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上下)
2012-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石云霞
全2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上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编著者石云霞。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上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内容提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他们对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刻论述,虽然因时代的不同而在立足点、侧重点以及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有着各自显著的特点,但是他们对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目的和意义、地位和作用、主体和客体、原则和方法、根本途径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又是根本一致的,并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完备、严整而又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的辉煌篇章。
石云霞,男,1942年10月生,河南太康县人,中共党员,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70年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毕业,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2003年)国家级教学名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学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名“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优秀教师(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2000年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党组授予)、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工作者(2009年)、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师德标兵。 出版主要学术著作(含教材)31部。其中,独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含一般和重点项目)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其中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2009年获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脉络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现时代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方法
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提高党的理论
教育科学化水平
第一篇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发轫之基
一 实践之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 思想之源: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 价值之维:主观世界域的确立
四 友人之助:恩格斯的伟大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历史分期的方法论原则
二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脉络
第三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理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思想
二 理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思想
三 理论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思想
第四章 马克思理论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 理论创立与理论教育同步
二 理论教育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
三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
四 以批判为主的理论教育形式
第二篇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
第一章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孕育时期
二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
三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时期
四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时期
第二章 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二 理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
三 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第三章 恩格斯的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思想
一 理论教育的地位
二 理论教育的作用
第四章 恩格斯的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
一 理论教育的主体
二 理论教育的客体
三 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
第五章 恩格斯的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思想
一 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二 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恩格斯的理论教育载体思想
一 理论教育载体之一——报刊
二 理论教育载体之二——政党组织
三 理论教育载体之三——书信
四 对各种理论教育载体适应范围的论述
……
第三篇 列宁理论教育思想
第四篇 毛泽东理论教育思想
第五篇 邓小平理论教育思想
第六篇 江泽明理论教育思想
第七篇 胡景涛理论教育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二)一生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正确理论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理论作为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所作的认识,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组成的观点体系。理论既反映着客观实际又改变客观实际,后者对理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恩格斯看来,对现实生活没有作为的理论,是无用的,空洞的。这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指导作用,要求人们自觉地去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第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和完善。正确理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任意的,不能把理论作为一个“标签”到处套用,而要从不同的历史条件、从历史条件的变化出发。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虽然这些理论、原理基本上还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实际运用来说就会变得过时。他们指出,在将一种理论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由于不能将法国的生活条件同时搬过去,这样,“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的修改、完善是他们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在以后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他们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他们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在序言中对《宣言》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上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编著者石云霞。 新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决定的,而且还是由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要求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武汉大学一直居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学院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编纂出版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就是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