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络腧穴学

黄建军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黄建军 编  

页数:

277  

内容概要

黄建军编著的这本《经络腧穴学》共分两篇。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共分两章:第一章为经络总论,第二章为腧穴总论。下篇为经络腧穴各论,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十二经脉,第二章为奇经八脉,第三章为经外奇穴。各论以十四经为纲,分别介绍经脉、经别、络脉、经筋的循行;经脉、络脉、经筋的病候;腧穴的穴名代号、穴性、定位、主治、刺灸法、刺灸禁忌、文献选摘、临床与研究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产生及其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分布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第五节 经络的纵横关系及运用  第六节 经络的发展历史和有关著述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五节 特定穴  第六节 腧穴的作用  第七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下篇 各论 第三章 十二经脉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第四章 奇经八脉  第一节 任脉  第二节 督脉  第三节 冲脉  第四节 带脉  第五节 阳跷脉、阴跷脉  第六节 阳维脉、阴维脉 第五章 经外奇穴

章节摘录

  (一)针灸、按摩的感应  针灸和按摩都属于外治方法。最初阶段的针灸治疗,可能是在按压病痛处,或按压后能缓解病痛的局部进行针刺或艾灸,即“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灵枢·五邪》)。针刺有可能出血,出血后病症反而减轻了,出现“见血立已”的效果(《灵枢·杂病》),因而有意寻找瘀血、充血部位针刺放血,即所说的“取血者”(《素问·脏气法时论》)。尤其重要的是,当针刺或艾灸时还可能出现各种感觉传导现象,即所说的“气行”、“气至”。在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病症不分虚实寒热,一律“灸其脉”,表明经脉循行可能就是古人对施灸时出现感觉传导现象的记录。气行的情况有个体差异,《灵枢·行针》说:“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古人还发现针刺时出现气行现象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按摩又称推拿,古代常常与针刺结合应用,针刺前和出针后都要按摩。如《灵枢·杂病》说:“按已,刺,按之立已。”意思是说,先按压后针刺,针刺后再按压,就可以即刻止痛。按压的过程也可能出现气行现象,如《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因此,对针灸、按摩时出现感传现象的观察,可能是描述经络循行的主要依据。  (二)气功的“行气”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吐纳。《灵枢·官能》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认为肢体灵活,心平气和的人可掌握导引、行气的方法并给人治病。导引要运动肢体,行气和吐纳则要调整呼吸,它们都是自我锻炼的方法,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即《庄子·刻意》所说的:“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战国初期的文物中有一佩玉,上刻有文字,名《行气玉佩铭》,铭文有“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的记载,这是关于气功过程的描述。意思是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后人称这种现象为“小周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画有各种姿势的“导引图”与记载“十一条脉”的文字连在一起,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简书中则称这方面的内容为《引书》和《脉书》,说明导引、行气与经络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络腧穴学 PDF格式下载



可惜 他的穴性 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不过neirong bu cuo


引经据典,内容翔实,经典教材!


性价比好高,我老师主编的书,上课很实用,赶上打折,比在学校买便宜。内容是国家最新标准,很赞


用来入门很合适。清晰浅显,易学易懂


全书对于经络和腧穴介绍得很全面、细致,不错。


记述详细,内容丰富


我就看中它的教科书式的内容。用来入门很合适。清晰浅显 概括~
不足是纸张太薄, 两面互相有渗过的痕迹。


这个貌似更适合学针灸的看


内容还在看,纸张感觉像盗版的似的,不太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