 孝愍帝 邺卷六 帝纪第六 中宗元帝 睿 肃宗明帝 绍卷七 帝纪第七 显宗成帝 衍 康帝 岳卷八 帝纪第八 孝宗穆帝 聃 哀帝 丕 废帝海西公 奕卷九 帝纪第九 太宗简文帝 昱 孝武帝 曜卷十 帝纪第十 安帝 德宗 恭帝 德文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职官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食货卷三十 志第二十 刑法卷三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左贵嫔 胡贵嫔 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 谢夫人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荀豫章君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周太妃 康献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陈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 王祥 郑冲 何曾 子 劭 石苞 子 崇卷三十四 列传第四 羊佑 杜预卷三十五 列传第五 陈骞 裴秀 子 (危页)卷三十六 列传第六 卫瑾 张华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宗室 安平献王孚卷三十八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斡 琅邪王伷 子 觐 清惠亭侯京 扶风王骏 梁王肜 文六王 齐王攸卷三十九 列传第九 王沈 子 浚 苟颉 荀勖 冯统卷四十 列传第十 贾充 孙 谧 杨骏卷四十一 列传第十一 魏舒 李熹 刘寔 高光卷四十二 列传第十二 王浑 王溶 唐彬卷四十三 列传第十三 山涛 王戎 从弟 衍- 衍弟 澄 乐广卷四十四 列传第十四 郑袤 李胤 卢钦 弟 埏 子 志 卢谌 华表 子 廙 廙弟 峤 石鉴 温羡卷四十五 列传第十五 刘毅 程卫 和峤 任恺 崔洪 郭奕 何攀卷四十六 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卷四十七 列传第十七 傅玄 子 咸 咸从父弟 祗卷四十八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卷四十九 列传第十九 阮籍 嵇康 向秀 谢鲲卷五十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 子 数 郭象 庾纯 秦秀卷五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挚虞 束皙卷五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卷五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通卷五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 陆云卷五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张载卷五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孙 楚卷五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罗宪 滕惰 马隆 胡奋 陶璜 吾彦 张光 赵诱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子 圮 周访卷五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王亮 子 羕 宗 楚王玮 赵王伦 齐王同 长沙王义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王越卷六十 列传第三十 解系 孙 旃 孟观 牵秀 缪播 皇甫重 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 贾疋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周浚 从父弟馥 成公简 苟唏 华轶 刘乔卷六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刘琨 祖逖卷六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邵续 李矩 段匹群 魏浚 郭默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

章节摘录

宣帝随从曹操讨伐张鲁,他对魏武帝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还没有归附,就出兵远争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如果我们到汉中去显耀兵威,益州势必引起震动,我们再进军入蜀,蜀国一定土崩瓦解。利用这个形势,容易取得成功。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魏武帝说:“人苦于不知满足,已经得到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没有听从宣帝的意见。不久宣帝又随从曹操去征讨孙权,大破吴军。军队返回后,孙权派使者来乞求归降,上表称臣,称说曹操乃天命所归。魏武帝说:“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宣帝回答说:“汉朝国运已经临近终结,而殿下十分天下有其九,以此事奉汉天子。孙权称臣,这是天人共同的意愿。虞、夏、殷、周各朝之所以不谦让推辞的原因,都是由于敬畏上天而知天命啊。” 魏国建立后,宣帝升任为太子中庶子。经常参与重大决策,往往有奇谋良策,被太子所信任和器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 宣帝升任军司马,对魏武帝说:“古代箕子论谋略,以粮食为首。现在全国不从事耕作的大约有二十多万人,这不是治国的长远之计。虽然战争尚未结束,但也应该一边种地一边戍守。”魏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致力于务农积谷,国家日用得以丰富充足。宣帝又上书批评荆州刺史胡惰为政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逸奢侈,都不可居边任职。魏武帝不加查处。及至蜀将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于禁等七军全军覆没,胡惰、傅方果然投降了关羽,致使曹仁樊城被围更加危急。 这时汉献帝建都于许昌,魏武帝认为许昌距离敌方太近,想迁都黄河以北。宣帝进谏道:“于禁等部被水攻所败,不是作战防守失当,这对于国家大计没有损害,因而迁都,不但在敌人面前显示出我方的软弱,而且还会引起淮河、沔水一带民众的极度不安。孙权、刘备之间,表面上亲近而实际上疏远,关羽的得意,是孙权所不希望的。可派人告诉孙权,让他牵制关羽后方,那么樊城的围困自然也就解除了。”魏武帝听从了这一意见。孙权果然派将领吕蒙西进袭击公安,攻取公安后,关羽终于被吕蒙所俘获。 魏武帝认为荆州遗留的百姓及在汉川屯田的士兵太靠近南面的敌人,想把他们全部迁走。宣帝说:“荆、楚民俗轻佻,容易骚动而难于安定。关羽刚被击破,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或藏匿或逃窜,观望形势。现在迁徙那些良善之辈,不仅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也将使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不敢回归故里。”魏武帝听从了这个意见。这以后流亡者都回乡从事本业。 魏武帝在洛阳去世时,朝野惶恐不安。宣帝主持丧事,使朝廷内外肃然有序。他便亲自侍奉灵柩返回邺城。 魏文帝即位之后,封宣帝为河津亭侯,又转为丞相长史。正值孙权领兵从西边经过,朝廷群臣商议,认为樊城、襄阳没有足够的军粮,不足以抗御敌人。当时曹仁镇守襄阳,朝议奏请召曹仁退回宛城。宣帝说:“孙权新近击溃关羽,这正是他想主动来交结的时候,一定不敢进犯。襄阳地处水陆交通的要冲,是抵御敌人的要害之地,不能放弃。”但他的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于是曹仁放火焚烧,放弃了樊、襄阳二城,而孙权果然没有进犯,魏文帝大为后悔。 至魏接受汉朝的禅让时,任命宣帝为尚书。不久,又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为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免去督军之职,升任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五年,天子南巡,越过吴国边界阅兵。宣帝留守许昌,改封为向乡侯,转任抚军将军、假节,统领五千士卒,加官给事中、录尚书事。宣帝坚决推辞。天子说:“我因为众多政务,夜以继日,没有片刻安宁休息。这不是让你以此为荣耀,而是替我分忧而已。”P2-3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晋书》的第[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晋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