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
2012-6
中国经济出版社
罗布·范图尔德
322
367000
本书收录并分析了联合利华等知名跨国公司的典型案例,为读者在管理的重要技巧和工具方面提供了练习机会。所选案例均具代表性,分析全面而透彻。既可以作为《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21世纪面临的挑战》的辅助案例教材供教学使用,也可成为学者、经理人和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工具。
罗布·范图尔德(Rob van
Tulder),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主要讲授针对企业高管的国际战略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同时是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范图尔德教授担任过很多国际组织(如欧盟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货币积极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荷兰各部委和大公司的顾问。
前言:出版目的
第一部 社会层面管理的案例
PART I Cases of Societal interface management
第1章 废弃物:联合利华(印度)案例
Chapter 1 Waste – the Unilever case
第2章 工作条件:宜家案例
Chapter2 Working conditions – the Ikea case
第3章 石油漏油事件: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案例
Chapter3 Oil spill – the Petrobras case
第4章 基础设施:荷兰史基浦国际机场案例
Chapter 4 Infrastructure – the Schiphol case
第5章 童工: 耐克案例
Chapter 5 Child labor – the Nike Case
第6章 可持续发展渔业:荷兰泰高国际集团案例
Chapter 6 Sustainable fish – the Nutreco Case
第7章 冲突钻石:荷兰银行案例
Chapter 7 Blood diamonds – the ABN Amro case
第8章 公平贸易还是自由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案例
Chapter 8 Fair/Free trade – the WTO case
第9章 快餐业:麦当劳公司案例
Chapter 9 Fast Food – the McDonald’s case
第10章 转基因生物:嘉吉公司案例
Chapter 10 GMOs – the Cargill case
第11章 经营许可:壳牌案例
Chapter 11 License to Operate – The Shell Nigeria Case
第12章 可持续供应链:阿迪达斯案例
Chapter 12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 the Adidas
case
第13章 人权:喜力啤酒/缅甸案例
Chapter 13 Human rights – the Heineken/Burma case
第二部 权衡
PARTII Trade-offs
第14章 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
Chapter 14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第15章 问题优先排序
Chapter 15 Issue Prioritization
第16章 作为平等和效率权衡的可持续增长
Chapter 16 Sustainable growth as the trade-off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第17章 人口炸药:消除经济增长的障碍?
Chapter 17 Demographic dynamite: blowing away the barriers of
economic growth?
第18章 生态:权衡和外部性的地域性
Chapter 18 ecology: the geography of trade-offs and
externalities
第19章 健康:权衡预防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Chapter 19 health: trading-of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第三部 生命周期分析
PARTIII Issue Life Cycle Analysis
第20章 生命周期问题与媒体分析
Chapter20 Media analysis of issue life cycles
第21章 媒体问题:腐败
Chapter21 Corruption
第22章 媒体问题:肥胖
Chapter22 Obesity
第23章 媒体问题:人口
Chapter23 Demographics
第24章 媒体问题:童工
Chapter24 Child labour
第25章 媒体问题:公平贸易
Chapter25 Fair trade
附录I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II 主要机构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版权页: 插图: 14.2.1 框架内思维:非合作博弈 在非合作博弈中,各参与方在彼此没有进行交流的问题上做出独立决策。从单个参与方的角度,非合作博弈可能有收益或者可以利益最大化。例如,在“赢家通吃”的博弈中,收益可能是利益翻倍(位置1)。在辩论的背景下,当一方说服另外一方取代其位置(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问题就需要双方的资源加在一起。整体上,博弈被设计成一个困境:只能选择a或b。在体育竞赛的情况下,如果这么表达这种困境就显得很合理,即“只有最优秀的运动员才能成为冠军”。许多体育比赛表现出的都是赢者通吃的机制。在图14.1中,紧挨着非合作博弈内框的三角区,代表其他一方(或者维度)可能在损害“赢家”的情况下得到收益,但也总是比在位置1最初投入的要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位置1),困境意味着不可调和的对立双方。这种决策要么赞成某种选择,要么反对某种选择。 就博弈而言,整体上总收益往往低于各参与方的累加值,这形成了所谓的“负和博弈”。A和B在权衡线下方数值的每次加总,结果都低于在位置2的总和。这给单独参与方带来了其他困境:他们不得不接受次优和负收益的困境。这一情况的经典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其中即使双方都完全合理行事,但没有合作(在1a点),也得到不想要的结果(在位置1之下)。当面临竞争时,博弈中的合理行为包括各方的“最佳反应”。指导负和博弈的重要决策规则通常是最小最大决策规则,这一规则寻求最小化可能的损失,而最大化潜在的收益。当各方同时给出他们的最佳反应时,这往往就达成“均衡”结果,或者博弈的结果(在非合作博弈中,这也称为纳什平衡或纳什均衡)。如果至少一方因为做出不同选择而有可能做得更好时,那么这时就没有达成平衡。在囚徒困境的情况下,达成平衡意味着博弈终止,这是因为双方都被判了很长的刑期。但是这个平衡可能不是很有效率,不仅从博弈整体来看,而且对每个参与博弈的各方来讲,结果都可能是次优的。如果存在“没有可替代的可行的结果,这个结果导致一些博弈参与方得到更多而没有人变得更糟糕”(麦克米伦,1992:19),那么可以说结果是有效的。
《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案例工具书》编辑推荐:联合利华、宜家、耐克、阿迪达斯、麦当劳、嘉吉、壳牌、喜力啤酒……知名跨国公司深处困境时,有的泰然处之、化险为夷;有的却束手无策、难逃厄运。原因何在?道德/伦理、界定的困惑、战略管理参与、管理权衡……企业如何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分辨出问题的优先级,并一一击破难题?腐败、肥胖、人口炸药、童工、公平贸易……企业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如何利用媒体信息,准确分析、精准定位?当你读完《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案例工具书》,开始跳出框架思考时,管理难题将迎刃而解!《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案例工具书》既可以作为《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21世纪面临的挑战》的辅助案例教材供教学使用,也可成为学者、经理人和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